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86节

听着眼前这些人所讲,崇祯皇帝脸上露出笑容,抛开其他的不谈,眼前这些人,都是知晓制钱对朝廷的重要性。

现在他们不清楚的是,这批新制钱的制造工艺,含金银铜料的份额,以及朝廷要怎样流通这批新制钱。

说来大明所处境遇很尴尬,一方面流通的现银不足,一方面窖藏的银子很多,受战争、叛乱、灾情、吏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常常会出现现银短缺的境遇,继而诱发出一系列涉及财政、金融等连锁反应。

想要有效去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提升民间对朝廷的信心,明确统一的币制体系,加快民间发展建设的力度,有效整顿大明官场吏治,维系一个稳定的秩序格局……

崇祯皇帝一直都在做这些事情,唯独统一的币制体系,直到武备院这边,涉及铸币的工艺有所突破,才算能拿出来去做了。

这也是当初崇祯皇帝,为何要先设汇通票号,不直接从朝廷层面着手,有效整顿钱法的根本原因。

没有统一的币制体系,就妄图谋改钱法诸事,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对大明来讲实在太大了。

大明折腾不起。

“毕卿,你兼领着钱法尚书,掌钱法诸事,觉得这批新制钱如何?”在众人不言时,崇祯皇帝面露微笑,看向毕自严说道:“有统一的币制体系,你能否逐步改善,大明现存钱法诸多陋习和弊政?”

“启禀陛下。”

毕自严想了想,拱手道:“尽管大明此前并未铸过金银制钱,不过这批新制钱,不管是从规格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是上乘的存在。

臣斗胆有几个问题,想要询问陛下。

其一,金银制钱上,所刻元、角是何意?

其二,金银制钱的含金银料份额。

其三,金银制钱的造价成本是多少?

其四,金银制钱的实兑份额是多少?

其五,倘若流通这批金银制钱,则跟其他通宝制钱,各色银的兑换是多少?

其六,陛下所定新制钱……”

涉及大明钱法领域,不允许毕自严有任何马虎,方方面面都必须考虑到位,否则敢出现任何疏漏,都会给大明造成灾难级的伤害。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着神情严肃的毕自严,又看看韩、徐光启他们,崇祯皇帝心里知道,毕自严所提这些问题,他如果不能有效解答的话,那想要整顿币制,第一步都没办法迈出去。

毕竟钱法太重要了。

任何小的调整和变动,都必须要斟酌再三,考虑再三,才有可能做出相应改变。

在群臣注视下,崇祯皇帝拿起一枚银元,入手略沉,正面镌刻有画像、秘制花纹等,背面刻有‘大明银币、户部、壹元’等字样和特殊铭文。

崇祯皇帝神情自若道:“像朕所拿这枚标注‘壹元’的银元,标重一两,含足色银料就达八成五,里面掺杂有铜等有色料。

采取新的铸币工艺,能有效增强新制钱硬度,耐磨损度,避免画样模糊等问题。

涉及新制钱核心配比,朕不能细谈,除历任钱法尚书,能知晓一些外,朝廷其他人都不能知晓。

像这枚‘壹元’的银元,做工精美,耐磨损度高,故而在民间流通时,实兑足色银一两,以此为兑换基准……”

整顿大明币制,所牵扯的层次和领域很多,崇祯皇帝也清楚这件事情,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

所以他要明确‘废两改元’、‘实兑比例’、‘铸造工艺’、‘收窄铸币权’等诸多的事宜,叫毕自严这位大明财相,结合大明实际情况出发,以此逐步流通新制钱,继而达到全部替换的目的。

崇祯皇帝这有所保留的交谈,叫韩、温体仁、周延儒这些人,都敏锐的觉察到,牵扯到钱法的一些构想,天子并不想叫他们知晓太多。

不过为增强毕自严所辖钱法诸事的职权,又必须要叫他们在场聆听,只怕等此议结束以后,天子还会独留毕自严详谈。

然而透过天子所讲出的这些,韩、温体仁、周延儒他们的心中,也都生出一些隐忧和担心。

倒不是牵扯到了朝廷国库,实则是他们背后代表的那些群体,如果说这些新制钱真流通起来,那以后就不涉及熔炼、兑换等事宜,标值‘壹元’的银元,就代表着一两足色银,那所要颠覆掉的很多旧制岂不很多?

