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从枪挑邹氏开始 第96节

可行为举止却又显现的毫不关心。

不懂,搞不懂。

他灭了鼎中余火,只想着稍后该如何糊弄张绣吧。

良久,草庐外不远。

张绣领着胡车儿临近,后面十余甲士负责戍卫。

望了眼不远处草庐,张绣撇了撇嘴,诸葛庐,这要放在后世可是景点。

上前,不管在不在,礼仪得到位。

张绣作揖拱手高声道:“大汉车骑将军张绣拜会诸葛孔明先生。”

语落,草庐内没有反应。

“大汉车骑将军张绣拜会先生。”

张绣沉声喊着。

到是一侧胡车儿撇了撇嘴,骂骂咧咧道:“主公,这诸葛亮好大的架子,你亲自拜会都不予理会,俺这就去踹了他这破草庐。”

张绣瞪了胡车儿一眼,旋即再度高声道:“大汉车骑将军张绣拜会先生,唐突来访多有冒犯,望先生勿怪。”

这次,庐内走出那书童。

望了眼张绣,书童坦然道:“将军,我家主人去赴友了,已不在庐中,将军可改日再来拜会。”

“他奶奶的,这厮还真跑了?”胡车儿瞳孔一睁,气不打一处来,竟然真被自家主公给猜到了。

该打,这种人该打。

“主公,一会把这厮逮回来后,俺先帮你出口气,看俺不抽这小子几嘴巴子。”胡车儿恼怒说着。

张绣摇头不与答话,同时轻笑道:“这天寒地冻,归途尚远,不知可否进庐小憩片刻,顺便讨杯热茶暖暖身子?”

“这”书童迟疑,旋即道:“将军请吧。”

“多谢。”张绣嘴角勾起道。

入庐,陈设简单。

书架上整齐摆放着无数竹简,张绣拿起一卷,不由挑眉,因为这竹简内竟然空无一字。

“呵呵,将军,庐内可供阅览的竹简寥寥无几,至于这些书架上的竹简,都是我家主人生平研读过的,早已熟记于心,便将原卷烧毁留有空竹。”

书童在旁斟茶,同时轻笑解释。

“这些他都记住了?”张绣目光一颤,这么顶的么?这些加起来恐怕不少,能牢记于心可不简单。

“记得记得,主人可倒背如流。”书童颇为自傲道。

张绣砸吧下嘴角,望了眼书架最高位置,一份竹简用锦布包上,其就欲取下来时,书童连忙道:“将军不可。”

“将军,此竹简乃我家主人呕心沥血所著,不可示人,还望将军莫要为难小人。”

“一个破竹简,有啥不能看的。”胡车儿撇了撇嘴道。

张绣迟疑了下,收回了手,望了眼一侧天下十三州的草绘图。

草绘图只是标注了大型城镇,关隘,以及一些地利,而其中一些州郡被放上了木棋,想来是对应的诸侯。

看来诸葛亮对天下时局一直关注着,想来他一直想要出山,可却在静候良机,否则关注这天下时局何用?

“将军请喝茶,”书童低声道。

张绣点头,坐与次位,品茶不时望向庐外,想来应该快了。

书童见状,有些好奇道:“将军,我家主人确实出门赴友,恐短时难归,将军无需”

话还没说完,只见庐外诸葛亮折返回来,其整张脸都垮了,一副这不应该的表情。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万劫不复之法

“好你这厮,我家主公诚心拜会与你,你不领情就算了,还特地溜之大吉,若不是我家主公料到你会如此,恐怕还真被你蒙混过去了。”

胡车儿捋着衣袖,神情有些恼火,就欲动手。

“胡儿,不得无礼。”张绣抬手沉声,连忙制止。

诸葛亮深邃的眸子带上一丝狐疑,看了眼张绣,张绣提前知道自己会跑?奇怪,还真是奇怪。

“孔明访友回来了?”

此时,张绣捏着茶盏,双目灼灼,似笑非笑道。

诸葛亮苦笑摇头,抱拳作揖道:“将军说笑了,亮见雪停,刚遇出岗访友,却得知将军亲至,特地折返回来相迎。”

张绣抿了口茶水,耸肩轻笑,不予揭穿。

诸葛亮心中盘算,旋即径直落坐,高声道:“小童,速去取我那珍藏数年的香茶,沏与将军品尝。”

望着小童退去,张绣再度看向诸葛亮,目光如炬,足足盯了十数息,沉声道:

“孔明,当今天下动荡,百姓疾苦,吾虽胸怀大志,可却缺少王佐之才为我安定后方,掌控荆州。”

“而近日与元直、州平闲聊,其二人对孔明推崇备至,绣求贤若渴,故前来拜会,叨扰之处还望孔明见谅。”

说着同时,张绣起身抱拳作揖。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诧异,连忙起身将张绣搀起,同时道:“亮不过乡野村夫,何德何能让将军行此大礼。”

张绣直起身,定睛望了眼诸葛亮。

诸葛亮:武力61,统帅101,谋略105,内政106。阵营:无。

张绣瞳孔微缩,啧啧,村夫果然是村夫,果然能进武庙不是闹着玩的,丫的这还没出山呢,各项数据就这么吊炸天。

等出山了还了得?

不行,今天不管怎么样,也得把村夫忽悠上车,忽悠不上车腿都给打断,免得爬到刘跑跑的被窝里。

只不过,怎么忽悠呢?

