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 第217节

七星续命?

老爷子一脸疑惑,问道:“什么意思?”

张三丰没有说话,而是用筷子指了指朱雄英。

“嘶~”

朱雄英听后倒吸一口凉气,如果刚才还有质疑,听到这四个字算是全信了,他对七星续命并不陌生。

“皇爷爷,传闻历史上有两个人曾经用过这个方法续命,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相传,诸葛亮北伐曹魏,大业未成,最终熬的油尽灯枯,为了完成兴复汉室的重任,精通于奇门遁甲之术的诸葛亮在姜维的劝说之下,决定以“祈禳之法”扭转自身大限将至的局面,希冀凭借七星续命之术向天借命!”

“可惜的是,诸葛武侯失败了,而整个季汉随着他的离开而走向衰落,最终灭亡!”

老爷子听后依嘘不已,感叹道:“诸葛亮这样的千古奇才都失败了,咱看啊,这个什么借命就是吹嘘而已,没有人能成功!”

“皇爷爷,话别说这么早,传闻有一人就成功了!”

“谁?”老爷子慌忙问道。

朱雄英说道:“就是咱们大明的开国功臣,诚意伯刘伯温!”

老爷子听到此话,瞬间傻眼了,问道:“为何咱从来没听他说过这事?”

朱雄英笑了笑,回答道:“这事到底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而且就算说出来也不会有人信的!”

“皇爷爷,相传刘伯温投靠到您麾下不久,便察觉到了自己大限将至,眼看大业未成,刘伯温决定学习诸葛亮,用七星续命之术给自己续命,结果真的为自己续了十二载寿命,这才辅佐您开创了大明王朝!”

“扯淡!”

老爷子听后不屑的说道:“刘伯温也就能预测个刮风下雨的本事,什么借命……纯粹的扯淡,他没这么大能耐!”

此时,张三丰放下手中的筷子,用脏兮兮的袖子擦擦嘴,说道:“你们爷孙俩考虑清楚没有,贫道没工夫在这耗着,皇上,你也是痛快人,那就给句痛快话!”

“咱……”

“师父,我爷爷同意了!”

“大孙,你……”

老爷子无奈的问道:“老神仙,咱大孙跟你学续命之术真的不会出现意外吗?”

张三丰点点头,说道:“贫道是他的师父,怎么会看这孩子出事?”

老爷子听后,叹息道:“大孙,咱还是担心,要不就算了,别折腾了,回头儿子没救回来,孙子又搭进去了!”

“皇爷爷,放心!”

朱雄英很是自信的安慰道:“就算救不了我爹,孙儿也能全身而退!”

“那就好,那就好!”老爷子内心慌乱,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朱雄英继续说道:“师父,学这七星续命之术需要多久?”

张三丰直言道:“看个人天赋,一年半载的有,十年八年的也有,奇才者,一个月不到掌握者……也有!”

朱雄英挠了挠头,问道:“师父,有没有速成法,一天两天之间就学会的?”

张三丰瞪着心急气燥的徒弟,说道:“天地万物不出于道,道法自然,讲究顺天而为,这七星续命本就是巧借天命,逆天而为,你还想怎么快?”

朱雄英沉默了,确实是这个理!

老爷子听后,缓缓站起身来,说道:“既然如此,还请老神仙留在宫中,传授咱大孙续命之术!”

张三丰一笑,说道:“请恕贫道不能从命,留在宫中是万万不能,贫道需要将皇长孙带出宫,前往僻静之处潜心学习,待到学成之日才可回来!”

“什么?”

听到此话的老爷子瞬间炸了,大声道:“你不会想把咱大孙拐走跟你修道去吧,咱告诉你,门都没有,咱不能冒这个险!”

“既然如此,贫道告辞!”张三丰转身就走。

“师父,等等!”

朱雄英赶紧说道:“皇爷爷,您别担心,老道士绑不住孙儿的,学成后孙儿立马回来!”

“大孙,你不会也想走吧!”老爷子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皇爷爷您在宫里,婉儿,小月,虎牙,大丫,允都在宫里,这里是孙儿的家啊,不管怎么样,孙儿都会回来的!”

“再说了,家里还有皇位等着继承呢,我去修道,我傻啊!”

“对对,大孙啊,你说的对,那皇位就是留给你的!”

说完,又对张三丰问道:“老神仙,你要带着咱大孙去哪里?”

“咱让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调十万兵马跟着,另外锦衣卫也带走,大孙,各藩王,各州县卫所的兵马你也可以随意调动,务必要保障自身安全!”

第103章 只争朝夕

朱雄英无奈了,说道:“皇爷爷,孙儿就是去学个本事好回来救我爹,不是去打仗,您给这么多兵马是想直接让孙儿造反吗?”

“不用如此麻烦,你要想做皇上,咱直接就让给你!”

老爷子说的很是认真,又问道:“老神仙,你要把咱大孙带到什么地方去,你告诉咱,要是有事咱派人去寻你们!”

张三丰回答道:“皇上不必如此,修行之道需心止如水,摒弃杂念,外人不可打扰!”

朱元璋虽然不懂什么修行,但明白做事情的时候不可被打扰的重要性,也就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何时动身?”朱雄英问道。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张三丰悠然道:“徒儿,为师给你一个时辰收拾东西,一个时辰后随为师离开!”

老爷子听后眉头一皱,说道:“这么急?”

“救人如救火,早一天学成就能早一天救我爹!”

朱雄英催促道:“皇爷爷,咱们走吧!”

爷孙二人回到东宫,朱允立马跑过来,问道:“皇爷爷,老神仙能不能救父亲?”

朱允也问道:“皇爷爷,父亲正在念叨你们呢!”

