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1014节

为此刘表彻底被激怒了,遂派遣豢养多年的家族死士潜入江东。将孙策余下的两个弟弟孙匡和孙朗一并诛杀,而辅佐江东孙家三代的程普、黄盖和韩当等一众将领也连番遭遇暗杀。相继负伤,铁骨铮铮的黄盖险些死在刺客手里。这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暗杀行动,足足持续了九个月,荆州和江东互有伤亡,双方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都没有占到便宜。直到两个月前,江东孙氏嫡系一脉的男丁几乎快要断根了,无奈之下江东少主遣使议和,再次向刘表低头。终于不再反抗,至此双方达成和解。

一个月前,刘表派遣水师中郎将蔡中蔡和二将率领两万水军进驻江东,并在吴郡督造船坞,作为荆州水军常驻港口。作为交换条件,封闭多年的沿江水道全线开放,允许两地商旅来往通商,江东老将韩当率领一万五千江东军驻扎在江夏,以确保江东商旅的渡江安全。对此。刘表和江东少主均无异议。

在此之前,刘琦虽然知道这些事,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不了解详情。他一直想不明白荆州军完全可以攻占江东。却为何采用逼降的方式胁迫江东就范,而不直接出兵攻打。直到此刻从蒯氏兄弟和蔡瑁的话语中,他找到了答案。其父刘表之所以煞费苦心逼迫江东依附,是因为荆州军需要保存实力。不能把全部兵力用在与江东军的厮杀当中。否则,一旦西凉李利突然出兵偷袭。荆州军就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届时必将给西凉军留下可乘之机。

骁勇善战的西凉军驰名天下,倘若被西凉军抓住机会或找到破绽,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西凉军攻陷樊城,那么刘表夺取江东的计划势必遭受重创,轻则白忙活一场,重则鸡飞蛋打,连老巢荆州都有可能被西凉军一锅端掉。所以刘表不想也不敢倾尽全力出兵江东,只能采用非常手段智取江东,达到收为己用的目的即可,却不能一举吞并江东,更不能逼迫太甚,以免适得其反,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所幸,江东孙策一死,曾经强大一时的江东军不复昔日之彪悍,少主羸弱,江东文武也是人心涣散,各怀鬼胎,分歧众多无法形成合力。这就使得刘表很容易控制局面,坐在江北就能遥控江东,随心所欲地驱使江东军,为己所用。

有鉴于此,蒯氏兄弟和蔡瑁等人所言虽然有夸大其词之嫌,但大体符合现状,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

“正如诸位所说,时下有资格有实力继承帝统的汉室宗亲,唯我刘表一人。”走来走去的转了半晌,刘表终于开口说话了。

“然则,诸位可曾想过,一旦我荆州独立成国,并以汉室正统自居,西凉李利又将置于何地?想必诸位都不会忘记,李利其人虽是野心勃勃之辈,但是他一天没有僭越称帝,那他就是天子敕封的总揽天下军政事务的大将军,这一点谁也无法改变。须知,无论是袁术谋逆称帝还是袁绍阴谋篡位,他们都不敢招惹李利,至于他们下达的敕封诏书则无人理会,逆贼的诏书全是矫诏,一文不值。”说到这里,刘表走到宽大柔软的州牧宝座上慢慢坐下,端起桌案上的茶盅轻呷一口茶,不再言语。话到嘴边留一半,想来他是故意为之,剩下的一半留给堂下众人去思考。

这是困扰刘表许久的难题,也是他一直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更是让他对帝位望而却步的最深的顾虑。

在没有解决这个疑难杂症之前,刘表宁可维持现状,也不会贸然登基称帝。因为他担心自己前一刻君临天下,后一刻就要面对李利麾下的百万大军,与其这样,继承正统帝位又有何用,还不如维持现状轻松。至少就目前形势而言,李利没有任何借口出兵攻打荆州,谁让李利至今还顶着天下兵马大将军的头衔呢,岂能无缘无故地攻打汉室宗亲?

