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秦时漂到失联 第247节

  ……

  和伏念告别之后,白川离开了临海阁楼,他没有第一时间离开小圣贤庄,而是去了一趟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之中,荀子一手持着刻刀,一手持着竹简。

  早些时候,白川向他问道许久,白川固然收获匪浅,荀子同样也有不少收获,他年纪已经大了,他也不清楚什么时候就会逝去,所以在最后的一些年头里,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将一些心德感悟写成书卷,传承下去。

  “你来了!”

  荀子放下刻刀,看着白川,淡淡道。

  白川开门见山道:“我要离开齐国了!”

  并非是离开桑海,而是离开齐国,这意味着他即将踏入归途。

  荀子颔首,示意知晓。

  又蓦然向着白川开口问道:“你对法家怎么看?”

  白川眉头微挑,有些讶然的看着荀子。

  我能对法家怎么看?论及对法家的了解,谁能够及得上你荀卿啊!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教出两个法家顶尖人物的徒弟的!

  不过略作沉吟了一会儿后,白川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今法家乃是富国强兵之道,但却非治国牧民之道。”

  “哦?那在你看来,何为治国牧民之道?是墨家的非攻兼爱,还是儒家的道德礼法?亦是道家的无为而治?”荀子有些好奇。

  他会问白川怎么看待法家,是有他的道理的。

  对秦国,荀子的观感很是复杂,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得意门生皆在秦国任职,更因为他多年前就曾入秦考察过,对于秦国的政治他予以了肯定,说过“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但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眼下,秦国借助法家之学,即将统一天下,但若是天下统一之后,依旧推行严苛的法家之治,那对于天下黎民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

  荀子本以为白川作为秦国官吏,和其余秦国人一般,百般推崇商君的法家之说,不曾想,他竟然另有看法。

  白川开口道:“在我看来,着些学说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弊端,或许能够适用于一时,但却不可适用于百代。”

  “你先前说的是‘当今’法家?”荀子着重点明了某个字眼。

  “是的。”白川点了点头,既然荀子开了这个头,那么他也不介意回答到底,倒是这气氛莫名变得有些诡异,明明是来向荀子告别的,结果却变成了谈论国事去了。

  但他还是说了下去,“以法家为本,用严厉酷法约束民众,在战争时期,可以更好的凝聚力量,形成令行禁止……所以我说这是富国强兵之道,然而,一味的酷法,却非治国牧民之道。”

  “那么若让你来治国牧民的话,你又会怎么做呢?”

  “对法家进行改造,让它更加适合于战争后百废待兴的国家。”

  白川也是逐渐明白荀子为何会问起自己法家这个问题,而今秦国即将统一,但秦国实行的却是法家之道,一时的严厉酷法,奖励耕战行为或许能够富国强兵,让秦国在战争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一举覆灭天下诸国。

  然而,天下若定,面对那些才从战火中幸存下来的民众,酷法恐会造成不利的局面。

  “如何个改造法?”荀子又问。

  白川沉吟了一会儿,才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采百家之所长,而补己之短,目前我的想法,大概就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吧……”

  “外以儒家行教化之功,内以法家明正法典,建立有序的秩序,间混以道家之无为,与民休养生息……”

  白川平静的声音回荡在竹林精舍之中,荀子静静的听着,时而蹙眉深思,时而面露感慨,一副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模样。

第474章 登泰山而悟道!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巍峨沉浑,气势磅礴,尊为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

  自古以来泰山便是神圣的象征,位于中原大地的最东部,被黄河与汶河环绕,被视作太阳初生万物发育之地。

  山莫大于之,史莫古于之!

  泰山雄伟壮阔,具有厚重的历史沉淀,可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是冀近神灵之地。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自三皇五帝七十二王乃至未来的嬴政都曾于这泰山之上封过禅。

  《管子封禅篇》中更有记载:“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

  上古时期,诸多圣皇与古帝无一例外,皆选择在此封禅,令泰山笼罩了重重迷雾,透发出无尽神秘气息。

  春秋时期,孔子亦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上古封禅大礼的遗迹,但却空留遗憾,未有所获,弟子追问时难以回答。

  白川虽然在荀子面前说他要离开齐国,但在离开桑海之后,他带着惊鲵,却是再度转道,来到了这泰山。

  毕竟难得来齐国一趟,咸阳距离此地颇远,不走上一趟泰山,总觉得有些遗憾。

  可惜,在登上泰山之后,白川并未见到九龙拉棺,也有可能是九龙牌公交车这会儿还未发车,不过泰山的日出,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当昏暗的天际第一抹霞光出现,太阳冉冉升起,开始散发着它的光与热后,远方一朵朵白云汇集在一起,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群山全被云雾所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微风吹来,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翻江倒海!

