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00节

针对刘兴祚所取得的战果,崇祯皇帝做出相应的安排,有功就赏,有过就罚,这是崇祯皇帝的准则。

东江军此次看似没有坚守镇江堡,使得崇祯皇帝所谋部署,出现一些偏差。

可是在镇江堡、宽甸诸堡等地,所展开的征伐,包括阵仗的那批建虏,足以叫人口不充沛的八旗劲旅,蒙受不小的损失。

战争潜力,永远决定区域战争的走势。

只要崇祯皇帝能提升大明的战争潜力,削减建虏的战争潜力,哪怕在前期的对战,大明不能占据绝对优势。

可若是将时间线拉长,那大明就能逐步占据上风,直到将建虏八旗彻底拖垮。

王承恩离开了乾清宫,带着崇祯皇帝的意志,开始处理这些善后事,这些事宜若是能逐一落实,会给大明带来诸多好处。

心情不错的崇祯皇帝,来到悬挂舆图处,盯着那张被他不知看过多少遍的辽东舆图,思索着当前的辽地局势。

时下辽西被大明收复全境,辽南三卫多数被李自成所部占领,金州卫被大明占着,而孤悬在外的皮岛,也能有效威胁建虏。

围绕辽东这块黑土地,崇祯皇帝所谋的牵制大棋,正在逐步的稳定下来,而先前被建虏征伐过一次的朝鲜,也开始在私底下改变态度。

时间!

只要能给崇祯皇帝更多时间,他就能想方设法的在辽地这边,逐步拖垮建虏,耗掉建虏的元气。

对辽西的支持要增强。

对李自成的军火买卖要扩大。

对东江的支持要增强。

对朝鲜的贸易往来要开启!

只要围绕这些核心所在,逐步在辽地展开谋画,那崇祯皇帝有理由相信,和建虏不断拉扯的同时,还能推动着大明的改变。

“皇爷,阎应元、陈明遇等赈灾行署士子,殿外求见。”

乾清宫殿外,一名值守宦官走进来,向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

“宣!”

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

这刚解决东江军的善后事宜,阎应元他们就来了,崇祯皇帝的心情更好了,针对辽西的改制谋划,也要向前迈出稳健一步。

“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吧。”

看着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等赈灾行署士子,崇祯皇帝露出笑意,眼前这些士子,和先前相比都变黑了,都变壮实了,透过他们的眼神,崇祯皇帝看到最多的,是坚毅,是冷静。

以最繁杂的地方赈灾诸事,让这些有潜力的读书人,去最基层接受磨砺,接受摔打,这是崇祯皇帝的决断。

相较于通过科举遴选的人才,崇祯皇帝所需要的是真正能治理地方,能为治下多做实事的良才。

或许科举改革不能碰,但是通过别的途径,去培养一批人才,并用各种方式将他们简拔起来,崇祯皇帝还是能办到的。

“你们皆是直隶赈灾行署所辖士子,在卢卿给朕呈递的密奏里,朕可是常看到你们的名字,包括你们所做的诸事。”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向阎应元说道:“看来当初让你们远离京城,深入地方去做一些实事,这一决断无疑是正确的,朕为你们所做之事感到欣慰,看着你们的改变,朕更是感到高兴。

卢卿能够忍痛割爱,将你们举荐进京,朕能够想到卢卿的不舍。

不过考虑到当前的境遇,朕需要你们这些良才,来替朕,替社稷,替朝廷,来担负起更重的职责,以为朕分忧,为社稷虑。”

第563章 大明不变,有出路吗?

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话,让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一行,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这些直隶赈灾行署的读书人,在保定府等府县,面对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表现出很淡然的态度。

可现在他们所见到的,是大明天子!

像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这些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天子,心中难免会很激动。

特别是被崇祯皇帝出言夸赞,还要让他们担负起更重的担子,那心情就更难以描述了。

“愿为陛下效死!”

在阎应元的带领下,陈明遇这些行署吏员,纷纷作揖行礼道。

“不要动不动就提‘死’字,都给朕好好的活着。”见众人这般,崇祯皇帝撩袍说道:“你们此次进京后,将要密赴辽前,去辽西治下,到辽东督师府任职,跟随辽东督师孙承宗一起,推动辽西的撤卫设府。”

嗯?

阎应元、堵胤锡这些人闻言,无不露出诧异的神情,让他们前去辽西,那没什么可多想的。

毕竟辽西收复没有多久,很多事情都需好好梳理,以确保辽西这块地域,能尽快的恢复安稳。

但到辽西去推动撤卫设府,他们却有些琢磨不透,莫非天子是想让辽西那边,像天津直隶州一般发展吗?

看着众人流露出的反应,崇祯皇帝开口道:“说起来,你们在赈灾行署任职,时间也不短了,对地方所存问题,也都有所见解吧,你们都说说,自己所看到的那些问题,今日畅无不言。”

乾清宫内安静极了。

阎应元、堵胤锡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对天子所提询问,不少人都不知该怎样开口。

毕竟他们在赈灾行署做事期间,所遇到的糟心事太多了。

“启禀陛下。”

阎应元踌蹰刹那,作揖行礼道:“臣在赈灾行署任职期间,所遇做严重的问题,就是官绅勾结,官商勾结,地方官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事。

就像当初大名府等地出现严峻灾情时,不少的地方官员都是不作为,相互推诿,错非有卢巡抚坐镇,后陛下特设赈灾行署,恐那场灾情没那般容易被平复下来。

由此臣觉得大明官场的吏治,已是非常严重的存在,倘若朝廷不尽快整顿吏治,恐类似这等情况会更严重。”

陈明遇、李岩这些人,无不是惊疑的看向阎应元,他们都没有想到阎应元,当真是什么话都敢说。

“嗯,其他人呢?”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看向堵胤锡、李岩他们,说道:“能看到问题所在的,不会只有阎卿吧?”

