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118节

注:刮民党十三太保是指常凯申成立的中华民族复兴社的十三位骨干成员。这十三人为: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这十三人中,胡宗南是地位最高的老大。这十三人中,除了一人外,余者全是黄埔系。

“共匪在逼我,你们这帮混蛋也在逼我!”

看着一个个排队苦求常凯申答应共匪“换人”要求的手下,有一瞬间,常凯申都生出心灰意冷的感觉。

他宁可共匪那边把那两万多的战俘和一百多个黄埔废物全杀了,也是不愿意拿手上的上千名在押共匪和一堆的匪区匪民交换这两师的官兵。

那些废物大兵要多少有多少,被抓的那一百多个黄埔学生又如何?这帮子只会喝兵血的废物加起来都比不上半个林虎三蒋先云,全死光了他都不会心痛。倒是手上的这些在押共匪虽然又臭又硬,却全是“精英”,一放回去,大“共匪”带小“共匪”,过不了几年,这千多人就能给你带出十万“共匪”出来。

“委座,不能再拖延了,再拖延下去,黄埔军心都会动摇的。”

当心腹智囊杨永泰都过来求情时,“坚挺”了一个月的常凯申长叹一声,闭上了眼。

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画面。

自己立于紫禁之巅,身着九爪金龙袍,手持“斩”字签,脚下不远处,跪着一群头上插牌待斩的共党份子,一个个虎头虎身,只要将这“斩”字签抛出,那群共党份子全都要人头落地。

偏偏这时,对面出了个李润石,赶着一大群猪头猪身的“黄埔生”站在对面,冲着他嘿嘿冷笑。

常凯申怒道:“我不会用一群恶虎换一大群没用的猪!”

话毕,周围冒出无数的猪头猪面之人,跪在常凯申身旁,挽衣拉袖大哭道:“委座,你不能这样,不能这样啊!这些都是你的肱股之臣啊!”

无奈之下.....

“罢了罢了,换吧换吧,再不换,留着这群猪在共匪手里,我会被恶心死的!”

十月十日,也就是松潘-包座战役结束近两个月,以常凯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和以李润石为首脑的苏维埃政权,在西安-宝鸡一线开始了双方“内战”八年多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俘虏交换。

这一天,恰好也是武昌起义二十五周年纪念日。

常凯申这方在西安这儿,释放了超过一千五百名共党份子,其中也包括方志敏及南昌超过五百名的红十军战俘,以及上海龙华监狱里大批的地下党干部。除此之外,还有数千名来自苏区,正要被贩卖到各地的妇女。

红军这边,则在宝鸡释放了以胡宗南、伍成仁为首的,第1师、第49师大部分官兵不到两万人少掉的那六千余人,在过去一个月里已经陆续提前释放,其多是本地人,但其中也有两千多人在这一个月里主动要求加入了工农工军。

俘虏交换日时,无论是宝鸡还是西安,两地都是各国记者云集,拍下无数照片。破罐破摔的常凯申,这时也索性不再躲人,公开承认“剿匪”遭遇了重大挫折。

胡宗南和伍成仁,在被“交换”后的当晚,就被戴上镣铐押到了宪兵部,进行相关的“战败审查”,追究其责任。

好在松潘-包座之战中央军大败的真相,这几个月经过各方的报道,以及提前释放的俘虏们交待的口供,早就被复盘得“清清楚楚”。

结论是:守卫包座的那个团,团长王天元是个超级无能之辈。一开战就被共匪以“偷渡阴平”之法抄了老窝,没开一枪就全军覆没,把无数的弹药连同电台一起资了敌,而电台员密码员更是无耻怕死之鬼......

