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28节

“天子究竟是想干些什么?”

刘宗周端着茶盏,神情略显失态,囔囔说道:“这好端端的,为何要将在府戴罪的李如桢抓了,还叫忠勇军出动抄家?

莫非袁崇焕真说些什么了?

不可能,这些年来,李家早已没落,虽说在辽前有些名望,但与袁崇焕根本就没有交集啊。

这李如桢不能被抓进诏狱,若是叫辽前的……”

讲到这里的刘宗周心里一惊,忙闭上了嘴,看向跟他传递消息的东城巡城御史,眉头紧蹙的更厉害了。

“刘总宪,这件事情很是蹊跷啊。”

周翰民皱紧眉头,伸手说道:“据东城兵马司来报,参与逮捕李家各房的,还有祖大寿所领神枢营。

这已故宁远伯一脉,虽都定居在京城这边,但是李家其他各房,多是在辽前一带定居,陛下这好端端的,为何要下这样的旨意?

还有…据下官已知的消息,今日不单李家被逮捕,还有一些官绅亦被逮捕,先前在午门那边,规谏……”

“行了,你不用再说了。”

刘宗周站起身来,皱眉道:“此事你不要再掺和进来,事情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这不是你所能干涉的。

做好自己的本职,国朝不过忘记你,本官还有些事情要处置。”

透过当前所掌握的这些情况,直觉告诉刘宗周,这定是当今天子,针对崇文门税关一事,而展开的行动。

但是李如桢特殊的身份,加之李家全体被抓,使得事态定比想象中的复杂,此时的刘宗周,要找韩商讨对策。

尽管二人先前因袁案一事,出现了一些矛盾,但当前牵扯到的层面,有些宽泛,这也使得刘宗周没计较这么多。

从都察院驻地出来,一路赶往内阁的途中,坐在官轿里的刘宗周,观察了一路,发现途径的各个街道口,皆有忠勇军的将士把守。

虽说孙祖寿领九门提督,其麾下忠勇军,是增补京城内外各门的主力,但平日皆驻守丰台大营。

现在他们却顶替五城兵马司职权,把守在大时雍坊等地要道,这无疑来说是一种越权的行为。

倘若没牵扯到已故宁远伯一脉,而在府戴罪的李如桢,不声不吭被带到锦衣卫诏狱,那刘宗周定不会放过这一越权之举。

只是此时的刘宗周,心思却全然不在这里,他只想尽快找到韩,将这一情况,和韩好好商讨一番。

“刘总宪,你怎么来内阁这边了?”心思有些不定的周道登,走出殿外,想缓解下自身情绪,却发现刘宗周匆匆走来。

“来找韩元辅。”

刘宗周瞧见是周道登,神情淡漠的说道。

别看周道登是内阁大学士,内阁群辅的一员,不过对刘宗周来讲,他心里很瞧不上周道登。

“呵呵~”

周道登也不恼怒,笑呵呵的说道:“是为锦衣卫、神枢营之事而来的吧?刘总宪有些不巧啊,这韩元辅刚离开没多久。”

“韩元辅去什么地方了?”

刘宗周眉头微蹙,盯着周道登说道:“周阁老,内阁难道对锦衣卫他们,不经刑部,甚至未经顺天府衙,便在京城各坊大肆抓捕,就没什么看法吗?”

“韩元辅去什么地方,本辅并不清楚。”

周道登微微一笑道:“至于锦衣卫所做之事,只怕刘总宪了解的并不全面,被抓的那些人,多数都移交顺天府大牢。

刘总宪怎么走了,本辅……”

听着身后周道登喋喋之言,刘宗周神情愈发凝重,脚下步伐不由加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其实在这个时候,不光是刘宗周这般,朝中的不少大臣,知晓李如桢被抓,甚至李家全部被逮捕,以及被抓的还有部分官绅,那一个个都有些坐不住了。

原本一个锦衣卫督办的袁案,就够叫外朝这边闹心的了,现在又牵扯到别的案子,那心情可想而知了。

……

“皇爷…喝些茶水,歇歇神吧。”

王承恩端着一盏清茶,递到崇祯皇帝跟前,微微欠身道:“被锦衣卫扣押诏狱的李如桢等人,皆被内厂的人提出,并秘密转移到别的地方了。”

“嗯,差事办的不错。”崇祯皇帝接过茶盏,呷了一口,说道:“骆养性他们,都是什么反应?”

