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剑已佩妥,出门便是江湖! 第148节

  不然的话,张延山未必会专心办事。

  “首辅大人,我只能告诉你,二殿下的血脉存疑。”

  “这…”张延山恍然大悟,如果是这样,那一切就都说的通了。

  为何陛下那么不待见自己的嫡子,为什么迟迟不立二殿下为太子,对于皇室而言,血脉重于一切。

  “公公说的,在下明白了,我这就去召集百官,迎奉新君!”

  张延山点点头,脚步匆忙,转身离开。

  太皇殿前,一道道身影朝着这里赶来,这群大人们在家中,刚得到消息,便急匆匆的换好官服,前来上朝。

  今日并无朝会,对于为何突然传唤,众人一头雾水,忍不住议论起来。

  “怎么回事,难道陛下打了胜仗,突然就决定以后上朝问政了?”

  “说来也奇怪,大军班师回朝,按照祖规,应该会大宴百官,把喜讯昭告天下,但陛下从回来至今,都没有任何动静。”

  “是啊,也不知为何,等等陛下出现就清楚了。”

  ……

  殿外,百官议论不断,可殿内的屏风后面,张延山来回踱步,面色焦急。

  “人怎么还没来?”

  “来了,三殿下来了!”

  大殿的后门,三皇子虞鼎盛在内廷传旨太监的带领下,气喘吁吁的走了进来。

  他望着张延山,满脸疑惑,“阁老,您这么着急叫我过来,是有何事,难道是父皇要见我?”

  从皇帝归宫至今,作为太子的他多次求见,都被拒之门外,这让他心中升起不好的感觉。

  如今突然让他进宫,虞鼎盛以为是皇帝终于肯见他了。

  但结果出乎意料,张延山面色渐渐凝重,突然道:“陛下已经殡天,今日老臣叫殿下进宫,召集百官,便是宣布这个消息,辅佐太子登基!”

  “你说…父皇他,怎么可能?!”虞鼎盛脚下踉跄,不可置信的后退两步,他瞪大眼睛,脸上布满了惶恐。

  自己的父亲,大虞的皇帝,竟然死了!!

  哪怕反应再迟钝,他也明白,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短暂的冷静过后,虞鼎盛接受了这件事。

  “阁老,你说,需要我接下来怎么做?”

  “嗯。”这种处事临危不乱的态度,让张延山赞赏的点点头。

  作为皇帝,喜怒不形于色,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殿下,你此刻跟在我身后,随我去见百官,无论发生任何事,你都不要慌乱,也不要做什么,只用默默的看着一切便好。”

  虞鼎盛听话的点点头,“好,一切按阁老吩咐。”

  他心里很清楚,在这种时候,能帮他稳住局面,送上帝位的只有张延山。

  二人一前一后,从屏风后走了出来,随着太皇殿的大门缓缓开启,百官们停止议论,整理好官袍后,站得笔直迎接皇帝。

  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殿门打开,出现的不是皇帝,而是张延山与太子。

  “阁老,怎么是您与太子殿下?”有官员忍不住,当即问出心中的疑惑。

  望着百官,张延山长出了一口气,舒缓心中的压力,他缓缓走上前来,凝望着众人。

  “诸位,陛下殡天了,在大胜回归的路上,旧疾复发。”

  “嘶~”众人忍不住倒吸了口凉气,他们心神剧震,原以为会等来皇帝出现,却不料等到了这么个消息。

  “阁老,你所说是否属实,我等要亲眼见到陛下!”

  “没错,总不能你一言堂,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这种时候,也顾不上张延山的尊贵身份与权势。放眼史书,权臣囚禁皇帝,借此上位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虽然张延山并不是这样的人,可终归得把事情弄清楚,毕竟人心隔肚皮。

  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伙同太子,囚禁皇帝,借此把控朝堂呢?

  张延山也明白这些人的意思,脸色当即就变得有些难看,他一心一意的为朝廷,没想到这些人居然如此想他!

第219章 强烈阻力

  简直不可理喻!

  “待举行国丧时,诸位自然能见到陛下。”张延山漠然开口。

  但面前的百官并没有任何收敛,反倒人声鼎沸。

  “那按阁老所说,现在应该让礼部尚书筹办国丧。”

  听到这话,张延山摆摆手,道:“国丧的事以后再议,现在我要说一件更大的事!”

  见他表情严肃,这群常年混迹于官场的老狐狸立马就明白过来。

  今日召集百官于太皇殿前,是要帮太子继位。

  可这位太子,曾经的三殿下并没有多少支持者,他既没参军去军队,又不是儒家书院的弟子。

  几乎文武百官都没有多少支持,此刻让他登基称帝,众人岂不是连个从龙之功都捞不到?

  想到这些,众人心思转动,开始思考对策。

  “那阁老说说,还有何事比国丧还大?”

  “自然是新君继位,迎太子登基的事了!”

  听到张延山把这话说出口,更加让这些官员们心中不悦。此刻如果听从吩咐,众口一词的请太子登基。

  那作为这次事件主导者的张延山,依然能身居高位,稳稳的当他内阁首辅的位置,可他们呢?

