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提的是,安汉城守军将士无一生还,悉数被杀;城中士族和县府所有僚属及其家眷全部诛杀殆尽,包括妇孺老幼在内无一活口。
事后,李暹命人迅速清理城中尸骸,务必赶在周瑜率军到来之前将城中遍地尸骸清理干净,以免周瑜看到恍如地狱一般的安汉城之后,盛怒之下又要问斩张飞。
即便李暹已经及时补救,但是屠城之事根本隐瞒不住,终究还是暴露了。在刚刚结束的筵席上仍然有人当众责问张飞为何下令屠城。此言一出,顿时引发轩然大波,随之众将领纷纷指责张飞。而张飞面对众人的诘责却十分不屑,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声称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防止有人逃跑出城,泄露大军行踪。
可惜的是,张飞的解释根本站不住脚,缺乏说服力。毕竟六万大军已经进入巴郡多日,这么多人马即使可以暂时隐匿行踪,却决计不能长久,根本逃不过敌军的斥候和耳目眼线,因此东路军的行踪早已暴露。
所以,众将都明白,出身屠户的张飞秉性暴戾,嗜血凶残。再加上他之前长期被软禁,极度压抑,使得他愈发暴戾,此番他好不容易领军出征,自然是凶性大发,肆意杀戮,由此酿成了屠城惨剧。
筵席之后的议事,其实就是为了处理张飞。
本来李暹还担心周瑜勃然大怒之下必然要将张飞问斩,孰料周瑜并未深究,只是轻猫淡写地说了一句:“张飞下令屠城之事在我西凉军中尚属首例,随军主簿将此事记录在案,随后呈报于主公,请主公决断。在主公军令到来之前,此事不必再议。”
ps:衷心感谢:书友“简单”、“忧郁8888”、“雄心壮志”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第142章扬刀立威
“都督为何如此轻易地放过张飞,何不对其予以严惩?”
后院内堂上,李暹和周瑜相对而坐,吕蒙站在一旁,侧耳旁听。借着伸手给周瑜倒茶之际,李暹再次提起刚刚大堂上的事,乍听他似乎是很好奇,实则为了试探周瑜的口风,从而捉摸周瑜的心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周瑜对张飞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大,以致于张飞犯下大错竟然免于惩处?
周瑜方才所为与之前的态度大相径庭,俨然判若两人。
若是以往,李暹绝对不会坐视张飞被周瑜问罪,因为他很清楚自家兄长李利对张飞颇为器重,原本张飞被俘之后就应处决的,关键时刻却被李利出手救下。正因如此,爱屋及乌之下,李暹才会对张飞另眼相待,如今更是将张飞收入帐下,成为雄鹰卫营第一战将。
但是此次屠城之事非比寻常,实为西凉军组建至今的第一次屠城事件,事关重大,李暹也不敢自作主张,更不敢贸然替张飞出头。因此他率军赶到后立即命人掩埋尸骸,多少替张飞做一些事情,略尽心意,也算是不枉彼此结识一场。
然而,一旦周瑜果真降罪下来,真正决定严惩张飞、以儆效尤的话,这次李暹是不会替张飞出头的。这是因为张飞擅杀安汉城三万余人的罪责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李暹也不能干涉,说是无能为力亦不为过。
而李暹之所以不插手此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很了解自家兄长的脾气。深知李利虽然久经沙场、杀戮无数,却从不枉杀手无寸铁的妇孺老人,更不会下令屠杀平民百姓。
这一点。毋庸置疑。纵观李利领军征战的屡次大战,不管战局如何艰难,形势如何严峻,李利从未下达过屠城命令,从未枉杀过一个百姓。从他执掌西凉军的那一刻起,至今已整整八个年头,征战之中从未下达屠城令。即便是对异族蛮夷,也没有赶尽杀绝。
是以张飞此次算是首开先河,打破了西凉军中没有屠城令的历史。倘若张飞最终免于处罚的话。此例一开,日后难免再次出现统兵将领一怒之下悍然屠城之事,其后果极其严重,影响深远。
