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73节

所做的事情太多。

牵扯的层面太广。

想要叫他把这些事情逐一落实,这难度太大了,可以说跟湖广地方官场,包括宗藩、士绅、大小地主等,全都站到了对立面。

“陛下……”

李邦华欲言又止起来。

“卿家,朕知道你想说些什么。”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朕所讲的这些,可不是叫你一年半载,就必须全部做好,而是用三年,用五年,在摸清楚湖广本地情况,逐步打开局面去做的。

何况湖广总督只是第一步,在关键的时期,湖广境内所辖巡抚,朕都会逐一的进行更换。

卿家赴任湖广后,可别想着去了,就能站稳脚跟,要先巡视湖广所辖各府州县,了解本地情况才行。

此外针对朕所想的这些,司礼监尊奉朕的旨意,进行相应的筛选和罗列,哪些事情是好操作的,哪些事情是难办的,都进行了标注。

等卿家离宫时,这些都会交付到卿家手中。”

崇祯皇帝心里当然清楚,自己所讲的那些,对湖广这个地界,究竟代表着什么,所以他从没想过一口吃成胖子。

如果说李邦华赴任湖广,能按照他所构想的部署来办,那么利用五年的时间,结合湖广本地的情况,是能将其逐步落实的,至于是否在这五年内,能够见到成效,崇祯皇帝心里并不在意。

这五年见不到成效,那在下个五年能见到,也是可以的,至少这代表着湖广境内,有着相应的改变。

大明整体的阶段性谋改。

大明地方的阶段性谋改。

是崇祯皇帝所构想的路线,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叫敌对势力劈开,能将矛盾点分散,那大明就能逐步改变。

“臣定当尽力。”

李邦华硬着头皮道。

“卿家,不是尽力,是必须。”

崇祯皇帝走上前,轻拍李邦华的手臂,说道:“朕知道,想做好这些事情,难度很大,压力很大。

可现在的大明,真的是等不起了。

如果说卿家都要知难而退,那人人都是这般的话,大明想要中兴,想要排忧解难,无疑是难如登天啊。”

李邦华的神情变了,看着天子坚毅的神情,坚定的态度,当即作揖道:“臣谨遵上谕!”

“对了,卿家在离京赴任时,还要携带两份密旨。”

崇祯皇帝弯腰搀扶起李邦华,继续说道:“是朕给福建总督方孔照,两广总督熊文灿的,他们到任以后,在地方要做的事情也不少。

朕知道。

朝中有司的不少人,对天津开海通商一事,那多是存有诟病和反对的。

说什么的都有。

但是开海通商一事,必须要坚定的走下去,这是为国库开源的良策,是减轻大明治下百姓负担的良策。”

李邦华皱眉道:“陛下是否想过,倘若人人都见到开海通商,所带来的利益,那大明治下的土地,又靠谁去种呢?”

大明重农抑商的思潮,其实是很严重的,像李邦华这等大臣的想法,其实还有很多。

崇祯皇帝反问道:“那不开海通商,大明治下的土地,就能确保都有人种吗?”

李邦华:“……”

面对天子所问,李邦华一时无言。

他清楚天子这般问,潜在的意思是土地兼并,是各地灾情,其实有很多事情,有很多弊政,大明统治阶层的群体,不是不清楚。

但是清楚归清楚,能不能说,要不要说,敢不敢说,该不该说,就成了很多人所顾忌的因素。

“朕知道在大明治下,存有很多流民,存有很多破产的百姓。”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开口道:“想妥善安置这部分群体,以确保地方秩序安定,根本就没有更好的办法。

土地,都是有主的。

让他们种了,就会让别的群体受损。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为何不能兴办官办诸厂,叫他们集中起来,靠自己的双手,去赚取养家糊口的钱财呢?”

李邦华沉吟片刻,皱眉道:“这件事情只怕会很难做。”

“难做,那就慢慢做。”

崇祯皇帝也不气恼,微笑着说道:“万事开头难,若事事都以此来搪塞,那治理大明就成了空谈。

朕也是第一次当皇帝,也是第一次统御天下,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的。

朕希望卿家能牢记这一点。

做错了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是错的事情,却顽固的坚守,我们都要勇于去披荆斩棘,这样才能叫大明越来越好。”

了解大明的现状,让崇祯皇帝明白一点,要改变大明的意识形态,要改变大明的诸多观念,唯有将这件事情做好,那大明才有可能改变。

想办到这一点,就要有人去做实事,他这位大明天子,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给这些人撑腰。

第512章 风起辽东

当前的大明朝堂是盘大棋,下好了,能延缓大明倾斜的速度,下坏了,会加剧大明倾斜的效率。

面对这样一盘大棋,崇祯皇帝想独当执棋者,只可惜文官群体不会同意。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想拔除掉这样的糟粕,并非是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千',:,!:;源;.,中::!"'裙".2;;0:"6.8;?5"!!6,0..5?:!3  “陛下,臣出任东阁大学士,进内阁佐政,恳请陛下明示,应主抓哪方面的政务?”

