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77节

的确。

别看大明的财政体系,逐步呈现回转的迹象,有向着好的层面倾斜,可是收支平衡的杠杆,才堪堪稳定下来。

更别提摊派辽饷、剿饷、练饷等特殊税收,已被崇祯皇帝明令禁止,这也使得朝中有司在做一些事情,别想着能找取巧之事。

给大明的底层群体减负,将这些减负政策,逐步的落实到地方,是崇祯皇帝一直在做的事情。

就像铸造新制钱,以新制钱进行缴税,这让该死的火耗恶政,被直接杜绝掉了,也使得朝廷能得到一笔铸币税。

不过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像杜绝火耗、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等事,没有个十年八年的光景,是不可能在大明全境推行起来的。

说到底,还是大明太大了。

在不断扩大试行范畴时,是需要解决暴露出的问题,唯有将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进一步扩大的。

这就是斗争。

这就是博弈。

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来讲,把既得利益拱手让出,这都是不现实的事情,所以很多事情都要稳步推行。

“辽东急报。”

一名中书舍人快步走进,手持一份奏疏,向王在晋他们作揖道:“据东江平虏前指来报,奴酋莽古尔泰,统麾下建虏叛军,肆虐朝鲜,朝鲜王李琮呈递国书,恳请国朝能出兵平叛虏乱。”

“快拿过来。”

王在晋站起身来,对那中书舍人喝道。

军机处的职权,固然说增加不少,然核心的一项职权,却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那就是对叛乱的处置权。

过去辽地的局势变化,让大明在辽地的处境,从过去的泥潭中走出,不过有司衙署,对于建虏叛乱的事情,依旧是没有掉以轻心。

大明能取得今日的主动优势,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任何地方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过去取得的优势丧失,这也使得军机处上下,对建虏方面的任何动向,都有着极高的警惕性,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第716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乾清宫。

“诸卿是怎样想的?”

崇祯皇帝放下奏疏,看向王在晋、杨文岳他们,神情自若道:“当初辽地局势出现逆转时,东江平虏前指、东江镇等处,就呈递过莽古尔泰所部,有谋取朝鲜的意图,没想到事态会演变这般快。

朝鲜所辖的平安道、咸镜道,算是叫侵掠的建虏强占,按照这等趋势来看,倘若大明不出手的话,那朝鲜难逃倾覆的命运。

毕竟朝鲜麾下的大军,和骁勇善战的建虏相比,终究相差是比较大的,纵使朝鲜境内的地势复杂,建虏又是作为外来者,想要夺取朝鲜,或许存在着诸多不利吧,但整体态势还算明朗。”

战争不管在任何时期,都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境遇下,诸如区域战争、局部冲突这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陛下,臣觉得驰援朝鲜一事,要尽快明确下来。”

王在晋走上前,作揖行礼道:“朝鲜毗邻辽东,尽管说莽古尔泰背叛黄台吉,领着麾下精锐进犯朝鲜。

可如果说对莽古尔泰所部,大明选择置之不理的话,一旦莽古尔泰夺取整个朝鲜,麾下势力就会迅速膨胀起来。

这对于国朝所定泛辽东战略,会存在着很大变数,不过驰援朝鲜的规模,包括外派出去的军队,还是要好好商榷的。”

“臣附议。”

“臣附议。”

杨文岳、丁启睿他们,纷纷上前作揖道。

王在晋他们,之所以明确这等态度,纯粹是此前的军管移民,已经明确下来,发展济州岛的部署,也都已落实下来。

当初对布局朝鲜一事,王在晋、杨文岳他们,都表达出各自的观点,可是崇祯皇帝却并没有理睬,而是选择叫军机处进行谋画。

现在上述之事都开始推进,甚至首批数万众人口,都乘船渡海赶赴济州岛,朱聿键也已移藩济州岛。

鉴于这等形势下,王在晋他们就不希望朝鲜局势,受到莽古尔泰所部的影响,而出现过大变故。

“驰援朝鲜,肯定是要做的。”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开口道:“毕竟针对朝鲜的布局,国朝已经展开行动,这是不能更改的。

不过怎样驰援,以何种形式驰援,就像王卿说的那般,要好好的商榷一二。

朕有一个想法,可让东江平虏前指,全面负责朝鲜境内的平叛,东江军、东江水师作为协助平叛主力。

与此同时,允许唐王朱聿键麾下扩编,建制暂定到5万众。

今后一个时期内,涉及到朝鲜驰援的军队,就明确到上述诸军,大明其他军队,就不参与驰援朝鲜之事了。”

“陛下,让唐王麾下军队,扩编至5万众,此事是否要再商榷一二?”杨嗣昌走上前,讲出不同看法,“毕竟济州岛这个地方,想维系这般多的军队,并非是……”

“那就叫朝鲜负责粮饷供应。”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驰援朝鲜,是国朝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些东西,不能独让国朝承担。

作为大明的藩属国,朝鲜王室倘若连这点担子,都不愿承担起来的话,那朕就要想一想,要不要驰援朝鲜了。”

对杨嗣昌的担心,崇祯皇帝心里是清楚的。

相较于粮饷供应之事,杨嗣昌最担心的是朱聿键的麾下,如果扩充太多的军队,是否会对中央造成威胁。

可是崇祯皇帝却不这样看。

在济州岛的治下,固然说会筹建很多产业,唯独军工产业是明令禁止的,那么朱聿键麾下军队,想要进行扩建的话,就必须拿着真金白银,到大明本土进行购买。

与此同时,朝鲜王室提供的粮饷,是交付给东江平虏前指的,而后再中转调拨给朱聿键麾下。

朱聿键麾下的军队再多,只要能掐住这些命脉,那就不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

“对了,鉴于朝鲜的特殊境遇,朕允许辽东、天津、登莱等地,向朝鲜王室有偿提供各类军械、火器、火炮等。”

