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11节

这戍守辽东的边军,戍守九边重镇的边军,镇压叛乱的平叛军,包括大明各地的军队,那都还没有算进来。

真要是国库拿不出粮饷,崇祯皇帝是解决,还是不解决?

所以在内帑这边,开辟新的财源,开拓海上贸易,是崇祯皇帝必须要做,且尽快要实现的事情。

“当前所处的局势,可以称得上大明的转折点了。”崇祯皇帝看着手里的奏疏,囔囔自语道:“崇祯三年到崇祯五年,这三年间,能稳定住大局,叫各项谋划部署落成,那大明还有救!!”

第398章 邮票

随着直隶巡抚的设立,崇祯皇帝发现自己更忙了。

为了叫卢象升这位贤臣,能坐稳直隶巡抚的位子,叫自己的诸多谋画,在之后能一一落实下来。

这梳理拱卫京畿边防的担子,就压到军机处的身上。

既然掌握相应的权柄,那就要做相应的事情。

别因为朝中文官的一些热议,就不敢站出来做事了,那要你进军机处干什么?

浪费名额吗?

在内阁那边,崇祯皇帝会掺沙子。

但在军机处,可不养废物!

蓟密永三协、昌平、延庆、宣府镇等处,包括防区厘清、边军定编、后勤补给、增设将领位等诸多事宜,军机处都要一一明确落实下来。

毕竟上述的一应事宜,是关乎京畿安稳的军机要务,容不得丝毫的马虎。

崇祯皇帝不想再被蒙古或建虏偷家了。

上次被建虏偷家了,都够叫他被动的了,这要再被偷一次的话,那干脆也别建设北直隶了,直接拉着队伍,跑去辽东打游击吧。

“皇爷…吃些午膳吧。”

王承恩眉头微蹙,看着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欠身道:“这几日,您一直都在军机处公事房,就算军机要务重要,但也要保重龙体啊……”

“好啦王伴伴,朕知道了。”

崇祯皇帝放下朱笔,抬起头来,活动着发僵的脖子,笑道:“朕这一忙啊,又忘了时辰了。

给王卿他们,准备膳食没有?

这些时日,军机处的担子很重,叫尚膳监的人,都小心些,胆敢冷落了朕的大臣,杖毙!”

“喏!”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朝着摆放好膳食处走去,这几日,他一直都在军机处待着,处理相应的政务,就是要给王洽、周延儒这帮军机大臣,释放一种讯号,他对厘清拱卫京畿的军机要务很重视。

不管这外朝是怎样的局势,又是怎样反对此事,既然旨意下达给你们军机处,那就必须坚决办好。

至于内阁那边,韩他们所做之事,崇祯皇帝并不在意。

只要京畿的边防,能重新厘清,保障京畿的安全,地方上乱一些,就乱一些吧。

反正大明治下各地,多数的地方官府,就是一本糊涂账和烂账。

了解的越多,只会越绝望。

等卢象升坐稳直隶巡抚,靠着亲掌的天雄军,便从保定府入手,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厘清。

甚至崇祯皇帝都想好了,要借之后发生的灾情,在北直隶这边,甚至延伸到山东,顺势设起一批新衙署。

毕竟一出现灾情,朝中文官的嘴脸,就会出奇的一致,国库没银子,请拨内帑银。

即便户部尚书是毕自严,想凭一己之力,扭转官场风气,那也不现实啊。

“臣…王在晋,拜见陛下!”

在崇祯皇帝端起碗筷,准备进膳之时,王在晋来到军机处公事房,在外作揖行礼道。

“王卿来了,快免礼,进来说话。”

听到王在晋的声音,崇祯皇帝端着碗筷,便说道:“王卿还没有进膳吧,王伴伴,去给王卿添副碗筷。”

“喏!”

王在晋手里拿着奏疏,走进公事房内,看见天子要进膳,脸上流露出些许迟疑,崇祯皇帝见状,笑着伸手示意,叫王在晋过来坐下。

对待务实的贤臣良臣,崇祯皇帝从不摆什么皇帝架子。

天子威仪,不是靠摆架子,摆出来的。

整个大明朝上下,能驱使倚重的官员,扒拉来,拨拉去,就那么一小撮。

若把这批官员的心,也都给伤了,那他这个大明天子,就别做了。

“王卿此来,有何事要奏?”

崇祯皇帝看着有些拘谨的王在晋,笑着询问道,随后夹起一块羊肉,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起来。

此时,王承恩捧来一副碗筷,放到王在晋的跟前。

“先吃吧。”

见王在晋要起身作揖,崇祯皇帝拿着筷子,说道:“别为这点小事,耽搁时间。”

“臣领旨!”

王在晋闻言,忙欠身应道,同时心里亦生出一股暖流,和天子同席进膳,这乃少有的殊荣了。

对王在晋心里的想法,崇祯皇帝并没有在意,吃饭就吃饭嘛,跟皇帝吃又能怎样,填饱肚子最重要。

本身要忙碌的事情,就够多了,再在意这些繁文缛节,那事情还办不办?

“陛下,这是您先前着臣,代替李枢辅,要做的驿传改制事。”

在进完膳后,王在晋作揖行礼,捧着奏疏说道:“眼下在北直隶这边,先前所裁驿站,皆已恢复,并开启民驿事,陛下所言邮票,臣亦着人定制下来。”

“是吗?”