政治、军事之类,自己忽悠不过,眼界格局之类,村夫未必理解。

“孔明,汝熟读四书五经,专研天下兵书,为的不就是除乱治天下么?天下百姓疾苦你难道不知?或者你一心为己不思百姓?”

张绣沉声喝说道。

想了半天,他也不知道怎么get诸葛亮的点,只能从后世记载中去尝试,记载中的诸葛亮对百姓还是比较好的。

诸葛亮眉宇微皱,深吸口气,旋即神情变得肃然,沉声道:“将军既思百姓,又可知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

“或者说,将军可知,当今大汉,因何战乱四起?将军若能解惑,亮愿用平生所学,助将军平乱治天下。”

诸葛亮说完,目光灼灼看着张绣,他现在不想出山,因为当今天下无能人让其折服,学术军事无人能及,也只有人格魅力了。

“让百姓安居乐业?”张绣挑眉,旋即笑道:“轻徭薄赋”

闻声,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他本以为张绣会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可却过于笼统甚至毫无价值可言。

然,下一秒张绣继续道:“轻徭薄赋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大汉乱与土地,乱与世家,乱与时代。”

“灵帝虽昏庸无道,可却无法改变。可以说,汉朝必灭,新朝将立,打破固有,新朝又将轮回百年,然终会重蹈覆辙,此乃时代之悲矣。”

听着张绣说完,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异色,甚至有些好奇张绣的见解,因为这番话他同样知道,可这又如何根除?

“朝代更替实乃定数,古今圣贤苦心钻研,皆无可奈何,不知将军有何见解?”诸葛亮拱手问出心中所思。

张绣没有答话,而是朗声道:“孔明以为大汉是何人掌控?”

“天子掌控,世家而治。”

“是,亦不是。”

“百姓难存,将天下倾覆。百姓乃天下根基,汉虽由世家治理,可汉朝国祚年景却由百姓决断。”

“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十数年前,黄巾起义,短短数月,天下各州郡响应,聚民何止百万,真当是张角蛊惑人心所致?”

“张角没那个本事,因为大汉乱不在黄巾,而在人心,在于大汉百姓难以存活。若百姓安定,何人愿反?”

“归根结底,不过是因为土地被世家豪强兼并,百姓沦为佃农,恰值大旱,百姓难以生计,故黄巾乱起,愈演愈烈。”

“就算新朝建立,百姓得以土地,然百年后,土地再度兼并,百姓难存,将又是一次王朝迭起罢了。”

张绣声音铿锵有力喝道。

诸葛亮眼眸深邃,心中算是认可张绣所言,试问道:“将军所言确为根本,可又当如何根治?”

张绣无奈摇头,闭目道:“根治之法不难,可利益固化,若动之,势必触碰无数人的利益,过程将难上加难,一不小心,将万劫不复。”

说到这,他双目陡然睁开:“孔明可愿助我,此法若得以实行,你我势必名留青史为后世瞻仰。”

诸葛亮没有应答,抱拳问道:“将军所言根治之法究竟是何物,又当如何为之?”

“摊丁入亩,丈量土地。”

张绣声音凝重,古今抑制兼并的方法有很多,而此法所取得的效益却是最大的,想来也是当下最适合的。

“恕亮愚钝,不知将军此话何解?”

“丈量登记所有耕地,废除人头税,将丁户所需人头税分摊至所有耕田,由地多者承担丁税。”

“如此,百姓将减轻赋税,减少藏匿丁口,增加新生丁口。同时有利于官府收缴税钱,乃益贫损富利国之策。”

张绣大概解释道。

这个还不算狠,狠的是均田制之类,砍到世家不敢做声。

当然,仅是如此,恐怕那些个世家豪强就不会愿意,因为他们地多,如此他们要承担无数的丁税。

掏钱他们可不乐意。

诸葛亮眼角微眯,神情陷入沉思,他读遍四书五经,此法他从未听过。不过听了张绣解释,并非不可行。

汉朝良田开垦本就有限,而其中八成土地皆由世家豪强所占据,若能施以此法,那百姓将减轻不少负担。

他能想象出来,一旦没了丁税,那荆州人口定会以极高的速度增长,而不会出现所谓的因税杀子等蠢事。

人口代表的可是生产力,代表着财富。不过此事就如同张绣所言,难在如何施行,因为世家不会见得如此。

“此法若行,将功利千秋。”诸葛亮赞赏,转而又道:“可荆襄世家不会任由将军为之,不知将军打算如何实行?”

第一百四十二章 诸葛亮 年轻人不讲武德

诸葛亮承认,自己有些动心。

此时,他双眸静静注视着张绣,同样有些好奇张绣会怎么做,因为这条路几乎死路,他可不认为可行。

“此法虽好,却不可能急功近利,只可徐徐图之。如今荆州各地税收欠缴、亏空良多,世家蓄奴避税无数。”

“我意,先行整治偷税避税,严法度,重惩之。待时机成熟,再以雷霆手段推出此法,从而抑制兼并。”

张绣神情肃然,略带询问道。

他只是知道此法,同样也知道此法的利弊,可具体能不能在汉末施行,张绣只能靠自己推断。

“将军确定要如此?”诸葛亮略带好奇,变法弊大于利,一不小心,张绣都将万劫不复。

“自然,”张绣没有犹豫。

首节上一节96/3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