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第619节

高义欢见梁以樟颇为自信,脸上微笑道:“先生有信心,那孤王就不多说,这里只交代三件事情。”

梁以樟拱手道,“大王请吩咐!”

高义欢站起身来,负手走了几步,然后停下步子道:“第一件事情是关于孙可望。雄镇府的沐天波和杨展,暂时不要动他们,留着他们作为与西军间的一个缓冲。对于西军,孤王的想法是,既然解决不了,那就各取所需。牛金星已经去联络孙可望,孤王回西安后,这件事情由先生全权处理,若孙可望能同意称藩,四川可用少许粮食,换取云贵的铜矿和茶叶。”

说着高义欢顿了顿,目视梁以樟道:“孙可望这个人十分的狡猾,就算是称藩后,也需要防着一点。毕竟流寇不像我们大魏,他们走哪儿吃到哪儿,打仗不需要那么多准备,一旦让他现了什么良机,他未必不会上来咬我大魏一口。”

四川环境封闭,北面和东面都是魏国的版图,西面是藏区,而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藏民早已没有了吐蕃王朝时代的野心和侵略性,同样比较安全,只有南面的西军是个威胁,只要处理好这个威胁,四川就基本安全了。

梁以樟点了点头,“臣明白了!”

高义欢接着道:“第二件事是关于大魏在四川的行政,孤王以为眼下应该以巩固控制区域,恢复地方生产为主,至于境内的土司,则以安抚为主,等在川蜀站稳脚跟,在逐一击破,切不可贪功。”

梁以樟道:“臣在四川,准备先用两年的时间,殷实府库,训练军队,同时招募和鼓励土民下山开垦荒地,鼓励土汉间进行交易,减少土汉矛盾,等时间成熟,再继续推行改土归流。”

高义欢微微颔,西南地区土司众多,西魏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就必然会与土司产生冲突,甚至会引土司叛乱。

天启年间,爆的奢安之乱,就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

高义欢听了梁以樟的话,知道他心中有数,遂即道:“最后一件事,便简单许多,就是必须要加强四川与外部的联系,把四川生产的物资运出去。这就需要修复连接汉中的栈道,还有造船,沿江而下,将货物运道湖广。”

梁以樟道:“等府库充盈后,臣会按照大王的意思,加固栈道,保证四川与关中和湖广的联系。”

高义欢走过来,抓住梁以樟的手,郑重道:“那孤王就将四川拜托给先生了!”

“臣定不辱使命!”梁以樟正色道。

高义欢使劲摇晃了几下他的手,“那好,今日就说到这儿,等会儿孤还要交代将领们几句,先生就先回衙处理事物吧!”

几日后,成都北郊,大队队的魏军士卒,推着骡车,牵着战马,正徐徐向北进。

此时在城外长亭处,梁以樟领着众多留蜀的官员和将领相送,高义欢与众人说了几句,便将留守四川的两员大将王得仁和白旺叫到一边。

“参见大王!”两人齐齐行礼。

“两位请起!”高义欢令他们起身,然后嘱咐道:“这次本王班师回朝,四川的防务两位将军要用心。若是真出了什么大变故,你们只要记住,成都不能丢,入川的道路不能丢,孤王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增援你们,你们记住了吗?”

“大王的嘱咐俺们铭记于心。”

高义欢拍了拍两人肩膀,缓缓道:“四川,孤王就托付给你们了!”

说完,高义欢便翻身上马,梁以樟等人躬身拱手,高义欢一扬马鞭,便追上大军浩浩荡荡的往北而去~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支持正版。)

(本章完)

第684章 嫂嫂也在

时间到十一月中旬,天空中雪花飞舞,关中大地上覆盖了一层薄雪。

在通往西安的官道上,数万大军脚踩着薄雪,顶着寒风向前挺进。

高义欢骑在战马上,观察着这官道两侧,白雪皑皑的原野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出现一个村落,炊烟袅袅升起,看样子已经有了些生气。

“看来近一年的时间,李先生治理关中,还是颇见成效啊!”高义欢嘴里哈出白气。

陈名夏脸颊冻得微红,吐着白气道:“关中乱了多年,土地多,人口少,藩府组织百姓耕种,靠近渭河水系的良田种麦子,差一点的田地,便种棉花,还有玉米和番薯。明岁之后,渭河平原上的粮食能够满足关中六成的消耗,剩下四成则从湖广和四川转运。不过粮食上虽有缺口,但是棉花收获后,则直接卖给西安附近的工坊织出棉布,然后销往西域、蒙古、乌斯藏,换取牛羊、马匹、还有毛皮,总的算起来,收支应该能够达到平衡。”

高义欢问道:“关中生产的棉布,应该是比不上江南的货物吧。这些棉布能有竞争力么?”

