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第791节

  临榆关并不是后来的山海关,要在更南面一点,因紧靠榆水而得名,北面便是一条燕山支脉,临榆关扼守住了过山隘口,也是一处地势险要之处,大业九年时,杨元庆曾经在临榆关驻扎近一个月,对那里地形非常了解。

  但他这次来北平郡并不是为临榆关而来,更不是为了攻打高开道,现在他暂时还不考虑辽东,他要集中精力夺取河北,对付窦建德,这才是他的主要敌人。

  杨元庆走到地图前,仔细看了片刻问:“当年元弘嗣造船之地,地图上有吗?”

  董熙挠了挠头道:“公子,元弘嗣造船之地在濡河口。”

  卢龙县就紧靠濡河,杨元庆沿着地图上的濡河向南,很快便找到了濡河口,从地图上看,距离卢龙县大约有百里左右。

  “可有路过去?”

  “当年专门修了一条官道,不过多年没有走,估计已经荒废了。”

  杨元庆立刻对左右道:“我们现在就出发!”

  出了卢龙县,延着濡河向东南而行,有一条当年幽州总管元弘嗣修建的官道,官道夯实得极为平整细密,虽然多年没有使用,但道路上依旧寸草不生,千余骑兵出了城,沿着这条官道向东南方向疾奔而去。

  下午,杨元庆率领亲兵抵达了濡河口,老远他便看见了十几座巨大的仓库,像十几个昂头挺立的巨人,迎着海风矗立在岸边。

  官道的尽头是一片被高墙包围的空旷之地,仓库便在围墙之内,由于附近数十里内荒无人烟,围墙并没有被破坏,一座锈迹斑斑的铁大门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几十名亲兵上去撞开了铁门,众人冲进了被高墙包围的旷野,眼前的情形让所有人都惊叹起来,远处是茫茫大海,而在绵长的岸边停泊着数百艘身躯庞大的船只,都是五千石的海船,但大部分都看不见桅杆,这些显然是还没有完工的大船。

  杨元庆的眼睛眯了起来,当年他曾听崔弘升说过,在北平郡的造船所,还有数百艘没有完工的大海船,是当时的幽州总管元弘嗣奉旨修建,但后来元弘嗣被调走,造船所便停工了,杨元庆没有时间过来视察,一直到今天,时隔近六年,他才第一次来到这座属于幽州的造船所。

  虽然隋军拥有上万艘大大小小的船只,但那些船只只能在内河中航行,而无法出海,要想出海到高丽,必须建造大型的海船,才能抗击海面上的风浪。

  杨元庆又不由想到了水军大将来护儿,当初杨广死在扬州时,他正奉旨在丹阳郡造船,后来据说是投降了萧铣,成为萧铣的水军大都督,这让他有点遗憾,他缺少统领水军大将。

  “启禀总管,我们找到不少住在此地的人。”一名亲兵跑上来报告,打断了杨元庆的思路。

  杨元庆看见士兵们带上来二十几人,有男有女,后面还跟着大群孩子,所有人都畏畏缩缩,眼睛里充满了恐惧。

  这让杨元庆感到有些奇怪,荒废了几年的造船所居然还有人居住,他走上前问这些人道:“你们都是什么人?”

  所有人都吓得跪下,结结巴巴解释,大多是齐郡那边口音,说了半天,杨元庆才大概听懂他们的意思,他们都是东莱郡人,原本是造船所工匠,工匠停工解散后,他们回了东莱郡老家,但那边乱匪太烈,他们又逃回造船所,在这里种粮种菜,仓库里有布匹做衣服,他们几十人便将这里当作了他们的家,已经住了五六年。

  这时,杨元庆倒想起一事,吩咐亲兵道:“把他们都放了,找两名领头人和我说话。”

  士兵们找到一间干净的屋子,摆上一张坐榻,杨元庆坐了下来,亲兵把两名中年男子带了进来,两人战战兢兢在杨元庆面前跪下,杨元庆见他们身体健壮,肌肉结实,看得出是干体力活之人,便笑了笑,柔声问他们:“你们叫什么名字,也是东莱郡人吗?”

  一名稍微年长者道:“回禀将军,我们二人是兄弟,我叫张龙,他叫张虎,都是东莱郡黄县人,祖上以造船为生。”

  杨元庆又一指海岸边的几百艘大船,问他们:“那些海船好像都没有完工,还可以修复吗?”

  “完全可以修复,我们经常上去,船只都很结实,只要有足够的材料和船匠,几个月就可以完全修复造好,我们自己就修复了一艘船,时常驾船出海捕鱼。”

  杨元庆之所以问他们,是因为幽州一带造船工匠不多,而他的工匠大多没有造海船的经验,他需要大量能造海船的工匠,当年元弘嗣就是从东莱郡招募了三千名造船工匠,这些东莱郡的船匠让他有了想法,杨元庆点点头又问:“你们最近可回过家乡?”

  “回禀将军,我们去年秋天还回乡给父母扫墓。”

  “那你们家乡还有造船工匠吗?我是说造海船的工匠。”

  兄弟二人对望一眼,一齐点头,“倒是还有不少,不过现在没人造船,大家都改行当了,种地做点小买卖之类,那边徐元朗赋税沉重,大家日子都过得艰难。”

  杨元庆沉思片刻,指着自己问道:“你们可知道我是何人?”

  兄弟二人胆怯地摇头,杨元庆微微一笑,“听说过杨元庆吗?我就是!”

