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12节

若非他们所提的意见,以及在此期间的诸多论证,革新了铸造火炮的工艺,想要这般快取得突破,是不现实的。

若是有着充足的材料,和铸炮所需银钱,依着西山现有的炮厂规模,像陛下要看的红夷大炮,能每月铸造二十门,并提供战时所耗的火药和炮子。”

对火器火炮的技术,包括生产在内,崇祯皇帝知道的不多,能想到的,他都讲给宋应星他们了。

至于能否带动大明火器火炮领域,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层次,那就要看宋应星他们的了。

相比较于邓玉函、汤若望这些西洋传教士,崇祯皇帝更看重宋应星、焦勖他们,甚至后续培养出的相应人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西洋传教士来华,本身就是带着目的的,除了所谓的传教事业外,还有了解大明的一些别的目的。

崇祯皇帝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叫来华的传教士,特别是到武备院的传教士,这辈子都别想离开大明了,甚至还有锦衣卫,对他们进行着秘密的监视,防止书信往来,泄露大明的核心机密。

另外在武备院这边,就一个字,砸银子。

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火器火炮领域的发展,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就是一次次的去试错,总结经验教训。

这也是为何崇祯皇帝的内帑,现在变得充沛了,可他却一点松懈都不敢有,花银子如流水的地方,太多了。

一个武备院。

一个新军。

仅仅是上述两项,就不敢叫崇祯皇帝有所松懈。

‘这便是攻城夺寨的重型火炮了。’

在众人的陪同下,崇祯皇帝来到这盛放火炮之处,看着通体铜绿的红夷大炮,伸手去摸,手有些凉,心里却思绪万千:‘只是这重型火炮,适合守城,适合攻城,仅从野战方面,形成不了炮火压制。

通体太大,不适合长途行军,于军中无法形成规模,换弹炮击时间较长,就算是形成规模,也会被敌军骑兵包抄。

像这样的重型火炮,铸造一定的规模,用于辽前防线固守尚可。

武备院这边,应多多研制并量产,轻型火炮、中型火炮,且火炮的射程和威力,都要有显著的提升。

也不知道开花弹之事,武备院这边,是否取得较大的成就,仅靠实心弹这一类,还是远远不够的。’

虽说崇祯皇帝不懂火炮技术,但他却明白性价比,更清楚眼前这款红夷大炮,是否适合长途跋涉的行军。

崇祯皇帝所考虑的事情,要能在他所缔造的新军序列下,创设成建制的炮兵部队,能在与敌野战之时,给所处军队提供炮火压制,而非是威力很强,但换弹炮击效率慢的这种火炮啊。

在崇祯皇帝思量之际,一旁的汤若望,介绍着这款火炮:“皇帝陛下,眼前这座铜铸火炮,重达三千斤……”

对于汤若望来讲,他希望能通过此次检校火炮的性能,赢取大明皇帝的喜爱和支持,这样在武备院这边,能得到更充沛的银子,好叫他钻研更多领域,同时能满足传教的需求,在京城这边,多营造一些教堂。

一旁的邓玉函、罗雅谷等诸多传教士,神情间皆流露出难掩的激动,只可惜崇祯皇帝此时的思绪,全在如何细化火炮种类,叫他缔造的新军序列下,能创设有战斗力,成建制的火炮部队上。

第400章 火炮种类

“轰……”

响彻云霄的炮轰声,在这片校场骤响,地面轻微颤抖,一颗炮子,从涌出火焰的炮口飞射,在空中呈抛射线状,不断地向前翻滚着,无数道目光,随着这颗炮子的行进轨迹,向前移动着。

“砰!!”

不知过去了多久,炮子怒撞地面,所发出的巨响响起,地面跟着颤动起来,并不断的向四周传递。

地动山摇。

真可谓是地动山摇!

‘威力还真是够大的。’

崇祯皇帝举着远望镜,定在红夷大炮炮击之处,看着那形成的大坑,忍受阵阵耳鸣,心里感慨道:

‘若是论及攻城拔寨,此炮当属最强,单单是这样的破坏力,即便是京城营建的城墙,恐也支撑不住几次炮击啊。

不过这一型号的火炮,太过于笨重了,体积过于庞大,不适合在新军过多列装,有一到两门即可。

否则太浪费人力,后勤补给的压力太大,还影响行军速度。’

在崇祯皇帝身边所站众人,脸上或多或少,都洋溢着笑容。

这次检校红夷大炮,顺利展开炮击,没有出现炸膛,威力还这般了得,当属大明的火炮利器啊。

“若是能在辽前那边,多配属十几门这样的火炮,真是不得了啊。”

刘文炳神情是难掩激动,看向卫时泰说道:“那猖獗的建虏,敢来犯我大明辽前,只需发射一轮炮击,定能叫建虏损失严重。”

“没错。”

卫时泰点头说道:“当初老奴攻打宁远城,咱大明军队守城时,用的就是红夷大炮,那……”

然说着说着,卫时泰却闭上了嘴,下意识看向崇祯皇帝,身上生出些许冷汗,娘的,没事提甚么宁远之战啊。

那一战是袁崇焕指挥的。

一旁站着朱纯臣,听到卫时泰所讲,嘴角露出些许轻笑,你这家伙,还真是什么都敢讲出来啊。

现在谁还敢去提及,和袁崇焕有关的事宜啊。

这一刻,朱纯臣的心里颇为希望,天子能听到卫时泰所讲。

自从汤国祚这帮在京勋戚,被崇祯皇帝以通敌、扰乱朝纲的罪名,全部逮捕并处决了以后。

朱纯臣在京卫都督府的权柄,就随着刘文炳、卫时泰他们的擢升,相应的减少了很多。

只可惜对朱纯臣心中所想,崇祯皇帝并不清楚,甚至对卫时泰所讲,他也没有听到。

放下远望镜的崇祯皇帝,看着黄得功所领西山火枪营,动作迅速的清理着,发射过的红夷大炮,脸上露出些许笑意。

‘在勇卫营、天雄军、忠勇军等诸部新军里,论谁以后玩枪、玩炮最厉害,那当属西山火枪营!’

