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42节

  

第218章 书生当兵

  

  东莱军招募兵员的场地挤得人山人海,间或有闻讯赶来的青壮着急地问询:“李使君招募了多少兵卒?可还有缺额?”

  “急个鸟!再等一炷香的功夫,就会有军卒唱数了,刚才一个时辰的功夫,也不过招募了六十人而已”

  新来的青壮松了口气,道:“那便好,那便好,我听说这次李使君要招募一千五百人,咱们总归是有机会的”。()

  “唉,那可不好说,往日里咱可没见到这么多的青壮,真是不遇场面不知道人多,你瞅瞅,这附近的兄弟起码得有两千开外吧?”

  “那可不是!”

  “你就瞧着吧,待会儿这人数只会越来越多,苍天保佑,我现在只盼着晌午之前能够轮到我,能否过关就看祖坟能否冒青烟了”

  “哈哈,兄弟说笑了”

  “没跟你说笑,咦,你瞅瞅,又来了两队人马”

  青壮闻言望去,果然看到千把人排着整齐的队列缓步而来。

  与四周散漫噪杂的人群不同,来的这伙人数目虽多,可却没有人交头接耳,更没有人嬉笑反顾,所有人都板着脸,竭力保持着队列的完整。

  如此迥异的行为自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忽然,不知道是谁叫了起来:“是赵家庄的护盐队!”

  “不全是,我还看到李家盐场的人”

  “怪不得能有这阵仗,感情是他们呀!”

  在介亭,赵家庄的护盐队远近闻名,他们虽然不是官军,可战斗力却远远超过了县城的郡兵,去年,县城受到流寇滋扰的时候,若不是赵家庄、李家盐场鼎立援助,流寇还不知道会嚣张到什么时候。

  渐渐的,乡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护盐队根本不是官军事实,直到今日,护盐队跟李家盐场的护卫齐齐出现,众人才意识到,原来他们视之为依靠的两股兵马一直以来只是私军……

  有脑筋活络的家伙不禁心中哀嚎不已,这下完蛋了,僧多肉少,名额有限,偏偏又冒出来如此劲敌,待会儿轮到他的时候,八成已经满额了。

  不管怎么说,赵亮为护盐队出的主意还是使人颇为震撼。

  趁着一众青壮盘算兵卒缺额的时候,一名东莱军卒站在木台之前,高声喝道:“介亭的诸位兄弟听好了,要想加入东莱军,须得令行禁止,你们瞧见他们没有?我家使君有令,什么时候你们排出齐整的队列,什么时候再对你们进行考校”。

  换言之,在众人派出队列之前,谁也别想继续了。

  当下,有人叫了起来:“敢问这位哥哥,多少人一队?”

  “五十人一队即可”

  “听见没?李使君从介亭招募兵卒,摆明了是看得起咱们,咱们兄弟可要给他长脸,莫要坠了他的面子,不就是排队吗?快快快,谁要是误了时辰,无法进行考校,待会儿可莫要哭嚎”

  一开始,青壮们谁也不服谁,可瞥到护盐队的青壮已经开始考校之后,他们当即有了危机感。

  总共征召一千五百名军卒,如果名额都被护盐队霸占了,那大家伙儿岂不是白开心了?

  不需要人提醒,只要凑齐五十人,青壮们便急冲冲地往前走。

  “不要急,不要急,排的齐整些!”

  生平第一次,青壮们开始意识到队列的重要性。

  行至近前,一名军卒拿着铁片卷成的喇叭,大声叫喊起来:“有谁识字,懂书写?到这边,报上名来,可以免于考校!”

  “报,这位大哥,小生粗实几个大字!”听到还有这待遇,身材瘦削的郑方大喜过望。

  “喔,你且过来”

  郑方应诺之后并没有立刻抽身离开,而是指着自己前后的队列问了起来:“敢问大哥,我离开之后,不知道对他们有没有影响?”

  那军卒笑道:“你倒是个有心人,不妨事,只要他们把队列排的齐整些,少个把人不妨事的”。

  郑方松了口气,道:“那便好,那便好!”

  于是,在同伴羡慕嫉妒的目光中,郑方迈步离去。

  李贤一时无事,恰好注意到了郑方,此人面对诱惑犹能方寸不乱,铭记集体,倒是一个人才。

  郑方的考核与别人不同,军卒拿来一卷竹简,让其逐字抄写。

  阅罢之后,郑方研磨执笔,落笔如飞,不及片刻,就将简上的文字誊抄完毕。

  这时候,早有文吏上前接过竹简,他看过之后,钦佩地笑道:“端得一手好字,不知足下姓甚名谁,师从何人?”

  郑方笑道:“姓郑,单名一个方字,好叫这位兄长知晓,草民家境贫寒,没能得遇明师,实在是羞愧至极”。

  对于一名识文晓字的书生来说,与粗鄙不堪的莽夫为伍实在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好在郑方不是个腐儒,他告诉自己,连堂堂的淮阴侯韩信都能忍受胯下之辱,眼下,加入东莱军,又算得了什么事情?

  只要能让老母贤妻过上富足的日子,便是吃苦受累也愿意!

  昨日,听闻李贤招募兵员的消息过后,郑方便打定主意要试一试,只不过,赶到之后,他完全被募兵现场热闹的情景震撼住了,这么多的人,只怕轮到他的时候,一千五百的名额早已经满了。

  由于家中无钱,郑方身子格外瘦削,他不认为自己能够举起两百斤重的石锁,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陡然间峰回路转,东莱军竟然对读书人另眼看待,这就给了郑方机会!