陈名夏道:“江南的棉布确实要好于关中生产的棉布,他们的货物不仅精美,而且还比我们的货物便宜。在关内,我们的货物基本都没有竞争的能力,不过关外的蒙古人,对棉布的要求,并不像关内那么高,粗糙点没关系,能穿就行。我们现在是占据了距离近的优势,加上藩府对关税的调控,让关中生产的棉布,能占据一席之地,但想要彻底竞争过江南,臣以为不太可能。”

陈名夏是江南人氏,对江南经济发达,棉纺、丝织的厉害之处,是深有体会的。

高义欢沉思着点了点头,“江南纺织历史悠久,关中刚刚起步,只要能生存下来就行,不用急于一时。”

陈名夏道:“其实藩府要扶持关中的棉纺工坊,还是有很多办法的,但是问题在于,藩府只能控制藩国之内的事情,还不能影响外部。我们不转卖江南的布匹,别人会进行转卖。现在口外对蒙古人的贸易,大部分都是被山西的晋商把持,他们在江南拿到物美价廉的货源,最远能够卖到罗刹国,把我们在口外的生意都抢得差不多了。”

这还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满清对蒙古的影响力,要比西魏大太多了。

晋商借着满清的庇护,在口外贸易时,比西魏国的商队更安全,而他们手中的货物,又比西魏的好,那西魏便很难竞争过晋商。

“这次满清唆使蒙古入寇关中,就是商队,发回来的消息。”高义欢沉声道:“商队去口外,不仅能够为藩府带来高额的收益,同时还能收集口外的信息。因此藩府必须要给商贾一些支持。现在看来我们货物,成本高,品质差,是一个短板,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一个优势。货源掌握在别人手中,终究是受制于人。不过我看除了货物之外,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要提高大魏在口外的影响力。”

陈名夏道:“大王真是一针见血,要是我大魏的影响力足够,能够震慑住周边蒙古,将晋商挤走就不成问题。不过想要解决蒙古,震慑周边蛮夷,却并不容易啊!”

高义欢微微颔首,嘴角哈着白气道:“这确实不是一件易事,首先我们大魏必须足够伟大,伟大到令诸夷崇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兵事上,全面碾压他们,让他们高度的认同和崇拜我们才行。我们必须在文化和兵事上保持绝对的强势。”

陈名夏看着高义欢愣了下,内心忽然有点激动起来,“臣明白!就像盛唐一样!”

高义欢点了点头,遂即又摇了摇头,“唐朝并没有完全做好!”

他正说着,抬头一看,远处一座雄伟的城池,已经出现在眼前,遂即笑道:“呵呵~到王京了!”

十一月间,百姓们忙完了农活,可是距离春节又还早,大冷天的,百姓无所事事之下,便大多在热炕上造孩子。

此时西魏国人口,接近两千五百万,过上二十年,只要平安稳定,粮食充足,估计能涨到五千万。

因为天气日渐严寒,白雪覆盖了城墙、屋顶和街道,即便是大白天的,街上也少有行人,城中的居民都在家里烤火取暖。

在魏王宫内,院外的亭子里,朱媺娖、赵娟、邓氏、还有李岩的夫人汤氏和红娘子坐在一个桌子旁,桌子上蒙了毯子,下面放了火炉,几人一边烤火,一边刺绣,一边欣赏着雪景。

李岩的夫人汤氏,刘黑子的夫人邓氏,都是出自书香门第,同朱媺娖能够聊到一起去,她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说话,有时候还会做些诗词,至于赵娟和红娘子则完全是捧个人场,基本插不上什么话,只是作陪,对她们谈论的雪景和诗词、戏曲,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困觉。

这时朱媺娖已经渐渐习惯了在魏王宫中的生活,尽管赵娟与她没什么话说,聊不到一起去,但是对她这个王妃却很尊敬,生活安排得无微不至不说,见她闷闷不乐,还特意給她找来几位大臣的夫人来陪她说话,让她有了能够交流的对象。

虽说有人说话,排解了她的一些苦闷,但是有时候,朱媺娖还是有些高兴不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让她心中时常感到失落。

此时,高义欢骑着战马,已经到了王宫前,几个月的时间过去,王宫的修整又有了进展,大门粉刷一新,装上了铜钉,挂上金漆匾额,虽依旧寒掺,但已经有了一点王宫的样子了。

高义欢刚到宫门前,门口值哨的侍卫,立刻就迎接上来,替他牵住了战马。

高义欢将马鞭丢给侍卫,抖了抖身上的雪花,便疾步向后宫走去。

空旷的王宫内,院子和亭台阁楼,都覆盖了一层白雪,别有一番风味。

首节上一节619/9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