“…奴婢有些说不准。”

王承恩皱眉沉吟片刻,说道:“不过祖大寿、吴襄这些人,反应倒是挺平常的,就好像跟他们没关系一样。”

崇祯皇帝听后,沉吟片刻,便知怎么回事了,笑着放下手中茶盏,随后开口道:“那外朝局势怎样?

虽说逮捕李如桢他们,过去没多久时辰,不过朝中有些人,已经都坐不住了吧?

前朝李如桢犯下重罪,致使国朝在辽东丢失不少疆域,那都有众多人劝谏,这没过去几年,想来李家的人脉,没败坏这么快吧。”

“皇爷英明。”

王承恩低首道:“内阁、都察院、六部等衙署,都有不少官员,知晓此事后,便开始私下会晤。

甚至据内厂所探消息,科道的一些言官御史,都准备上奏疏,劝谏皇爷……”

听着王承恩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双眼微眯起来,事情跟他预想的一样,相比较于同批被抓的其他人,这以李如桢的李家各房,还真是牵动不少人的心啊。

仅仅是透过这一情况,就能看清崇祯朝政坛上,那怕跟错节的利益网,一个死了许久的宁远伯李成梁,所能带来的影响,依旧是不小的存在。

在大明上下摆烂的背景下,由此可见,存在着多少依附在大明身上,吸吮着大明精血和元气的蛀虫,这才是最要命的事情。

“王伴伴,你亲自去顺天府衙一趟。”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伸手对王承恩说道:“叫孙传庭尽快展开审讯,被抓进顺天府大牢的人,该是什么罪,就是什么罪,这两日,朕要在坤宁宫陪陪皇后,有任何风声,就及时呈报过来。”

第253章 人潮汹涌

大明的皇帝,多数都有一个习惯,每至朝堂舆情激荡,或有意想搅浑朝局,便会待在内廷不出,通过司礼监牢牢把持着批红权,来以不变应万变。

远的姑且不提。

就说崇祯皇帝的皇兄,被戏称为木匠皇帝的天启帝,还有哥俩的皇祖父,被戏称为最懒皇帝的万历帝。

就保持着常年身居内廷,通过身边的人,来掌控着大明朝局。

“哥儿,你又吃胖了不少啊。”崇祯皇帝面露笑意,举着挥动着小手的朱慈,“要快快长大,以后好帮朕分些烦恼。”

站在一旁,挺着肚子的周皇后,瞧见这一幕,脸上露出会心的笑意,多长时间了,他们一家三口,没有这般相处过了。

“皇上,您别这般举着了。”

周皇后笑着走上前,伸手想接过体格壮硕的朱慈,对崇祯皇帝说道:“您难得休息一会儿,还是多歇歇吧,叫臣妾来抱吧。”

“没事。”

崇祯皇帝抱好朱慈,笑着对周皇后说道:“抱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累的,这两日,朕就在坤宁宫了。”

“皇上?”

周皇后娥眉微蹙,露出疑惑的神情,她没有想到一向勤政的天子,会讲出这样的话,这还是她从没有遇到过的。

见周皇后这般,崇祯皇帝轻拍着朱慈的后背,看了眼站在不远处的太监宫女,微笑道:“最近外朝这边,要出现一些风波,但是火候还不够,所以朕要待在后宫,叫这火烧的更旺一些。

算了,不提这些糟心事了,皇后,最近你的身体怎样?当初生哥儿的时候,你就有些伤了元气。

这次怀有身孕,可不敢有大意啊。”

作为要相伴一生的伴侣,崇祯皇帝并不希望善解人意的周皇后,再去经历那些不好的事情。

丧子之痛,对怀胎十月的母亲来说,都不是好的回忆。

本该受建虏进犯大明影响,导致周皇后早产所生的朱慈煊,这一世应该不会再早夭,崇祯皇帝也会避免这种事情。

身为大明的皇帝,所诞子嗣多,则有利于国朝稳定,崇祯皇帝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多些子嗣。

