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416节

资本都是带血的。

资本都是贪婪的。

这一点,崇祯皇帝比谁都要清楚。

当初为了让大明走上原始工业化,崇祯皇帝必须要做出妥协,确保一批群体能够涉足其中,推动北方诸省的工业化进程。

并且那时候的大明,各地频生灾害,大批破产的群体没有依靠,甚至连吃饱肚子都成了问题。

所以迫切的筹建产业领域,叫诸多产业领域能够生根发芽,就是崇祯皇帝首要考虑的事情。

可现在不一样了。

北方诸省的产业领域建设,也算是初具规模了,尽管和后世相比,那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情。

但是和该时代相比,大明已经走在前面了。

对外输送军火贸易、挑起区域战争和冲突、坚决扶持对外海贸等事,通过军工产业的发展,航海业的蓬勃进取,去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这是崇祯皇帝一直在做的事情。

毕竟没有需求,那就不会有产业发展。

不过对内的产业发展,却受制度的不完善,开始有朝向畸形的方向倾斜趋势,如果不能及时调整,那大明将滋生一批财阀势力,一旦形成这等情况,那等待大明的,将会是更大的险境。

财阀影响政治。

财阀蔑视律法。

财阀捆绑大明。

真等到那一日到来,大明就算对外扩张起来,形成一个表面繁华的盛世,可在背地里却暗藏着无尽的凶险和怒火!

一旦爆发,必将是毁天灭地的。

“辽地分置两承宣布政使司,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崇祯皇帝站起身来,俯瞰着内阁诸臣,掷地有声道。

“并且在辽地分置地方有司后,涉及司法、刑狱、监察、税务等职权,也要单独设立各级衙署,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有效掌控。

鉴于此事的复杂性,朕打算筹设地方改制衙署,专擅辽地试行改制一事,所缺一应职官皆由该司明确。

徐卿,你是内阁首辅,此事就由你牵头来办,至于说辽地分置两承宣布政使司,期间所需一应钱粮,国库出一部分,内帑出一部分。

此事就这般决定了,有任何情况直接向朕禀明,至于别的,做好份内之事即可,朕不想再听到反对声。”

大明,真的要变天了。

温体仁、周延儒他们脸色微变,看着态度坚决地天子,这是他们的第一想法,自此以后,辽地分置的两承宣布政使司,将成为维新变法的核心所在。

在辽地被简拔起来的官员,必然是旗帜鲜明的维新派出身,毕竟过去有不少群体,都被崇祯皇帝调遣到辽地磨砺。

现在受地方分权改制的影响,他们将被简拔到相应的位置上,以肩负起更重的职责和担子。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矿税、商税、关税、榷税、盐税等新政诸事,将会在辽地迅速整合推行起来。

毕竟过去的辽地,受到战争的影响,使得大批既得利益群体被屠戮殆尽,这就像是一块白地,任由崇祯皇帝随意去整改,也不会遭受到所谓的反对。

固然说受战争的影响,使得过去的大明,在辽东损失太多东西,可现在同样是通过战争,使得大明将辽地收复回来,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甚至温体仁、周延儒他们在想一件事情,等到辽地两省的地方改制,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那明确落实的诸多新政,就会迅速在北方诸省推行起来。

只要在此期间,国朝能确保江南诸省的叛乱,被限制在某一范畴内,不至于影响到国朝的根本大势,那该事就必然能推行起来。

温体仁和周延儒的心里,甚至还生出一个可怕的想法,或许江南诸省的叛乱,今上早就预料到了,并且一直都在积极筹备中,这场仗只要打下去,那注意力就必然集中在平叛上,那么维新变法的压力就会相对减少。

甚至在国朝平叛期间,一些既得利益的洗牌,也将影响到很多群体,并且在征战期间,会催生出繁荣的商贸业,毕竟前线平叛的将士众多,想满足他们的需求,可是会砸进去大量的银子的。

联想到这些的温体仁、周延儒,内心深处涌出恐惧的情绪,离开东暖阁时,他们甚至都不知道。

崇祯皇帝用这等强悍的方式,去一步步的纠正大明,去清除掉弊政和毒瘤,这真的是太狠太狠了,一旦他能实现这些谋画部署,那大明必将会涅重生,只是在这洪流之下,不知会有多少人惨死!

