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阁老 第414节

“别客套了,他们都知道,这是老毛病了。”潘季驯一摆手,让赵昊不必自责。

“是啊,赵公子。我这四弟的脾气一般人可受不了,你能担待他这么久,我们真是太感激了。”潘仲骖也宽慰赵昊道:“正好两位神医都在,一定能把他的病治好的。”

赵昊又和他们寒暄了几句,便识趣的起身告辞,让人家一家子说话。

却被潘季驯叫住道:“你看我这俩儿子还算成器吗?”

“呵呵……”赵昊心说,我才第一回见,你问我我问谁?

嘴上却没口子夸道:“中丞书香门第、治家严谨,二位公子一看也都是人中龙凤,将来八成是有大作为的。”

“既然你这么看好他俩,那就让他俩也留在昆山吧。”潘季驯顺杆爬道:“你个玉峰书院不是快开学了吗?反正多两个也不多,就再收这俩学生呗。”

“呃……”潘仲骖闻言张张嘴,欲言又止。他是庶吉士出身,但当年恶了严党,不得已早早辞官返乡,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教导子侄上。

潘家人能生,兄弟四人生了十九个儿子,其中最成器的就数潘季驯这俩儿子。

现在见四弟也不跟自己商量,一下就要掐尖,潘仲骖自然有些难以接受。

但儿子是人家的,他也只能眼看着潘大复和潘龙翰向赵昊磕头拜师,感觉心都碎了。

潘季驯看出二哥的失落,趁着俩儿子送赵昊出去的空儿,对潘仲骖轻声道:

“二哥,姓赵的小子是个神人。孩子们跟在他身边,比跟着咱们能学的多得多。”

“哦,果真?”潘仲骖吃惊的看着素来眼高于顶的弟弟。不知道那毛都没长齐的少年,是如何征服他的。

“果真。不光这俩孩子,我潘家的下一代,都要到玉峰书院深造一番。我给他昆山当牛做马,总不能这点儿便利都不给吧?”

潘季驯一阵吹胡子瞪眼,说完也有些不好意思道:“虽然咱家的人确实多了点儿……”

第二百零六章 视察

九月初八,昆山县二期水利工程如期完工。

全县七万民夫,十万老幼妇孺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施工,沿界浦河、阳澄湖修筑起了一道长达五十里的南北向长堤,并给十七里长的杨林塘修了双堤。

彻底杜绝了昆北的水患,让杨林塘两岸整整十万亩的水淹地重见天日!

工程完工之日,恰逢应天巡抚林润前来视察,顺便参加了昆山县土味十足的完工典礼,还作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

待典礼结束,民夫们回城庆祝……其实就是大吃大喝后,林中丞便在赵守正的陪同下,去之前修好的吴淞江大堤巡视。

林中丞巡视的十分仔细,还带着个小锤子,在江堤上这里敲敲那里锤锤,亲自检验施工质量。

赵昊也混在一大堆随员中,倒不是他想凑这个热闹,而是林润指名道姓,让他今日陪同。

地方最高长官的意志自然不能违背,赵公子甚至连墨镜都不敢戴,还穿上了来江南后就没再碰过的八品绿官袍。跟着一群穿着蓝蓝绿绿官袍的家伙,远远缀在林润和老爹身后。

看着林润那副认真的样子,他小声对一旁的熊典史道:“他敲个锤子啊?”

“可不。”熊典史点点头,轻声道:“小公爷的人拿着大铁锤子干了半天都没戏,中丞的小锤子顶什么用?”

