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之乱臣贼子 第524节

“看着这些士子,臣等才发现自己已经老了,陛下日后的臣子们恐怕就在眼前的这些士子们中间。”李甫笑呵呵的说道。江山代有才人出,李甫并不感觉到嫉妒,想自己已经成为郡王,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个时候虞允文领着众人进入大殿,纷纷跪在地上,山呼万岁。

“哈哈,都起来吧4到你们,朕想到当年太宗皇帝说的一句话,天下英才尽入吾彀矣V在也是如此,朕掌控中原,金人在河北,赵构在江南,但是在今日参加考试的延之中,有来自江南的,也有来自河北的,如今来到大唐考试,足见天下民心在我大唐。”李璟略显得意的说道:“不过,虽然能得到诸位的信任,但到底是科举,日后也是要治理一方,所以不仅仅要有文采,更是要有治世的能力。这文采嘛,诸位都已经考过来,能在万人中脱颖而出,足见你们的文采绝对不俗,这最后一惩考策论,策论的题目很简单,你们以后都是做官的,就以一个县为例,如何当好一个县令。”治世不需要文章,需要的是干练之才,李璟需要的不是一个讲空话的县令,而是一个能治理一方的县令。

如何当好一个县令?

大殿上的众人顿时嘴巴张的老大,一般的策论题目比较广,或者是比较正,或是歌功颂德,或是水利、土地、税收等等方面的策略文,像李璟这种,如何做好一个县令的题目是闻所未闻,让人众人不知道如何下笔。

“你们这些读书人,喜欢指点江山,这就让朕看看,你们真正的才能,随便写写看,不要有什么顾忌,诸位走进太极殿,就已经是朝廷的官员了,这次两百多位延之中,大部分将会成为通判,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将成为县令,牧守一方。”李璟看出了众人的迟疑,反而笑道:“不要认为县令的官小,但县令却是大唐最重要的官员,下面老百姓对大唐王朝芋如何,会不会支持大唐王朝,会不会揭竿而起,实际上,全在县令。也就是现在的宰辅大臣,以才入麒麟阁,但日后的宰辅都必须有县令的政绩才行。”

“陛下圣明。”众人听了顿时松了一口气,反正都能当官,就算写的不好也没有什么关系。一些人开始酝酿内容,甚至有的人已经开始动笔。

李璟的一番话震动的不仅仅是这些读书人,还有下面的官员们,在他们看来,在最后殿试的时候,哪里需要出这样难以下笔的题目,看上去很空,但却一点都不空,可是看上去很实际,想写起来又十分的困难,根本就是一个不下于会试的题目。众人也开始思索起来,这些人固然高高在上,处理政事游刃有余,但真的想当好一个县令,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陛下这个题目可不简单啊?”张孝纯低声说道。他曾经为太原知府,处理一府的事情是何等繁杂,让他用几百字写出来,是极为辛苦的事情。

“若是简单,如何能当状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找到了最重要的一点,也就差不多了。”赵鼎曳,低声说道。

正文卷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争论

“民为天下之根本,民顺则天下顺,民安则天下安,民固则天下固...”李璟看着眼前虞允文的试卷,双目一亮,如何做好一个县令,最关键的还是百姓,百姓安定,则天下安定,不得不说,虞允文就是一个妖孽,大概也是因为他和自己接触的时间太久,从自己的一些言语中看的出来自己对天下百姓的态度,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民破题,倒是符合陛下的心思。”赵鼎扫了大殿外面的虞允文,在赞赏的同时,也感觉到对方的一点圆滑,就冲着这个“民”字,自诩为开国之君的李璟也不会给太差的名次。

“乱世当用法,法为天下之准绳,以法震慑天下,民不敢动,不动则县安,县安则府安,府安则天下安...”李璟看了第二份试卷,这一份试卷是胡铨所著,言语之中多有激昂之词,强调法的重要性,讲究的是用法来约束天下子民,这倒是有些符合依法治国的理念。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化,教行於上,化成於下也。使民知礼仪,懂忠贞,则民顺,民顺则安,自古圣君多重教化...”李璟微微皱了皱眉头,看了一下,这是一个叫做李易的书生写的,文章辞藻华丽,看上去倒是不错的很,只是在乱世之中,哪里有什么教化,那些老百姓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根本不会给你什么教化机会。

“仓廪足而知礼仪,倒是有些意思,从破题来看,一下子就揭开了老百姓心中最根本的东西,虽然有些实际。”李璟注意到上面卷子,是一个叫做叶顒的人写的,顿时满意的点点头。他指了指面前的几份试卷,说道:“这几份写的不错。”

赵鼎等人不敢怠慢,纷纷取过虞允文、胡铨、叶顒的试卷,相互传阅,低声相互探讨,知道今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就在这三人之中,只是三人之中到底循,李璟并没有说出来,甚至可以说,李璟自己也不好疡。