  没有任何功劳,现在是什么位置,等新君登基依旧如此。

  “呵,太子登基,老臣不是很懂阁老的意思,按照纲常伦理,立嫡立长,二殿下虞静思乃皇后嫡出,又比太子年长。”

  “真要拥立新君,岂不是二殿下更合适?”

  说话的是曾经的太子太傅,也就是虞静思的老师,真正的帝师。

  他是白鹿书院的人,名副其实的老学究,为人迂腐就算了,偏偏又活得久,像个万年不死的老乌龟。

  仗着自己的身份,平日里没少怼人,虽然没啥实权,但就是辈分高,让人无可奈何。

  “赵公,您就别跟着瞎添乱了,这件事莫要插手!”张延山也是无奈,没想到这么关键的事,自家的老前辈跳了出来。

  赵公面色倔强,曾经虞静思没失宠前,他也教导过一段时间,二人有师徒情义。

  而且,虞静思是书院弟子,与他和张延山都是一脉相承。

  他不明白,于理于情,张延山都应该支持二皇子才对啊!

  “首辅大人,你这话是何意,难道老夫不是大虞的官吗?”

  “食君俸禄,自当为君分忧,国事我就该管!”

  他说的言之凿凿,神情激愤,但在场的人心里都清楚,这位老帝师说这些话,并不是真的为了家国朝堂。

  而是有私心的,想让二殿下继位,从而捞个从龙之功。

  不仅是他,抱有这个想法的人还有很多,此刻纷纷发声。

  “没错,赵公说的对,选新君的事还得三思而后行!”

  “我也觉得该慎重!”

  张延山的面色愈发难看,这些人平日里捞些好处,贪污点钱财也就罢了。

  如今这种情况,国家需要有新皇帝坐镇,他们还是如此不识时务,只想着自身利益,着实可恨!

  他望着百官,厉声大喝,“先帝崩逝,太子继位,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也是大虞的祖训,你们当真无法无天,置规矩与祖训而不顾吗?!”

  这番话带着礼仪规矩,压得众人不敢出声,但赵公再次跳了出来,据理力争。

  “圣人曰:天下能者居之,文韬武略,二殿下都比太子更加出众,难道你张延山只为了从龙之功,而不顾天下百姓吗?!”

  “你,你们!!”张延山气得手直抖,话都说不清楚,他没想到,这些人居然倒打一耙,反过来诬陷他。

  见局面僵持不下,站在身后始终沉默的虞鼎盛也忍不住了。

  不论这规矩怎么讲,都该是他这个太子登基即位,与他那被贬去剑州的二哥有何关系。

  换句话说,虞静思真有这些人说得这般好,那为何先帝不立他为太子?

  想到这些,他心中怒意更盛,正准备发作时,陆炳从远处走来。

  身边带着他的几个干儿子,都是朝堂上臭名昭著的大贼。

  “诸位,陛下亲征前你们逼他立太子,如今却又不认,是何道理啊?”陆炳的声音不大,但那张阴鸷干枯的脸上,布满了杀意。

  他领着干儿子们,站到张延山与太子身前,与文武百官对峙,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无比紧张。

  面对这场面,想起面前这些太监的狠辣之名,大部分人都缩了缩脖子,不敢再多言语。

  依旧是老帝师赵公,仗着自己的身份高,站了出来反驳道:“陛下立太子,但未必临终前,就让太子继位,说不定改变主意,也属正常。”

  “赵公这话说的不错,当年文宗皇帝即位,也是太祖爷临终突然改的决定!”

  有人带头就有人附和,并且搬出大虞开国太祖爷的事拿出来说。

  当年,太祖皇帝建立大虞,立得是五皇子为太子,原因很简单,五殿下与他最像。

  马上杀伐,勇猛无敌,是属于子类父的典型。

  对于太祖那种英雄了一辈子的皇帝而言,有这种儿子自然喜爱异常,早早的力排众议,立为太子。

  但当时的中原,久经征战,再也经不起折腾。

  武功昌盛的太祖皇帝,出一个就行了,再来第二个,中原的百姓会撑不住的。

  所以,朝中百官纷纷请旨,立文道出彩的九皇子为新君,也就是后来的文宗皇帝。

  但太祖爷死活不愿意,为这事君臣之间没少争辩。

  直到大虞建国的三十二年后,那个冬天,已经年迈的太祖爷去了趟军营,见了曾经跟随自己征战的老兄弟们。

  他们白发满头,面容沧桑,闲聊中脸上洋溢笑容,说感激太祖皇帝打天下,给了他们安稳的日子。

  或许就是在这一瞬,太祖皇帝幡然醒悟,明白如今的大虞不需要武道昌盛的新君,百姓要的是安稳。

  回到宫中没几日,太祖皇帝便龙御殡天,临终之际,唤来百官,出人意料的改立了文宗皇帝。

  这件事,在此刻成了例子,被众人拿出来言说,反驳陆炳与张延山。

  这让二人的脸色异常难看,虽说有心理准备,新君登基会有阻力,却不料如此强烈。

第220章 恭迎新君

  气氛愈发紧张,太祖爷有迹可循的例子,此刻成了这群人最有力的诡辩。

首节上一节148/1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