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农枭 第249节

于秋笑了笑道,“玉米只需要靠眼睛看,就能让大家知道它的产量很大,而且,我现在还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吗?”

“你真的不知道刘尚书就是为了这玉米而来的么?”长孙无忌再度咽了咽口水道。

“大概知道吧!不过,我不怎么在乎。”于秋专注的翻着几条即将烤熟的玉米棒子道。

“如果,朝廷给你的条件是扩地三百里呢?”长孙无忌有些郁闷的道。

“方圆增加三百里?”于秋挑眉看向长孙无忌道。

洺州现在总面积大概是方圆五百里,如果增加到方圆八百里,那增加的可不止是一倍的地盘,就跟两个六寸的披萨,只有一个十二寸大的披萨的一半大小的算法是一样。

“怎么可能,朝廷的底线是将邢州的沙河,龙岗,南和,平乡四县划归洺州,将洺州城及辖下十二县之地划为你的封地,允许你开府建衙设属官立封国。”长孙无忌注意着于秋的表情道。

闻言,于秋只是笑了笑道,“只是向北延伸三百里的话,那就没什么意思了,这四个县,现在应该已经都没有什么人口,长满了荒草吧!

而且,我洺州本来就是自治,跟立封国开府建衙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什么区别,你们搞这些名堂,不会是要给我派个国相来,制定一些有利于朝廷的税收和管理政策吧!这样说是封国,实际只是给地方官员下放了一点权力,换了个称呼的手段,在汉朝时期就是常用的套路,那些郡国实际上还是受朝廷掌控,你们觉得我会接受吗?”

于秋越说,长孙无忌的脸就越黑,因为,他全部猜对了,朝堂上那些家伙其实就是想用一个王爵的虚名和三百里荒地来忽悠于秋,实际上,却是想要逐步介入洺州的管理,因为,此前李渊将王门派过来做总税官的时候,于秋并没有拒绝,而且,王门在沙门岛那边,着实帮朝廷弄了不少海味和钱财回去,这让李渊以为,于秋对朝廷还是很恭顺的,或许可以拿捏一下。

实际上,是于秋犯不着为了点小钱,跟朝廷闹的不愉快,经商缴税,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毕竟,朝廷没有经费保证国家的治理和运转,百姓们就不能安居乐业,他的生意也就不好做了。

“这些条件,其实都是可以谈的,刘尚书此来的目的,终究只是为了拿回玉米种子而已。”房玄龄在旁边插了一句话道。

河南道的旱灾让李渊和李世民兄弟意识到了粮食在国家遇到灾难危机的时候的重要性,玉米是可以在关中和北方种植,并且实现高产,作为主粮的作物,由不得他们不重视。

在他们看来,百姓们只要在家乡能够吃的饱,就不会愿意往洺州跑了。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高产水稻差不多解决了南方的粮食问题,过两年,说不定能有一些富余,可从南运到北,运费是朝廷不想承受的痛。

高产小麦,对于田地的肥力需求较大,除非是向洺州买专用肥料,否则产量只是比原先种植的小麦高几成,即便是在朝廷的推动下,种植面积可能会加大一些,但也只能缓解大唐缺粮的局面,却不能彻底根治大唐缺粮的难题,有玉米这种比小麦产量更高,更不挑地的作物做主粮,那可就不一样了。

关中往西,现在有大量适合耕种的土地,一旦这种作物在那边推广开来,以后,粮食方面将再也不会成为朝廷的难题,给于秋一个王爵又算的了什么。

当然,李世民这么运作,也有还于秋将西北之地白送给大唐的人情的意思。

让李唐头疼了好几年的吐谷浑和党项诸部,直接被洺州军一战给拿下了,现在,高雅贤都带着人已经将这些地方犁了一遍,杀贵族小头领,收拢普通民众,朝廷只需要派人过去接手人口和地盘,就能有效的统治,那可是后世整个青海地区土地,比朝廷划给于秋的那四个县的地盘大了十倍还多,道理上,不封王,是不足以酬谢于秋之功的。

种种原因,在将于秋往王爵上面推,只是有些人想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谋取一些战略优势而已。

玉米烤好了,小虎迫不及待的抢了一根就跑了,于秋将剩余的几根分配了一下,给了沈青一根,又给了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各一根,正准备拿起最后一根开吃的时候,他看到了不远处张喜儿看向这里的目光,于是,许久没用的黑铁刀又派上了用场,一刀,就将这根老玉米整齐的从中央切成了两半。

接过于秋递给自己的半根烤玉米,张喜儿很是得意的瞄了一眼那些和自己戴着差不多款式的金饰的妇人们,小口小口的吃了起来。

现在她总算是明白,人应该吃什么样味道的食物才算是合理的,想到自己以前劝于秋和自己吃谷糠粥的那些情景,她顿时对当时的于秋多了几分理解,自己要是平时吃的是像现在这样的食物,也是吃不下谷糠粥的。

甜而不腻,带着几分嚼劲,一根大玉米棒子,就能将肚子吃个七八分饱,如果是穷苦人家,不干重体力活的话,顶一天应该是没问题了。

这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对玉米的评价,他们这才刚刚吭完没多久呢!于安就跑过来向于秋汇报,礼部尚书刘政会带着一干长安来的官员到了山庄门口请见,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连忙找地方,想将自己吃过的玉米芯藏起来,免得被朝堂上那些人知道自己不爱惜粮种,从而弹劾自己。