“民为贵,臣认为虞允文可以为榜首。”首先说话的是钟中,这个老东西眼珠转动,看了最上面一张是虞允文,就抢先说道。

“乱世当用法,臣以为胡铨可以为榜首,现在天下初定,在部分县城还有乱匪为患,用法震慑世人,震慑那些乱匪,使百姓安定。胡铨可以为榜首。”张孝纯认真说道:“更何况,虞允文从江都跟随陛下进京,陛下这个时候用虞允文,恐怕会引起别人的闲话,不仅仅会影响陛下的圣明,还会影响虞允文在士林中的声誉,还请陛下明察。”

“陛下,臣认为三者都不合适,陛下,臣这里有份试卷,臣认为可以入三甲。”王璞眼珠转动,从一边的试卷中取出一份,说道:“陛下,此人叫做张启方,乃是横渠先生之后,文采飞扬,言之凿凿,臣认为可以为三甲之列。”

“张启方?横渠先生?”李璟扫了赵鼎一眼,他只知道武将,对于所谓的横渠先生还真的没有什么意向。

“横渠先生就是张载,横渠先生曾经在关东一带教学,桃李满天下。”赵断紧解释道。

“张启方?将他的试卷拿来。”李璟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给王璞一个面子,在文学方面,大殿之中的众人没有哪一个人能比得上王璞,他很好奇这个张启方到底写了什么,让王璞推荐。只是这些试卷都是众人一起审阅的,难道众人就没有看出来吗?

“天下安定在乎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常定,则天下太平...”李璟看着张启方的破题一眼,忍不住点点头,虽然说的是纲常,但实际上说的是秩序,张启方的观点虽然比较封建,但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观点,用这个观点破题,实际上是很普通的。

纲惩是秩序,纲惩是法律,甚至相比较法律,纲常更加严格,更加的让人接受。难怪王璞推荐张启方,从一方面来说,张启方不但说出了治理一县的办法,更重要的是他的方法适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只要有纲常之道,就等于控制了整个精英阶层,甚至还能掌控这些来百姓。

“君君臣臣,都是纲常所在。”李璟叹息了一声。

“陛下所言甚是,只要纲常在,天下就不会有人造反,老百姓就是各按其所,不会妄图做其他的事情,老百姓老实了,自然就会天下平定。”王璞很得意的说道。

“王老大人忘记了一件事情,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如何能安心做一个老百姓呢?”赵鼎忍不椎道:“纲常之道虽然很重要,但臣以为,民为重,只有心里想着老百姓,才能真正的维持天下太平,才能让老百姓真正的拥护朝廷,纲常之说虽然有些道理,但并不是真正的道理,还是有漏洞的,相比较而言,虞允文的观点才是言之有理的,臣认为虞允文足以为状元。”

王璞面色一变,但还是说道:“陛下,虞允文所说的虽然有些道理,但也只是作为一个县令该做的事情,张启文的策略却是针对天下来说,老臣以为张启文的策论才是真正的治国道理,可以为状元。”

“你们,你们有什么看法?”李璟让人将两张试卷放在面前,仔细的看了看,笑呵呵的望着众人。

“臣赞同王老大人的观点,陛下遴选的是人才,日后用来治理天下的,实际上臣认为,只有纲常之道,才能约束天下。陛下才是万世之表,天下人都用忠于陛下。”张孝纯想了想说道。

“臣也赞同王老大人的观点。”钟中想了想说道:“唯有纲常之道才是治世明理,也只有纲常之道才能约束天下。”

“君为臣纲,朕忽然想到了赵宋皇帝,按照道理,朕不用兴兵灭宋才是。”李璟忽然幽幽的说道。

钟中等人面色一变,王璞赶紧解释道:“赵宋皇帝昏庸无能,如何能做天下的表率?如何治理天下。”

“是啊,这皇帝也是有错误的时候,一旦昏庸了,这纲常还需要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老百姓虽然要求简单了一些,但老百姓是不能糊弄的。”李璟将张启方的试卷放在一边,说道:“只有真心想着老百姓的王朝,才能长久。一心为民,才是王道。”

“陛下圣明。”赵断紧山呼万岁。

正文卷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科举落幕

“陛下圣明。”众人听了之后顿时一声长叹,不管这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也不管纲常之论在众人心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但是李璟的一句话就已经确定了谁是状元。同样,更重要的是,也能看得出李璟日后治理天下的标准是什么。

“好了,就这样定了吧!”李璟指着虞允文的试卷,说道:“虞允文为状元,胡铨为榜眼,叶,张启方为探花吧!”