  江海之上,金乌腾云九天,化凡而登仙。

  如果说之前在桑海看到的日出是一副‘海日生残夜,山河尽晓光’,海天一线在一处所生出的美景的话,那么泰山的日出,就是神话的诞生,天与人的紧密相连。

  对于桑海的日出,惊鲵只是一副欣赏的态度,海边日出虽美,但当年她作为罗网杀手,满天下执行任务的时候,亦曾欣赏过,然而泰山的日出却不同,这是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大气磅礴。

  也唯有在这物华天宝鼎盛的齐鲁之地,才能看到这样的美景。

  她似乎有些明白白川为何对泰山日出如此之推崇,执意要来这泰山走上一遭了。

  当神话之中的场景出现在眼前,当那最初的一抹霞光落在脸颊之上,山风微拂,不显燥热,惊鲵初时还在平静的看着,片刻后,竟是进入了一种诡异的状态之中,曼妙的身姿站在泰山之巅,金色的阳光将她笼罩,她只觉自己融入了阳光之中,初时,她以为是泰山日出给她带来如此感受。

  再回神,她发现,日出虽美,却也只是造物主赋予人间的又一自然美景罢了,真正带来这一变化的,还是身边之人。

  不知何时,白川寻了一处青石,盘腿而坐,闭目凝神,而在他的手中,则是多了一卷竹简。

  惊鲵跟在白川身旁良久,自然知道这是何物。

  其名为黄石天书。

  有着天书之名,也不知道白川是从何处获得的。

  此时,天书已经摊开,金色的光芒从其上释放而出,同天际初升的朝阳光芒相互交汇,而处在这两道光芒交汇处的白川,则似是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境界。

  他既像是与天地融为一体,又似从天地脱离,介于有间和无间之间。

  ‘向庖丁请教解牛刀法,向荀子请教天道,为的就是这一刻吗?’

  惊鲵露出若有所思之状。

  不,应该说,解牛刀法也好,荀子的答疑解惑也罢,都只是起辅助性的作用,早在这之前,在他的心中,就已经有了诸多感悟,所差的只有一个契机,将这些感悟凝为一体。

  意识到白川身上的变化之后,惊鲵也没有心思再去欣赏泰山日出了,反正日出每天都会有,今天错过了,明天继续看就是。

  她悄然握紧手中的剑,一如以往那般,守候在白川身旁,替他护起了道。

  时间,如水流逝,一直等到日上中天,正午时分,白川方才有了动作,从那疑似悟道的状态之中醒转过来,他收起天书,缓缓的站起身子。

  看起来,他和过往似乎没有任何区别,但惊鲵仔细去感知,却又发现白川身上多了些许不同,然而真要她去说哪里不一样了,她又说不清楚。

  但她知道,白川的境界肯定是有所突破,突破到了一个难以揣测的境地之中。

  “辛苦你了!”

  在惊鲵暗自猜测白川变化之时,白川已经走到了她的身前,轻声开口。

  惊鲵回过神来,轻轻的撩了撩鬓角凌乱的发丝,柔声道:“没什么!”

  白川淡淡一笑,对于惊鲵为其护道一事,他看在眼里,虽说就算没有惊鲵护道,以他而今的实力,等闲之人也休想惊扰到他,但重要的是惊鲵这份心意。

  他悄然的握住惊鲵的手掌,脑袋凑到惊鲵的耳旁,低沉的声音传入惊鲵耳中,“回去之后,就不要再参与影密卫的任务,搬到我家里来吧!”