就像刚刚结束的益州之战一样,李利秘密出兵益州还需打着攘助刘璋平定内乱的旗号,借此掩人口实,安抚人心。直到益州之战尘埃落定,传入中原各州的消息是:刘璋自认德薄才疏,武不能安邦文不能治国,提领益州数年以来毫无建树,无恩德施予百姓,无业绩偿还皇恩,遂甘愿退位让贤,由李利提领益州,任益州牧。据说,李利率军进城之时,刘璋亲率益州文武出城相迎,而李利则以公侯之礼厚待刘璋,事后仍旧敕封刘璋列侯,领谏议大夫,前往长安安度余生。

李利为何这样做?答案就是四个字:名正言顺。

不管其他诸侯势力的文臣武将如何理解,想必都知道李利意在攻取益州,所谓的刘璋请降不过是愚弄寻常百姓而已。但是即使诸侯们都知道又能如何,黎民百姓口口相传的还是刘璋主动让位,并非大将军李利强行抢夺。如此以来,不但无损于李利的声誉,反而再添几分威名,进一步彰显了李利的仁义之名,进而将李利的声望推到其他诸侯无法比拟的高度,俨然是高山仰止的存在,令刘表和曹操两位诸侯羡慕嫉妒恨,感叹不已。

短暂沉默之后,蒯氏兄弟相顾无言,遂将目光转向蔡瑁,示意他代表众人劝说刘表。看到左右两旁的灼灼目光,蔡瑁的脸上罕见地露出几分为难之色,却不得不硬着脖子答话:“主公所虑者无非是,主公继位之后大将军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我荆州。末将却认为主公不必忧虑,主公承袭帝位之时仍旧敕封李利为大将军,其麾下一众文武的官职和爵位一律不变,再赏赐一些财帛加以安抚即可。这样以来,想必大将军应该不会有异议,不会妄动刀兵。

换言之,即使大将军仍旧不满意,仍然坚持出兵攻打我荆州,难道他就没有后顾之忧么?河北曹操岂能坐视不顾,错失良机?要知道,一旦我荆州被西凉军覆灭,他曹操纵有通天之能亦是徒然,根本不可能独力对抗李利麾下的百万大军,早晚步入我等后尘。此一节,聪明如曹操岂能不知其中利害?

时下西凉李利一家独大,而我荆州和河北曹操两家实力相当,都无力单独对抗西凉李利,唯有两家联手共抗李利,才能并存于世。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缺一,必被李利所灭!所以主公不必忧虑,继承帝统势在必行。”不得不说,蔡瑁这番见解极为精辟,将河北与荆州的关系分析得十分透彻,称其一针见血亦不为过。

由此可见,蔡瑁能够位居荆州上将军绝非侥幸,更不可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草包。历史上,如果不是曹操错杀了蔡瑁和张允,是否还会出现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混战?

“也罢,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顾不上那么多了。”蔡瑁一席话成功说服了刘表,他终于松口了。

语气一顿,刘表叮嘱道:“本州承袭帝位乃是为了重整汉室,维系我皇族血脉,捍卫大汉王朝,绝非图一己之私。是以尔等不可操之过急,不可铺张、过度耗费钱粮,还需谨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刘表决计不做第一个登基称帝的篡位之人。”

“这是为何?第一个即位称帝的诸侯无疑是占尽先机,为何主公却不欲为之?”蒯良接声问道。

刘表十分淡定的道“本州与先帝本就是同出一脉,汉室正统,何须抢占先机?唯有出现异姓诸侯僭越称帝之后,本州即位登基方为正统,否则,与乱臣贼子何异?”语罢,刘表缓缓起身,似乎是有些倦了,临行前又补充道:“此事便交予尔等六人去办,琦儿就不必参与了。”

第199章河东行

建安七年的春天,大汉各州愈发平静,犹如一潭死水无波无澜,不见一丝涟漪。

河内大营。昨天夜里随着一行千余铁骑深夜进驻营寨,大都督郭嘉的营帐随之易主。

好在鸠占鹊巢之人还算有点良心,没有将郭嘉深夜赶出去,还让他在自己住了一年多的营帐里再住一晚,天亮之后便另寻其他营帐下榻吧,因为随后还有女眷住进来。

显而易见,住在军营还有女眷相伴的,整个西凉军中有且仅有一人,他就是全军统帅李文昌。

也只有他敢这么霸道,敢把河内大军的大都督赶出中军帅帐,进而占为己有。

这次李利前来司隶主要是为了散心,捎带巡视沿途屯军大营,最终目的地是壶关。

一个月前,益州传回消息,诸葛亮率领的西征大军首次遭遇重创,先锋大将马超帐下五万大军除主将马超、副将张飞和曹性等千余人侥幸生还,余下兵马全军覆没。是役,二十三名中郎将以上的将领罹难,其中就有马超的弟弟马铁、桓飞的两名家将桓义和桓全。