毕竟大明将经他手变得再度强盛起来,若是这一宏大目标能够实现,除继承帝位的皇太子之外,其他子嗣都要肩负起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大明不该只守着所持的一亩三分地,还该趁着大航海时代,将毗邻大明的那些富庶之地都夺取回来。

大明所定的那些不征之国,都该成为大明的一份子,投入到华夏文明圈的怀抱,省的遭受西洋蛮夷的欺凌。

“臣妾的身体无碍。”

周皇后微微一笑道:“前段时间,皇上叫王伴伴来坤宁宫这边,送来一些药膳方子,还有健体的法子。

先前臣妾入睡还比较浅,近些时日能安然入睡了,肚子里的小家伙,没事的时候,还会踢臣妾呢。”

言罢,周皇后就一脸宠溺的低下头,轻抚自己挺着的肚子。

“这小家伙儿,现在就这般好动,那以后还了得?”

崇祯皇帝笑道:“看来也是个不安分的主,皇后就好生养胎,替朕生个壮硕的皇子,日后帮助哥儿治理天下。”

在医疗环境恶劣,卫生意识极差的大明,纵使是在大明皇室,所诞的那些子嗣,都没有绝对的把握,说能安然长大成人的。

先前一直忙着处理朝政,崇祯皇帝忘了这一茬,这次为搅浑朝局,难得回坤宁宫这边,来跟周皇后交谈,叫他响起了这些。

看来是时候和太医院的那帮太医,好好聊聊医疗环境这些事情了。

虽说崇祯皇帝并不懂医术,尤其是中医奥妙,但是像常规消毒、预防病菌这些健康常识,他还是了解一些的。

另外传承久远的中医,能探索出外科那些专业领域,相信能开辟出新的天地,牢牢把持着医学的话语权。

在多灾多难的大明,能将这些理念传递开来,那能少死多少人啊,毕竟每逢大灾,必生大疫。

见崇祯皇帝陷入沉思,在旁站着的周皇后并未打扰,因为她明白,自家夫君定然是在思虑国朝大事。

“皇爷…外朝出现一些事情。”

本在司礼监坐镇的王承恩,此时匆匆走来,手里拿着几封奏疏,还没来到崇祯皇帝跟前,就喊了起来。

这叫陷入沉思的崇祯皇帝,回过神来,一旁的周皇后,上前抱走朱慈,便朝摆放的桌椅处走去。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善解人意、识大体的女人啊。’

见到此幕的崇祯皇帝,心里不由得感慨起来,在见到王承恩跑来,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说道:“王伴伴,什么事情,叫你这般惊慌?”

王承恩双手捧着奏疏,恭敬道:“皇爷,这是司礼监筛出的几封奏疏,有韩元辅的,有王枢辅的,还有都察院、六部的,皆是上奏疏,劝谏皇爷,放李如桢出诏狱的。

另外司礼监那边,还有很多从通政司转递的奏疏,甚至不少科道的言官御史,都跑到午门那边去了。”

“除了李如桢外,还有别的人吗?”崇祯皇帝并没有接这几封奏疏,看向王承恩说道:“眼下京城这边的秩序怎样?”

“除了放李如桢外,还有几名言官御史,不过这些都不是主要的。”

王承恩说道:“据内厂了解到的情况,京城治下各坊,一些商铺都关张歇业了,不过有便民铺在,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全部留中吧。”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叉腰道:“这是向朕示威来了,可惜朕不吃这一套,被你们押走的李如桢等人,要好生看押,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另外这几日,司礼监所接通政司奏疏,凡是规谏奏疏,不必奏请朕,悉数留中就是了,不过要理清楚后登记。

派人去顺天府衙那边,告诉孙传庭从快办理该办之案,对朱纯臣传口谕,该做的事情要尽快做。”

“喏!”

大明的意识形态,经常年来的党争影响,早就发生了扭曲,这对崇祯皇帝来讲,是不好的,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板正回来!

第254章 断案,断的是人情世故

在大明做官啊,凡事都留一线,讲究个人情世故,毕竟人不是活在真空下的,那错综复杂的利益网,怎么都能缠绕在一起。

首节上一节128/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