对于这种关乎重大决策的事件。李暹不会擅自参与。更不会干预决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执行兄长李利的命令,令行禁止,坚决拥护李利下达的所有政令和军令,倾尽全力维护李利的威信。这是李暹最坚定的信念,谁也无法令其动摇半分。
这是因为在李暹心里,李利既是他的兄长,又是父亲。尽管他和李利兄弟二人是李傕一手抚养长大的。但是真正对他最好、最关心他的人还是兄长李利,因此李暹对李利有着情深似海的深厚感情。亦兄亦父,或者说是长兄为父。
所以,刚才周瑜轻易地放过张飞,让李暹深感惊讶。所幸周瑜的最终决断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这种关乎全军的大事必须交由自家兄长决断,其他人都不能擅自做主,包括他李暹和周瑜在内。
就在李暹暗自忖度之际,周瑜随手端起茶盅,对他点头示谢,轻呷一口茶后,微笑道:“上将军有所不知。按照我军现行军规,此次张飞下令屠城之事并没有违犯军纪,毕竟他下令屠城之时战事并无结束,城中已经还有很多人反抗。主公曾经下达严令:不得擅杀俘虏和降兵,不得肆意残杀平民百姓;但是对于负隅顽抗之敌仍需对其施以严厉打击,断不可心慈手软,心存妇人之仁,以免造成我军将士无谓伤亡。
再者说,大军出征之时,上将军和我都没有提及屠城之事,没有明确规定攻打城池时不能屠城,不能斩杀试图抵抗我军入城的平民百姓。所以,严格说起来,张飞将军为了避免我军将士无谓伤亡而下达屠城令,此举并没有触犯军纪。
既然张飞没有触犯军纪,我等自然没有理由亦无权问罪于他,更不可能对他施以严。这些都需要主公亲自定夺,倘若主公对此并不介意,亦或是默许了张飞的所作所为,那么张飞就不会受到惩罚;反之,如果主公知悉此事之后勃然大怒,下令问责的话,那么张飞便要受到惩罚,轻则重杖一百,重则直接问罪斩首。”这是周瑜的回答。他明白无误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坚决执行李利的军令,唯李利之命是从。
李暹闻言后,欣然点头,肯定道:“都督所言极是,末将亦有此意。只是兄长此刻还在千里之外的蜀郡,无法及时获悉此事,加之密信传送颇为不便,一来一去至少需要十天左右。在兄长将令到来之前,不知都督打算如何处置张飞,当真不作任何处理吗?”
周瑜神色微变,眉头蹙成一团,凝神思考,沉默好一阵儿,缄口不语。
半晌后,他轻轻点了点头,沉声道:“暂时不作处理,让他仍在上将军帐下效力,等候主公军令。不过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想来主公不会严惩张飞,最多略施惩戒,让他受些皮肉之苦而已。
记得主公临行前曾对我说:‘自天下大乱至今,大汉各州各郡几乎都经历过战火的淬炼和洗礼,饱受战祸之苦;唯独益州多年来一直置身事外,即使爆发战乱,也仅限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半数以上的郡县都没有经历过战乱之苦。因此益州战事必须施以雷霆手段,震慑宵小投机之徒,使其对我西凉大军心生畏惧,惟有如此方能迅速平定益州。’
所以,我猜测主公不会降罪于张飞,最多是小惩大诫,借此安抚人心。仅此而已。”
李暹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道:“都督言之有理。兄长素来仁慈为怀,但是益州不同于其它州郡,太平年月过得太久了,不能以常理待之,必须使用非常手段,予以强大震慑,如此方能收奇效。”
周瑜道:“确是如此。不过张飞所为未免太过凶残,如此肆无忌惮的肆意屠城,势必引起各郡百姓拼命抵抗。果真如此的话,便是过犹不及,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李暹思索着轻轻点头,表示赞同,遂话锋陡转,低声问道:“不知都督对接下来的战事有何安排,我等何时才能挥师成都,与家兄会合?”
眼见李暹不再追问张飞屠城之事,周瑜甚为赞许,暗自感叹道:“不愧是主公的胞弟,虽然对张飞的勇武赏识有加,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并不一味袒护,识大体顾全局,知进退,殊为难得!”
