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亮,杨元庆也出现在已聚集了数千朝臣的承天门广场上,时至初冬,北风强劲,承天门广场上寒意森森,四周挂满了大灯笼,在风中摇摆,将广场照如白昼,此时上朝时间还没有到,大部分官员怕冷,都躲到承天门楼内,广场上等候上朝的官员并不多,三三两两,低声谈论着最近朝中发生的一些趣闻。
所谓‘天凉好个秋’,在这个时候,在官员群集的场所,没有谁会随意谈论朝务是非,万一旁边长只耳朵,被政敌听去,就会成为‘妄议犯上’的弹劾借口,谈论朝政,那只是在书房和餐桌上做的事情。
杨元庆身着刚刚领到的四品绯色朝服,头戴纱帽,站在广场一个角落里,百无聊赖地等待着上朝开始,周围的朝官他几乎都不认识,也没有可谈之资。
他脑海里依然在想着今天要发生的事情,武举终审发榜,昨天上午他去殿中监申请上朝资格时,便得到今天的朝议议程,其中第二项就是审议武举名单,今天,他需要在众朝臣面前表态,他心中略略有些紧张。
“元庆!”
旁边有人叫他,杨元庆回头,见是雍王杨昭,他满脸笑容,步履蹒跚地向自己走来,看起来似乎瘦了一点,以前走路都需要人扶,今天居然能自己走路了,这倒是个可喜的进步,旁边的大臣纷纷向他点头行礼。
杨元庆连忙向他躬身施礼,“殿下!”
杨昭拉着他笑道:“今天怎么会上朝?”
“我只是旁听朝会,在临走之前感受一下朝会的气氛。”
“哦!那你什么时候离京?”
“初步定在后天,先去郢州一趟,然后直接回大利城。”
杨昭点点头,叹息道:“你这一走,不知何日才能再见了。”
“应该不会太久,最多一两年,我还会回京。”
杨昭向左右看了一眼,便拉了杨元庆一下,走到旁边一个僻静处,低声问他:“刺客之事有消息吗?”
杨元庆向四周看了看,尽管他们站在一个僻静处,但旁边的大臣依旧偷偷向这边望来,可以看见他们眼中露出的嫉妒之色,杨昭已被封为雍王,即将入主东宫,能和雍王有着这么亲密的关系,着实会让很多人心里不舒服。
杨元庆摇了摇头,“很抱歉殿下,刺客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一点头绪。”
杨昭也叹息一声,“确实也是这样,仅凭两支箭想找到刺客,确实比登天还难,此事就算了,以后我会当心,不会再让任何人有机会。”
杨昭拍拍他肩膀笑道:“在大利城有什么难处,可以写封信给我,我会督促各部,及时给你们运送物资,还有你家族的事,不要成为负担,在边塞好好效力,早日得到提升,让那帮势利小人后悔去。”
杨昭的诚恳使杨元庆内心有些感动,他默默点点头,“殿下也要保重身体,希望下次回来,我能陪殿下去打猎。”
“我现在控制住口腹之欲,调理身体,你看,已经明显瘦了一圈,力气也长了,一个人走三百步没有问题。”
两人正说着话,旁边忽然出现一人,给杨昭深施一礼,“微臣参见殿下!”
两人一回头,竟然是大将军宇文述,他满脸笑容,眼中只有雍王杨昭,对旁边的杨元庆正眼也不瞧一下。
“原来是宇文大将军,看大将军样子,好像最近又发财了。”杨昭开个玩笑似的笑了笑。
宇文述尴尬一笑道:“殿下说笑了,老臣就靠一点俸禄过日子,家境紧紧巴巴,哪里谈得上发财,哎!京官穷啊,比不上地方官,那些地方官可是财源滚滚。”
“宇文大将军日子过得紧巴,可是令郎却过得很滋润,前两天在利人市酒楼里,我看见一群人拼命给令郎塞钱,还说武举关照关照,那些黄金白银把我眼睛都照花了。”杨元庆在旁边轻描淡写地笑了笑道。
宇文述脸色一变,厉声道:“你是何人,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尽管他在杨广的御书房见过杨元庆一面,但他已经忘了,此刻杨元庆当着雍王的面揭开他儿子武举受贿之事,他的脸上挂不住了。
杨昭心中也暗暗一惊,他没有想到杨元庆说话竟如此犀利,这种当面揭丑,是朝臣关系的大忌啊!会得罪宇文述,他连忙向杨元庆使眼色,让他不要再说。
杨元庆却似乎没有看见杨昭的眼色,他依然淡淡道:“宇文大将把我忘了吗?两个多月前,宇文将军不是派家将告诉汉王,说我去幽州抓捕窦抗,让杨谅半路截杀我,这么深的交情,宇文大将军居然不认识我?”
宇文述吓得后退一步,死死地盯着杨元庆,“你是……杨元庆?”