  这算是给了惊鲵一个交代。

  惊鲵闻言身子不由一僵,旋即面上露出了几缕羞红之意。

  ……

  孟子曾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白川从泰山而下后,却并没有觉得天下变小了,倒是天下即将统一了,这意味着持续了几百年时间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走向尾声了。

  在白川面见嬴政,将自己的齐国一行的收获告知嬴政后不久。

  休息了一段时间的秦国大军在王贲带领之下,蓦然向着齐国进兵。

  一时间,整个齐国都感受到了一股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临淄城中,后胜也是开始履行和秦国之间的交易,诱使齐王建投降。

第475章 六王毕,四海一!

  和平了多年的齐国大地终于开始乱了,一场浩荡的风云蓦然生起。

  先是秦将王贲率八万大军于正面向着齐国攻伐,齐军难以抵抗,纷纷溃败,秦军在齐国境内肆虐,如入无人之境。

  又有蒙恬率两万秦军从水路进军,于即墨登陆,直接威胁着临淄的安危。

  若只有这样也就罢了。

  也是在这段时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五千盗匪,喊着‘齐王昏聩’之类的口号,在齐国境内流窜,搞得齐王威望大跌。

  内有贼寇,外有强敌,内忧外患,莫过如此……或许是压力太大了,齐王建竟是因此而病倒了,但有些人,却不会因为别人生病而心生怜悯,放弃针对于他。

  比如后胜……在齐王建病十余日后,收到蒙恬大军即将兵临临淄城前的消息后,又一次进了齐王宫。

  或许,这也是最后一次。

  在大军压境,内有内忧,外有外患的形势之下,伴随着后胜进宫,一切方才开始,就已经急剧落幕了起来。

  齐王,终究还是在巨大的压力下投降了。

  一如原本的历史那般,或者说,从秦国开启一统天下的历程,直至此刻,历史方才是再度走到了原本的轨迹之上。

  没有任何抵抗,王贲和蒙恬收复齐国的过程平和得令人发指,当两路大军汇集,共同来到临淄城时,见到的只有主动打开城门,投降的齐王建,以及早在城内等候多时的相国后胜。

  至此,齐国覆灭。

  它的覆灭,同样也是出乎了天下很多人的意料,让很多反秦份子,五国矢志复仇的余孽错愕不已,又很是不甘心。

  随着五国先后覆灭,五国的封君、卿大夫、军官、士兵、游侠,几乎都跑到了齐国,那里俨然成了反秦势力最集中的区域。他们早已经卯足了劲,就等着齐国与秦国交战,然后投身齐国军旅之中来同秦国决一死战,却不料齐王连抵抗都没就降了。

  但仔细想想,这又不是什么难以预料的事情。

  对于已经覆灭的五国势力而言,他们希望借助齐国来和秦国决战,却没有想过齐国愿不愿意与秦交战。

  先不说当今天下东方六国已经六去其五,只剩下一个齐国,与秦交战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又有齐相后胜,连接受秦国的贿赂几十年,这几十年来正是靠着他在其中斡旋,齐国才会坐视诸侯相继灭亡,齐王建继位以来齐地未遭战事,兵甲不修,百姓不教,就算齐国想要与秦国一战,也没有那种能力,可以说,秦国能够不战而灭齐国,后胜居功甚伟。

  反倒是那些五国残余势力,指望着齐国来对付秦国,才是可笑至极。

  ……

  灞水流淌不息,灞桥横亘其上,连接灞河两岸。

  这一日,数千人聚集在灞桥边,观看齐王建入朝于秦的盛况。

  他们当中有过路的行人,也有本地的农户,众人都很兴奋,对着陆续踏上灞桥的公子王孙、宫人女婢、高挑齐女、群臣百官指指点点。

  说是入朝,实际上只是说法好听一点罢了,本质上,和过往覆灭其余几国,携几国王孙贵族至咸阳献俘没有任何的区别,随着齐国不战而降,这些人,都只是秦国的俘虏罢了。

  但见那些穿着齐绢鲁缟的公子王孙垂头丧气,而宫人女婢则哭哭啼啼,已经把妆容弄花了,群臣百官,更是三步一声叹。

  而诸如这样的情形,在过往数年中,已经发生了五次了。

  这已经是第六次了,以往,比这更难堪的场面都曾发生过。

首节上一节247/2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