实际上,此次周瑜之所以避重就轻地处理屠城一事,何尝不是对李暹的试探。他想知道,面对张飞擅杀数万百姓,李暹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地袒护他。
如果李暹不辨是非,不分青红皂白,仍然袒护张飞的话,那么周瑜便要重新审视李暹了;重新考虑他是否有能力统率大军征战,合不合适坐镇益州,甚至怀疑他是否可堪大用,等等。所幸,李暹明辨是非,顾全大局,并非昏庸之人,否则周瑜就会收回军权,并建议李利更换镇守益州的人选。
这不是危言耸听,亦非周瑜狂妄自大,而是有这份担当和实力。
眼下他之所以退居幕后,把军权交给李暹,自己甘愿替他殿后压阵,纯粹是替主公李利培养李暹,出于爱护之心,他要对李利负责。如果李暹可堪造就,那么周瑜也乐于成人之美,帮衬他一回,助其树立威信,为日后坐镇益州夯实基础。倘若李暹不堪大用,即便他是主公李利的胞弟,周瑜也不会任由他胡作非为,不仅不会把军权交给他,还会直言不讳地建议李利撤换人选。
这是周瑜为人处世的原则,亦是深藏于骨子里的固若磐石的坚定信念。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决定,皆以李利的意志为出发点,兼顾全局,始终抱着对李利尽忠的坚定信念,是以他心底无私,无所畏惧。此次出征益州,李利已将李暹托付给他周瑜,他就要对李利负责;纵然李暹也算是半个君主,但他也不会放任自流、袖手旁观,该管的必须要管。
好在李暹并没有让他失望,并且同他一样,顾全大局,始终将李利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李利的统治地位。
对此,周瑜颇感欣慰,真心替李利感到高兴,因为他有一个堪为统帅之才的好弟弟。
暗自思量之余,周瑜胸有成竹地道:“上将军莫急,眼下我等已经深入益州腹地,攻陷巴郡已然势在必行,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何况目前形势对我等极为有利,赵韪发动叛乱,将巴郡境内七成左右的守军全部调走,以致巴郡防守空虚,兵力严重不足。这就给了我军趁虚而入的绝佳机会,亦是我军深入巴郡数百里却没有遇到顽强抵抗的直接原因。
现如今,安汉城已被我军占据,旬日之间我东路大军便可陈兵江州城下”
第143章扬刀立威(续)
周瑜道:“现如今,安汉城已被我军占据,旬日之间我东路大军便可陈兵江州城下。
然则,目前赵韪叛军与刘璋大军正于成都城下两军对垒,激战正酣,僵持不下。倘若我军此时攻打江州城,必将影响赵韪叛军的军心斗志,毕竟江州是赵韪的根基所在,他绝对不会坐视不顾,一旦得知后方老巢危急,便极有可能第一时间撤军回援。而这恰恰是我等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
说到这里,周瑜语气一顿,迅速敛起笑容,神情肃然地沉声道:“有鉴于此,我决定,大军于三天后清晨出发,沿途之上不可恋战,迅速围困江州城,却是围而不攻,严密封锁通往蜀郡的所有道路。直到赵韪和刘璋之间分出胜负之后,再行攻城亦为时未晚。
届时,如果赵韪战败,那么江州作为他的根基所在,其治下江州一众僚属势必受其牵连,走投无路之下他们唯一的出路便是开城请降,投靠我军。如此一来,我等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将江州收入囊中,继而收取巴郡全境,进军成都。”
李暹若有所思的轻轻点头,思索片刻,道:“如此说来,我军围困江州之后便应暂缓进攻,坐等赵韪与刘璋厮杀结束,然后再行决断。这样一来,固然可以避免赵韪突然撤军回援江州,可是我军远道而来,却在江州城下徒耗时日。无形中加重了后方粮草辎重的押送压力。一旦粮道受阻,或是被敌军偷袭,我数万大军岂不危矣?”
“嗯。上将军所言甚是。”周瑜闻声颔首,赞许道:“正如上将军所说,此番我军征讨益州的成败关键便在于,后方粮道是否畅通,粮草辎重能否按时运至前线,供应大军所需。只要粮草辎重供给不出问题,此战便有五成以上的胜算;加之我军此刻已经深入益州腹地数百里。彻底摆脱了蜀道的阻隔,并在巴郡站稳脚跟。自此以后,在确保粮道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我军攻取益州的胜算又增加了两成,拥有七成胜算的战役可以算得上是胜券在握。
但是,我东路军仅有六万步骑,沿途之上连续攻城拔寨。必然还要折损一部分兵马。而接下来的江州城如果采取强攻的话,必将造成重大伤亡。这样一来,单凭我等手里这点兵马攻打蜀郡、乃至成都,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因此,你我二人率领的东路军并不是此次益州之战的主力,所肩负的使命便是扰乱益州军的视线,牵制其一部分兵力。为西路军作掩护。惟有如此,才能帮助赵云、马超和黄忠三人率领的西路大军得以顺利夺取蜀道。而后挥师益州,一举奠定胜局。”
李暹凝眉沉思着轻轻点头,似有所悟地道:“大军出发之前,都督并未指明两路兵马由谁担负主攻任务,但是就兵力多寡而言,子龙将军率领的西路军无疑是此次南征的主力部队,担负着正面进攻任务。再加上,金牛道自葭萌关出发至成都,遥遥一千多里,沿途之上大大小小百余座关隘,城池无数,重重险阻。这才是真正的任重而道远啊!”
唏嘘感叹之余,李暹语气一顿,随之继续道:“西路军走的是汉中通往益州的金牛主栈道,而我东路军则走的是米仓捷径。所以我等抢先进入益州,率先发起进攻,诱使益州军前来阻击拦截,从而牵制其一部分兵马,为西路军进入益州创造有利条件。只有西路军真正挺进益州腹地,才能算是彻底奠定胜局,早晚必将攻克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