“顶个锤子呗。”赵公子翻翻白眼。

“扑哧……”熊典史给逗笑了。从金陵回来后,他在别人面前虽然还是吃人的老熊,但对着赵公子就成了爱笑的小熊熊。

两人谈笑无忌的样子,招来了前头一个蓝袍官员的怒视。

“你们这是对中丞不敬知道吗?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倪大业,你叫什么名字?”赵公子正无聊呢,马上从袖中掏出了墨镜,架在了鼻梁上。

“本官松江通判田柏光!”那官员冷冷撇向这两个绿头苍蝇似的官员,见他们一个胸前补着黄鹂,一个补着家雀儿。

便把他俩都当成了昆山县里的杂佐官,愈发不把二人放在眼里。“一个八品,一个不入流,难怪不懂规矩。”

“就你懂?”赵昊刷得展开扇子,只见上头写着龙飞凤舞的一行大字‘没有人比我更懂’。

“你……”田通判感觉自己被调戏了,不由啐道:“你懂个屁!”

“田大人是松江的通判,管我们昆山的官儿,手也伸的太长了点!”熊典史见大腿……哦不,公子受辱,马上挺身而出,目光阴森的瞪着对方。

“就是,你管得着我们吗?”赵公子轻蔑的摇了摇扇子,露出另外一面的两个字‘科学’。

“我是来迎接中丞大人到我们松江视察的。”田通判嘴角抽动两下,闷声道。

“靠,原来是个马屁精。”赵昊和熊典史一起战术后仰,不再理他。

“哼,你们两个等着!”惨遭蔑视的田通判,感觉不把场子找回来,自己堂堂六品通判的脸面,就要丢在这大堤上了。

……

前头,林润敲敲打打好一通,终于满意的站起身道:

“好哇,这水泥大堤果然名不虚传,比别的县修得石塘还结实!怪不得能防住风汛!”

“下官也是捏一把汗,能顶住几番台风来袭,实在是太好了。”赵守正谦虚的笑笑。

“你很好,比本院当初预想的还要好。”林润上下打量着赵守正,见当初那个养尊处优的白面状元,已经变得又黑又瘦,两只眼睛看上去都比原先大了许多。

“本院没有用错人,当初对你的顾虑是完全错误的!”

“惭愧!”赵守正忙躬身逊谢道:“下官只是谨记着中丞的叮嘱,时时刻刻把全县百姓装在心里。全县这才万众一心,侥幸抵抗住了今年的洪水。”

“唉,赵知县,过分谦虚就是骄傲了。”林润摆摆手,指着脚下的大堤道:“难道这固若金汤的大堤,也是侥幸修成的吗?”

“这要算是奇迹的话,我看全天下的知县,就没有第二个,能创造这种奇迹的。”林中丞给出了最高的评价。

赵守正心说,那是因为他们太笨,生不出我这样的好儿子……咦,这话怎么好像有些歧义?

‘不是我这样的好儿子,而是我儿子这样的好儿子。’赵二爷认真的暗暗纠正一句。

“不过本院很好奇,方便透露一下,修这条堤要花多少钱吗?”待赵二爷自谦完了,林润又轻声问道。

“折成银子的话,一百万两是要得了。”赵守正便按照儿子的吩咐,报出了个他也是头一次听说的数据。

其实在江雪迎的账上,一期工程一共开销了五十万两而已。

但对上头报账时,明显不能这么算。毕竟一期工程的人工是免费的,也没有把昆开司的利润空间算进去。

要是只图一时脸面,报个五十万两,那林润让昆开司按照这个价格,把应天十府的大堤修一遍,非得把赵公子的犊鼻都赔掉了不可。

一百万两并不多,吴江的百里石塘可是花了三百万两的。

这样一比,昆开司简直是良家企业赚良心钱啊。

不过就是一百万两,也把林润吓了一跳。

“昆山县本院去年来过,当时冯知县穷的都揭不开锅了,还是本院看不过去,拨了他五千两银子才把年过去。你才来了几个月,哪儿弄到这么多钱啊?”

