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546节

  这一点很重要。

  项羽出平郡的时候,是带足了马匹的,有自己本部的马匹,有鲁王献上赔罪的马匹,甚至高顺还把自己的马匹也让了一些出来。

  接下来,项羽又威胁齐王,让齐王给他又凑了一些马匹。

  现在可好,到了燕国,他还要抢马。

  难道,他真还要当霸王?

  此霸王,当然不是大周朝的霸王,而是西楚霸王!

  每回姬延想到这个问题,都头痛不已。

  他并非没有对付项羽的手段。

  项羽虽强,却只是一军之勇。如韩信那样时时攻击霸王军的身后,项羽再怎么强悍也是无根之水。

  这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而且只论勇猛,李嗣业和高顺二人加起来,总还是能够挡得下项羽的,再以霍去病猛抄项羽的后路,自无不成功的道理。

  然而姬延真不想走到这一步。

  无论是他对霸王项羽的崇拜之意,还是项羽为大周朝立下的赫赫功劳,都是不容易抹杀的。

  虽然项羽由得自己的性子来,但对大周朝也还是忠诚的。

  想到这里,姬延不由揉了揉鼻梁。

  真是头痛啊!

  “请张仪先生来。”

  很快,张仪入内。

  等到行礼坐下,姬延一指案上,“看看这个。”

  张仪看完,脸上顿时一沉,“大王,这……”

  姬延给了一个无可奈何的表情,这可不关他的事。

  张仪气恼道:“项羽也太过胡为。”

  马匹对燕国何等的重要?

  杀了几个燕卒不会有事,但现在是一千多的战马。

  姬延叹道:“只怕燕王现在要被气到跳脚吧!”

  只是如此一来,大周朝怎么和燕国相处,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说来好笑,大周朝进入燕国,还没有遇上一个匈奴人,就已经接连与燕国发生冲突。

  先是阿青姬小七和韩风交上手,更是造成两方的损失,折了几名虎扑营的将士。

  接着又是姬延干脆的轰垮了武阳城,砍了武阳令,逼降武阳军。

  现在再来一个不省心的项羽,一把端了燕王的马场。

  这是真当燕王不会发脾气?

  换了姬延自己,早就二话不说,开打。

第616章 人心不古

  姬延还在为如何摆正与燕国的关系头疼。

  毕竟他已经发出天子诏书,要助燕国对付匈奴大军,而且还有施夷光一事也没有解决。

  无论如何,大周军都不可能空手而归,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张仪却是惊呼一声。

  姬延一怔,“先生为何?”

  张仪苦笑,“臣想起姬觉正去了蓟城。”

  很简单,如果姬觉去的时候,项羽抢马的事被燕王知晓,猜猜燕王会如何对付姬觉?

  姬延皱眉道:“为何派他去蓟城?”

  张仪一时无语,竟不知如何作答。

  大王啊,派人去和燕王讨要韩风,难道不是您答应过的?

  虽然张仪没有提醒,姬延自己还是想起来。

  是有这么一回事,本来他是想着直接去打下武阳城,抓到韩风就算了事。

  然而当时是给张仪给挡下了,说是与燕王到底还是盟友关系,不能轻易翻脸攻打。

  只是后面因为阿青之事,姬延心情大坏,还是忍不住把火气撒到韩风身上,直接出手打下了武阳城。

  若只是这样,姬觉也不会有事。

  毕竟就算是燕王得知了这个消息,那时姬觉早完成了任务,应该已经在归营的路上。

  但现在,莫名又插进来项羽抢马一事。

  “只怕姬觉性命危矣!”

  张仪后悔不迭。

  他本想是给姬觉一个立些小功劳的机会,却不想反而要断送其性命。

  姬延同样伤神不已。

  姬觉是姬小七的二哥,而姬小七又和阿青情同手足。

  这就太不好做了。

  姬延还不知道,姬小七非但与阿青情同手足,更与施夷光也是如此。

  若是知道这一条,只怕他更要头大。

  虽然头疼,姬延却是索性道:“不如就打下蓟城,孤再好好与燕王讲道理。”

  顿时,张仪大呼不可。

  “大王啊!您是天子之尊,岂可为了这些小事坏了天朝的声望?”

