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37节

“皇爷,骆养性求见。”

殿外一名轮值太监,低首走进东暖阁,恭敬的作揖行礼道:“其奏言山东衍圣公府,在曲阜等地,造成极大的民怨,山东巡抚袁可立虽插手审此案,却迟迟没有进展。”

“宣。”

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

衍圣公府折腾事情了?

看着那里去的太监背影,崇祯皇帝双眼微眯起来,孔家顶着孔圣人的名号,在山东作威作福,这是他很早之前,就想插手去解决的事情了。

不过衍圣公府的特殊地位,所赋予的特殊身份,让崇祯皇帝先前没有轻易触碰,毕竟此事要处置不当的话,会引起很大的风波和影响。

表现最明显的一种变故,就是文官群体、读书人群体,甚至是部分士绅群体,都会受此影响而蹦起来。

衍圣公府,那可是大明文脉的象征吉祥物。

“你们都先退下吧。”

“奴婢等告退。”

当骆养性走进殿门处,就听见天子的声音,没多久,便看到曹化淳、方正化从殿内退出。

自崇祯三年解决白莲余孽后,锦衣卫所做的事情,明显就减轻了很多,特别是骆养性进宫的次数也在减少,不过骆养性心里却也明白,天子对锦衣卫依旧很重视,只不过所重视的群体很小。

想保住在锦衣卫的地位,想保住手中所揽权力,就必须要引起天子的重视才行。

“这份密奏,锦衣卫内知晓的有多少?”没有理会思绪万千的骆养性,崇祯皇帝看过所拿奏疏,对骆养性说道。

“启禀陛下,仅臣知晓此事。”

骆养性作揖应道。

“传内阁大臣周延儒,都察院左都御史韩继思,即刻进宫见朕。”崇祯皇帝放下手中奏疏,神情冷峻道:“孔家做的这些事情,倘若是真的,那朝廷就不能轻拿轻放,衍圣公府该到了整顿的时候了。”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崇祯皇帝是尊重孔圣人的,此乃华夏文明的代表之一,不过孔圣人的子孙后代,有些却需要好好严惩!!

第640章 联合巡察

“两位卿家,看了这份涉及到衍圣公府的密报,都有什么感想?”崇祯皇帝神情冷然,看向周延儒和韩继思,语气不善道:“朕是真没想到啊,堂堂的衍圣公府,竟然会做出这等腌事来。”

拿着密报的周延儒,在旁站着的韩继思,心情有些复杂,天子问他们有何感想,他们什么都不敢想。

这可是衍圣公府啊。

天子叫他们进宫觐见,那肯定是想插手干预此事,可此事办起来太棘手,稍有不慎就会闯下弥天大祸。

“山东巡抚袁可立,先前没有向朝廷呈递此事,朕知道他是想等处置好了,再向朕言明此事。”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对周延儒他们继续说道:“只是袁可立小觑了衍圣公府内,一些人做事毫无底线,竟煽动一些读书人,妄图想要颠倒是非。

如果不是锦衣卫查到此事,朕到现在都不知晓这些。

堂堂大明竟出现这等事情,要是朝廷不给天下一个交待,那两位卿家觉得此事是大?是小?”

“臣……”

周延儒、韩继思神情复杂,向崇祯皇帝拱手作揖,可是话到嘴边,却都想等着对方先开口。

看来孔家的事情,必须要出手解决了。

见到此幕的崇祯皇帝,双眼微眯起来,就因为特殊的身份,使得孔家被赋予特殊的政治地位,以至于所做很多事情,是能压着就压着,能藏着就藏着。

可是衍圣公府的各房,甚至是不少孔家分支,在山东这个地界,所做的很多事情,那都是有恃无恐的。

毕竟身份带来的特殊权力,使得他们真的没什么好怕的。

就孔家在历朝历代的特殊地位,那积攒的土地和财富,绝对是极为庞大的存在,这就像是一个蛀虫,牢牢依附在大明的身上,吸吮着大明的元气和精血。

即便崇祯皇帝并不清楚,这衍圣公府的各房所攒家底,包括那些孔家分支,究竟有着多少钱财、古玩字画等等。

不过崇祯皇帝觉得这些财富累加起来,比大明国库所存银子,要多上一倍两倍,应该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手捧着没有制约的权力,还拥有着寻常家族所不能比拟的特殊地位,时间久了,想要私底下偷偷敛财,似乎并非什么困难的事情。