周延儒神情恭敬,作揖行礼道:“臣此前在军机处任职,都是陛下决断,臣才有所作为的。

这突然去了内阁,有些事情,臣心里难免旁皇,不知该……”

你这个老狐狸,嘴倒是挺甜的,借着先前在军机处任职,来向朕讨要权柄了。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面露笑意,看着吹捧自己的周延儒,心里却暗暗冷笑起来。

温体仁也好。

周延儒也罢。

崇祯皇帝是了解的,二人的能力是有,然功利心很强,是彻头彻尾的政客,不能简单归类于帝党。

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帝党大臣,应当是具备一定眼界,开明,务实,肯干,有公心,能为社稷分忧,为万民谋福祉。

或许温体仁和周延儒他们,沾上一两条,但绝不是帝党大臣,毕竟说到底,他们的跟脚是守旧派官僚出身。

现在一个个都没当上首辅,等有朝一日真当了首辅,那所做的事情,或许还不如韩做得好。

什么特性的人,安插到什么位置上,其实是很有考究的事情。

“卿家能为朕分忧,为社稷虑,朕心甚慰。”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保持笑意,看向周延儒说道:“朕就是知晓卿家之才,所以才擢卿家进内阁。

这几日,朕也一直在想,究竟让卿家主抓哪些政务。

想来卿家在军机处时,清楚温卿所奏廉政公署之事吧?此事当初在朝野间,引起的议论可不小啊。”

“臣知晓。”

周延儒忙欠身应道。

周延儒嘴上这般说,心里却暗暗揣摩起来,难不成想叫他主抓廉政公署?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啊。

倘若做不好的话,不仅会失去天子的信赖和倚重,而且还会交恶朝中大臣。

“朕觉得在内阁这边,仅靠温卿主抓廉政公署,还是远远不够的。”

崇祯皇帝觉察到周延儒的顾忌,神情自若道:“说到底这个廉政公署,先前并没有此等衙署,什么事情都要摸索着来。

朕也有足够的耐心,看着温卿将此事做好。

不过周卿也知道,朕一直都很重视吏治整顿,风气整顿,毕竟这些事情做不好,那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僭越法纪等腌事,就会层出不穷。

既然做了大明的官,那就要在其位谋其政,不然吃着大明的皇粮,拿着大明的俸禄,算怎么回事?

所以朕想叫周卿在内阁这边,主抓吏治新规,和都察院左都御史韩继思,一起尽早将此事完善。”

周延儒:“……”

吏治新规很早就在朝提出,并且付出相应的行动,不管是责任制和追责制,还是向有司衙署派驻监察御史,亦或京察大计,再或者不定期向地方谴派巡察御史等事,随便拎出来一件,都是得罪人的差事。

从韩继思提出吏治新规后,朝堂之上就没有不骂他的,错非是期间发生的事情太多,早就在朝形成倒韩风潮了。

现在天子重提这件事情,周延儒就清楚吏治新规一事,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都会在朝立稳脚跟。

想起先前北直隶治下各府州县,在韩继思试行带队巡察,所上疏弹劾的那批罪官,巡察差事他们都察院办了,但扛雷的却是内阁和吏部。

要不是崇祯皇帝的冷处理,对朝中部分言官御史,包括有司大臣,上疏弹劾韩继思所为,悉数都留中不发,只怕倒韩风潮也就形成了。

“卿家,可是有什么顾忌吗?”

见周延儒不言,崇祯皇帝故作疑惑道。

“臣…谨遵上谕!”

周延儒忙作揖应道。

尽管心中有着诸多顾忌,但周延儒也清楚这件事情,他没有别的选择,毕竟到了内阁这边,若是不能主抓一些具体政务,那就没有权力可言。

同样都是内阁群辅,像毕自严、徐光启他们,跟何如宠、周道登这些人,是一个性质吗?

不一样!

这就是崇祯皇帝的手段。

一个上下思想一致的内阁,并非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韩的确是内阁首辅,的确是权柄多了不少,但相对应的内阁次辅,内阁群辅这边,也都会得到相应的侧重,不叫韩在内阁一家独大。

“皇爷,辽前和东江镇两地,呈递密奏。”

王承恩手捧奏疏,快步走进殿内,在周延儒诧异的注视下,低首道。

“呈上来吧。”

本想着再敲打周延儒一番,在得知辽东那边呈递密奏,崇祯皇帝伸手道。

自从泛辽东战略逐步落实后,或许在收复辽东旧土一事上,大明依旧没占明显优势,但也跟先前有着较大不同。

辽东将门的势颓。

建虏八旗的被动。

各地辽军的进取。

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改变。

现在崇祯皇帝的心里,是一门心思的想增强这种局面,叫建虏八旗陷入混乱,不叫黄台吉率部有序扩张。

只要这种扩张势头,能够被迟缓或打破,再这般坚守个数年,建虏八旗的战争底蕴,就能被不断消磨掉。

首节上一节273/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