第783章 博弈(1)

真定府,衡水县。

“建斗此去浙江赴任,要格外留意地方势力啊。”孙传庭撩了撩袍袖,眉宇间带着几分疲态,看向卢象升说道。

“所谓的江南叛乱一事,在某看来,就是一帮居心裹测之辈,在暗中推波助澜,妄图倒戈朝廷的维新变法。

这就是人性啊。

从新政借赈灾行署在各地落实,国朝治下处境逐步改善,就有一批人抨击新政,特别是摊丁入亩出现以来,就更是这般了。”

“是啊。”

卢象升迎着风,站在河堤上,“江南叛乱一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从陛下在朝明确维新变法之事,就注定会让一批人坚决反对。

陛下想要推动的新政,与历朝历代所出新政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

倘若大明能够顺利的推行新政,那对于大明而言,必将经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实现国朝真正的中兴。”

当前大明所处的境遇,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暗潮汹涌、矛盾激化的时期,尽管受到维新变法的影响,大明逐步摆脱掉先前的困境,不过同样受维新变法的影响,使得大明过去暗藏的矛盾,开始逐步的外露出来。

特别是对卢象升、孙传庭这批维新派而言,他们内心深处倍感压力很大,对于所做的事情,所走的路线,都是谨慎的向前推进。

“江南平叛一事,国朝能否掌握相应的主动,将会影响到后续新政的推行。”

孙传庭从怀里掏出一个册子,递到卢象升的面前,“对江南诸省平叛一事,某闲暇时也想了一些法子,希望能对建斗赴任浙江,主持浙地平叛,能起到一些帮助吧。

说实话,某并不想赴任直隶巡抚。

就当前的处境而言,河南治下的一些新政,处在推行落实的关键时期,某就像待在河南把这些事情做好。”

“伯雅,你可知某为何要绕道真定府吗?”

卢象升接过孙传庭所递册子,神情严肃道:“这正是陛下的旨意,当初陛下凯旋归京之际,某得陛下传召,就江南叛乱一事聊了很久。

陛下说,大明治下出现叛乱,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国朝过去一直都党争的影响,使得人心彻底变了,这导致地方矛盾激化、阶层对立、官绅勾结、官商勾结,风气一旦坏掉,想要扳正回来,绝非朝夕所能促成的。

陛下说,大明治下出现叛乱,固然让人觉得气愤,都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事实真就是这般吗?

陛下说,不尽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江南出现叛乱,除了有坏的一面外,却也藏着不少好的一面,如果大明栋梁能够力同心,大明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这场声势浩大的镇压叛乱,来实现不破不立的新境遇。

陛下说,大明就像一棵大树,枝枝蔓蔓多了,一些枝蔓长歪了,甚至连根基都烂掉一部分,维新变法长出的根基,如果想茁壮成长起来,就必须要狠下决心,把长歪的枝枝蔓蔓给它砍掉,这样才能减轻大树的压力。”

孙传庭的神情出现变化。

卢象升所说的这些天子之言,让他心里生出感慨,的确,这恰恰就是大明需要面临的抉择。

大明如果想要变好,想要中兴,单纯的靠推动维新变法,是远远不够的。

一些藏在背后的毒瘤不给他铲除掉,那就算维新变法做的再多,也终究是一种续命罢了。

“陛下可是有什么话,想让建斗与某说吗?”

