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07节

“只是陛下,要叫运进京城的各类所需,在宵禁后进城,是否会出现一些隐患?”毕自严开口说道。

“能有什么隐患?”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道:“此事叫顺天府衙跟九门提督府,提前做好交涉,针对此事定下相应规矩,各司其职不就行了?

九门提督府负责各门守备,针对税收之事,可赋临时抽查的权力,事后可递交到顺天府衙这边。

若是没有问题就一切照旧,倘若出现问题,顺天府衙这边,可以根据九门提督府所递公函,对涉及到的人员进行惩处。

与此同时,崇文门税关下设税丁队伍,专司盘查所运货物,收缴进城税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辖职权。

孙卿所拿的那份缴税报单,是需进城的运货车队,提前根据所运之物的数量,如实的填报上去,倘若存在所递报单与所查不符,那就是偷税漏税,按章办事就是了。”

“陛下英明!”

孙传庭眼前一亮,拱手作揖道:“陛下所定整改措施,是重设了崇文门税关制度,从根本解决了问题,还引入九门提督府、顺天府衙交叉监督。

如此一来,即便某一衙署的人被拉拢收买,但其他衙署的人,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就能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对涉事之人进行严查严惩!”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若是不进行这样的整改,难免会受到所谓利益牵扯、人情往来的影响,继而导致中饱私囊、偷税漏税的情况发生。

所以只有从源头着手整改,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缴税报单,是减轻崇文门税关的关键,可大批进行刊印,一切照章办事。

朕前两日算了一笔账,若是照此进行整改,仅崇文门税关一地,每年所征税收,可破百万两税收大关,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本该国朝收缴的税收,绝不能再落入个人腰包,对先前在崇文门税关的官吏,都必须严厉追查。

还有这整改崇文门税关一事,你二人必须要负责好,毕卿分管,孙卿主抓,遇到问题可碰头研讨,若遇不能决之事,可向朕禀明情况。

九门提督府那边,朕会下一道口谕,叫孙祖寿配合好。”

毕自严、孙传庭此时的心思,全集中到每年可破百万两税关上,倘若真是那样的话,这对国库而言,无疑是件大好事啊。

从先前不到十万两,到破百万两,这中间的跨度太大了,以至于毕自严的心里,多少有些难以置信。

然对孙传庭来讲,他却相信崇祯皇帝所讲,毕竟此次崇文门税关一事,是天子事先给他指的方向。

若是没有天子的指点,孙传庭绝不会注意到崇文门税关,大明对商税一事,历来都不是很重视的。

不过孙传庭也清楚,真要做整改崇文门税关一事,必然会牵扯到很多人,也将触碰到众多群体的利益。

“两位卿家,放心大胆的去做。”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朝孙、毕二人走来,面露肯定的说道:“这件事情能否做好,将关系到我大明所设税关,后续推动整改一事,一个崇文门税关,都牵扯到这么多利益,那别的税关呢?

若是国库每年能增收几百万两税收,朝廷又何须拆东墙补西墙,行摊派之事?

此乃国本所在,望两位卿家能明晓其中利害,不必担心其他,朕会给你们撑腰的,涉及到谁,该惩罚惩罚,该处置处置。”

“臣等定不负陛下厚望!”

毕自严、孙传庭忙拱手作揖道。

叫肯干实事的人,多做实事,给予他们相应的特权和底气,是崇祯皇帝定下的标准,这样出现任何问题,他也能从容的去应对。

第208章 猜不透的天子

崇文门税关整改一事,是崇祯皇帝收拢京城掌控权的第一步,相比较于京城警备权柄的约束掌控,涉及京城税收、民生、经济、卫生等多领域的掌控,这才是更重要的根本所在。

一座百余万众的超级大城,哪怕不少的人口,是聚集在京城之外区域的,若不能管控好的话,那也是会出现大问题的。

像受时局的影响,导致物价哄抬之事,像疫病防控之事,像治安管控之事,像火灾防范之事,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

‘通过这次顺天府衙,介入崇文门税关整改,要逐步开展改造京城的谋划。’看着离去的孙传庭、毕自严,垂手而立的崇祯皇帝,心里暗暗说道:‘趁着当前朝局不定,先解决一些眼前的问题。

内厂和西厂查办皇庄一事结束,便要着手在京城治下各坊,开办平价的连锁便民铺,解决粮食、盐、棉布等流通商品,被各方权贵、官绅所掌控的商贾,想通过时局变化,趁机敛财的问题了。’

想要解决大明现存的各项弊政,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需要去一步步的谋划,不能有丝毫心急,分阶段解决问题,继而调整这种不好的风气。

在大明文官群体掌握很强的权势,在官绅、读书人群体,享有各种特权的背景下,大明主要的生产资料,是被上述这些特权派把持着的,而处在小冰河时期下,导致各地灾害频发,又加剧了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赋税体系崩溃,越是心急的想解决所有问题,那只会叫大明内部越是混乱。

崇祯皇帝看向一旁的韩赞周,神情正色道:“韩赞周,眼下内厂和西厂这边,查办皇庄一事,进度如何?”