  写字,郑方不惧任何人!

  果然,笔走龙蛇过后,连考校的文吏都对郑方赞不绝口。

  此时,一名军卒来到文吏身前,道:“我家使君想看看这位书生的字”。

  文吏急忙应诺:“好,使君要看尽管拿去”。

  郑方心头一跳,使君?在介亭能够称为使君的人物可只有两个人,一个便是介亭县令,另外一个就是李贤了。

  按理说,县令是不可能出现在这种场合的,那么对方的身份便呼之欲出了。

  李贤,一定是李贤李使君!

  郑方颇为激动,他虽是书生,可对李贤跃马扬鞭,击杀黄巾,击溃曹军、徐州兵马的事迹大为欣赏。

  

第219章 糜氏三公子

  

  李贤身旁,雕刻军牌的匠工忙的的额头生汗。()

  招收一千五百名军卒,这就意味着要雕刻一千五百枚军牌。

  偏偏军牌这玩意儿还不好提前雕刻好,因为你不知道军卒的姓名,籍贯,无法入手。

  幸好此番回乡,李贤带了匠工营的几十名匠工,不然的话,单是这份雕工就足够耗人心神了。

  饶是如此,匠工们还是一刻不得闲。

  李贤估摸着,这几日,最累的就是这批雕刻军牌的匠工了。

  当然了,感概归感概,身为郡国长史,李贤是不可能亲自操刀,为匠工分忧的,他能做的事情便是增加他们的赏钱。

  这时候,郑方誊写的竹简呈了上来。

  穿越这么久,李贤已经渐渐习惯了从上到下,从右往左的阅读方式。

  看罢之后,李贤叹道:“啧啧,好字!文字流畅,偏偏又赏心悦目,这人,录用了!”与自己那手不堪入目的大字相比,郑方这一手着实令人喜欢。

  那边厢,文吏听到了李贤的吩咐,当即抱拳对郑方笑道:“这位兄台,恭喜了,你被录用了”。

  郑方犹在梦里一般,他虽然对自己的书法颇为自负,可答案未曾揭晓之前,他心里还是乱糟糟的,不曾有片刻镇定。

  “真被录用了?”

  “货真价实,你还是使君钦点的参军呢”

  参军?参赞军务?这可不是等闲人能够担任的职位吧?

  郑方初来乍到,并不认为自己有足够能力担任参军,于是他不禁疑惑道:“敢问哥哥,可曾听说了这参军是什么职位?”

  “哈哈,兄弟多虑了,据说,并不是所有的参军都能参谋军事,为主帅出谋划策,我记得长史好像说过,像兄弟这种新晋参军,多半是进行一些文书记录誊写之类的差事”

  “原来如此”,答案揭晓的时候,郑方又有些遗憾。

  男儿大丈夫,谁不羡慕运筹帷幄,指点方遒的日子?

  正在感慨间,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叫道:“郑方”

  “在!”

  “你已通过参军考核,速去领取军牌”

  “喏!”

  郑方也是个土生土长的介亭人,若不是听人说过,他压根不会相信李贤刚及弱冠。

  在等闲人想来,像李贤这等手握兵权,身居高位的官吏,起码应该过了而立的年纪!

  以弱冠之龄执掌万余兵马,治理夷安这等大城,还又兼着郡国长史的职位,这等人物,即便放眼整个大汉朝都是寥寥无几的。

  之前,隔着老远,郑方看不清李贤的面目,现在,行到近前,他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李贤确实岁数不大。

  人比人气死人,货比货得扔!

  郑方已经二十三岁了,比起李贤,他有些相形见绌,甚至可以说一事无成。

  心中念头千转,可该行的礼数却不能欠缺了,于是,郑方作揖道:“草民郑方见过李使君!”

  李贤笑道:“错了,错了,以后自称卑职即可,你已经是我军中参军,不再是平民百姓了”。

  郑方应诺:“卑职遵命”。

  “嗯,适才你的文书我已经看到了,暂且到我军中做个参军吧,日后若是立下功勋,再行提拔,不知可否?”

  身居高位的人很多,郑方有幸也见过几人,可像李贤这般谈吐自如,毫无做作的官员却是绝无仅有,当下颇为感动,道:“军中讲究令行禁止,卑职得令!”

  李贤没想到郑方这么快就进入了角色,当下喜道:“入伍之后,你可有什么要求?”

  “卑职想跟家人道个别,其他别无所求”

  李贤微微颌首,道:“放心,日落之前,新晋军卒可以回家一趟,只不过,明日寅时三刻,须得准时应卯,迟到者,一概除名!”

  “喏!”

  谈话间的功夫,匠工已经把郑方的军牌雕刻了出来,与其他的军卒不同,在职务的位置上,郑方刻的是参军两个字。

  重之又重地将军牌交到郑方手中,李贤说道:“入我军中,日后便荣辱与共”。

  郑方在心中默默地重复了一遍,当下更是感动,他接过军牌,道:“为使君效死!”

  “这个就不必了,好生做事就可以了”

  “喏!”

  “来人呐,带着郑参军去熟悉一下军务”

  “喏!”

  打发走了郑方,李贤又迎来了下一名新卒。

  就这么迎来送往,一天下来,东莱军招募了三百人,而参试的应募者足足有一千五百人,五比一的淘汰比率让人心惊胆颤。

  不过,翌日一早,应募者依旧热情不减。

  东莱军丰厚的月俸是吸引人的物质动力,而李贤常胜将军的名头是使人趋之若鹜的精神引力,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面吸引下,没有人能够抗拒加入东莱军的诱惑。

首节上一节142/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