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72节

可海贼终究是海贼,缺乏组织,善于打顺风顺水仗,当梁道明、施进卿稳住阵脚,以长枪林为阵,不断推进的时候,勇猛的海贼便再无法支撑。

一地的尸体,告诉他们该撤退了。

等他们回过头看向陈祖义,希望他能喊一嗓子撤退时,却发现,陈祖义已经跑出五十步了。

论逃命这一块,陈祖义可谓是高手,不仅带走了自己的儿子,还带走了十几艘船,等梁道明、施进卿杀至港口时,只能望海兴叹。

梁道明还没有来得及下令打扫战场,便看到了远处驶来的船队,当船队之上扬起了满者伯夷的旗帜时,梁道明浑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天亮了,朱允睁开眼,看了看天色,起身坐了起来,对马恩慧道:“皇后多久起身的?朕竟没有醒来。”

马恩慧让侍女退至一旁,自己取了一套常服,关切地问道:“皇上昨晚又睡得许晚吧?需不需要请太医看看?”

朱允起身穿衣,说道:“不碍事,只是有些事朕还没想明白而已。”

马恩慧盈盈一笑,道:“这世上的问题,总多不过法子。皇上又是聪慧圣明君主,定可找到解决之道。”

“奉承吧,哪天朕飘飘然的时候,可不要后悔。”

朱允整理了下衣服,笑着说道。

早膳刚刚端上来,朱允还吃两口,双喜便走了过来,低声道:“皇上,顾指挥史求见,说大同有八百里加急。”

朱允看着马恩慧,马恩慧原本愉悦的心情消散大半,沉默着咬了一口包子,低着头不说话。

“去把急报取过来吧,朕在这里阅览,若他没什么急事,便晚点再入殿吧。”

朱允不忍马恩慧失落,便安排道。

双喜答应一声便走了出去。

马恩慧看着朱允,心中有些感动,但嘴上却劝道:“皇上应以国事为重,臣妾可改日再回马府。”

朱允摇了摇头,道:“朕也想出去走走。”

急报送至。

朱允拿着急报走至门口,对双喜低声问道:“国丈那边可查问了?”

双喜回道:“回皇上,查问过了,国丈并无大碍,倒是许夫人身体不太好,听闻前两日还昏倒了一次,御医上门去看过,也开了药。”

朱允微微点头,就知道以马恩慧的个性,不会轻易提出“省亲”。

第二百二十七章 原来是低血糖

朱允打开大同急报,只见其中写着:

臣大同都司郭英奏报,晋商常千里为保北上安危,联七大晋商,集骆驼七百余、马匹四百余,合近两千人,负大量盐、铁、丝绸等物。

臣知此行不妥,然皇命在身,时月不候,难以请示,与安全局千户顾云商议,准其九月一日出关,北上探查,以览东西蒙古全貌……

朱允反复看了两次,才收起急报,目光忧虑地看向西北方向。

八大晋商联手了吗?

这对于大明而言,或许不是一件好事。

在明朝历史上,东林党的背后便是江南财团,而其凭借着强大的财力,干涉与影响着大明王朝,当时的江浙一代,俨然成为了江南财团的“独立”之地。

财团走入政治,有害无利。

虽然政治与财团都是吃人血的,可政治多数情况下是讲究策略的,有底线的,有节制的,也是愿意遵守规矩的。

可财团没有这些,他们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只要有钱,别说弄死几个人,就是出卖国家,他们也毫不眨眼。

像是一些财团,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给外面输送一下“滴来滴去”的信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不会考虑利益之外的东西。

历史上的八大晋商,是不是卖了大明,投靠了清朝,致使大明加速灭亡,这种事不好说。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八大晋商手握上亿银两的资产,面对大明风雨,却选择一动不动,不出一文,任其毁灭。

而等清人入关,却齐刷刷跪了下来,“皇商”的帽子,便飞到了他们头上。

至于“皇商”的帽子为什么没戴其他人脑袋上,这就留人遐想了……

朱允允许商业的发展,也允许商业做强做大,但绝不允许财团操控政治,虽然现在的商业财团尚未形成,大明上下的商业格局还没形成,但身为君王,不得不考虑如何给商业这头猛兽,加一个笼子。

“看来《商律》需要修改了。”

朱允低语。

“差人告诉顾三审,让他给大同回信,便说:无妨。”

无妨,就两个字,但却需要有人奔波两千余里去通告消息。

古代就这点不好,信息传递太慢,又没电报,也没开通电话,火车飞机也跑不出来,只靠人和马,效率太低。

总不能天天八百里加急吧,会死马也会死人的……

朱允也知道这个问题,但没辙,就大明当下,唯一可行的方案,那就是修筑混凝土路,以坦途换时间。

马恩慧换了常服,看着站在门口的朱允,走上前,道:“皇上,若有国事……”

朱允拉着马恩慧的手,轻松地说道:“一点小事,朕已经安排好了。给太后请了安,我们便出宫。”

小事?

