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农枭 第121节

他带着武百官走水路,自然是要慢些的,为了不让马快的李世民抢占了先机,他就只好用同行的借口,把李世民绑在自己身边了。

然而,李世民也不啰嗦,笑道,“如此,小弟便与大哥一同乘船而归吧!过程也轻松一些。”

见李世民答应的这么爽利,倒是让李建成有些意外,他当然不知道,李世民心里此刻已经在暗笑,这回还不让你栽一个大跟头了。

于秋虽然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世家子,但是,挖坑套人,得一步步的来,不能一下子和所有人撕破了脸皮,他把范阳卢氏之祸,解释成是范阳卢氏内部的夺嫡之争,倒是让许多与此事并无直接牵扯的南方世家和关陇世家并没有太纠结这个问题。

毕竟,世家的圈子,也是大鱼之小鱼,相互竞争的,胜出的一拨发展壮大,失败的一拨沦落为寒门。

而为了继续和于秋保持贸易关系,低价的拿到货物,他们大多并没有跳出来和于秋为难,直到他们在洺津渡登船的时候,于秋才将自己准备好的一些零嘴吃食拿出来,当做礼物送给他们。

李世民知道,于秋向来不会白送东西给别人,等船队从洺津渡出发一天后,他就感受到了不对劲。

山庄,酒楼,客栈的几天生活,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他现在更喜欢坐有扶手靠背的椅子上,直起腰在书桌上写字。

也更加习惯用丝绸或者麻布,来解决便后的清洁问题,而且,根本受不了放在房间的马桶的气味。

至于吃饭,那就更加难受了。

他习惯了山庄所有食物的口感,并且认为,食物就应该是像山庄里做出来的那样的味道,而船上那些硬的可以咬掉牙的死面饼,只加少许盐煮的青菜和肉食,他已经感觉难以下咽了。

“来人,去将于秋送的那些坛子拿来,请房参赞和杜参赞来我的舱房议事。”李世民将一封书信写好了之后,封入锦囊道。

这是他要在洛阳渡口派人快马传送给长孙无忌的信,里面的内容很蹊跷,让长孙氏的商行今年不要准备任何与西域胡商交易的货物,如果有一些实在是只有胡商们要的东西,也让他派快船发货到洺州。

不一会,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来到了李世民的舱房之中,见到桌面子上一坛麻辣的豆干,一坛油炸的鱼块,还有一坛酱菜,两人对视了一眼之后,有些悲哀的低下了头。

不光是李世民现在没有这些洺州产出的菜吃不下饭,他们俩也是如此,短短前后不过十余日的时间,于秋弄出来的东西,就已经深入大家的骨髓了。

“我现在最想要的,是喝一口于氏山庄的茉莉蜜茶,冰镇过的那种。”李世民端着饭碗,一边示意两人坐下来一起吃饭,一边道。

不只是吃什么喝什么的事情,就是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这样的习惯,他们也逐渐开始养成了。

“谁不是呢!船队里好多世家子都商量着,回家取了钱财以后,再往洺州走一趟了。”房玄龄在李世民的左侧坐下来道。

在李世民右侧略微艰难的盘膝而坐的杜如晦则是道,“是啊!就是团膝坐在这种矮案几上吃饭,我都有点不习惯了,于秋此人做事全都是有目的的,这些坛坛罐罐易储存的食物被各个世家子带回去之后,只怕会有更多的人会喜欢上他门下的产品,今后,那些批发这些产品的店铺,生意只怕会更好。”

李世民点头道,“这种手段,应该被他叫做推广,研发出好的东西,然后推广给所有人知道,让别人来买他的东西,这就是他的经营策略。

而且,他最喜欢从大家最常用的东西入手,吃穿住行方面的东西,他很快就会全部推出,还有如房四宝之类的价格高,市面紧缺的东西,他也不打算放过。

不过,鉴于他这种极度好利的思维,我猜测,他也不会放过与西域胡商易货的机会,而以他的胃口,肯定看不上一点小钱,所以,他很有可能已经派人去到灵州方向,以他门下各个产业做出来的商品为诱饵,将那些西域胡商往洺州引了。”

“所以,殿下是故意放慢速度与太子一同回长安,不与他争主持与西域诸国易货的差事,因为,谁主持这个差事,谁就会颜面扫地。”房玄龄一下子就猜到了李世民的心思道。

李世民笑了笑道,“不仅如此,于秋一定会觉得占据陇右道的梁师都是个碍眼的家伙,会想办法把它拔除,咱们回到长安之后,就要做好准备剿灭此獠了。”

“殿下所谋,应该不止如此吧!”杜如晦一边就着桌上的酱菜用筷子往嘴挑米饭,一边笑道。

李世民点头道,“于秋如果在与胡商易货的事情上让我大哥颜面扫地,那么,我大哥势必会怪罪于他,以于秋那个不肯吃半点亏的性子,我觉着,大哥今后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而且,我找到了于秋的一些弱点,他不喜欢欠别人的人情,而我,偏要他欠我的人情,在去山庄收割水稻小麦的时候,他向我提出要保刘黑闼一命,你们觉得,如何能够保下刘黑闼?”