“启禀陛下!”

见天子这般询问,堵胤锡作揖行礼道:“臣也发现一些问题,其实不止是在灾情出现期间,在多数的时候,地方土地兼并的问题,是非常尖锐的存在。

像赈灾行署聚拢的多数破产群体,就是受到一些士绅、地主、商贾等群体,相应的算计和诱导,才使得他们名下的土地,被一点点用极低的价格夺走……”

李岩紧随其后道:“陛下,其实在臣等做事期间,地方上有不少的群体,因他们自身利益受损,就用尽各种办法,掣肘和阻挠赈灾行署做事,甚至煽动舆情,想要以此破坏既定部署。”

听着阎应元、堵胤锡、李岩他们所讲,崇祯皇帝并没流露出恼怒的神情,甚至反应是非常平静的。

毕竟他们所讲的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催化大明社稷倾覆的根源,都是极难拔除掉的毒瘤。

作为一帮既得利益群体,哪怕他们之中的人,明知道这样做,迟早是会出现大问题的,不过该做的时候,还是去会做。

这就是阶层所造成的。

人的贪欲是无穷尽的。

“把你们所讲的这些汇总到一起后,觉得现在的大明社稷,还有救吗?”见阎应元他们讲完后,神情有些愤慨,崇祯皇帝神情淡然道:“或者准确的说,面对这些掣肘和阻挠,朕这位大明,是应该选择妥协呢?还是应该选择解决呢?”

殿内此刻安静极了。

阎应元、堵胤锡他们,都不是当初的涉世未深的读书人,在赈灾行署的历练和摔打,让他们能听出天子所讲的深意。

“朕常对卢卿呈递的密奏中批注一句话。”

看着沉默的众人,崇祯皇帝伸手道:“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境度过困境,就像大明如果不变,真的就有出路吗?

答案是肯定的。

没有出路!

或许在你们的心中,对朕要在辽西推动撤卫设府,或多或少存在疑惑吧,但想想你们刚才所说的,就能解惑了。

朕要改变大明所存弊政,可想改变这些事情,就要付出很多辛劳和代价,还要在朕能看得见的地方,不然所暴露出的问题太多,会面临无法收场的处境。”

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他们,无不是陷入到沉思之中。

天子所讲的这些话,让他们似乎开始明白,为何选择在新收复的辽西,要推动撤卫设府一事。

“北直隶这个地方,是朕能看到的地方,但是地方上所存问题和弊政,并非朝夕间能彻改的。”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而辽西就不一样了,先前被建虏窃据着,所存的问题和弊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被建虏用残暴统治斩断了。

或许与之毗邻的辽前,所盘踞的众多戍边大军,里面的不少将领,并不想看着辽西有所改变。

但朕偏偏就是要做出改变。

你们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其实想要得到解决,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核心就看你们愿意跟随着朕,一起去解决这些问题吗?

如果单靠朕一人去做,那就算朕是大明天子,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如果能多一些像你们这样的良才,那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

推动新政进行维新,并非是说说那般简单。

这需要一大批信仰坚定的群体,在各个领域发挥各自的成效,通过上下联动的方式,才能逐步去进行改变的。

阎应元这批人,就是崇祯皇帝所挑选的维新派。

不过在这批队伍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一直走下去,这是谁都说不准的事情。

毕竟人都是会改变的。

崇祯皇帝也不敢做出保证,在日后的某一天,他们中的这些人,是否会抛弃过去的信仰,而转身加入守旧官僚群体中,说到底大明的官场啊,所藏污纳垢的地方太多了,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哪怕前方困境再多,崇祯皇帝都要稳步走下去。

第564章 召对阁臣(1)

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一行走了,悄无声息的进京陛见,悄无声息的离京赴辽,没有在喧闹繁华的京城,掀起任何的涟漪。

这批地方赈灾行署的先驱者,带着崇祯皇帝的期许,将奔赴全新的战场,至于能有怎样的成就,哪些能坚定的走下去,纵使是崇祯皇帝也不清楚,不过他们之中的人,只要有坚守本心的,那辽西所临境遇就会改变。

拂晓。

冉冉升起的朝阳,驱散了笼罩的黑暗。

乾清宫的平静被打破。

崇祯四年正月末,帝召内阁、都察院、廉政公署、六部等有司阁臣廷臣召对。

首辅韩、次辅温体仁、群辅毕自严、徐光启、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吴宗达、周延儒等诸阁臣廷臣奉诏觐见。

“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吧。”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环视殿内群臣,神情严肃,此次召见阁臣廷臣,他要做一件事情。

为大明当前秘密推行的谋改革新,在大明北方诸省治下,展开一场全方面的清查行动,以填补地方上的部份窟窿。

“从周卿赴任内阁后,主抓吏治新规诸事后,在都察院的配合下,在朝查出一批贪官污吏。”

崇祯皇帝眼神冷厉,拿起几封奏疏,掷地有声道:“朕未曾想过,在本朝竟藏着这般多腌事,真真是触目惊心啊。

仅牵扯到火耗一事,就追查出不少于200万两的税银,朕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可谓是寝食难安。

如果这批赃银,没有叫那批贪官污吏私藏,而是让朝廷正常收取,那先前何须因国库空虚,而向大明百姓摊派辽饷。”

殿内安静极了。

韩、温体仁、毕自严、徐光启、周延儒他们,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特别是被点名的周延儒,心里难掩的激动。

首节上一节300/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