闻讯后,李利和桓飞等将领星夜兼程赶往汉中葭萌关,等候这些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领的棺椁从蜀道运送出来。为此,李利在关前足足等了两天,随后亲自护送棺椁返回长安,于半个月前下葬,葬于乐陵,并追谥马铁、桓义、桓全三将为列侯。

这是诸葛亮领军西征南蛮一年半以来的伤亡最大的一次惨败。为此诸葛亮上表请罪。李利批复仍由他领军,稳定军心、以图再战。待战后一并区处,赏功罚罪。

时间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自李利起兵至今已整整十年了。十年间,李利麾下大军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几千人的队伍发展到百万大军,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最初追随他打拼的那帮老兄弟逐年递减,除了升迁为将领之外,普通军士已经所剩无几了。

起兵之初,李利曾承诺与他们同生死、共富贵,可是真正能够活到现在的老兵却不多,但只要能活下来。至少也是屯长、军侯一级的底层将领,数以百计的中底层将领得以拜将封侯,而中层将领则是水涨船高,大多都享有仅次于各营主将的优厚待遇。不仅如此,李利早在五年前司隶大战结束时就做了安排,有意保护第一批跟随自己征战的老兵,让他们脱离前线,由主力战营转为屯驻后方的城防军。

然而,不管如何保护他们。战争还在继续,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冀州惨败之后,李利在中原各州屯驻重兵,数十万大军全部驻扎在中原战场上。于是征讨益州时李利麾下兵马便已捉襟见肘,不得不从后方驻屯军中抽调一部分兵力奔赴益州战场。结果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桓义和桓全二将就是最早跟随李利征战的老兄弟,司隶大战结束后就被派到后方守城。转为郡府兵将领,不再冲锋陷阵。征讨益州时兵力不够。抽调他们押运粮草,益州之战结束后他们主动请缨参战。随诸葛亮西征南蛮。大军出征当天,李利亲赴校场誓师出征,为他们斟酒壮行;不承想,成都一别竟成永诀,桓义、桓全帐下四万余郡府兵悉数战死沙场。

桓义和桓全都是桓飞早年在西域大漠中结识的生死兄弟,除了他二人之外,还有桓狼、桓豹和桓双和桓忠四人。这六人原本都是西域胡人劫掳的汉人奴仆的后代,只有乳名没有姓氏,因自身勇猛过人,长大成人后便脱离胡人部落,各自占山为王,直到遇见桓飞之后相继被他降服,所以他们都是桓飞给取的名字,等同于家将。

实事求是的说,李利早年在凉州之所以能够站稳脚跟,与桓飞率领的响马队伍投奔于他有着直接关系。换言之,如果没有这支响马的支持,就没有李利今日的成就。

现如今,桓飞帐下六名家将两死一重伤,只剩下三个健全的。于情于理,李利都要给予厚待,不管别人怎么看,说他收买人心也好还是诚心诚意的关心也罢,该做的他都会去做。人在做,天在看,人生在世只要问心无愧就好,何惧人言?

安葬了这些战死沙场的将领之后,桓飞情绪低落,整日借酒浇愁,连续半个月均是烂醉如泥。李利同样心情沉重,却又担心桓飞再这样颓废下去,早晚会醉死的,遂不得不将他带在身边,安顿好各项事宜之后便带着他离开长安,前往中原巡视各地屯军。

对于征战沙场多年的李利而言,早已见惯了生死,却不代表漠视生命,尤其是那些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前一刻还聚在一起把酒言欢,后一刻却已阴阳相隔。人在意志消沉的时候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旅旅游,或许心情就会好起来;这是李利此行的初衷。

此次李利没有带家眷,只有伸手不俗的滇无瑕和祝融二女相伴;倒是桓飞把家眷都带上了,一个正妻八名妾室,还有十多个姿色上佳的美姬相随,莺莺燕燕的整天围着桓飞,左拥右抱携美出游,不愧是威名赫赫的“西凉第一战将”。