崇祯皇帝闻言,露出笑意,伸手道:“快呈上来,朕要好好看看。”

先前这驿传改制事,是由李邦华主抓的,毕竟其在兵部,是左侍郎,分管的职权里,就辖车驾清吏司事。

但是后来通敌案爆出,被派到宣府镇去了,可越查,窟窿越大,现在李邦华,还待在山西那边。

可是驿传改制,关系大明信息传递,包括邸报、军情等传递,必须尽快恢复,所以这一差事,就派到王在晋的身上。

“王卿,此事办的不错。”

崇祯皇帝看着手里的奏疏,又看了看所定制的邮票,开口道:“或许刚开启民驿时,这邮票在民间的售卖,规模不是很大。

但等到我大明治下,各承宣布政使司,皆明确驿传改制,朕相信民驿事,会慢慢兴旺起来的。”

“陛下圣明。”

王在晋作揖行礼道。

虽然王在晋嘴上是这样说的,但是这心里却不这般想。

这民驿事,或许所售邮票,能在民间兴起,但朝廷能获取的财源,也必是微薄的。

不过能恢复各地驿传,叫各地驿卒忙起来,多个进项银子,稳定驿传事,那也是可行的。

‘看来在王在晋的心里,并不是很看好民驿事啊。’

瞧出王在晋心里所想,崇祯皇帝暗暗感慨道:‘不过推行民驿事,售卖邮票,本就是件长久的事情,看得不是眼前,先恢复各地驿传再说。

等北直隶这边,设起直隶驿传局,并逐步推行到各地,广设省一级驿传局,叫兵部所辖车驾清吏司,直管省级驿传局,地方上逐级管理,那大明的驿传事,才算能逐步盘活。’

第399章 红夷大炮

现在的大明,急不得啊,但凡崇祯皇帝御极之初,能多一些心腹班底,能多一些耐心的话,也不至于被现在的局势,折腾的这般心力憔悴。

只是这个锅,却要现在的崇祯皇帝来承受。

‘朕也想快啊,也想当暴君啊,奈何当前所处的境遇,却根本办不到啊。’

崇祯皇帝坐在龙辇上,倚靠着软垫,感受所乘车驾的晃动,心里暗暗感慨道:‘当暴君多好啊,谁不做事,谁敢贪赃枉法,谁敢顶撞,那就一杀了之。

可杀了以后呢?

谁来顶上?

大明文官群体,那最核心的东西,没有套上锁链之前,杀的越多,大明只会越来越乱。

到时先前所做的诸多谋画,都算是白费了。

一个山西官场肃贪,一个安置山陕籍灾民事,就折腾出多少事情,若是在朝堂上漫无目的的杀,那大明一夜之间,不知会有多少造反派。’

相比较于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大明,在崇祯皇帝的谋划部署下,一次次带着目的,握着大义的整肃下,这所处的境遇不知要好多少了。

至少现阶段的朝堂,以内阁和军机处为首的诸多衙署,在明面上是做事的,有自己盯着看着,亦能解决不少的问题。

不像先前那般,推着不动,打着倒退,那才叫真正的憋屈。

“皇爷,西山大校场到了。”

方正化的声音,在龙辇外响起,本行进的车驾,稳稳的停下,崇祯皇帝微微抬头,露出一抹笑意。

到了好啊。

没想到武备院这边,进展还真是够神速的,火铳这边没有突破技术壁垒,反倒是火炮这边传来好消息。

今日崇祯皇帝摆驾西山,就是要来实地考察,宋应星他们所呈奏疏,根据佛朗机炮,改良铸造工艺,所铸成的红夷大炮。

“臣等拜见陛下!”

在一阵山呼声下,崇祯皇帝走出龙辇,看着眼前的众人,还有这偌大校场,远处摆放着一门火炮。

那火炮身长,超过了三米。

承载火炮的车驾,是通体由纯铁所造,车轮很大,虽相隔较远,但崇祯皇帝明显能够看到,部分车轮被压进土里。

“免礼吧。”

崇祯皇帝伸手示意道,随后走下龙辇,看向宋应星、焦勖、邓玉函、汤若望他们,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尽管武备院是由徐光启所领,但实际上这位内阁大臣,来西山的次数很有限。

仓场事要管。

农科要管。

试种番薯要管。

徐光启忙起来的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而熊明遇、王徵、李之藻他们,都上了年岁了,所以武备院的管理,是由宋应星实际负责的。

“宋卿,朕看你所呈递的奏疏,言红夷大炮的铸造工艺,相比较于从前改良诸多,且火炮的射程和威力,都提高不少?”

在众人的簇拥下,崇祯皇帝朝校场看台走去,边走边说道:“若是铸炮所需材料,包括耗费的银钱,朕都能给你解决的话,月产多少?

这次你们武备院,算是立下大功了,若我大明军队之中,能多多列装红夷大炮,那野战能力定能提升不少。”

宋应星微微欠身,边走边说道:“陛下,红夷大炮的铸造工艺,包括火炮的射程和威力,皆能有显著的提升,说来要感谢汤若望他们。

首节上一节211/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