没错,背锅的就是这位小小的“团长”......至于常凯申一顿微操,把“被薅羊毛"变成了送上“烤全羊”还搭上了整个羊窝的责任,这事没人敢查。

愤怒的常秃子对王天元和电台员密码员这几位勾结李润石进行“电报诈骗”的罪犯,开出了高达十万大洋的人头悬赏不过除非他能灭掉红军,否则应当是拿不到他们的人头了,因为他们这时已经是“光荣的红军战士”了。

胡宗南和伍成仁,前者被常凯申关了三个月就被释放,然后送到陆军大学去深造他的“浙江黄埔系”的身份双保险,在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于伍成仁坐了半年牢后,在黄埔同窗的求情下被释放,然后被下放到福建当了个地方保安团团长。

至于“铁军不铁,黄杰不杰”这两位败军旅长,最终的处份结果,也只是降两级,赶到预备和新编部队去担任“补充团”和“新编团”团长。

在这过程中,唯一得到晋升的人,是十月份后,带着近百骑,在西康躲了一个月,然后才狼狈地穿过松潘草地,绕过红军游击区,回到百丈关川军控制区的“杀妻张”。

本来他的百骑在西康无粮无饷无后援差点饿垮,当地土司也是不鸟常委员长的面子,更不鸟他这种丧家之犬,败军之将,但这货仗着一张小白脸,居然勾搭上了土司的女儿,更不惜卖身娶之。

百骑败兵在土司家吃喝一个月养足了膘后,觉得外面的风头过了,这才在土司藏骑兵的帮助下,返回川北,通过百丈关归建。

常凯申闻之,大喜!

大败之后,更需要捧出英雄遮羞!

于是,炮党宣传部门一番神奇操作包装下,明明是“松潘逃兵”的“杀妻张”,硬是被宣传成了“在上万共匪”的包围下血战突围的大英雄.....

然后,他升官了!成为重建的第一师第一旅的旅长。

这个时候,在接回了大部分战俘后,第一师以其为骨架开始重建。只是原有的“黄埔军官”全部被要求再学习方能复岗!经过战败覆灭折腾,其虽然“原地复活”,可是整支军队的精气神早就在包座被抽尽。至于装备,和先前更不能比。

几个月后,陕北战役发生前,张杀妻一枪打死自己的“土司黄脸婆”,事后在全中国妇女协会的声讨声中,靠着一口咬定“老婆是共匪地下党”的理由,免于一死,暂时进了陆军监狱渡假。

一个月后,重建的第一师再次全军覆没.......

但坐牢中的前旅长,后改名张灵甫的张旅长,又一次幸运地“仅以身免”。

---------------------------埃德加斯诺先生和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女士,这两位美国的“红色记者”,前者在宝鸡,后者在西安,各自手持相机,拍下了双方俘虏交换时的场面。

西安这边,被释放的共党份子,几乎个个衣裳褴缕,削瘦不堪,身体更是又脏又臭,散发着异味,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受过酷刑的痕迹。

“他们的衣裳虽然象乞丐般破烂,但是人人都高昂着头,那一双双火热的眼睛清晰地告诉我,他们个个都是骄傲战士!”史沫特莱“至于那些被释放的妇女,听说她们全是从被攻陷的所谓匪区里被大批绑走,贩卖的“共匪家属”,但实际上许多人其实都只是平民百姓。事后我悄悄地采访过他们:红军撤走后,那些被攻陷的所谓“匪区”,都遭遇了可怕的大屠杀。石要过火,草要过刀,人要换种!就是这群所谓的“中央军”喊出来的口号。”

“男人,老人,还有小孩子,被毫不留情的屠杀,很多甚至是以活埋的方式进行的。而妇女在被奸淫过后,再被贩卖到各地的奴隶工厂,要不是这次红军俘虏了大量的中央军士兵要求交换,天知道这些妇女们未来的命运会怎么样。”

“我见过那位常委员长,也见过他的夫人。他们俩都是看起来相貌堂堂,仪态非凡之辈,也听过他对着国民发表的各种天花乱坠的演讲,他们身上什么都有,但我唯独没有在他们夫妇身上,看到过一点对平民应有的慈悲善念.....”