老爷子哪还有心情搭理二人,没好气的说道:“滚,都滚蛋,别在这烦咱!”说完带着朱雄英直接走了进去。

到了门口,老爷子深吸口气,稳定心神,推门走了进去,说道:“标儿,标儿,你有救了,张老神仙说可以救你!”

朱标听听到此话顿感意外,让身边伺候的太监扶起自己,苦笑道:“父皇,您就别安慰儿臣了,儿臣的病儿臣自己心里清楚,已经无力回天了!”

“别胡说!”

老爷子坐在床边,握着朱标冰凉的手安慰道:“标儿,那张三丰是老神仙,他说能救你,那一定能救,你就放心吧,只是有些麻烦,需要雄英,,,”

“需要儿子亲自跟着师父去寻那天材地宝!”

朱雄英打断了老爷子的话,继续说道:“爹,您留在宫中安心养病,儿子要出宫一段时候,几个月就回来!”

“对对,咱大孙说的对!”老爷子连忙附和。

正所谓子不语乱力乱神,朱标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学习,自然不会信道家这些逆天改命之说,所以朱雄英也没有打算将这些事情告诉他。

朱标半躺在床上,紧紧握着老爷子的手,有气无力的说道:“父皇,儿臣不想折腾了,让雄英留在宫里吧,陪着儿臣走完最后一段路吧!”

“爹,好好养病!”

朱雄英走上前安慰道:“皇爷爷说的对,您好好的,等着儿子回来!”

朱标红着眼眶,不忍心的说道:“雄英,你在外面吃了这么多苦,爹实在不忍心你再为了爹去吃遭这个罪!”

朱雄英笑了笑,说道:“爹,一家人不说这些话,这点苦算什么,皇爷爷这个岁数的时候都能撑起整个家了,这点苦实在不算啥,您不常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为了您的身体,为了大明江山,一切都值得!”

在朱雄英心中,朱标一直是个遗憾,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一定是一位不输永乐的好皇帝,仁君,至少老百姓的日子能好过许多。

朱雄英还不想过早的当皇帝,他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去做,一旦坐上那个位子,十有八九会被绑在宫中,面对堆积如山的国事,而且老爷子和臣子是不会让他动不动就御驾亲征的。

自己也算监了半年国,最大的感触就是累,整个人都瘦了好几斤。

“好了,标儿!”

老爷子站起身来,说道:“老神仙还在等着呢,雄英还要收拾东西,你安心养病!”

朱标没有说话,眼神中却尽是不舍,朱雄英嘴角抽搐几下,本来还想说些什么,最终没有说出口,跟随老爷子走了出去。

时间紧迫,回到偏殿后,朱雄英立马冲进房间,随便收拾了几件衣物打包带走。

此时,房间内传来一阵脚步声,李婉儿走了进来,惊讶的问道:“英哥,你收拾衣物作甚?”

朱雄英回头看了一眼,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道:“婉儿,你来的正好,时间紧迫,我长话短说,我要跟我师父出去一段时间,你把两个孩子带好,等我回来!”

李婉儿愣住了,连忙问道:“现在就走吗?”

“对!”

朱雄英说道:“收拾好东西就走,我师父等着呢!”

说完,将包袱背在身上,回头之时,李婉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直接抱住他,泪如雨下的说道:“英哥,能不走吗?”

朱雄英叹息一声,无奈的说道:“这一次跟我师父出去是为了给我爹治病,我必须去!”

听到此话,李婉儿恋恋不舍的松开了朱雄英,她深知此事的重要性,只是舍不得,在她心中早就对朱雄英极为依赖。

“等我回来!”

朱雄英轻轻的擦着她的眼泪,柔声道:“我知道皇爷爷让我娶了张月,你心里委屈,虽说是为了我爹,但这段时间确实冷落了你,我不否认我也中意她,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其实我有很多话准备大婚后给你说,但现在来不及了,一切等我回来再说!”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但我一定会回来,你在东宫安心抚养孩子,一定不要参与政事,不管谁来求你,切记,一定!”

李婉儿连连点头,也不知道有没有听进去。

就在此时,房门外探出一个小脑袋,小声问道:“大哥,你是不是要走了?”

朱雄英回头一笑,走了出去,说道:“是的,允,大哥要出宫一段时间!”

“大哥能不能不走!”

朱允哀求道:“大哥,你别走好不好,弟弟舍不得你走,你走了再有人欺负弟弟怎么办?”说着说着,眼泪脱框而出。

朱雄英安慰道:“以后没有人敢欺负你了,大哥和皇爷爷说过了,如果大哥不回来,你就是皇太孙!”

“我不要当皇太孙,我要大哥早些回来!”朱允抱着大哥的哭的很是伤心。

“好了!”

朱雄英拍着朱允的肩膀正色道:“别哭了,允,像个爷们一样,大哥走后,你要像个爷们一样顶起来,记住了,你也是嫡出的皇孙,不要怕那些旁系和庶出的皇孙,他们要敢欺负你,直接用刀砍,砍死了大哥回来给你做主!”

朱允擦着眼泪,点头道:“大哥,弟弟记住了!”

“恩!”

朱雄英拍着弟弟的头,语重心长的说道:“大哥走后,照顾好你两位嫂嫂,,,呃,,,算了,不用了,你留在宫里好好读书吧!”

第104章 送别

走出房间,只见张月扶着老爷子走了过来,身后站着一群太监和侍卫,甚至还有太医院的御医,御膳房的御厨,后面还有锦衣卫的身影,每个人身上都背着箱子。

“皇爷爷,您这是?”朱雄英满脸疑惑。

首节上一节217/4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