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415节

朕不希望看到有些人,想借着国朝平叛一事,去做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中饱私囊之事。

一经查出,不管牵扯到谁,必须严惩不贷。

行军打仗的那些事情,朕清楚,将钱粮调拨、军需转运等事单独剥离出来,就是为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臣等遵旨。”

韩继思、黄道周等人当即作揖应道。

大明的南北之争,到了这一程度,也该分出个结果了,一个不能受朝廷掌控的江南,这绝非是崇祯皇帝想要的。

既然说有人想要掀摊子,以胁迫中枢做出让步,那索性就把摊子掀彻底,把藏在暗处的魑魅魍魉都解决掉。

“记…江南诸省平叛一事,地方有司自筹4成,国库调拨4成,内帑调拨2成,对愿意协助国朝平叛之良善者,允许购进内务府筹设之国营诸厂银股,允许涉足产业领域自营……”

“记…辽宁、安东两地巡抚,允许以地方名义,对外发售建设债券,涉及该部分事宜直奏御前,辽东地区建设是今后的首要大事,必须确保辽地两省局势稳定。”

“记…涉及对外军火贸易,自即日起,所获金银单独归类,建立台账,统一归内务府进行统筹调遣。”

“记…着内务府筹建海关总署,于秦皇岛、天津、登莱、锦州、金州等处筹建地方海关分署,统一对外关税征收,明确税法体系。”

“记…着理藩院进一步统计大明宗藩及宗室人口……”

“记…着内阁统筹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废除火耗、增发新制钱等诸事,明确北方诸省推行新政。”

“记…着军机处、五军都督府有司,尽快落实北方诸省都司新制,并会同有司落实撤卫并地诸事……”

韩继思、黄道周他们离开没多久,崇祯皇帝就下达一系列指示,这让调到御前的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毛聚奎等一众大臣,一个个都神情严肃的忙碌起来,记录着天子的旨意。

现在大明中枢的权力构架,在不少人的眼里很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是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却是刚刚好。

唯有彼此间相互制衡,他才能做成很多事情。

不过这种乱糟糟的权力构架,能存在的期限很短,等到江南诸省的平叛诸事,初步得到缓解以后,一场围绕大明国制的谋改,就将大刀阔斧的进行了!

“将朕所言的这些事宜,尽快拟定成旨意,呈递到御前来。”看着忙碌的众人,崇祯皇帝神情严肃道。

“涉及到相应的事宜,要明确好直属机构,这部分补充单独造册,一并呈递到御前来供朕御览。”

“臣等遵旨。”

众人忙作揖应道。

内务府磨砺出的人才库,被崇祯皇帝掏的差不多了,这也让崇祯皇帝想另一件事,如何确保大明官员的队伍质量。

这是关键所在。

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不管当初再怎样怀揣着理想和信念,可是时间久了,就是会有一群人被拉下水。

原因很简单,这就是权力惹的祸。

大权掌握在手,就是能做寻常人不敢想的事情。

“皇爷,通政司这边,转递到司礼监不少规谏奏疏,甚至有部分是请辞奏疏。”王承恩恭敬的走进殿,看着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据司礼监整理……”

“不必拿这些事情,来烦朕。”

崇祯皇帝头也不抬,继续忙碌着,“将这部分奏疏一律发给内阁,告诉徐光启他们,就说是朕的意思。

涉及到江南平叛诸事,谁再敢规谏,再敢上疏请辞,一律按制办理。

一个个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想着自己那点好处,却不想着现在的国朝,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和困难。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让贤吧,大明不缺能做事的人,朕也不需要这些聒噪的人,在朕眼前蹦。”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伴君如伴虎啊。

常年服侍在崇祯皇帝身边,王承恩愈发觉得自家皇爷脾气很大,其实王承恩也能理解,要解决的政务这般多,要解决的麻烦这般多,就算是再好脾气的天子,面对这些弊政和毒瘤都会恼怒的。

特别是从维新变法的大旗,被自家皇爷明确以后,王承恩就能感受到强烈的反弹,可是他却不敢多言其他。

从内务府特设以来,内廷太监群体的权力就被限制了。

“还有一件事情。”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看着即将离殿的王承恩,皱眉道:“传朕口谕,明内阁诸臣明日进宫,朕有事情要和他们商榷。”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转身应道。

千头万绪。

真的是千头万绪。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成堆的奏疏,心情是格外的复杂,尽管说一系列的组合拳打出去了,可是否能落到实处去,这也是他现在最担心的事情。

大明幅员辽阔,治下各地情况复杂。

如果说这盘大棋,他不能平稳下好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面临的困境只会越来越多。

越是在这等境遇下,他这个大明皇帝就越不能乱。

如果说他乱了,那大明就彻底乱了。

维新变法要做。

江南平叛要做。

由此产生的新旧矛盾,让崇祯皇帝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就像是在走钢索一般,稍有不慎就会掉进万丈深渊。

崇祯皇帝甚至不敢想象,如果这一次他败的话,那大明将会经历什么,他这个大明皇帝又将经历什么。

走出暖和的东暖阁,无视殿外行礼的侍卫及太监,崇祯皇帝抬头仰望繁繁星空,一股寒风吹来,让他的精神一震,他所处的这个位置,注定是孤独的,他注定要做孤家寡人,否则一些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做好!