  无论怎么说,大周朝也是打着共抵蛮族的旗号来到燕国,来到北疆的。

  现在一个匈奴人都没有见到,好家伙,先把蓟城给拿下,这让全天下的人怎么看天子,怎么看天子诏,怎么看大周朝?

  姬延有些不以为然,“这又如何,所谓假途灭虢的事,诸侯王还行得少了?”

  的确是如此,春秋战国无义战,众诸侯国喊出来的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却都是为了自己私利而已。

  张仪却正色道:“大王!诸侯王可以行狡诈之事,但大王不行。”

  姬延不悦。

  然而张仪却仍道:“天子,四海共主,华夏之王,炎黄正朔。”

  无论是大周律,还是大周礼法,都是要为天下所表的。

  “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正是天子亲自出手,朔根本源之时。”

  在张仪看来就是如此。

  秦楚等国四下扩张疆土,不过是一时痛快,是不得人心的。

  现在四海之心,仍系于大周朝的,这就需要天子以身作则,以正国本。

  所谓仁义道德,虽然也许一时占不到便宜,却总会更得人心。

  “大王,民心以载道啊!”

  张仪的苦口婆心,终于让姬延不得不正视。

  也让他想起一事来,就是宋襄公。

  宋襄公之所以后世传名,也是因为在公元前六百三十八年时的泓水之战。

  简单的说,宋国与楚国之间的墙头草郑国开始倒向楚国,让宋襄公很不高兴,便要兴兵讨伐。

  郑国的国力相对不及,便向楚国求助。而在大战开始的时候,楚国的兵马未至,宋国臣子便向宋襄公提议先一举打败郑国,但被宋襄公拒绝。

  甚至在两军大战中要求自己的将士们不要伤害受伤的对手,不允许攻击郑国的老弱士卒。

  如此种种迂腐之下,宋国大败,从此宋国再没有崛起过,失去了唯一的机会。

  无论在当世,还是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宋襄公的仁义行为是极为的讽刺,是不懂得变通的。

  但其实不然。

  宋襄公之败,实则是春秋战国无义战的开始,是奇谋诡计的开端,也是世风日下的证明。

  甚至可以说,宋襄公之败,意味着华夏再无礼仪。

  须知,华夏礼仪中,战斗是一样有礼仪的,不杀伤兵,不杀俘虏,不过度追击,不乘人之危,等等等等,都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是不能与其他礼仪分割开来的。

  在姬延看来,这一部分古代战争礼仪是最朴素的以人为本。

  既强调了战争的正当性,又保证了战争中的个人的生命权。

  战争推动历史进程和科技发展不假,但战争造成的伤害也要尽力降到最低限度。

  这才是仁义之师,才是仁义之战。

  虽然完全照搬古礼不可取,完全放弃也是不对的。

  但总的来说,大周天子须以礼、义、信等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也以此来约束诸侯王。

  正所谓高举义旗。

  张仪的意思正是如此。

  虽然看起来现在是吃了一些亏的,但想想强秦一统六合,不过三世而斩。为何?就是秦王为度迷信武力,而忘了礼义道德。

  所以这个亏,姬延必须得现在吃下去。

  “爱卿说笑了,孤只是说说而已!”

  想清楚了那些,姬延很快放开。也就是认个错,算不得什么。

  张仪行了一礼。

  姬延的话是真是假,并不重要。只要能将他的话听进去就已经足够。

  蓟城不能打,事情总还是要解决的。

  “大王,以臣之见,不如张仪再修书一封,交与燕国太子,以说明实情。”

  姬延一怔,燕王都不好说话了,太子管什么用?

  张仪却道:“大王有所不知。燕国内,太子丹的势力并不弱于燕王。”

  燕国与其余诸侯国不一样,时常有这样的情形出现。

  比如现在的太子丹,在燕国朝野的势力和声望已经不弱于燕王,甚至颇受燕国的民众爱戴。

  姬延这时方才想起,燕太子丹,不正是指使荆轲刺秦的那家伙么?

首节上一节546/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