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士 第251节

如果罗信如今以童生的身份写出这样的书出售,便会被冠上轻浮,不自量力等等的名声,他的仕途也就走到头了。他可是在罗信的身上投资了,自然不希望罗信会走上这条不归路。所以他才没有忍住问了出来,得到罗信的回答之后,脸上紧张的神色才放轻松,但是随后罗信的话却让他差点儿昏了过去。

“我写的不仅仅是注释,更多的是我对四书五经解析和一些新的观点。”

宋泰脸色苍白,嘴唇哆嗦着,这罗信岂止是骄狂啊,简直就是狂得没有边了,这是要逆天啊!纵观历史上的大儒,有以童生身份就想着写什么解析和新观点吗?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那个不是皓首穷经,身份显赫,年龄也很大的博学之士?比如理学的程朱,心学的王阳明。

你一个十二岁的童生就要做大儒做的事情?

这不是自毁前程吗?

宋泰整个人都不好了,哆哆嗦嗦地说道:“罗公子,请恕宋泰直言,不管你那些解析和观点有多好,多新颖,但是以罗公子如今的身份和资历委实不适合,只会给罗公子引来无尽的麻烦,不如等罗公子考中进士之后再尝试这些,到时候状元书局一文不赚,也要为罗公子出这本书。”

罗信便当头一揖,郑重说道:“多谢宋兄良言。”

看到罗信的举动,宋泰紧张的心情便是一松,这个时候罗信便又含笑说道:

“宋兄,我原本就没有想过将我写的东西出书,最起码现在没有想过。而且……”说到这里,罗信的脸上现出了一丝苦笑道:

“就算我现在想出书,想要完整地写出来相对成熟的解析和观点,就不知道需要多久的时间,然后又要几易其稿,这又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我现在只是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害怕以后忘记了,便整理出来,慢慢研究。”

宋泰想想也是,就算罗信如今有出书的想法,想要完全写出来真是不知道需要多少年,也许是十几年,也许是几十年。想通了这一点,宋泰不仅仅是将心完全放下,而且对罗信深深地敬佩起来。

罗信虽然没有说,但是宋泰却已经感觉到罗信这是要像朱熹和王阳明那样成为一名大儒,或者是说开派立说,否则罗信怎么可能在十二岁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观点?

十二岁!

只有十二岁啊!

就有了此等想法,此等志向!他此时已经仿佛看到了数十年后,罗信已经成为一代大儒在高台之上讲学,台下是密密麻麻的学子。宋泰的脸上现出了恭敬的神色,拱手作揖道:

“罗公子大志大才,将来写就学说,一定要找老夫为您印刷出书。”

宋泰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罗信用上了敬称。罗信还礼道:

“宋兄谬赞了!”

“不,这件事你一定要答应老哥。”宋泰神色坚定地坚持道。

“好!”罗信也不再推辞,而且这也是他心中所想:“那就谢谢宋兄了,不过宋兄有得等了。”

“老哥等得起,哈哈哈……”

两个人相视大笑,宋泰这才放心离去。将宋泰送走之后,罗信返回了书房,将桌子上的书稿拿了起来,眼中现出思索之色。

不错!

罗信就是想要出书,出一本或者几本学术方面的专业书,而不是小说话本。因为他知道自己今后的路有多难走,甚至随时有着被构陷害死的危险。所以他需要名声,而且不是一般的名声,是很大的名声,是大儒之名。只有这样的名声才会令想要害他的人心有顾忌,毕竟这是一个文人的黄金年代,哪怕是皇帝对一个大儒也不敢轻易相害,更何况是严嵩和徐阶之流?

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做了,会引起整个士林的反弹,没有那个人会轻易选择相害大儒这条路,最多将那位大儒阻挡在官途之外,却不敢相害其性命。

而这正是罗信最起码的要求,保住性命,才有了斗争的本钱。

这个想法在他从晋阳府回到上林村之后就浮现了出来,原本他从晋阳府直接回到了阳林县,但是一连几天都是宾客盈门,罗信开始还耐着性子谈笑迎接,但是一连几天之后,却是不胜其扰,便索性返回了上林村。

回到上林村之后,也免不了一场盛宴。作为上林村第一个双案首,不请客那是会遭骂的。所以罗平便开了一天的流水宴席大宴宾客。

罗信的爷爷奶奶对罗信的态度再次改变,因为他们两个已经从罗智那里听所了,罗信既然得到了双案首,那么一个秀才的身份基本上就是跑不掉了,也就是说再过两个月,六月份的时候,罗信有着极大的可能成为和罗智一样的秀才,成为上林村第四位秀才。

求!求!