“陛下,锦衣卫所呈密报涉及到衍圣公府,这并非什么小事。”见韩继思沉默不言,周延儒心里暗骂一声,对崇祯皇帝拱手作揖,硬着头皮说道:“朝廷倘若贸然出手干预此案的话,恐……”

“恐什么?”

崇祯皇帝眉头微挑,出言打断道:“依着卿家之言,那朕明知此事,却必须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咯?

难道衍圣公府在我大明,是连朕都不能干涉的?

按照卿家这样的想法,朕要是动了孔家,甚至要严惩衍圣公府,那我大明社稷的根脉就会遭受冲击和动摇了?”

“臣不敢。”

周延儒忙跪倒在地上。

一旁站着的骆养性,瞧见此幕,心里就知道崇祯皇帝要动真格的,要拿衍圣公府所犯之事,来做些什么。

当初他知晓山东之事时,也犹豫要不要将此事呈递御前,毕竟衍圣公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整个天下都清楚的。

可一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要是不能受到天子的重视,那就没有所谓倚重一说,如此他在锦衣卫的地位就不保了。

秉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骆养性是一咬牙一跺脚,管他会引起什么风波,就呈递到御前了。

“陛下,山东所生出的这件事情,在地方造成不小的民怨,特别是曲阜等地,那就更是这般了。”

骆养性走上前,拱手作揖道:“涉及到数万亩良田被侵占,所牵扯到的不止是地方的百姓,还有部分读书人和商贾,这件事情要是朝廷处置不当,一旦引起大的风波,那必然会影响到山东安稳。

如果山东出现乱子,影响到漕运,那对朝廷……”

说着,骆养性停了下来。

你这个家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啊。

周延儒、韩继思听到骆养性所讲,纷纷在心里怒骂起来。

“既然有冤屈,那就要审案。”

崇祯皇帝看了眼骆养性,朗声道:“既然涉及到衍圣公府,那仅靠一个山东巡抚衙门,恐难以解决好此事。

自科道归一以来,都察院只向陕西谴派中央巡察,以整顿地方吏治,清查地方弊政,还接管了先前内阁所定清查火耗,清查历年赈灾事。

时至今日,朝中依旧有不少人,对科道归一之事心存侥幸,想要让科道分流,这样就能达到他们的目的。”

要坏事。

周延儒、韩继思心里暗惊。

崇祯皇帝讲这些话,意图已经很明显了,衍圣公府一案绝不会轻拿轻放,更不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既然山东巡抚袁可立,受到很多层面的影响,不能专心督办此案,那就交由朝廷来负责审查吧。

“周卿,朕命你即刻赶赴山东,接手山东巡抚衙门所查之案,赐尚方剑、王命旗牌,朕要彻查此案。”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不管牵扯到谁,都给朕严查,大明法纪不是摆设,就算是牵扯到当代衍圣公,该查,也要给朕好好的查。

都察院这边,抽调一批巡察御史,以中央巡察之名,随周卿一起奔赴山东,倘若在此期间,谁敢聚众闹事,妄图扰乱朝廷查案,一律抓起来严查。

鉴于此案的复杂性,骆养性,你亲自带队,抽调一批锦衣卫,随队一起赶赴山东,听从周卿的调遣。”

“臣遵旨。”

骆养性当即作揖道。

反观周延儒、韩继思二人,却神情复杂的看向骆养性,这等要案,牵扯到的层面这般多,你倒是答应的够快啊。

“两位卿家,可有什么异议?”见二人不言,崇祯皇帝向前探探身,神情严肃的询问道。

“臣等没有异议。”