“别乱扔,这玉米芯磨成粉之后,是猪羊牲畜爱吃的饲料。”于秋提醒了两人一句,便将自己吃过的半截玉米芯丢在一个桶里,过一段时间,他可能会做一些脱粒机和碎糠机的研究设计,首批种出来的玉米芯,正是他用来试验碎糠机效果的东西。

第三百零二章 封王建国的首轮谈判

礼部尚书刘政会是李渊身边的铁杆班底,可以说是李渊手下实干第一人,不然,也不会派他来处理洺州这个棘手的问题。

被于秋迎进了山庄之后,这位刘尚书就直奔主题道,“陛下知道于都督在洺州种出了玉米这种高产作物,这次派我前来,就是有为你议功的打算,不知道这玉米亩产几何?”

看着大院里晒了一地的玉米,结合心里之前得到的一些关于玉米的消息,刘政会看向于秋的眼神之中,很有几分期待。

“没秤过,应该是有十石以上的。”于秋笑着道。

“来人,丈量玉米田,上秤。”刘政会语气和表情十分严正的看向随他而来的几个内侍道。

以往的时候,往洺州跑的最勤的是王门,这次跟着刘政会来的内侍官阶都不低,但都是生面孔,于秋本来有些反感这些人,不过,既然他们想要一个已经不可能准确的数据,于秋也不拦着,看到那些内侍将整个玉米棒子装进箩筐里开始秤量,于秋也没出声,而知道玉米芯磨碎了可以给牛羊牲畜做饲料的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选择了沉默,给牛羊牲畜吃的,也算是粮食啊!

不一会,一个数字就被内侍们报给了刘政会等人,一亩八分田,产出玉米三千六百七十八斤。

听到这个数字,刘政会的眼皮子猛的跳了跳,所有随行的官员,也都爆发出了一阵阵惊叹之声,纷纷拿起玉米棒子,或摸,或看,或闻,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粗略计算一下,亩产超过了十五石,这是什么概念?百姓们种一亩,可以吃半年,将朝廷分配的永业田全种上的话,只需要一季,五年就都够吃了,这不是能彻底解决百姓们粮食问题的神器又是什么?

在后世,可没有谁这么计算玉米产量,直接秤刚掰下来带着水份的棒子,得到的数字的水份,自然是很大很大的,即便是加上于秋和几个孩子们偷吃的那些嫩玉米,至少也要在他们秤出来的重量上打七折以上,才可能是真实的数据。

但没关系,只要朝廷认可这个假数据就行,于秋难道还怕功劳太大么?

“不知,这玉米味道如何,是否适宜用作主粮?”刘政会按照程序继续询问于秋道。

“刚才我与房侍郎和长孙郎中都吃过了,味道不错,十分顶饿,就是玉米芯比较粗错,适合碾碎了做牲畜饲料,玉米桔梗,则可以作为柴火,煮饭烧菜之用。”于秋将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出卖了道。

闻言,刘政会顿时看向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两人。

品级,官位,辈分都差了刘政会一个级别的两人只好出来称是,证明了于秋所说不假。

“于都督属下兵将在西北帮助朝廷平灭了吐谷浑,党项诸部和吐蕃贼兵寇边之乱,为朝廷开疆三千余里,又在洺州种出亩产十五石的新粮玉米,有大功于国,陛下之意,是想晋封你为燕王,增加你四县,合约三百里的封土,许你开府建衙,立封国置属官。

但是,河北之地,有高开道叛逆自封燕王,此叛逆不除,有碍都督名爵,只是,朝廷刚刚经历了西北的战事,又要赈济河南道的旱灾,国库空虚,无力征伐此獠,若是于都督能使洺州军平灭此獠,那么燕王之位,便能实至名归了。”

“朝廷刚刚经历了西北的战事?貌似,西北那边是我洺州军打下来的吧!

朝廷赈济了河南道的旱灾?貌似,河南道数十万灾民,现在都在我洺州各地做工谋食吧!

给我封燕王,还要我自己出兵去争,莫非朝廷以为,我稀罕邢州那块三百里的荒原么?”于秋一点也不让的接话道。

他很肯定,自己刚才若是一点头答应了,刘政会接下来,还会提出很多条件。

被于秋语气强硬的顶回来,刘政会的脸上不免有些尴尬,放低了声音道,“于都督的功劳虽大,但是,陛下给的封赏也足啊!你想想看,即便皇室亲王,也不过是封偏远的一州之地,并且不允许其建立封国,你作为一个外姓,不仅给了王爵,还封了你一州半的土地,允许你建立封国,设属官自治,这可是比亲王还要高的待遇,区区高开道,对于洺州军来说,应该是手到擒来的吧!”

“可别这么说,人家高开道现在手上可是有两郡三州之地,地盘比我洺州大了两倍多,属下的兵将也有两三万之多,不比我洺州少。而且,打他的话,是艰苦的攻城战,需要人命去填,要是容易的话,朝廷早就对他动手了。”于秋不以为然道。

“那于都督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肯出兵平灭高开道,将这玉米的种子与种植技术与朝廷分享呢?”刘政会直接让于秋提条件道。

“朝廷若是答应我三个条件的话,我费些力帮朝廷灭了高开道此獠也不是不行。”于秋故意沉默了一会儿之后道。

“不知是哪三个条件?”刘政会问道。

首节上一节249/5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