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阁老 第324节

于是许多大户就动起了歪心思,主动投身徐家为奴,田产也过户到徐家名下。这样只需要每年孝敬徐家,就免掉了朝廷的赋税。

这种情况就叫‘投献’,在苏松一带十分普遍。

“哎,朝廷加在苏松的税,太重了……别处是十税一,我们是五税一。”周汝砺叹了口气,狗大户的屁股永远不会坐歪。

“那也不是他们数典忘祖的理由!”支可大包袱没那么重,狠狠啐一口,告诉赵守正三家二五仔的名字。

“这三家都是后来改姓徐的,仗着徐家的权势在县里横行霸道,不知做了多少坏事。”

嗯,支家也没少吃他们的亏。

“这样啊,愚兄会留意的。”赵守正点点头,心说回头交代给徐先生。跟人斗心眼,他最擅长了。

见赵守正依然谈笑风生,仿佛毫不在意。

浑不像一般官员那样,一听到有人在背后捣鼓自己就坐不住。

两人不禁暗暗感叹,兄长真是深藏不露。可笑当初南京国子监,还有他是个憨憨的传闻。

这真叫‘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啊!

对赵二爷肃然起敬之余,他们也痛快接受了邀请,留在南山寺帮忙。

第五十五章 徐胖妙计安昆山

翌日一早,城门打开,果然又有五艘伍记的粮船开到,依然沉甸甸满载大米。

成群结队的百姓扛着锄头、背着竹筐出城时,都看到了这一幕。

昨晚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洞庭商会和知县大人有矛盾,不许运粮进昆山。

但也有人说,根本没那么回事儿,他们亲眼看见昨晚伍记的粮船驶进城来。官差还吆喝说,往后每日都有粮船抵达。

只是官府辟谣的公信力着实不足,依然难免人心惶惶,直到看见伍记的粮船如约而至,老百姓才感到稍稍安心。

出城之后,他们在各自里长的带领下,来到昨日分配好的堤段。

段长们先情绪激昂的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动员,并重点讲了佛祖显灵的那一幕!

老百姓最吃这套了,登时就朝着南山寺纷纷跪拜起来。

“今年的大堤就一定能守住!”段长们挥舞着手中的拐杖,声嘶力竭的呐喊道:

“老少爷们儿们,跟着狗日的吴淞江,拼了!”

“拼了!”里长、家长们带头响应起来,既然漫山遍野的昆山百姓,无非南北,都跟着一起呐喊起来。

“拼了,拼了!”

赵二爷立在南山寺门口,听着江涛送来呐喊声,对一旁的两位同年笑道:

“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者同。万众一心,则泰山可移,江波可平!”

“兄长说的是。”哼哈二将便赞道:“能几天时间就把老百姓都发动起来,真是太了不起了!”

“哦,哈哈……”赵二爷不好意思地笑道:“其实我也没做什么。”

哎,兄长真是太谦虚了。

……

干劲十足的老百姓,在段长的指挥下,加固起薄弱的江堤来。

漫长的六十里江堤上,密密麻麻散落着数万昆山汉子。

他们开始热火朝天的挖土装筐,运上大堤。然后下堤坝装土,重新上堤!

如此周而复始、一刻不停,不知不觉就忙到了中午头。堤坝似乎真的变高变厚了一些。

堤下,响起了开饭的敲锣声。

早就饥肠辘辘的老百姓,赶忙蜂拥下堤。

江堤下不远处,每隔百步便设有一个做饭的窝棚。

每个窝棚供应一里百姓……也就是一百一十人吃饭,光煮饭就需要两口大铁锅。

打饭的人们惊喜的发现,昨天还半干半稀的糙米饭,今天居然成了全干的。

“呀,这是不小心下多米了?”民夫们不由惊喜莫名,昨天的分量就已经让他们知足了,今天居然比昨天又多下了两三成米。

“上头分多少下多少。”里长一边打饭一边欢喜道:“说是每锅都下三十斤,让大伙儿吃饱了好有力气干活。”

这样每天也能多揩点油了呢。

“好哎!”一个个窝棚中欢呼声此起彼伏。

“没想到,遭了灾还能吃上顿饱饭。”老百姓们一边等着打饭,一边激动的七嘴八舌。

“看来每天都有粮食来是真的,要不也不敢这么造。”

“就是,还有人谣传,说什么洞庭商会不让粮食进昆山。纯属胡扯嘛!”

“谁再瞎说我撕烂他的嘴,敢往大老爷身上泼脏水?”

“就是,大老爷一来就不一样了,我看今年有希望!”

仅仅一顿饱饭,就让老百姓士气大振,一扫颓丧!