第536章 此非易事,将得罪很多人

事实上韩、温体仁他们,所担心的事情是正确的,涉及到币制改革的部份真相和事实,崇祯皇帝就是不想叫他们知晓。

根源很简单,在大明制钱的背后,所牵扯到的利益和群体很多,这是崇祯皇帝着手清扫弊政,积极打压的核心所在。

“两位卿家可知,朕为何要定下新制钱吗?”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被他留下的毕自严和管绍宁,正色道。

二人听闻此言,相视一眼,本就有不少想法的他们,就知晓他们的猜想是真的。

“为火耗归公一事,能更圆满的落实下来。”

毕自严想了想,率先开口道:“虽说在朝廷层面,陛下想推动火耗归公落实,不过所牵扯到的群体太多。

尤其是地方官吏和士绅等群体,这无疑是夺取他们的既得利益,哪怕朝廷准备增加各级官俸。

但是增加的官俸,没有‘火耗’所捞取的银子多。

有了朝廷铸造的新制钱,如果能在民间流通起来,那地方百姓就能凭所持银元,足额缴纳赋税,而不给地方官员任何借口。”

“毕卿所言,的确是一部分原因。”

崇祯皇帝点头道:“火耗一事,长久就有,不止大明一朝有,所以火耗杜绝,并非人力所能完全杜绝的。

这是贪欲使然。

至少大明的吏治,在没有被朕彻底整顿全,不推动新制钱流通,就无法叫火耗归公起到实际作用。

新制钱的明确和流通,就代表一种积极的态度,或许新制钱想完全替换掉银两、历朝通宝制钱,需要五年、十年的光景。

但至少在推动流通的过程中,能叫越来越多的大明百姓,真正解除掉部分压在身上的担子,这才是真正的惠民之策。”

“陛下英明。”

管绍宁拱手作揖道:“臣在奉旨离京,率领国税处同僚,前去整顿直隶境内钞关,以征收关税时,就发现这等严重的情况。

在很多地方官员的心里,包括各地士绅、商贾、大小地主等群体眼里,地方百姓就是肆意盘剥的对象。

毕竟底层的百姓群体,是没有门路的,就算盘剥降临到他们身上,那更多的只能被迫承受。”

大明传承至崇祯一朝,所存在的弊政和毒瘤,之所以会这般的多。

较大一部分的根源,就在于围绕儒家思想下,所衍生出的极强旧官僚思想,这也导致土地兼并加剧、盘剥百姓加剧、阶层矛盾激化等诸多事实。

以大明官员为首,背后往往站着士绅、商贾、大小地主等群体,他们为保住自身的既得利益,而做出各种掣肘、反抗之举。

甚至涉及到他们的核心利益,就算是大明皇帝都敢谋划暗算之举。

大明中后期以来,其实有不少皇帝的驾崩,都是带着值得人深思的,别的不说,就天启皇帝的落水,那就有很大问题。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自己的这位皇兄,能力和见识并不差,甚至可以用高明来进行诠释和衡量。

十几岁御极登基,面对强势的东林党,势颓的齐楚浙党等派,整个朝堂格局,被搅动的乌烟瘴气。

靠着拥护泰昌帝的资本,东林党上下蹦的多厉害,弹劾这个,弹劾那个,根本就没把大明社稷放在眼里,他们所关心的就是自身利益。

这造成的根本原因,就是辽左、辽南、辽西等地,在短短不到两年间,先后叫建虏八旗夺取,有能力的熊廷弼被斗垮了,去坐镇辽东的文官,乱指挥瞎掺和,才导致这等悲剧的发生。

面对皇权被架空的事实,天启皇帝所能做的事情,可不就是启用身边之人,自己躲在幕后支持,玩起了木匠活。

事实上史料记载的那些,又有多少完全是真实的?

毕竟史料记载是有心人所写、所传。

天启皇帝之所以会落水,很大程度上就是后期魏忠贤把持朝政以后,阉党涉及收税的力度太狠了,损害很多人的利益所致。

至于事实真相究竟怎样,已然无从查证,毕竟人都死了,谁又能知晓背后的那些真相呢?