孙传庭收敛心神,看向卢象升说道。

到现在这等境遇,要是孙传庭还不清楚,卢象升绕道真定府的意义,那他这个昔日的河南巡抚,就算是白做了。

“伯雅,你要有思想准备。”

卢象升神情严肃,迎着孙传庭的注视,“此去赴任直隶巡抚,你身上肩负的担子,可一点不比担任河南巡抚期间轻。

甚至许多事情,都需要你的运筹和协助。

其一,江南诸省出现叛乱,不管前线平叛结果怎样,京畿一带必然会受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你这个直隶巡抚,必须确保北直隶治下安稳,就当前所处这等态势下,很多人都在盯着陛下,想趁势以祖制宗法之名,逼迫着陛下做出让步。

这是大明的陋习,想要根治,需要逐步的解除枷锁才行。

其二,某离任直隶巡抚前,就北直隶境内的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细则,涉及各个领域,某希望伯雅赴任直隶巡抚后,能够采纳一部分,或许我们的治理理念,是有所不同的,可现在的北直隶经不起朝令夕改。

其三,陛下要在辽地分置两省,在辽宁和安东推行新制,一些决策性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需要近臣能帮着分担压力,毕竟新政改制往往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这也是陛下最难的地方。

其四,陛下希望伯雅能拿出在河南的斗志,北直隶治下的情况,远比河南要复杂的多,很多事情想要做起来,需要兼顾到的地方很多……”

卢象升一项项的说着,孙传庭一项项的听着。

一个是前任的直隶巡抚。

一个是继任的直隶巡抚。

二人对待治理的想法和观点,必然是有所不同的,尽管说二人都属维新派,可人与人是不同的。

孙传庭接替卢象升出任直隶巡抚,特别是处在这等境遇下,所背负的压力,所面临的困境,远超寻常人的想象。

崇祯皇帝的确要召见孙传庭,就北直隶境内的一些情况,与之展开相应商榷,可是在此之前,崇祯皇帝希望孙传庭能够想清楚,摆正心态,在接任直隶巡抚后,该如何的做好份内之事。

这很难。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沉默许久的孙传庭,眼神坚定,看向卢象升说道。

“相较于陛下所面临的境遇,相较于建斗将面临的处境,某将要经历的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

事难做,人更难做。

倘若遇到些困难,就退缩不敢前行,那我等寒窗苦读十余载,一心想为社稷虑,为陛下分忧,岂不是成了一句笑话?

建斗,你想表明的态度,某清楚。

放心,某既然赴任直隶巡抚,就会懂得取舍,就会懂得忍耐,只要能让陛下的维新变法,能够持续的推行起来,就算背负再多,某也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伯雅,你我都要尽心做事,能够追随陛下这等雄主,是我等的幸运啊,更是社稷之幸啊。”

卢象升神情动容道:“某不止一次的在想,如果维新变法能够稳步向前推行,经历过彻变的大明,将会处在怎样的高度。

这真是不敢想象的。

曾经某就幻想过这等高度,可陛下所做的事情,却又一次次的打破某的幻想,或许大明今后的改变,将会远超我等的想象。”

“是啊,这也是某一直在想的。”

孙传庭正色道:“事虽难作则必成,路虽远行则将至,我等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份内之事做好。”

第784章 博弈(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老卿家一直都在遵守此道啊。”崇祯皇帝端着茶盏,递到袁可立的跟前,神情感慨道。

“山东能有今日之变化,老卿家所做的那些,朕都在心里记着,大明能够有老卿家这样的栋梁,是社稷之幸,更是朕之幸啊。

朕不止一次的在想啊,倘若大明多是些利己者,而无一心为民、一心为公者,那大明会是怎样的处境呢?”

“陛下……”

袁可立情绪有些激动,双手捧着茶盏,颤颤巍巍的想站起身,却被崇祯皇帝伸手安抚不要动。

“老卿家坐着就好。”

崇祯皇帝出言安抚道:“这里只有我们君臣,无需在意那些规矩礼制,说实话啊,朕是真不想让老卿家致仕。

国朝处在这等境遇下,朕需要像老卿家这样的栋梁,来多多的帮朕分忧。

可是朕不能只想着自己,只想着社稷,却丝毫不顾及你们这些栋梁啊。

老卿家也该颐养天年了,朕知道,老卿家在山东巡抚这个位置上,已经是心力憔悴了。”

转眼已是崇祯八年了,这些年对崇祯皇帝而言,真可谓是弹指一挥间,崇祯皇帝都没有想到,时间会过得这般快。

首节上一节416/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