显而易见,李利此次轻车简从的前来中原,绝不单单是为了陪桓飞出来散心,肯定还有其他目的。身为一方霸主,他的时间很宝贵,仅是堆积如山的奏简就让他忙得晕头转向,哪有闲暇陪着麾下将领出来散心。

又是一夜好梦。直到日上三竿,李利才从后帐走出来,身后还跟着一身戎甲,脸颊上红晕未消的滇无瑕和祝融二女。显然,昨天下午才赶到大营的两女又让李利好好犒劳了一番,让她们二人容光焕发,光彩照人,举手投足间透着万种风情,尽显美艳少妇的绝代风姿。

转眼间,滇无瑕已经跟随李利快十年了,但是岁月却没有在她美丽的容颜上留下一丝痕迹,反倒愈发美艳动人,眸光流转间亦有无限风情。这么多年了,李利依然被她所倾倒,只要和她在一起就忍不住旦旦而伐,梅开二度是常态,偶尔还会大爆发,端是迷死人不偿命的绝世尤物。

跟在滇无瑕身边的祝融也不逊色,无论是容貌身材还是妩媚气质,都不逊于滇无瑕。最重要的是她们俩的武艺也不相上下,性格也很相像,因此两人很是投缘,仿佛天生就是姐妹。自打第一次见面就对上眼了,此后一直形影不离,组成了一对不逊于任红昌、何莹姐妹俩的全新组合,于是内府又有了第二对姐妹花。

值得提的是,自从祝融跟了李利之后,她的着装越来越保守,以往露胳膊露腿的清爽装扮彻底不见了,全部换成了紧身长裙和铠甲。一年多来,她喜欢跟在李利身边,给他做贴身侍卫,身着特制的亮银铠甲,英姿飒爽,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很是养眼。因此李利也由着她,留在身边既养眼又舒心,何乐而不为呢。

用过午膳,李利和郭嘉坐在帅帐里饮茶叙谈。说起来,自从讨袁之战结束后,李利和郭嘉已有两年不曾坐在一起聊天了。相隔两地,彼此都有一大堆事要做,根本没有机会碰面,如今天下局势好不容易稳定下来,主臣二人终于又聚到一起。

“近日细作探报,邺城曹操的治所又在大兴土木,不仅把之前汉帝刘协的废弃宫殿修葺一新,还把残破的袁绍府邸推倒重建。此外,曹操麾下各州郡官吏似乎也很忙碌,各州郡的郡城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顿和修葺,很多世家大族也随之忙碌起来,张灯结彩。看这架势,近期冀州境内一定有大事发生。”郭嘉一边给李利斟上一盅茶,一边低声禀报道。

李利淡然一笑,道:“以此看来,曹操想要登基称帝了。”

郭嘉点头道:“应该不会有错,登基前的筹备事宜已经持续半年了,想来眼下都已筹备妥当,只等收复冀州全境,想必曹操就要登基称帝,改元开国了。”

语气一顿,郭嘉喝口茶清清嗓子,接着道:“从去年夏天开始,曹操先后调集十几万大军攻打常山、中山国,好在鞠义将军能征善战,与曹军屡屡交战,凭借七万步骑愣是顶住了十几万曹军的进攻。今年开春,曹操再次出兵围剿,以曹仁为主将,张郃、高览、蒋奇为副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围攻鞠义所部四万余兵马。

半个月前,微臣接到战报,中山国失陷,鞠义将军收缩兵力,退守常山,与曹仁率领的中军对峙相持。时下鞠义将军告急,先后三次派遣亲兵赶来大营求援,料想并州各郡守军也接到鞠义将军的求援书信。如果援军不能及时赶到的话,以鞠义将军现有的三四万兵马很难抵挡曹仁帐下十几万大军,或许就在最近两日就会接到鞠义将军的败退战报。”郭嘉这番话中透着询问之意,也有替鞠义求情的意思。这是因为,早在郭嘉接到鞠义的求援书信之前,就接到了李利的军令,命河内大营十万屯军不得擅动。

这道军令就意味着,滞留在冀州境内牵制曹操的鞠义大军只能孤军奋战,暂时不会有援军前去支援。甚至,郭嘉还有另一种猜测,或许鞠义帐下七万兵马已经被放弃了,得不到任何救援。

ps:衷心感谢:骁骑第五位堂主“书友150203181145640”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华虎贲军”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首节上一节1014/10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