想要在短时间内,就扭转大明的财政状况,是不符合大明现状的,也不现实的。

只是另一方面想统御大明,想解决大明弊政,又离不开钱粮的支持,所以内帑收入的大幅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大明,处在灾害频发的小冰河时期,想要去提升内帑收入,崇祯皇帝就要搭建以内厂所控皇庄的国营经济体。

通过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模式,开辟更多新颖产品,来逐步涉足到大明现有商业,并开辟一些新的行业,以此增加内帑收入比重。

韩赞周忙拱手作揖道:“回皇爷…根据司礼监这边,所收内厂和西厂,近些时日呈递的奏疏整理。

北直隶治下八府的皇庄,凡涉及贪污的掌庄太监及大小管事,皆已全部被控制起来,目前内厂和西厂,正在盘查这些家贼硕鼠,这些年来所贪墨的银子、田产、各类产业。”

“嗯,司礼监着人,给王伴伴他们,去一道口谕。”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说道:“叫他们切实做好监察事宜,让内厂和西厂好生办差,若谁敢染指这批家贼硕鼠所抄家财,下场是一样的!”

“喏!”

得益于崇祯皇帝先前出手,对内廷十二监四司八局这边,执行严查严办的策略,极大震慑了内廷的那帮太监群体,短时间内他们不敢行贪墨之事。

当然这仅限于在京的太监群体,像外派的镇守太监群体,却不在这一范畴之内。

不过崇祯皇帝并不着急,等此次查办皇庄事了,西辑事厂切实搭建起来,并行使所掌监察职权,在逐步完善就是了。

这出手整饬内廷上下,与整饬外朝不同,不管崇祯皇帝做出任何事情,内廷这边,除了承受之外,再没任何别的法子。

被抓住的那些太监也好,宦官也罢,一经查明,所贪家财全部查抄,再根据所犯罪行,或杖毙,或处置,敢有蹦的,那纯粹是在找死。

说到底,内廷这边的宦官群体很庞大,想料理自己的家奴,崇祯皇帝不用去跟任何人商量什么。

想上位的宦官众多,只要确保服侍在自己身边的太监、宦官,是绝对忠诚的,内廷主要衙署,是由信任的太监掌管,想什么无缘无故暴毙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在崇祯皇帝身上。

所以崇祯皇帝格外重视内书堂,凡是通过他考察的宦官,只要有能力的,便会被选进内书堂,成为太监群体的储备力量。

……

“元辅,您说陛下到底是何意啊!”

刘宗周情绪激动,紧握着双拳,皱眉对韩说道:“面对国朝这等舆情,陛下却一意孤行,听信身边小人谗言。

骆贼所领锦衣卫,近期张布数条袁崇焕的罪行,眼下一些大臣,都开始在心里泛起嘀咕了。

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啊!

还有本官从户部那边得知消息,毕尚书跟那孙传庭走的很近,要针对崇文门税关,进行相应的整改。

这件事情不能不管啊,这崇文门税关,每年所征的税收,都在十万两徘徊,要是那孙传庭胡作非为,导致所征税收锐减,这对……”

“起东兄,你先别这般激动。”

韩走上前,拉住刘宗周,朝一旁走去,皱眉道:“难道你现在还没有看明白,陛下是借袁崇焕一案,想整肃朝堂吗?

现在国朝上下,多半的大臣,都关注到此事上,可朝政怎么办?越是在这个时候,咱们越是要沉得住气。

当前陛下受袁崇焕一事,可谓是陷入到震怒的境遇下,时间……”

“韩元辅,这些本官又怎能不知啊!”

刘宗周难掩激动的说道:“可越是这样,我等就越不能由着陛下的性子,罔顾大明法纪,叫陛下重用厂卫啊。

倘若长此以往的话,那我大明可还有希望?

魏阉在天启朝横行,提拔奉承他的小人,打压一心为朝的良臣,那些年我大明处在怎样的境遇,难道韩元辅全都忘了吗?”