……

县城内,破破烂烂的慧聚寺旁,一排排简陋至极的窝棚,一直延伸到至和塘畔。

这些一眼望不到边的窝棚,便是昆山县的安民社了。

当初顾鼎臣设计县城时,就考虑到昆南的百姓几乎年年遭灾,这才力排众议,坚持将县城扩大两三倍。并与父老约定,至和塘北除了原有的几座建筑外,不可再兴土木,亦不可开拓水田,只能种麦子。

因为麦子在梅雨季之前就收完了,空出来的地方正好可以安置昆南的灾民。

顾状元为了家乡父老,可谓苦心孤诣,也难怪顾家在昆山声望无两。

也正因为顾家的坚持。三十年来,昆南的百姓才能在城中有一栖身之处。

否则年年水灾,昆南的百姓早就全跑光了……

此时,住在安民社的男人们都出去干活了,留下的妇孺老弱也没闲着,在里中老人的带领下编筐子、搓麻绳……为抗洪修堤生产耗材。

这同样是以工代赈的一部分,因此中午时,官府同样要管饭的。

当然,粮食的配额壮丁的一半。

所以当他们分到半干半稀,比昨天多一半米的午饭时,同样全都欢喜万分。

再配上小鱼小虾青菜汤,老弱妇孺们笑开了花,再也没人相信城里断粮的鬼话了。

……

一片喜气洋洋的欢呼声中,徐渭和吴承恩走出安民社,上去返回县衙的小船。

“怎么样,现在还有人信谣传谣吗?”徐文长背着手,得意洋洋。

吴承恩与他并肩而立,摇头笑道:“不会了。”

等晚上放工,增加工食的消息一传开,自然再不会有人相信,县里买不到粮食的鬼话了。

这自然是徐渭那两个法子的功劳。

所谓‘董卓进城’,当初董卓进洛阳夺权时,因为兵力太少,便将部队从西门开入,北门开出。然后再进西门,以此夸大自己的实力。

徐渭让伍记的粮船分成两拨,一拨入城一拨出城,每天循环往复,就造成每日都有粮船进城的假象。

至于‘刘秀赚城’的典故,吴承恩以前也没听过。还是徐渭告诉他,这是说光武帝智取郾城的事儿。

当时他围城日久,粮草匮乏,要难以为继了。

按说此时该减食退兵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命人拿出所有存粮,让士兵日食三餐,顿顿饱食。结果敌军奸细误以为他粮草充足,将消息传回城中后。城守便彻底失去了坚守的勇气。第二天就打开城门投降了。

徐渭让吴承恩将每日拨付的工食粮增加两到三成,老百姓自然以为县里粮食供应充足。

双管齐下,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你这两剂猛药下去,是把谣言给镇住了。可粮食的消耗平白大了三成。”吴承恩性情慎重,消除谣言自然开心,却难免担心起这样做的后果来。

“等粮食一耗光,神仙也兜不住谎,咱们就是罪人了。”

第五十六章 王的天下

“你要明白,在这种人心惶惶之时,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老百姓不乱,总能想到法子。要是老百姓乱了套,就彻底完蛋拉稀了。”

小船上,徐渭淡淡笑道:

“再说,不是刚抄了三千石大米吗?狗大户又捐了两千三百石,坚持个十天八没问题,别那么紧张嘛。”

“哎,我不是担心公子那边不顺利,买不到粮食吗?”吴承恩忧心忡忡道:“十天八天一眨眼就过去了。”

“你这就纯属咸吃萝卜淡操心了。”徐文长哈哈大笑道:“咱们赵公子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有钱。”吴承恩老老实实答道。

“有钱还能买不到粮食吗?”徐文长哂笑道:“有钱你甚至可以让人给你做成大米饭送过来,无非就是贵一点嘛。”

“那倒是,公子要是宣布,五两银子一石米。估计全苏松的米商都能给他送米,别说商会了,官府都拦不住。”吴承恩点点头。

“那不就结了?反正逼急了眼,他来一招乾坤一掷,什么都解决了。”徐渭便拍了拍吴承恩的肩膀道:“老吴,明天我就去南山寺了,希望回来时能看到下一章。”

“呵呵,看吧……”吴承恩心说,我还一个字没写呢。

“哦对了,‘刘秀赚城’是我编的。”见作家又要敷衍自己,徐渭小小报复一下。

“呃……”吴承恩闻言,险些要掐死这胖子。

作家都是考据狂,昨晚他翻了整整一宿的书啊。结果还是没找到典出何处……

原来他娘的是编的,编的……

……

被徐渭和吴承恩寄予厚望的赵公子,昨日便乘船顺娄江而下,只半个时辰便到了三十里外的太仓州。

“怪不得苏州繁华,这四通八达的河道,堪比高速公路啊。”如此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让赵公子不胜感慨。

“公子又说让人听不懂的话了。”巧巧笑着蹦出舱来。这次公子主动带她出来,满分。

“那就说句你听得懂的。在这里卖煤藕,肯定比在北京还赚。”赵公子便笑道。

“可惜江南不产煤啊。”马湘兰也跟着出来,与巧巧共撑一柄油纸伞。

两人穿着同样的淡黄色大袖衫,只是款式略有不同。鹅颈修长的马秘书穿竖领对襟,小巧玲珑的巧厨娘穿圆领对襟,恰到好处,十分得体。

跟马秘书处久了,巧巧姑娘衣品提高很快的。

‘其实是有的,而且近在咫尺。’赵公子暗暗苦笑一声,可惜老爹被发落到昆山,本公子也只能望而兴叹了。

正感叹间,忽听岸上有鞭炮齐鸣,鼓声大作,巧巧奇怪问道:“谁家娶媳妇吗?”

“是迎接公子的。”马湘兰说着,凑在悄悄耳边掩口偷笑道:“不要一听放鞭就心痒。”

“又瞎说。”巧巧姑娘拧一把马秘书,小声道:“以前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马姐姐拿去了?”

“有吗?”马湘兰笑笑,心说那是因为我现在有了家啊。

首节上一节324/11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