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9节

“这二王到底打什么主意?”

茹总感觉这两位王爷没安什么好心。

徐辉祖沉思稍许,说道:“茹大人,你还不知道吧,这两王可不是第一次进出京营了,前几日,还去了城外的大校场,听闻城中的金吾卫、羽林卫,他们都曾去过。”

“哦,为何?”

茹好奇地问道。

徐辉祖呵呵笑了起来,说道:“目前还不知道,但我去过大校场,那些受伤的士兵伤口,经他们的处理,并无化脓之事,甚至连烧热都没有一个。”

茹捋了下胡须,眯着眼,看向远处跑出去的朱植与朱耿,沉声道:“这两王,似乎与传闻不太一样。”

徐辉祖微微点头,表示认同。

作为藩王,身份何等尊贵,竟亲自来京营,跑来跑去,照料士卒,其目的,实在是有些难揣测。

“茹大人,若酒精、医用纱布真有助伤患痊愈,那这些东西,可以作为武备,装备京营,甚至是,普及至全军,尤其是边关重地!”

徐辉祖认真地说道。

茹清楚其价值,说道:“那便安排医官,跟进看看吧,若真有作用,那这些东西,应成为军队必备之物。”

朱植与朱耿坐在一棵大树下,相视一笑。

朱耿解下腰间的水囊,递给朱植,道:“这么多天了,他们也该有点觉悟了吧,怎么不见有人找我们来买?是不是我们的办法错了?要不要,我们主动点?”

朱植不客气地接了过去,喝了几口水,嘴角含笑道:“主动?你见过卖盐的,谁主动找上门?咱这可是宝贝,和盐一样的宝贝,我们找他们,他们会以为我们在求他们,与其那样,不如让他们来求我们。”

朱耿佩服道:“十五哥,你什么时候懂商贾之道了?”

朱植又喝了一口水,目光幽幽地说道:“轻烟楼红字头的姑娘,不都这样吗?我们越主动,越得不到啊……”

朱耿眨着眼,自己这位兄长,还真在姑娘那里学到了不少。

不行,作为兄弟的我,如何能拖哥哥后腿!

人都是要有上进心的,不能落后!

朱耿打定主意,今晚就住轻烟楼去,学习商贾之道!

第六十二章 让皇上说服皇上……

朝会一连开了五天,关于田地兼并、投献之风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反而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派是以刑部尚书侯泰、都察院左都御史景清为首的反对派,不仅攻击一条鞭法,还将占地问题烧到了皇室,那样子就是在告诉朱允,皇室都占地,士绅买点地咋啦。

人家自耕农没吃的,没喝的,我们出钱买地,地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用买来的土地养活他们一大家子,朝廷想要约束买地?

凭什么?

当官不就图这几亩地风光的,你如果约束的话,岂不是把大家都吊在树上?

再说了,这是祖制,你爷爷在的时候都没说啥,你上来就捣乱,几个意思?

一派是以户部尚书黄子澄、吏部尚书齐泰为首的赞同派,支持朝廷采取约束举措,限制士绅恶意占地,保护自耕农利益,并要求朝廷加大清丈土地的力度。

谁跳出来反对,就派人去查查他家职俸田应该是几亩,实际是几亩,这些地咋来的,坑蒙拐骗的话,就应该革职查问,将田地退还自耕农,若正当途径购买的话,也得收取农税,为啥,因为这些买来的不是你的职俸田!

至于内阁的三个老狐狸,每天就站在最前面打哈欠,谁也不帮,谁也不管,等朱允走了,揉揉惺忪的眼睛,自觉地拿出笔墨纸砚,默写胡浚的《为江浙万民请命》奏疏。

没办法,今天再抄写,便是二十一遍了,背也背过去了。

解缙无所谓,抄书而已,老本行,反正一天才五遍。

六部尚书你看我,我看你,一脸轻松,也就十遍而已,容易。

可怜的是剩下的官员,一个个要抄二十遍。

有几个都察院的倒霉鬼,昨日抄写的时候,竟写了几个“通假字”,被皇上叫到了武英殿,训斥了足足半个时辰,据说还被罚抄《为江浙万民请命》疏五十遍。

五十遍啊,也不知道这些家伙昨晚上休息没有。

解缙抄了一遍之后,在郁新、张惊讶的目光中,从袖子里拿出了四份已经抄好的《为江浙万民请命》疏。

郁新指着解缙,就差喊一声“你耍诈”的话,可又说不出来。

解缙潇洒地将抄写好的奏章,递给了一旁负责收整奏疏的内侍,哈哈笑着离开了奉天殿。

张呵呵笑了笑,说道:“解大才子,果是不凡,我们落后了啊……”

郁新哀叹一声,解缙早就料到了今日朝堂必没有结果,皇上还会下令抄写,便提前写好,到时候递上去便是。

如此看来,内阁三臣之中,唯解缙最懂皇上啊。

内阁。

郁新、张、解缙正在讨论农田兼并之风,茹背着个木匣进了内阁,将木匣往桌案上一放,肃然道:“三位阁老,我茹为万千士卒,求生路来了。”

解缙等人皱眉,不知其什么意思。

郁新站起来,走到木匣前,拍了拍,问道:“茹大人,把事情说清楚吧。”

茹打开木匣,里面是五十叠整整齐齐的医用纱布,一角则有瓶酒精,还有一个小剪刀。

解缙等人没说话,拿出了医用纱布,展开看了又看,闻了又闻,也不知道这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就算是衣服角料,也太碎太小了一些,这东西又软又轻,拿去悬梁也不合格。

“此纱布,名为医用纱布,此瓶中,乃是酒精。”

茹严肃地讲解过,末了说道:“士卒每受伤,只需用酒精浇过伤口,用纱布止血,可避免士兵伤口化脓,早日愈合,实乃军需必备。我领兵部,不可不为两百万士兵着想,恳请三位,全力助我。”

解缙三人看着严肃施礼的茹,也变得严肃起来。

张拿着一块纱布,问道:“真如此神奇?”