“唉……”

韩轻叹一声,眉宇间生出了忧色,他怎么会忘记这些呢,可当前这样一种朝局,尤其是锦衣卫张布的罪名,都得到天子的批注,且天子还是那般强势的态度,这叫他这个内阁首辅,真的不知该怎样去做了。

“起东兄,就先这样吧。”韩沉吟片刻,摆手说道:“本辅现在真是猜不透天子,这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

先前天子前来文华殿理政,狠斥了汝立兄一通,对我内阁所做之事,表达了强烈的不满,现在袁案一事,我内阁已不……”

“哼!内阁不能管,我都察院不能不管!”

刘宗周一甩袍袖,沉声道:“本官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我大明法纪被厂卫肆意践踏,此事绝不能这般下去,不然我大明朝纲必乱!!”

第209章 议政之风

读书人出身的文官群体,绝大多数都喜欢犯一个毛病,便是一味地喜好去拿,他们恪守的那套礼仪、圣贤之道,去约束、规劝帝王。

不可否认的一点,以儒家为主的那套思想,的确是最佳的王朝统治工具,可那也仅仅只是工具,执掌此物的应该,也只能是高高在上的天子。

但是总有那么一批文官,想以此来约束住天子,这便有悖天子之尊的跟脚了,君权与臣权的争斗,就必然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陛下…此为从遗孤之中,所遴选出的第一批名单,共计有七百一十八人。”曹化雨双手捧着一份奏疏,恭敬的向崇祯皇帝汇报道。

“等后续遗孤抵达京畿一带,臣还会着手展开第二批、第三批遴选,眼下这些通过遴选的遗孤,尚无可安置的地方。”

“就近安排到京城一带的皇庄,此事司礼监会办好。”

崇祯皇帝接过这份奏疏,随手翻看起来,对曹化雨说道:“你所经手培养的遗孤,是专门给锦衣卫培育的后备力量。

期间不管是缺什么,还是需要什么人手,皆可找司礼监着办。

等朕这段时间忙完手头政务,会特意去该地视察,见见这些遗孤,他们的父辈,为我大明社稷尽忠职守,战死在了沙场上。

所以绝不可有任何苛待,敢叫朕知晓有此等事情,不管涉及到谁,朕绝不会轻饶!”

“喏!”

供养战死将士的遗孤,是崇祯皇帝想用自己的方式,培养出大明的羽林军,从小接受军事训练,并传授课业,等他们长大成人,便是大明军队的骨干力量,对自己是绝对的忠诚。

而从现有的遗孤中,特别遴选出一批遗孤,是给锦衣卫培养后备力量,好叫锦衣卫能成为真正的国之利刃。

骆养性也好,曹化雨也罢,亦或者李若链、吴孟明之流,充其量就是旧派锦衣卫,现阶段用着顺手就行。

但是之后的锦衣卫,必须稳步朝着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迈进,这样才能扛起大旗,从小培养的锦衣卫,才能担负起这样的期许。

崇祯皇帝放下手里的奏疏,抽出一份文书,看向曹化雨说道:“这是朕构思的锦衣卫培养计划。

你根据朕所拟定的这些领域,聚拢相应的人才,编撰出相应的学科书籍,以培养这些锦衣卫的苗子。

你可以先看看,有任何不懂的地方,皆可问朕。”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一旁的韩赞周,忙恭敬的接过文书,随后踱步向曹化雨走去,将手里的文书地上。

既然锦衣卫要成为国之利刃,那内部就要下辖各个分属机构,以此协同配合,达到崇祯皇帝相应的标准,诸如情报、反侦察、暗杀、预审等等机构,想要开设起来,就需要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

依着现阶段的锦衣卫,还达不到这种标准,好在崇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等到他想要的锦衣卫出现。

曹化雨翻看着手里的文书,双眸微张,脸上流露出的表情有些惊异,这份内容详细的文书,叫他感到震惊与不可思议。

倘若真的能按照这一标准,来培养现有遴选的这批遗孤,那等他们招募进锦衣卫,将会是何其强大的存在。

“陛下,臣没有疑惑。”收敛心神的曹化雨,拱手作揖道:“这份文书所写很详细,臣知道该怎么做了。”

崇祯皇帝颇为赞许的点头道:“嗯,那你先下去吧。”

身为大明的天子,崇祯皇帝的心里,最喜欢的就是像曹化雨这样,肯做事,又懂得如何开展工作的人。

倘若大明能多一些像这样的人才,那又何以至此会遭遇这样的处境,他又怎会面临无人可用的境遇?

“陛下,骆养性求见。”

曹化雨前脚刚离开没多久,骆养性后脚就赶来了,听闻韩赞周所禀,崇祯皇帝陷入到沉思中。

首节上一节107/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