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墨客 第11节

第17章 劝母

郑家村往日里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闲拉呱的人不见了,你甚至从村口走到村尾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闲人。

村后山上,野菊飘香,随风摇曳。

就这几辈子的人都见惯了的玩意,平时扔了都不一定有人弯腰捡的玩意,谁能想到居然能卖钱。

也不知道郑家娘子是怎么了?撞邪了?看着不像。

可是为什么要收购这种连猪都不吃的野菊花呢?真让人想不明白。

老族长上去大脚就奔过去,一顿臭骂:“都是没良心的玩意,胡乱猜忌啥,郑家媳妇菩萨样的心肠,给你们一个来钱养家的营生,还止不住你们的臭嘴。

再敢质疑,胡乱的编排,老夫都把你们驱逐出去。”

世人多愚昧啊,这多好的药材,怎么祖祖辈辈的就没有发现呢?还是多亏了生哥儿啊,毕竟是读书识字的神童。

老族长心中感慨万千。

他骂完这些好事者,弯腰拼命的采摘菊花,就连他八岁的小孙子,都紧跟爷爷的脚步,忙的不亦乐乎。

李秀英也很忙,忙的有点晕头转向,院里一笸箩一笸箩的菊花要晒干,还要收购村民们已经晒干的菊花。

郑长生说过母亲和小七,就不要抽个空就上山摘菊花了,钱是赚不完的。

没必要去跟村民们争这点蝇头小利,可是李秀英哪里肯。

这都是钱啊,现在自己多赚一点,将来儿子的日子就好过一点。

她上去采摘,小七自然不能闲着,也跟着去。

刚开始,大家都在忙着采摘,这还好,每天母亲和小七脸上的笑,比野菊花还灿烂。

两人还沾沾自喜呢,这可都是钱呐!

郑长生表示很郁闷,这才多点钱啊,真是没见过大场面。

所谓的大场面,很快就到来了。

看着如山一般堆积的野菊花,母亲和小七也顾不上她们之前采摘的那点野菊花了。

如果不放在一起,还真是没有一个量化的概念。

谁能想象的出野菊花把整个郑家小院都堆满的壮观景象?

说是堆积如山一点都不过分。

这得赶紧的运出去换成钱啊,不然的话一旦受潮那就损失大了。心头刚闪过一抹喜悦的李秀英,心里犯了愁。

十个钱卖给药店,给村民们是八个钱,这是李秀英的决定,可是老族长一言否决。

“郑家媳妇,你就是个心肠软的,这野菊花生意是生哥儿先发现的。

如果不是生哥儿,村里的这些闲汉、婆子们,打烂了他们的狗脑袋,也想不出这个来钱的营生。

按老夫说的,五个钱一斤,量他们也不敢有埋怨。”

有了老族长发话,那一切都好办了。

村中的媳妇、婆子们喜滋滋的数着钱,乐的眉毛都开要开花了。

就算是暂时没有拿到钱的,也都有郑长生登记在册,等售卖了之后,在统一的发钱。

李秀英做面偶赚来的钱除去盖房子,剩下的全部都用来收购野菊花了,就这还有一部分村民暂时没拿足钱。

不过这也够村民们乐呵的了,谁能想到,这野菊花竟然能给家里舔这么大一笔进项?

家里的闺女想要二尺红头绳,一直没闲钱去买,这下好了,买;

自家的夯货男人最近虚的厉害,得买二斤肥膘肉补补了,想到此脸上就飞起一抹红霞......

总之,大家都是满意的,都是脸上带着笑离开的。

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以及儿子的劝解,李秀英心中的“负罪感”也消失了。

一开始她心里真的感觉是对不住乡亲们的,一下子赚了人家这么多,总感觉心里毛毛的。

这就是原始的朴素的价值观在作祟,如果母亲知道后世的那些商人们一本万利的买卖,那还不的心脏病突发呀!

人心里总要有一个经历成长的过程,之前母亲卖面偶娃娃赚再多的钱,她也没有心理负担,原因无他,那是靠自己的手赚来的。

可是这次自己没有动手,而是靠转卖获利,她总感觉自己好像是在吸乡亲们的血而自肥。

郑长生看母亲心里矛盾的样子,也很头疼。

劳动光荣,靠双手赚钱,这没错。可是因此就鄙视靠脑力赚钱,这是非常不必要的。

得好好的开解一下母亲了,不然的话,心里憋出病来就不好了。

“娘亲,孩儿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如果遇到灾荒之年,让大家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救济别人,你以为会可能吗?”

李秀英想都不想的答道:“这孩子,念书念傻了不是,都这个时候了,自顾不暇,谁还肯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啊。”

“所以啊,这就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出来对吧?如果钱财放到各自的家里,想从他们牙缝里抠出来是很难。

如果放到咱们家的话,我相信娘是不会扣扣索索的,肯定会拿出来救人活命的是吧?”

李秀英使劲的点点头,她虽然不知道儿子为何有如此言辞,可是她知道自己的本心正如儿子所言。

她是经历过苦难的,知道饿肚子的滋味,能活一人是一人,自己有能力的话,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出手相助。

郑长生呵呵一笑道:“那不就结了,我们给村民提供了赚钱的机会,他们并无不满,虽然我们也赚了钱,但是这是我们应得的。

就这么说吧,权当这些钱是暂时寄存在我们家的,由我们家统筹管理使用。

村头的石桥已经将要垮塌,娘亲可以拿出钱来修缮。

还有村中的大街,每到阴雨连绵,烂泥水坑的,村民出行不便,娘亲也可以拿出钱来修一下。

试想一下,如果做这些事情,要是让村民们凑钱,估计就黄了,谁也不愿意。

可是有了娘,有了娘赚的这些钱,筑路、修桥这不就一蹴而就了吗?