“保刘黑闼一命么?倒也有个方法,或许可以一试。”房玄龄几乎没多想,就开口道。

第一百五十六章 洺州规划

房谋杜断,那可不是说着玩玩而已的,都没有到一盏茶的功夫,房玄龄就想好了一整套的办法,李建成不是给他和杜如晦封了官职,要调他们去地方任命么,他们回到长安之后,直接奏请去说降邓士政,林士弘,邓进,徐圆朗和岭南的冯盎等人。

而想要这样的造反军阀势力投降,首先朝廷就得善待这些造反势力的领头者,如果像刘黑闼这样曾经叛乱占领北方十几州的重犯,朝廷都可以不杀,那么,他们投降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

比如,一心想要在循州做土皇帝的林士弘,在李孝恭和李靖的双重压力下,其实已经有投降的意思了,就是怕自己的下场不好。

岭南的冯盎,根本就不参与中原的争霸,一早就有降唐的心思,只是没有具体谈条件。

至于新叛的邓进,不过是因为蒙受了冤屈,咽不下一口气,怒而杀了上官造反,都有说降的可能。

李世民对于房玄龄的计划十分认可,而如果是由他自己的属下去说降这些人,等将来他真的发动政变上位之后,这些人复叛的可能也会很小,说不定还会成为自己坚定的拥护者,总比他们两个去到一个州县做闲散官,蹉跎岁月来的强。

在李世民将给长孙无忌的信件发送出去的时候,于秋也正式以洺州都督的身份,接管了洺州的军政大权,除了李士诚这个李渊派过来的长史之外,于秋对于洺州治下八县的长官,甚至主簿功曹一类的官员,全部都来了个大换血。

反正之前李世民拿下了洺州之后,只是对这里实行了军官,并没有让朝廷派官。

于是,一大拨原先在洺州别府或者卢氏门下做管事,掌柜,十分有经营头脑的人被于秋任命为了各县的长官。

今后,这些所谓的县令,主薄,功曹,都将以发展商业,振兴本土经济,兴修水利设施,做好农耕等为主要工作目标,治安刑法方面,则全部由驻兵校尉管理,同时还兼职管理县城守备。

至于财税,由于整个河北都处于免税期,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于秋根本没有安排人管这一块。

他在洺州都督府坐堂办公的第一天,就是让八县的新任县令给老百姓上户籍,分田地。

洺州现在光是州城永年县,都有将近四十五万人口,算上周边几个县,总数则差不多达到了五十万,这些人口于秋根本没有打算让他们回到原籍。

而且,也不会给他们很多的田地,因为洺州原本的土地,是不够于秋按照李唐朝廷那样的数量,分给所有人的。

原本农户种植的永业田,口分田,在于秋大笔一挥之后,全部取消,以户数为单位重新分配,下田全面退耕,中田看情况退耕,只保留地势平整,水利灌溉方便,不需要休耕的上田。

按照于秋初步统计的数据,洺州的中田大概有五百多万亩,上田有三百多万亩,以洺州五十万差不多十二三万户的百姓来计算,给所有人均分的话,每户能分六七十亩地,然而,最后于秋只给原本土百姓制定了每户四十亩责任田的标准。

因为,按照于秋的估计,即便是今后给他们配上牛马牲畜,他们可能也种不过来这么多地,因为这个时期四十亩田地已经比后世三十亩田的面积还大了,以后世我国半机械化的种植,都很少有农村的百姓能种植三十亩田的,更加别说,在粮食价格未来几年会大跌的情况下,于秋会让治下百姓种植一些技术难度较高的经济作物。

当然,要是有人说自己家里人口多,感觉种四十亩田不够吃的话,没问题,让你成年了的子女分家出来单独立户,你的子女又可以分到四十亩责任田,不过,今后将会承担相应户数的税赋。

在都督府保证所有农户种四十亩田足够全家吃用的情况下,百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反弹。

至于那些外地逃难过来的饥民,愿意继续务农种地的,于秋也会将他们的户籍编到各个以农耕为主的村子,同样也给每户划四十亩田地。

有愿意继续留在洺州城,以及今后各个县城开设的工坊务工的,则会分城内的房屋,或者城池周边十里以内的土地一亩给他们,这些土地可以自由用于建屋,种菜地,养殖牛羊家禽之用。

令人比较意外的是,大部分从各州逃难过来的百姓,都不愿再种地了,他们更情愿在各个工坊务工,原因是过往的教训告诉他们,种地没前途,甚至是死路一条。

而在工坊做事,至少现在顿顿可以吃饱,还有工钱拿。

对于他们的明智选择,于秋表示了鼓励和赞同,并且响应了大家的要求,并没有将选择在城内务工的百姓划归为匠户,而是在大唐原有的户籍册子上,将所有种田和不种田的百姓分别标注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字样。

今后,它们的区别就是纳税的方式的不同而已。

首节上一节121/5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