(《史沫特莱回忆录》)

位于南边宝鸡战俘释放处的埃德加.斯诺,看到的却是另一副画面。

斯诺在他后来出版的个人传记《西行漫记》里,记下了这样的场面。

“宝鸡城外,约两万人的队伍,排成几公里的长龙,以相对整齐的姿势等着被释放。除了那些军官外,普通士兵的气色、比半个月前我在俘虏营里看到他们时要好不少。”

“这些士兵都是八月五日到十日这五天里,被中国政府称为“匪军”的红军部队所俘虏。最初被俘时总人数,最高时一度达到三万人按红军方面的说法,其中五千人是从松番到西水这条运输线上被俘的运粮辎重部队人员,也就是所谓的“运输民工”。在把他们带离川北这处苦寒之地后,红军在支付了工钱后就将这五千人沿途分批释放回家之所以支付工钱,是因为此次战役,红军把整个西北方面军(指胡宗南部)为战役准备囤积了数月的物资一扫而空,由于要搬运的物资实在太多,所以就临时雇佣了不久前还在为敌军服务的民工。他们不会被视为俘虏,只是被雇佣的平民。”

“到达天水时,被俘中央军战俘还有两万六千人,其中三千是“甘陕当地人”,这些人在两天内就被当场释放。释放时,现场有多名外国记者或传教士帮助清点人头计数,并拍下了相关照片。(其中一名记者是胡宗南的随军英国记者:约翰先生)”

“而余下的这两万三千名战俘,约有一千多人是伤员,他们都是在那五天的战役里被俘的。令人惊讶的是,红军当时居然雇用大量的民夫把他们运出川北,而后更逐渐地聚集到天水地区,集中治疗。这种非常讲人道的做法,赢得了全体被俘人员的好感。我亲自去过红军的战俘营,那里当时是个大工地,大批的战俘正在那儿修建自己的临时住地。只现场只有少数红军在看管,大部分时候,都是战俘们自己管理自己,如果有人要逃跑,其实是很容易的。”

“但是据我所知,根本就没人逃跑。至于原因则让我很惊讶,有一个叫萧白浪的战俘回答我:我们为什么要逃走?在这儿比给常光头(注:红军对常委员长的蔑称)卖命时,吃的要好多了。这个叫萧白浪的士兵告诉我,他当常凯申的兵时,只有打仗前才能吃上饱饭吃得好,而被俘之后,却天天都能吃饱。后来我再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撕掉了自己军服领章上的青天白日标志,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事后我从红军高层那儿得到数据,大概有两千名中央军的士兵,后来主动要求参加红军。我采访了这些人,询问了他们加入红军的理由,答案都差不多:当俘虏的时候能吃饱,不打骂,尊重人格,而且有病治病,所以就投红军了。”

“我的英国朋友用讽刺的语气对我说,这群士兵被俘一个月后,其实个个比被俘前都胖了一些,原因是他们天天都能吃饱。在“白军”和“红军”两军中都待过的他,评价两军的伙食道:红军的俘虏吃得比第一师的士兵都要好。至于49师那边,换成我们大英帝国,谁敢给士兵吃那种东西,下面早就兵变了。““俘虏交换前夜,我进入那些即将被释放的士兵中间,询问他们将来在战场上再次和红军相遇时,他们会怎么做。起初大部分人没有当场答我,但有个年青的士兵小声地私下对我道:长官要求他开枪时,他会朝天打枪,只要战局不利时,他就会在第一时间主动投降......”

“红军并不是白养这些俘虏的,在俘虏营的那段时间,身强力壮的俘虏会被带出去劳作,主要是建设营房,挖水渠,说是为来年的灾涝作准备。不过参与劳作的俘虏可以获得更好的伙食,同时也按劳动量计算工分发给工资。我采访的这个士兵当时靠替红军做工一个月,总共挣到了十个银元。”

首节上一节118/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