“是县里联合本县士绅,还有江南公司,合伙成立了一家昆山开发公司来做这件事。县里自然是没钱的,所以只占了四分之一的股份,所有工程款都是士绅和江南公司所出。”

“那他们有什么好处呢?”林润又问道。

“县里承诺,把抛荒田租给昆开司作为报酬。”赵守正便小心的解释道:

“好比二期工程修完,杨林塘两岸十万亩水淹地,就变成了良田。县里已经同昆开司签订了租赁合同,作为之前一期工程的报酬。”

“怎么个租赁法?”林润问的极仔细,他可是干了半辈子御史的人,直觉这里头很可能藏污纳垢。

“契约在此,还没来得及上报府里,请中丞钧鉴。”赵守正赶紧从袖中,掏出一份县里与昆开司签订的契约,双手呈上。

林润接过来,逐字逐句仔细翻看,末了望着滚滚吴淞江面长长一叹:

“佩服佩服,赵知县能想出这样的法子,真是天纵奇才啊!”

赵二爷不禁汗颜,心说又占了儿子的名头。

第二百零七章 基建狂魔

那份昆山县与昆开司订立的契约中,规定了县里将杨林塘两岸十万亩抛荒田,租赁给昆开司九十九年。

但只有前二十年是免租的,而且并不免税。

从第二十一年起,就要像正常的官田那样交租又交税了。

这样县里的税收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大幅增加。因为抛荒田顾名思义,就是被老百姓抛弃成为荒地的无主之田,自然不会产生税收。

这多出来的十万亩地,光秋粮一季,就能给县里多出三万石的税收来。

并且从第二十一年开始,县里又能多收了三四万石的租子了。这等于是让县里多出了十万亩官田啊!

事实上,根本不用等到二十一年因为昆山县还有昆开司四分之一的股份,只要昆开司开始盈利,县里就能赚到钱。

最最让林中丞满意的是,这些地仍然都归属县里,并没有被士绅们瓜分掉。

君不见吴江县圩出了几十万亩良田,没有一亩落在官府手里,全都让那帮士绅大户给瓜分干净了。

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

林润是看了又看,赞了又赞,还让人将这份契约抄录下来,要回去再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在各县推广开来。

然后他朝赵守正深深一揖道:“君日后若为宰辅,则大明中兴有望。”

“哎呦,中丞谬赞了。”赵守正吓一跳,忙摆手道:“下官不过是个小小知县,做了点微不足道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林润却断然摇头道:“你在昆山的摸索,为本院、为朝廷,都指明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道路原来没钱也一样可以办大事!”

要是赵昊能听到这几句话,肯定要向林中丞竖大拇指的。敏锐、太敏锐了,几乎一下就摸到了土地财政的诀窍。

这让很多四百年后的官员也拍马莫及。

……

待到把赵守正夸晕了,林中丞才笑眯眯问道:

“这条大堤多长?”

“回中丞,裁弯取直后,计五十八里。”

“那一里还不到两万两?”林润小小吃了一惊。“人家修的石塘,一里可要三万两。”

“他们时间长,人工就高。”赵二爷照本宣科答道,心说其实是一里一万两不到。

“唔,有道理。省事省力又省钱,这个水泥真是好东西啊?”林润悠然神往道:“那么哪里能买的到呢?”

这才是他的主要想法吧。

甭管你是知府还是巡抚,都抵挡不住水泥的诱惑,喵……

“所有水泥,还有石材,都是从江南建材公司采购的。”赵守正忙答道。

“江南建材公司……”林润干咳一声道:“不是说水泥是江南公司所有吗?这两家什么关系?”

“大约是父子关系吧。”

“那么还是一回事儿。”林润背着手望向江面,问道:“这江南公司到底什么来头?”

“是一班江南的士绅还有商号一起组成的。”赵守正老实答道:“小儿作为水泥的发明人,在里头也占有一点点股份。没有他牵线搭桥,下官也连不上江南公司这条线。”

“哦?令郎也有股份?”林润就像第一次听说一样,饶有兴趣地问道:“方便透露是多少吗?”

御史出身的官员就这点不好,什么都爱刨根问底,让人难以招架。

“百分之二。”赵守正很肯定地答道。

这绝非谎言,哪怕是林润下令调取江南公司的股权档案,也只能看到同样的结果。

因为赵昊早就有所防备,提前将股权疏散开了。

首节上一节414/11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