小到一家一户,大到一城一国,无不如是。钱财有能者掌握之,方可调度自如,造福于民。

如果想明白这些,娘您心里还会感到过意不去吗?”

貌似儿子说的好高深,她有点似懂非懂。

尽管别的她没有搞懂,可是修桥、筑路,是郑长生拿来做比喻的,她倒是听到心里去了。

一拍大腿:“对,权当是村民们捐钱修桥、筑路了。”

在资产阶级萌芽还没萌生,资产阶级还没形成的时候,心地善良的李秀英经历了一次“剥削”的痛苦的心路历程。

不过好在,郑长生及时的解说劝导,她现在没有心理负担了,兴奋的如同孩童,嘴里一直的念叨着:“修桥、筑路,这是生哥儿说的,赚钱了要造福乡里啊......”

第18章 徭役

郑长生看着最后一车野菊运走,长出了一口气,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俗话说,货到地头死,他很担心齐掌柜变卦。

或许是他真的想多了,这年头的生意人,还是非常注重诚信的。

齐掌柜对于按时交货的这批野菊非常满意,品质都是上乘,而且李秀英晾晒的很到位。

他抽检过很多袋,果真如她所言,丝毫没有弄虚作假,这真的很难能可贵。

这么多的野菊,如果光是他的药铺自己消化,恐怕用到明年新菊在开的时候,也不一定用完。

不过作为金宁县最大的一家中药铺,他可是有着自己的销售渠道的。

如果运到省城浙江,或者金陵的话,这价格还能在往上翻一番。

今年单凭野菊,过一个肥年应是不成问题。

所以他出手很大方,李秀英的钱一次付清,足足的有三十贯。

嗯,价格方面没什么问题,这跟儿子预估的几乎一样。

她是看着齐掌柜,手指飞快的在算盘上运算的。不得不佩服,果真是一个珠算高手,算盘珠子打的噼里啪啦,都不带停的。

最后得出的结果,竟然跟儿子,在地上拿小木棍随便划拉后得出的数据一样。

之前她还怀疑儿子算的是否正确,可是等齐掌柜的结果一出来,竟然分毫不差,她可就惊讶坏了。

儿子鬼画符一般的在地上瞎划拉,难道是一种非常高深的计算方式不成?

嗯,肯定是老族长送的书中学到的!她下意识的以为。

我儿就是厉害,别看齐掌柜算账的时候,噼里啪啦的挺唬人,可是跟我儿还是没法比。

有了比较,她心里更美滋滋了。

......

入冬的天气有点阴冷,是农闲的时候,同时也是一年中的徭役征发时候。

征发徭役是历朝历代都免不了的,趁着农闲,当地的父母官组织人手,修一修水利,整一整道路,疏通一下沟渠,这都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同时也是县尊的政绩体现。

但是今年郑家村的徭役是就地征发,就地安置。

因为老族长郑三旺上报县尊大人,他们要整修桥梁和道路,并且不要县府一个钱的拨款,完全由本村自筹钱财完成。

这也算是变相的服了徭役,而且还能为县太爷省下库银,政绩当然是得算在县太爷头上,毕竟在他的任期内,他的治下完成的。

反正今年也没有什么大的工程要动工,于是县尊周明通大笔一挥,签字同意。

不过他还是沉着脸叮嘱了一下郑三旺,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他随时都会过来验看,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三木之下,定叫他好看。

到时候不但要重新给他们村派发徭役,而且是最苦最累的活,具体怎么个章程,心里掂量掂量吧。

县太爷的话,老族长哪里敢违背,不过他心里是有底的。

郑家娘子一下子拿出十贯钱来筑路、修桥,这肯定用不着县老爷的官银。

至于力气活,村中的青壮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与其都浪费在床上跟婆娘耍子,还不如拉出去操练操练。

既能免了他们离家吃苦受累的服徭役,也能造福大家,何乐而不为?这简直是一举双得的好事啊。

所以,他是拍着胸脯子打包票,如果跟上报的工程量不一样,愿意吃县太爷的板子,就算坐牢都不在话下。

......

鸡叫三遍的时候,郑家村热闹起来了。呼爷唤儿,大家手拿工具聚集在怀远堂前。

老族长背着手,来回的踱步,直到李秀英手里拉着睡眼朦胧的郑长生赶到之后,才咳嗽了一声,开始了训话。

“各家的当家的都在,老夫别的话就不多讲,从今天开始就算是服徭役了。

小子们,你们就感恩吧,往年元狗征发徭役,最远的要到上千里之外干活。

上点岁数的老人们,都应该清楚,你们说,哪一家没有死在徭役上的人?

托洪武爷的福,如今天下大定,除却边疆稍有疥癣之疾外,可以说是天下太平,服徭役也不用那么远了。

我着重要说的是今年,我们村的徭役是就地征发,就地安置,也就是说我们舒舒服服的在自家门口就把徭役服了。

或许你们还都蒙在鼓里,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老夫告诉你们,你们要感恩郑家娘子和生哥儿。

首节上一节11/8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