茹从怀中取出了一封文书,递了过去,说道:“此乃京营二十位医官联名所署,皆担保医用纱布与酒精,有避脓、促愈之功效。我也亲眼所见,亲手施用,绝无欺骗可能。”

解缙闻了闻酒精,皱了皱眉,问道:“这不就是烧酒吗?”

茹摇头道:“我找过京师所有酒楼,皆无法酿造出如此厉害的烧酒。”

“等等,那这些是哪里来的?”

郁新问道。

茹嘴角有些不自然,叹了一口气,说道:“是辽王朱植、珉王朱耿所有,就连这医用纱布,也为其所提供。”

“两王?不太可能吧?”

解缙怀疑道。

这两人什么品性,擅长什么,解缙还是清楚的,就他们,也能制造出这些东西?

解缙十万个怀疑。

茹再次行礼,说道:“是他们也好,不是他们也好,但这些,应作为大明军需,配备京营、边军、各地卫所!”

郁新有些难以理解地说道:“既然是两王所有,让他们献出不就可以了?为何来内阁?”

茹抬起头,苦着脸,说道:“因为这些东西,两王只卖不献。”

“啥?”

郁新、张、解缙同时惊讶起来。

只卖不献?

这不成那逐利的商贾了?

作为大明堂堂亲王,太祖之子,皇帝之叔,竟行商贾之道,岂不是丢人现眼?

太祖留下祖训,后世子孙一律不得经商啊!

这两王,到底再搞什么?

茹目光中透着哀伤,自己一开始也是这个表情,谁能想到,堂堂藩王竟然成了商贩,毫无家国意识,毫无为民为军的情怀。

一开始茹也想硬气,可问题是,整个京师就找不到第二家可以提供酒精的商家,找到卖烧酒的人家,让他们多蒸馏几次,把烧酒弄更烧一些,然后问三钱银子够不够,结果被赶了出来。

遍访京师布行,从未有人见过医用纱布,更别说仿制了。

二王是独家供应啊,你兵部想要东西,只能拿钱去买。

黑心的二王,竟然一木匣要自己一两银子。

想起来自己的那一两银子,茹的心就隐隐作痛。

“请内阁出面,劝说二王,奉上医用纱布、酒精之法,为护我大明士卒,出一份力。”

茹恳求道。

郁新、张同时将目光看向解缙,解缙郁闷地看着两人,说道:“此事,事关两百万士卒,事关国本,不妨茹大人奏报皇上,让皇上作说客吧。”

谨身殿,朱允看着茹的奏疏,差点笑喷了。

好啊。

让朕说服朕,把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东西捐出去?

朕答应,皇后也不答应啊!

第六十三章 四字批复:商人好啊

通政司的人将奏折送回兵部,茹迫不及待地打开奏疏,目光落在朱允的批复之上,顿时瞪大眼睛,一脸的困惑与不安。

兵部右侍郎刘(jun)手里拿着一份文书,凑了过来,问道:“茹大人,皇上可是应允了?”

茹摇了摇头,将奏疏递了过去。

刘看过之后,也是一头雾水,迷茫地问道:“皇上是什么意思?”

茹叹了一口气,拿走奏疏,说道:“我也不清楚,此事,需要找内阁商议。你有什么事吗?”

刘连忙将手中的文书递了过去,说道:“登州卫指挥佥事戚斌来报,在山东沿海地区,出现了小股倭匪,抢掠杀戮了沿海军民三十余,请令兵部调拨船只,出海杀敌。”

茹连忙接过奏报,仔细看了看,问道:“怪不得奏报送到了兵部,而不是五军都督府,刘大人,你可知这明威将军戚斌的父亲是谁?”

“自然知道,应天卫百户,太祖亲卫,开国功臣戚祥。只可惜,戚祥在远征云南的时候……”

刘的目光中流露出可惜之色。

茹仔细看了看奏报,说道:“正好,这份奏折也拿去内阁看看。”

内阁。

解缙正在翻看着《太祖实录》的开篇,对郁新、张问道:“此书由谁主笔?”

郁新摇了摇头,低头处理着手中的奏章,说道:“翰林院侍读学士董伦?总裁官王景彰?你若想知道,需要去一趟翰林院才可。”

解缙眯着眼,说道:“董伦之文,敦厚守旧,王景彰之论,默守陈规,这开篇之论,绝非两人所作。”

“哦,你说这开篇?”方孝孺走入内阁,搓了搓有些冰冷的老脸,又对着双手哈了一口气,说道:“是翰林院编修杨士奇所写。”

“杨士奇?”

解缙眯着眼,品着这个名字,然后将开篇文稿放了下来,肃然说道:“此子乃阁臣之才!将来,未必在我等之下!”

郁新、张都抬起头,看向解缙。

这可不是一个玩笑,而是一个不寻常的政治预言!

首节上一节49/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