李璟原本是想着将叶颙为探花的,猛然之间想到叶颙也是江南人,虞允文、胡铨都是江南人,前三甲都是江南人,恐怕会引起众多延的不满,他想了想,最后还是让张启方做了探花,虽然他不喜欢张启方的纲常之说,但是不得不说,纲常之说在这个时代还是有些道理的,符合皇权的统治,尤其是在建国之初,更是如此。从这方面来说,张启方的观点还是有些用处的。

“陛下圣明。”王璞听的分明,原本阴沉的面容绽放出一丝笑容,三甲之中,北方虽然只有一个张启方,但好歹陛下也认同了这个纲常之说,否则的话,按照他对李璟的了解,是不会允许张启方占据其中的一个名额,所谓的南北之分,在李璟眼中根本不算什么☆璟眼中只有天下。

“按照规矩,这些中了进士之后,就必须要在军营中训练三个月,上午训练,下午归各个衙门帮忙处理政务,然后再下放,三甲为县令,其他为通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变这种方式。”李璟正容说道:“虽然是读书人,但是日后要处理一个繁重的政事,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如何能行?这些通判首先去的方向就是西北边陲,教育一方,西北边陲与中原的情况大不相同,耶律大石在那边已经定下了规矩,朝廷的人去了之后,一定要张弛有度,我们的人也不能被别人欺负,但也不能欺负别人。西北这个地方情况复杂,刚刚收复,一定要心谨慎。”

“臣等明白。”赵鼎等人听了不敢怠慢,没想到这些人居然会被派往西北边陲之地,不过想想,按照众人对李璟的了解,也的确是那种越重视要求越多,对这批人很重视,所以才会派到西北这样的苦寒之地去。

“三年一个任期,先熟悉一年,让他们沉下去,然后当三年的县令,成绩突出者,调到内地来,两年一个任期,县令、府台通判、知府,这样一级一级的来,敝朝廷官员的序列,一旦发生什么事情,也能正常的运转。”李璟手指敲了敲面前的御案说道。

“陛下所言甚至,若是一开始就让这些新晋官员在内地任职,不知道辛苦,如何能体恤民生,只有在苦寒荒凉之地任职,才能知道治理天下之不易。”赵鼎连连点头,以前他没有做宰相的时候,认为治理天下是在手指之间,十分简单,现在才知道当家的不容易。

“以前历代王朝考核的标准不过是劝课农桑,教育地方,地方稳定等等,但实际上,想要当好一个县令,远比当一个宰相困难,朝廷诸公锦衣玉食,但是有些地方连吃都吃不饱,穿都穿不暖,百姓又如何能谈得上效忠朝廷呢?朕想,一个县令最大的政绩不是他地方上吏治清明,路不拾遗,更重要的是应该让老百姓吃饱饭,这才是最重要的≈廪足而知礼仪,这句话是有道理。”李璟面色沉重,吃饭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直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实际上,就算是极为发达的后世,仍然有许多人吃不饱饭☆璟就算是文治武功甲天下,横推历代皇帝,但想要解决天下人的温饱问题,仍然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他所说的这一切,实际上也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陛下仁德爱民之心,臣等佩服,相信下面的臣工们也会将陛下的训导牢记在心,下去之后一定会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张孝纯赶紧说道。

“能记淄不错,真的想做起来,是何等的困难,也许就算是朕用一生之力,也难以解决老百姓温饱问题。”李璟摆了摆手,心中一阵苦涩,就算他能纵横天下又如何,现实让李璟有力无处使。

“陛下。”众人心中一阵惶恐。

“科举的事情解决了,后天,朕就要出征了。”李璟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各部兵马都已经调动完毕,鲁地的大战已经掀起,诸位,大唐这次的目标就是消灭金人,诸位臣工,后方就拜托诸位了。”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不管心中是怎么想的,但这个时候众人的表态还是很重要的,山呼之声传到外面,众多等候消息的士子们也知道金榜已经决定,也都纷纷拜在地上山呼万岁。

片刻之后,宣德门外,一张金榜悬挂。上面标注着众多延上榜名单,两百多人名纷纷出现其上,最上面的虞允文、胡铨、张启方三人成为最大的赢家,运气不大太好的叶颙、李易等人只能是排在后面,和两人若是在一般科举的时候,倒是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一般的人物,可惜的是碰见了虞允文、胡铨,加上李璟又是一个不按照正常牌路出牌的家伙,满腹经纶瞬间成为二甲一般的人物。

不过也因为是大唐王朝第一批进士,含金量之大,难以想象,可以想象,只要正常发展,这些人日后必定会位列朝堂之上。

当天夜里,整个武英殿成为众多进士欢乐的海洋,十年寒窗,今日总算是苦尽甘来,连皇帝李璟都参加了这次宴会,一番鼓励成为这些士子中最大的嘉奖,甚至有的人失声痛哭,有的人仰天大笑,得意洋洋。

首节上一节524/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