正是有这样的威胁和事实,崇祯皇帝整合了宫禁,整顿了内廷,设立京卫都督府,将紫禁城上下全部掌控在手。

他可不想落水。

毕竟他以后做的事情,很多。

会触碰到既得利益群体的核心利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会变得越来越多。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毕自严他们,说道:“除了你们说的这些,朕推动新制钱的流通,还有很多方面的考虑。

其一是火耗,其二是收窄铸币,其三是打击私铸,其四是发展工商业,其五是增加朝廷财源。

其六是建立币制体系,其七是增持开海通商,其八是发展循环经济,其九是整顿军队弊政,其十是为调整赋税奠基。

针对这些构想,朕都写有相应的公函,两位卿家等离宫后可以详细看看,一个新制钱的落实,所牵扯到的层面很多。

想要叫新制钱流通起来,并非朕一人所能实现,所以还需卿家的落实,朕也会从其他方面,着有力之人落实。

不过说的再多,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钱法堂所辖铸币总局,后续开设铸币分局,整顿钱法旧制等事,究竟该如何有效落实。

所以起势的担子,就扛在毕卿的肩膀上。”

毕自严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透过天子所讲的这些,他明显能感受到天子,对于大明钱法的整顿,态度是何等的坚决。

特别是想要涉足整顿的领域,不管是哪一项,都会在朝引起不小的风波和争议,这并非是件好办的差事。

身为大明的财相,毕自严不是不清楚大明的弊政,可是他清楚归清楚,不能有效的整顿和改变,这才是最难受的。

毕竟这些事情,并非是他一人所能实现的。

可现在针对这些弊政,天子心中有着详细的规划,并且开始着手布局,那他所面临的压力虽大,可终究没有天子承受的压力大。

毕自严收敛心神,拱手作揖道:“臣愿为陛下分忧。”

“好,朕等的就是这句话。”

崇祯皇帝欣慰的笑道:“钱法整顿,币制改革之事,毕卿要主动抓起来,要结合大明实况出发,逐步的去进行谋改,不要操之过急。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倘若迈的太快,走的太急,就很容易跌跟头,到时朝廷就会很被动,朕也会很被动。

毕卿不要担心其他,稳步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有朕在背后给你撑腰,谁都无法迫害卿家,算计卿家。”

专业的事情,就要由专业的人才去办,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政策上支持,政坛上力挺,不叫这些务实肯干的人才,受到委屈,受到迫害。

新制钱如果能在大明流通起来,哪怕是先在北方诸省流通起来,对崇祯皇帝所形成的优势就会很多。

别的不说,单单是增收财源,鼓励工商业发展,增持开海通商,就足以叫他很多谋划部署,都能有效的推动起来。

涉足核心利益的进军,崇祯皇帝向前迈出坚定一步,至于此后会形成怎样的反抗和掣肘,在他心里已预想到了。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到时见招拆招即可,崇祯皇帝可不惧怕,这些所谓上不得台面的手段。

第537章 琉球镇

天下如棋,哪怕初期开盘不利,但能稳重中后盘,未必就不能逆风翻盘。

海风呼啸,湛蓝的天空和浩瀚的海疆,仿佛连在一起,吴三桂、祖泽润、祖泽溥几人,披甲挎刀,站在海岸线,沉默不言。

琉球镇的一切,相较于他们熟悉的辽东,熟悉的京城,却显得是那般陌生。

一路的海上颠簸,对从没出过海的他们而言,是不堪回首的,很多次,晕船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叫他们想跳海。

但意志却逼迫着他们,回归现实。

“长伯,我们回不了辽东了?”

祖泽润眉头紧皱,盯着眼前的海浪,声音有些沙哑,“父亲他们,被调离到江南一带,叔父他们,被调离到陕西治下,咱们被调到琉球镇,这是天子知晓咱们的秘密了?”

“必然是知晓的。”

吴三桂眼神冷厉,语气坚定道:“从袁崇焕被杀,到李家被多数凌迟,天子是有谋画的在做。

不过此前考虑到影响,考虑到辽前稳定,所以才没有选择动手。

现在局势不一样了,我们所形成的影响,被天子逐步的分化和打击,只怕辽前一带,必然会经历剧变。”

首节上一节286/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