马恩慧虽不知发生了什么,但能用八百里加急递送的情报,绝不是小事。

从慈宁宫走出后,朱允与马恩慧便走向东安门。

虽然马府处在中城,但马恩慧的父亲马全,却是光禄寺少卿,今日还在当值,既然要回家探亲,总得把老丈人一起带上吧。

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便效仿元朝制度,设置了宣徽院,主膳馐事。后来大明开国,朱元璋“去元化”,将宣徽院改为了光禄寺。

洪武八年,朱元璋改光禄寺为光禄司,负责祭品宫膳、节令筵席、蕃使宴犒等事,说直白一点,就是一为宫廷聚会等提供餐饮服务的机构。

也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想吃肉,宫里的肉不够吃,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又将其改为了司牧局,不仅要提供吃的喝的,还得负责养若干头猪、若干头野味……

直至洪武三十年,又恢复成了光禄寺。

光禄寺设置在宫城东华门附近,距离内阁不远。

在明代初期,皇上与后宫妃嫔饮食,一部分是由尚膳监负责,一部分是由光禄寺负责,两者在职能上存在着一定交叉。

马全为光禄寺少卿,还轮不到他掌勺切墩,此时正在府衙盘算厨役“供应”的花销,抬头一看皇上身边的太监来了,不由吃了一惊。

于是,马全旷工了。

朱允免礼之后,与马恩慧、马全一起出了东华门,掉路过太医院时,朱允询问道:“许夫人身体可好?”

这里的夫人,是诰命夫人。

明代时期,一品、二品官员的正妻,名诰封为夫人,三品官员正妻可诰封淑人,四品可诰封恭人,五品可诰封宜人,六品可诰封安人,七品以下诰封孺人。

无封无品叫娘子。

像是街上搭讪常用语“这位娘子请留步……”,说得就是没品位(官位)的女子……

古代朝廷,除特殊年份外,女子是不能入朝堂议事的,但确实是可以当官的,诰命加封,便是女子官职。

别以为这只是一个虚名,不仅有少量工资可以拿,还是无上荣耀,在朝廷举办宴席的时候,诰命夫人是可以入宫的。

虽然马全只是光禄寺少卿,从四品官职,但因马恩慧为皇后,朝廷诰封其母许氏为一品夫人。

马全连忙回道:“劳皇上垂问,许夫人安好。”

朱允安排双喜道:“去太医院,安排人请戴院使去一套马府吧,多看看,多调养下,总是好的。”

马全谢恩。

马恩慧看了一眼朱允,却被朱允瞪了一眼,低声道:“有事不告,回去看朕怎么惩罚你。”

“怎么惩罚,不就是那几招?”

马恩慧说完,突然感觉不对劲,脸红了起来,不敢看朱允。

天可怜见,自己说的是挠痒痒……

朱允深感自己受到了欺辱,暗暗寻思着,一定要打压这种歪风,加大惩罚力度。

马全虽是国丈,马府门前却十分冷清,就连府内布置,也一应从简,朴素的如一个寻常之家。

许夫人听闻消息后,携马家之人见礼。

寒暄之后,朱允关切地说道:“朕听闻许夫人前几日身体不适,只因国事繁忙,这才抽出身来探望,戴院使,还请给许夫人诊脉。”

许夫人感动不已。

按照规制,太医院那是给皇上一家人看病的,寻常官员根本就没这待遇,就是朝中大臣,想要请太医院的人,也得请示批准才可能。

许夫人虽贵为一品夫人,是皇后生母,但毕竟马家家世寻常,在朝中无足轻重,纵是病了,也只能请京师大夫看看。

戴院使医术高明,诊脉之后,问道:“许夫人可是有头晕、乏力,偶尔还会多汗?”

许夫人点头称是。

戴院使思索了下,说道:“可否看看大夫开的药方?”

许夫人差人拿来药方,戴院使将眼靠近药方,皱眉看着,朱允见状,便接过药方,道:“朕给戴院使读下吧。”

“臣不敢当。”

戴院使连忙道。

朱允知戴院使年老了,估计视力也下降的厉害,便说道:“不妨事,这位医师开的丹方,有川芎、羌活、独活、防风、白芷、苍术、黄芩、蜈蚣……”

不等朱允说具体用量,戴院使便叹息道:“皇上,这是一庸医啊。”

“庸医?”

朱允皱了皱眉。

戴院使凝重地点了点头,严肃地说道:“这药方可治一般头疾,缓解头晕头痛,可它不对许夫人病症,只解头疾,不解根本。”

马恩慧有些担忧地问道:“这可如何是好?”

戴院使对马恩慧道:“皇后也不需担忧,这药方虽错了,但想来也没吃几服,不碍大体。依臣诊断,许夫人只不过是亏血,中气不足所引起的气滞,算不得大的问题,只需每日熬点糖浆,便可痊愈。”

“糖浆?你是说许夫人低血糖?”

朱允询问道。

戴院使看着朱允,目光中满是疑惑,问道:“皇上,何为低血糖?”

马恩慧也看着朱允,一副期待的表情。

朱允淡然地笑了笑,说道:“这只是朕偶尔想到的,呵呵,戴院使不也说了,只需熬点糖浆便可痊愈,不就是说,人身上的糖,低了,少了的缘故?”

戴院使眼神一亮,佩服道:“皇上所言极是,这病症以低血糖为名,恰到好处。臣曾听闻匡愚、郁震两位医师说起,皇上对医术独有见地,如今看来,果是不凡。”

朱允笑得有些不自然,自己不过是空有其表,中医才是真正的博大精深。

“从这里也看出来了,医术需要更多如戴院使一样的人才,否则,庸医害人啊。国子监那边,还请戴院使多多费心。”

朱允严肃地摇了摇药方。

戴院使含笑道:“皇上,国子监医师已着手准备《医学初典》、《医学中典》与《医学大典》,待书成时,必可引更多学子走向医术之门。”

朱允感慨道:“那就有劳戴院使与诸位了。”

戴院使安排好许夫人注意之事后,向朱允、马恩慧行礼告退,临走之前道:“皇上,匡愚、郁震两位医师曾想与皇上再论医术,不知可否?”

首节上一节172/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