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背靠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负责检校武备院这边,所研制出的枪炮,包括量产出来的枪炮,那经验必然丰富。

西山火枪营所设的随军讲武堂,侧重于炮兵的培养,只需耐心等待几年,等他们完善相应的操炮流程,这里将成为大明炮兵的摇篮。’

心里想着这些,崇祯皇帝转过身来,看向情绪激动的宋应星、焦勖、邓玉函、汤若望等武备院官员。

“武备院所产红夷大炮,要远比先前的厉害很多,这次你们都立下功劳了。”

迎着无数目光的注视,崇祯皇帝开口道:“一应赏赐,皆按武备院所定来办,该赏银子赏银子,该赐田赐田。

不过武备院上下,还要继续努力,戒骄戒躁,多多取得似今日的成果,特别是在火器一事上,朕亦是很重视的。”

相比较于体积大、笨重的火炮,倘若火器这一领域,能够取得相应的成果,那就能大规模的量产和列装。

燧发枪。

膛线燧发枪。

后膛燧发枪。

倘若能一项项的攻克,能一项项的研制出来,崇祯皇帝甚至能想象到,战场上的大明军队,会迸发出怎样惊人的战力。

不过火器的研制事宜,并非着急就能突破的,现阶段的武备院,尚处在摸索阶段,这期间还要砸很多的银子。

而武备院所领的军器局、兵仗局,涉及火铳生产的诸厂,以生产鲁密铳、鸟铳为主。

周遇吉所领勇卫营。

山西治下的四卫营。

所供应的一应后勤保障中,涉及鲁密铳和鸟铳的火铳供应,便出自西山所建的军工产业。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

在宋应星他们谢恩之后,崇祯皇帝伸手道:“今日朕检校所产火炮,心里也生出一些想法。

在我大明军队中,列装了诸多的火炮,像虎蹲炮、百子连珠炮、神威大炮、飞云霹雳炮等等。

不知诸卿是怎么想的。

朕总觉得这么多火炮,太杂乱了,于军队征战期间,想保障后勤补给,无疑增添了很多困难。”

宋应星、焦勖他们,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凝重,是沉思。

天子所讲之言,他们先前的确没有过多想过。

或者想了,也没过多的涉及。

但是听完天子所讲后,他们也觉察到了这种问题。

“还有啊,朕觉得在火炮这一领域,是否能进行分门别类?”看着宋应星他们,崇祯皇帝继续说道。

“比如以虎蹲炮为基准,定下轻型火炮的标准。

以神威大炮为基准,定下中型火炮的标准。

以检校的此炮为基准,定下重型火炮的标准。

在这些标准之下,诸卿多多搜集不同的火炮,多多的研讨,整理并研制出不管是射程,还是威力,都能有着显著提升的各类型的火炮?

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非短时间内就能做好的事情。

当然这也只是朕的一些想法,具体该怎样做,该定下怎样的标准,该如何从实际进行量产,是诸卿需要决断的事情。”

对待自己不懂的领域,崇祯皇帝的态度是明确的,尊重相应人才的意见,给予他所能给予的支持,包括银子、职权等等。

毕竟自己明明是门外汉,却在旁边胡乱去指挥,那所造成的影响,只会是该领域的发展。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叫宋应星他们,都陷入到沉思之中,像是指明了先前没过多去想的事情。

研制火炮也好,火器也罢,都要根据战场所需,一切都以实战为前提。

而非单方面的看见射程或威力,从而忽略现实存在的问题,毕竟检校火炮的校场,并非是在真实的战场上。

第401章 乱世繁华

武备院所做的事情,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到相应成效的,其涉足的诸多领域,都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突破,才能实现厚积薄发。

火炮的发展。

火器的发展。

这只是现阶段的目标。

以后的武备院,要在大明这片神州大地,开辟诸多新的领域,这需要耗费大量钱财,甚至崇祯皇帝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否在有生之年看到。

不过既然选择开启这个无底洞,那崇祯皇帝就会坚定的走下去,毕竟现阶段的大明,也需要武备院研制的成果。

“皇爷,这武备院真是了得。”

陪同崇祯皇帝走着,方正化微微欠身道:“那红夷大炮的威力,果真利害,若是能多多的生产,用于平叛建虏和流贼事上,那我大明在一些战局上,定能取得胜利。”

“呵呵~”

听到方正化所讲,崇祯皇帝笑着摇起头来,但却没有多说其他。

说起来,方正化在行军打仗方面,也算有些见解,不过其只是比内廷太监宦官,要强上一些罢了。

不过和领军打仗的虎将悍将相比,那还是差的远的。

‘以后大明的新军,绝不能外派监军太监。’

崇祯皇帝走进军机处公事房,心里却暗暗说道:‘叫内廷的太监,去监视领军将领,固然能更稳妥一些。

可一旦在行军打仗上,指手画脚的话,那是会出大问题的。’

首节上一节212/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