“我们见过,不是吗?或许是大将军贵人多忘事,不过没关系,我想今天以后,大将军会牢牢记住我,就像我一直没有忘记大将军一样。”
杨元庆的语气中带着赤裸裸的威胁,使宇文述的脸色一连数变,他不知道杨元庆想做什么,但在杨昭面前,他却不敢示弱,他眯着眼哼了一声,“杨将军,你不过是个小小的镇将,你这样没有证据地污蔑我,可是犯上啊!我参你一本,你会吃不了兜着走,年轻人,你还是太嫩了点。”
他向杨昭拱拱手,“殿下,此人污蔑微臣,我自会向圣上讨回公道,请殿下不要相信他的胡言,微臣先告辞。”
他狠狠瞪了杨元庆一眼,转身走了。
杨昭摇摇头,对杨元庆道:“元庆,他是军中重臣,你不该这样得罪他。”
杨元庆望着宇文述的背影冷冷道:“殿下,此人贪赃枉法,公开受贿以破坏武举,在天下武人心中严重损害圣上的名誉,杀他不足以赎其罪,我若惧他,那天下还有谁敢在圣上面前说实话,我连齐王都不惧,我还会怕他?”
杨昭心中暗忖,‘元庆胸怀磊落,不畏权贵,胆识过人,是一员悍将,自己将来有这么一个左膀右臂,倒也不错。’
他点点头,“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有些事一定要讲证据,没有证据,千万不可随即开口,以免被他反咬你一口诬陷。”
“殿下,臣明白!”
这时,大兴殿的钟声敲响,在承天门广场上回荡,这是进殿的钟声,承天门广场上,数千大臣迅速按品阶和部寺列队,沿着高高的白玉台阶,向大殿走去,台阶两旁站满了手执各种武器的殿前武士,个个身材魁梧,盔明甲亮,气势威武,日复一日的朝会,在侍卫的注视下正式拉开了序幕。
卷五 龙腾虎跃斗京华 第四十章 朝堂之议
此时天还没有亮,东天空刚刚翻起鱼肚白,大兴殿内依旧灯火辉煌,近百盏大灯笼将大殿照如白昼,大兴殿是整个皇宫内气势最恢弘的一座大殿,也是皇宫的主殿,数十根两人才能合抱的大圆柱矗立在大殿上,支撑起了一个可容纳万人的宏伟大殿。
在大殿最顶端的高处,便是大隋皇帝的龙座,高高在上,俯视着脚下的万千臣民,森严威重,令人不敢仰视。
文武大臣则分列两边,亲王、三师三公、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三台、尚书六部、诸寺监、各卫大将军、将军等等数千名文武职官,按照品阶站列,最前排是各部主官,也是朝议的发言者。
另外,还有数百名散官、爵官等非职事官和地方来的高官,他们站在靠近大门处,作为旁听朝会,他们也可以发言,但一般而言是涉及到自身的事务,比如朝议某地灾情,正好此地的刺史在旁听,他便可以出列发言,除此之外,一般旁听官员都不会轻易对自己并不熟悉的事情表达意见。
此时皇帝杨广还没有到,大殿内窃窃私语,众臣们在低声谈论着今天的议题,今天的主议题实际只有两个,一个商议开掘通济渠,这是重头戏,不过今天只是初步讨论,另一个审议武举,将正式公榜,这个只是走走形式,大家都估计今天的早朝不会太长,最多一个时辰便散了。
这时,远处传来了礼乐声,这是皇帝即将临朝的礼乐,但它并没有影响到朝官们的谈话,大家都有经验,此时圣上刚刚从寝宫出发,出来还早,大约又过了一刻钟,钟声敲响,时间已经到了卯时一刻,侍卫官一声高喝,“皇帝陛下驾到!”
大殿内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大殿上端两旁的侧门通道内,一队队挎刀直殿左右卫列队而出,紧接着数百名侍卫手执各种仪仗鱼贯拥出,黄罗招展,旗幡林立,金瓜长戟,气势威严,又是二十四名宦官端着金盘而出,最后是八名宫娥打着长柄镀金羽扇,一名宦官挑着黄罗伞盖,簇拥着大隋皇帝杨广出现。
杨广站在龙榻前,数千大臣同时躬身施礼,“陛下万岁万万岁!”
这种每天都要举行的早朝仪式并不隆重,皇帝的衣着也不必过份讲究,杨广身着一件赤黄色龙袍,腰束玉带,头戴冲天冠,他在龙榻上缓缓坐下,一摆手,“各位爱卿平身!”
大殿设计得非常巧妙,使杨广声音不高,回声却很大,能传到大部分臣子的耳中,杨元庆站在旁听爵官队列之中,他这里离皇帝的龙座很远,越向内,光线越黯淡,一般大臣几乎看不清皇帝杨广面容,也听不见他说什么,只有杨元庆目力和听力敏锐,他可以很清楚地看见杨广,也能很清楚地听见他说什么。
众大臣纷纷站直身子,‘当!’随着一声钟响,朝会正式开始。
大殿内很安静,只听皇帝杨广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开凿沟通南北的漕渠,朕思之久矣,朕在江都十年,深知江淮富庶,粮食、茶叶、丝绸盐油,可谓一州丰而天下足,然交通不便,使江淮物产难以北上,而京畿人口众多,军队密集,钱粮耗费极大,朝廷财政始终难以负担,制肘我大隋中兴,这就使得南货北运成为大隋中兴的重中之重。
此外南北分裂数百年,南北不相往来,南北民众彼此敌视对立,虽大隋统一天下已二十余年,但依然难解南北隔阂,朕深知,这是因为南北交流过少,北人不南下,南人不北上,同样也是深受交通阻碍,为了使我大隋南北融为一体,破解数百年南北隔阂,朕决意开凿运河,泽被后世子孙,今天朕先表明一个态度,如果众臣有反对,可以先提出来,大家商议,朕不希望做出最终的决定后,再反对声如潮,各位爱卿有什么不同意见,尽管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