崇祯皇帝伸手道:“朝鲜毕竟是大明的藩属国,适当的优惠还是要给的,涉及这方面的事宜,军机处尽快拟一份奏疏,转递到内务府这边。

另外军机处这边,选派一位大臣,紧急赶赴朝鲜,将明确的各项事宜,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向朝鲜王室进行通传。”

“臣等遵旨。”

众人当即作揖应道。

莽古尔泰率部进犯朝鲜,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这就是大明发战争财的机会,这场仗最好能持续数年,如此大明就能源源不断的获取财富。

嗯。

崇祯皇帝不想朝鲜的乱局,这般快的结束,他要将过去局限于辽地的军火贸易,扩展到朝鲜区域。

只要这场仗能打下去,朝鲜王室不愿被建虏推翻统治,那么就必须拿着真金白银,去购买大明的各式军火。

如何维系朝鲜的区域战争,就是关键所在。

“王伴伴,拟一份密旨给刘兴祚、金铉他们。”

看着王在晋等人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沉吟片刻,开口道:“朝鲜半岛的区域战争,已经是打响了,朕的要求只有一个,不准将朝鲜区域,被莽古尔泰所部夺走,仗怎样打,你们可审时度势进行统筹,包括朱聿键所部,也无条件听从你们指挥。

不过朝鲜的仗,也不能短期内结束,朕要通过这场区域战争,逐步实控住朝鲜,为今后大明移藩谋势,此事不可外传,看过即焚,今后涉及朝鲜的战事,要第一时间呈递御前。”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涉及到战争财的事情,能让越少的人知晓越好,毕竟这对于大明而言,并非是什么好事情。

大明想要发展,就需要原始积累,而战争无疑是最好的,对内战争不是崇祯皇帝想要的,那对外战争就是最佳选择。

在今后的三五年内,如果辽地和朝鲜等地,能够帮助大明完成原始积累,那北方诸省的原始工业化进程,必将会迈向一个新阶段,到时崇祯皇帝将有更多的主动,去谋划那一时期下所面临的境遇。

第717章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1)

“当前在辽地、朝鲜等地,区域战争和冲突变得愈发尖锐。”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被特召进宫的钱肃乐、黄道周等内务府大臣,朗声道:“这对于国朝而言,是一次绝佳的机遇,同样也是不小的挑战。

倘若不能很好的把握这次风向,那非但不能帮到国朝中兴,相反还会威胁到国朝安稳。”

针对大明外围的局势变动,崇祯皇帝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部署,那么相对应的来说,大明内部的调整和改变,也必须顺势明确下来。

“于北方诸省筹建军工产业一事,与北方沿海发展造船业一事,内务府要适当的做出一些必要倾斜。”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涉及到上述产业的份额,包括各项资源的加持,都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增添。

如果国朝能把握住这次风向,将上述产业发展起来的话,那对于整体发展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陛下不可啊。”

黄道周快步上前,作揖规谏道:“时下在内务府这边,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内帑份额,去做这些事情。

特别是像军工产业、造船业,是极其耗费银子的产业,这副重担如果再给内务府增加的话,那内帑是会崩盘的。

陛下,您还有所不知吧,内务府今年到期兑付的债券份额,就有700万两银子,这还没有算上相应利息。”

“臣附议。”

钱肃乐紧随其后道:“内务府现在做的事情,不单单涉足军工产业、造船业,还牵扯到众多的产业。

臣等一直都在努力的维系,这种脆弱的收支平衡。

并非是臣等向陛下诉苦。

实则是现在的内务府,根本就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如果陛下真要这般做,那会影响到内务府既定的谋画部署。”

内务府的差事和职权,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压力之大,唯有内务府所辖职官,心里最为清楚。

“都讲完了?”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向黄道周、钱肃乐他们,淡笑道:“诸卿讲的这些情况,朕心中是清楚的,不过事情还是要办的。

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国朝针对军队换装、水师建设,会区别于过去那种模式,国库要拿出相应的银子,到各处进行采买。

眼下是内务府要承受压力,可只要能承受住眼前压力,今后这个压力,就转移到外朝有司了。

与此同时,尽快筹建和发展军工产业、造船业,固然说前期压力很大。

可真等到这些产业发展起来,是能对外承接各项订单的。

就像北方沿海的诸造船厂,除了承接现有水师所需订单外,还能承接民间需求的各类海船吧?

这里面的利润有多高,不必朕过多赘言,诸卿心里都清楚吧?

压力谁都有,倘若没有压力,那要朝廷何用?要内务府何用?

所以说内务府要做的,是怎样顶住压力,确保内帑不崩盘的前提,将朕强调的这些事情,尽快的拟定一个章程,真正的落实下来。”

大明过去欠的历史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崇祯皇帝想要扭转大明困局,就必须要顶着压力,稳扎稳打的向前迈进。

只是这个承受的压力过重,使得崇祯皇帝必须要进行量化,像内务府、军机处这些衙署,都必须扛起相应的压力。

倘若连这些压力都扛不起来,那崇祯皇帝要这些衙署何用?

话都讲到这份上了。

钱肃乐、黄道周他们,也知道继续说下去,没有任何的意义,纷纷表明态度,会尽快拟定一份合理的章程。

大明现阶段的中枢运转,在很多人的眼里,看起来是很混乱的,相应的职权和差事,都分的很开。

首节上一节377/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