  杨元庆之名,天下谁人不知,两人听说眼前的将军就是大名鼎鼎的楚王杨元庆,吓得他们砰砰磕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请楚王殿下恕罪。”

  杨元庆一摆手止住了他们,“我并不是想吓唬你们,只是想以楚王的身份告诉你们,我打算在东莱郡大量招募造船工匠来这里造船,给最优厚的钱粮,每月我可以给每个造船匠五十吊钱、一石米,你们兄弟二人替我去招募船匠,每招到一人,我就赏你们一两银子,将来我还可以让你们当官,怎么样,干不干?”

  官利诱惑之下,兄弟二人的眼睛都冒出光来,这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他们已修复了一条大船,可以直接驾船过海去募人,更关键是,对方是堂堂楚王,不会和他们这些小民失信,他们一起点头,“我们明天就回乡,给殿下招募船匠,至少一千人我们有把握。”

  “好!那我们就一言为定。”

  ……

  【注:历史上,元弘嗣造船地应该在东莱海口,这里为了剧情需要,把它改在北平郡,濡水河口就在今天的河北乐亭县,李大钊故乡。】

卷十六 铁马踏雪取河北 第五十三章 建德求和

  从北平郡回来,杨元庆又视察了安乐郡和渔阳郡,安抚了那边的官员,解决了他们的眼前困难,回到涿郡时,已是二月早春时节,虽然依旧春寒料峭,但空气中已经已有了明显的暖意,柳枝条上出现了嫩绿之色,一串串金黄的迎春花在田间地头里迎风怒放,树林的梅花也开了,一片片雪白嫣红,美不胜收。

  回来后第二天一早,杨元庆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来到了卢府,他翻身下马,早等候在大门前的十几名卢家长者一起走上前,为首之人正是家主卢豫。

  卢豫心中有些得意,杨元庆在回来的第二天就来拜访卢家了,足见他对卢家的重视,他上前深施一礼,“楚王殿下大驾光临,令卢府蓬荜生辉,这是卢家的荣耀,也请殿下原谅卢豫的礼数不周。”

  卢豫语带双关,也为自己没有去拜访杨元庆而道歉,杨元庆是第一次见到卢豫,见他和卢昭虽是兄弟,却长得完全不一样,卢昭长得清矍高瘦,气质淡雅,而卢豫却长得矮小黑胖,其貌不扬,卢豫的相貌让他微微有些失望,但他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也拱手回礼笑道:“元庆早该来拜访卢家了,只是事务繁忙,一直拖到今天,还请家主见谅!”

  “哪里!哪里!卢家愧不敢当,殿下请府说话!”

  “家主请!”

  两人寒暄几句,杨元庆在卢豫的引领下,走进了卢府主堂——范阳堂,这里是卢家举行家族重大活动之地,一年也难得开启一次,像接待客人,更是十年来的头一遭,就算罗艺来也没有资格,只能在贵客房见面,上一次范阳堂开启,是大业三年,接待隋帝杨广临幸卢家。

  范阳堂内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只摆放着几张坐榻,干净而简朴,四周墙上挂满了历任卢氏家主的画像,正面有一张供桌,供奉着汉末大儒卢植的灵牌,他是公认的卢氏名望的起源。

  杨元庆走到供桌前上了一炷香,躬身行一礼,这是一种基本的礼仪,去大户人家做客,看见堂内有灵牌,都要上香行一礼,以示对主人的尊重,虽只是基本礼仪,但杨元庆的礼节周到还是赢得了卢家人的好感。

  “殿下请坐!”

  杨元庆在卢豫的谦让中坐了下来,陪同会见的还有卢昭和两名卢氏家族的长者,几名侍女送了热茶进来,众人寒暄几句,卢豫心怀感谢说:“吾弟卢策无德无能,却蒙殿下厚爱,委以重任,卢家上下对殿下之恩感激不尽。”

  杨元庆微微一笑道:“无德无能之人就能入朝为官?卢家主也未免太过谦虚了。”

  卢豫也意识到自己刚才说话没有考虑周全,有嘲讽朝廷的意思,他心中歉疚,刚要解释,杨元庆却一摆手止住了他,“家主的意思我明白,我只是开个玩笑,令弟确实很能干,号称朝廷第一费神费脑的太府寺少卿之职,他竟然处理得井井有条,紫微阁对他赞誉有加,他是一个人才,不愧是卢家子弟。”

  杨元庆的话语坦率而诚恳,让在坐的每一个卢家人都感到十分振奋,这种振奋是来源于杨元庆的真诚,而不是他有意奉承,让他们感到了朝廷对卢家的信任。

  卢豫毕竟是家主,他尽管心中感激,但脸上依然是一副淡然处之的神情,而且他发现杨元庆在注意自己,似乎想从自己的言语和神态中发现什么,他也本能地掩饰住了内心的情绪,淡淡一笑道:“多谢殿下美言,卢家一直忠心于朝廷,卢家也很愿意为稳定幽州局势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只要殿下有什么需要卢家去做,我们一定会尽力而为。”

  今天杨元庆来拜访卢家也只是一种礼节的拜访,这就注定了双方的话题不可能太深入,只是泛泛而谈,同时也是一次表态的机会,比如卢家请杨元庆在范阳堂就坐,其实就是一种表态,但这种礼节性的拜访也并不是可有可无,他这种拜访同时也是为了创造一种良好和睦的气氛,为下一次的务实深谈奠定基础。

  而没有这种气氛,杨元庆请卢豫去太原为官就会显得很唐突,卢豫也未必肯答应,双方都心知肚明,从杨元庆视察仓库暗示卢昭,到今天正式登门拜访,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首节上一节791/12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