第二百六十章 境界的提升

求订阅!

想想罗智多大了,已经三十六岁,罗信才多大?只有十二岁。

罗恒的心里虽然还对罗智有着期望,期望罗智能够考中举人,但是此时却已经把罗信摆放在和罗智一样的高度。

实际上,不仅仅是罗恒,就是上林村三个秀才,张树,林昌和罗智都把罗信摆在了和他们同等的位置。虽然他们三个,一个是罗信的义父,一个是罗信的启蒙老师,一个是罗信的叔叔,都是罗信的长辈,但是文人骨子里的东西让他们认为哪怕是晚辈在学问上达到了和他们同样的境界,那么最起码在学问上他们就是同一阶层的人。

所以上林村所有的村民都意识到,从此之后在上林村又多了一个令他们仰望的人,罗信已经具有了和张树,林昌,罗智同等的威望。

罗智的心情很复杂,他的心中有高兴,为侄子高兴,再也没有之前对罗信的轻视。同时心中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侄子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考中秀才,如此便会和自己一起参加乡试。如果自己没有考中举人,而侄子却考中,他都不知道自己的脸以后在家里往哪放?

要知道之前他一直是罗家的骄傲,罗家只有他这一个读书人,而且还是一个秀才。在家里的地位实际上都超过了作为长子的大哥,就别说二哥罗平了。可是一想到如果自己没有考中而侄子考中了……

他不敢想!

他和张树,林昌不同,这两个人年龄都已经大了,而且都已经放弃科考了。所以面对罗信没有任何不自然。他可是要和自己的侄子一起下考场的啊!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那跳脱的性子都变了。异常罕见地在第二天在罗信挂牌不见客,要一心读书迎接道试之时,他也闭关读书了。

罗信闭门谢客自然不是为了读书应对道试,他现在已经不是闭门读书就能够提升学问的了,他需要出去游历,增广见闻。

他闭门谢客的唯一目的就是想要整理一些东西,写出一本或基本学术专业方面的书籍,这个想法是他在返回上林村的途中浮现出来的。而且这个念头一旦浮现出来,便如同扎根一般根深蒂固。

罗信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一方面是他需要真正士林圈内的名声来为自己未来的仕途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是他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撰写这些书籍,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撰写。

在嘉靖之后,虽然没有出现像朱熹和王明阳那样的开派祖师,但是却也出现了很多大儒,比如明末时期的刘宗周,清初的黄宗羲。还有明清很多的大家,甚至是民国后期的儒学大家。

更何况……

在后世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对于儒学的研究有着很多的新奇观点和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罗信有着庞大的资料库,他需要的只是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然后形成一个体系。这就相对容易了很多。

所以,罗信一回到上林村就兴致勃勃地开始了。

但是,他想的简单,当他真正开始做起来的时候,却发现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首先是资料的庞大,不说后世的那些新奇的观点和深入的研究,只是整理嘉靖年后到民国之前的资料就花费罗信很大的精力。这还是在罗信大箱子里面都有着已经誊写好的资料情况下。这些资料的思想体系并不统一,总体来说是有着两个方面的体系,一个是程朱理学体系,一个是王明阳的心学体系。

再说后世信息爆炸的那个年代,也有着很多能够融合进大明这个时代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实在是太过零碎,为诸家之言,想要把这些零碎的资料融合进一个体系,绝对是一个困苦的过程。

罗信头三天什么也没有做,他思索的只有自己撰写的书倾向那个思想体系,是程朱理学还是心学。

毫无疑问理学是符合皇帝统治天下的思想,这也是心学在嘉靖年间被打压的重要原因。但是罗信的心中却更倾向于知行合一的心学。

首节上一节251/170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