二人忙作揖行礼道:“臣等定会奉旨办事,将此案彻查清楚,以彰显大明法纪之威仪。”

第641章 开海红利

推行维新变法的本质,就是去打破旧规矩,打破旧樊笼,这些东西就像是绑在人身上的镣铐,一层套着一层,倘若不能去掉这些镣铐,就没有办法轻装前行。

崇祯皇帝现在做的事情,就是逐步的去除掉这些镣铐,只是这个过程快不得,但同样也慢不得。

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群体。

新秩序下的新兴利益群体。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利益的驱使和影响,迸发出激烈的矛盾,如何制衡好新旧之争,会是崇祯皇帝要面临的问题。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

不管是打破旧秩序,亦或是重塑新秩序,利益之争永远不会消失,这就是人性,不受个人意志所能改变的。

“郑卿家在琉球镇所做的种种,朕是满意的。”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着有些拘谨的郑芝虎,微笑着说道:“琉球设立独镇,是朕乾纲独断所定,所以在琉球镇那边,没有必要事事都猜想揣摩朝廷怎样想。

这琉球镇相隔京城何其远,一来一回都要事事禀报,那么纵使有机会的事情,最后也会变成不利的事情。

朕让你们郑家镇守琉球,就是要提防那些欧罗巴各国海上力量,这一点你们郑家要比大明上下,都了解的很多吧。

所以琉球镇当前所取的成就,固然值得肯定,不过也不能沾沾自喜,要继续发展好琉球水师才行。

朝廷有朝廷的难处。

朕虽说想多给与琉球镇多些支持,可现实是给不了的,所以汉盟这一组织,要充分的利用好才行。

要懂得紧密团结好南洋诸国的汉商,要让他们明白一点,想要确保他们在南洋诸国的利益,唯一能倚靠的就是汉盟。

真要是出现任何问题,汉盟要利用好自身优势,多多彰显自身力量,继而扩散所辐射的影响力才行。”

拘谨的郑芝虎忙点头应着。

对郑芝虎此次北上京城,崇祯皇帝事先并不知情,特别是郑芝虎此番北上,还秘密押运着500万两银子,让崇祯皇帝感到诧异之际,也生出一些喜意。

这批银子的纯度很高。

在被内务府逐一盘点接收后,会进行登记造册,届时再押运到西山那边,进行新制钱的铸造流程。

因为铸币税的存在,使得该批银子的价值,让崇祯皇帝无形中增加很多银币,继而通过内务府再流通出去。

“朕有几句话,要你带给郑卿家。”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对郑芝虎说道:“其一,招揽的刘香所部不能留,要让郑卿家逐步将麾下势力吞并,并要设法除掉刘香。

其二,朕擢授的汉盟代言人,唯有郑卿家一人,今后不管汉盟怎样发展,代言人也只能是郑卿家一人。

其三,琉球水师今后的扩张,可以通过汉盟的名义,向天津、登莱等地所建造船厂进行订购,朕会着命这些造船厂,适当给予相应的优惠,确保琉球水师的发展。

其四,在解决完刘香所部遗留问题后,着命吴三桂出任琉球镇副总兵官,命其率部镇守小琉球群岛,除了要确保琉球镇侧翼安稳外,同时还要逐步封锁去往倭岛的航线,今后欧罗巴各国海商,想要和倭岛的各方势力进行海贸,就必须通过汉盟才行。

其五,特设琉球镇只是一个起点,朕想要的不是守成有余,像欧罗巴各国海上势力,能在南洋诸国做的事情,大明也是能做的。

所以别生出什么小富即安的心态,这是大明今后要做的事情,不过同样也是郑家今后的机会,要是做得好,敕封一尊世袭罔替的国公爵,那也不是不能办成的。”

“臣…遵旨。”

脸色微变的郑芝虎,强忍着心里的惊意,向崇祯皇帝作揖应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将这些话,带给郑总兵官的。”

首节上一节337/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