第782章 地方分权(2)

“陛下,辽地分置两承宣布政使司,是否能延缓些期限?”徐光启神情严肃,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

“时下辽左局势初定,仅一个撤卫设府,就需要大批的人手,更别说辽左一带驻扎着大批军队,每日所耗粮饷无数。

在这等情况下,要增设一个安东承宣布政使司,调派大批的官员前去,这对国朝而言负担太重。”

“臣附议。”

赶回京城的温体仁,忙上前附议道:“何况江南诸省平叛一事,牵制着国朝的精力,这般大的人员调动,大批军队调派,这对国朝而言亦是沉重负担。

尽管说陛下明确江南诸省平叛,所耗粮饷的定额,可现在江南诸省人心惶惶,想通过地方募集到平叛粮饷,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至少在臣看来,平叛初期的粮饷调拨,需国库和内帑直拨。

且在陛下御驾亲征期间,消耗那般多的粮饷,不管是国库,亦或是内帑,都背负着沉重的担子啊。”

“陛下要三思啊。”

周延儒紧随其后道:“原本辽东筹设承宣布政使司,就在朝野间引起的争议不小,毕竟先前的辽东都司,是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现在一个辽东,却要分置两承宣布政使司,这在国朝是闻所未闻的。

一旦此事明确下来,不知要增加多少官员建制,何况辽东那等苦寒之地,尽管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可是想要形成正向的赋税体系,却需要调拨大批粮饷支撑。

眼下对国朝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平叛江南,确保社稷根本安稳,如果不将此事尽快落实下来,那对国朝……”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内阁诸臣上前规谏,神情有些凝重,对徐光启、温体仁、周延儒他们所提,崇祯皇帝品味出不同的含义。

徐光启、毕自严他们提出规谏,纯粹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暂缓增设承宣布政使司一事,毕竟一旦确定此事,朝廷就需要调拨一批专项粮饷,以确保新设承宣布政使司平稳的运转起来。

就现在的局势而言,朝廷根本就拿不出这般多的粮饷,毕竟牵扯到江南平叛诸事,江南距京城何止千里之遥。

这般远的距离下,想要支撑前线军队平叛,那转运的粮草、各项军需等,是会存在一定损耗的。

温体仁、周延儒他们提出规谏,则是在混淆视听,通过这种方式,阻止维新变法进一步推行起来。

作为老谋深算的政客,他们比谁都要清楚,随着维新变法的深化推进,他们自身的利益将蒙受损失。

尽管在前几年,温体仁、周延儒他们,对崇祯皇帝的旨意和意图,都是旗帜鲜明的支持和落实。

然现在不同了。

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倘若继续这样顺从下去,那今后他们身边就没人了,毕竟维新变法这件事,在守旧派势力的眼中,就是破坏秩序的不稳定因素。

仅是一个削减特权、收窄特权,就让很多群体受不了了。

“朕召诸卿商榷此事,不是听诸卿强调困难的,要是这样的话,朕何须召诸卿进宫?”崇祯皇帝眼神冷厉,环视殿内诸臣,掷地有声道。

“辽地分置两承宣布政使司一事,是决断,非商榷,这是朕已经明确的事情,就不必再对朕说什么别的。

辽左局势初定,朕清楚。

江南叛乱镇压,朕清楚。

恰恰是当前处在这等局势下,辽地诸事才必须尽快明确,让地方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和担当。

而非一味去靠国朝的扶持!

倘若真是那样的话,对国朝而言才是真正的负担,与其那样,这辽左收复在朕看来,不要也罢!”

强调困难?

谁不难!?

崇祯皇帝之所以想尽快明确辽地诸事,亦是受到维新变法的推进,看见了很多不好的苗头,这才想通过辽地的深化改革,给地方改制探索一条新路。

此事慢不得。

“这些都是朕查到的情况,单说近些年来,受维新变法的影响,日益兴盛的产业领域吧。”

崇祯皇帝指着御案上的奏疏,语气严厉道:“随着一批群体,涉足到冶炼、纺织、造船、建材、酿酒等产业,使得大批脱产群体,需要通过产业领域,付出辛勤的劳动,以赚取养家的银子。

可恰恰是受此影响,肆意盘剥、压榨劳壮、践踏律法等事,在各地产业领域逐步冒头了。

这算什么?

换一种形式剥削吗?

朝廷推行新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仅仅是叫社稷中兴吗?

是!

现在北方诸省治下,受到新政的影响开始繁荣,特别是对外海贸的扩张,使得各行各业迅速发展。

但是底层得到实惠了吗?

并没有!

他们依旧是拿着微薄的收入,过着还算说得过去的生活,比之先前是能吃饱肚子了,可别的呢?

难道这就是朕想要的维新变法吗?

不是!!

大明需要改的地方,太多了,多到朕都倍感恐惧,生怕稍有懈怠,就导致满盘皆输的境遇出现。”

殿内安静极了。

徐光启、毕自严、温体仁、周延儒、黄立极、刘鸿训他们,都没有想到天子会对他们讲这些东西。

首节上一节415/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