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从奋斗开始,一路狂飙 第211节

  金海没搭理这傻兄弟,转而问道:

  “小红袄那边还没消息呢,徐天在家都快疯了,兄弟,你那有什么线索没?”

  高斌拧着眉头想了下:

  “我记得当时燕三说,他在现场发现了一根烟头,是哈德门?”

  “对!有这回事。”

  “哈德门可不是一般人能抽得起的,这小红袄腰包够厚的。”

  金海点点头:

  “这就可以缩小一定的范围。”

  “还有,这人不见得是常年玩刀的。”高斌又说。

  “什么意思?”

  “别被用刀高手这几个字整迷糊了,是用刀高手没错,可他从事的职业未必与刀有关系。”

  “为什么?”金海不解。

  铁林也差异:

  “按理说这样一个用刀高手,应该常年跟刀打交道才对。”

  “恰恰相反,对方既然敢把凶器留在现场,说明他根本不怕被查,为什么?”

  高斌提出的问题直指核心,金海很聪明,一下就明白了:

  “有意误导调查。”

  “没错!”

  这时,小二端来卤煮:

  “几位爷,你们点的大份儿卤煮,多加了一份火烧。”

  “谢了兄弟。”

  高斌抽出筷子,用随身的手绢擦了擦,趁热开吃,这卤煮要是放凉了,可就没法吃了。

  先吃饭,吃完再聊。

  说起这卤煮,还真有那么一段历史。

  据说乾隆四十五年=南巡下江南,在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下榻,陈家有一张姓厨师做菜手艺了得,使龙颜大悦将其带回京城,专门掌管热河行宫御膳房。

  这位张厨师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豆蔻等多味料入味,做出一道味道鲜美的肉菜,并根据季节变换而对调味料数量进行增减,皇上非常喜欢。

  由于张厨师是苏州人,于是周围的人为取悦于老大,就把他配置的肉汤唤作“苏造汤”,肉也就唤作“苏造肉”了。

  在《燕都小食品杂咏》里有赞美曰“苏造肥鲜饱志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杉。”

  而现在整个四九城“苏造肉”做得最好的,是在什刹海一带的馆子,据说“拔头创”的是东安市场的景泉居。

  有皇上的年代,上早朝是一件极痛苦的事,半夜就得起来往皇宫跑,不敢迟到啊,到了还得等老大高兴,起来上朝。

  饥肠辘辘的,特别是冬天寒风凛冽,冻得的。

  什刹海、东华门那边就有人来做他们的生意,把“苏造肉”与火烧同煮(卤煮火烧的升级版)。

  冬天,大臣们吃了热乎乎的,享了乾隆爷的口福,站班也舒坦多了。

  自古以来都是上行下效,甭管什么东西,都是从上面流行出来的。

  既然官老爷们都爱吃,老百姓也想这来口儿啊!

  但是木有银纸咋整!?

  于是有心者用猪头肉和下水代替五花肉和火烧同煮,取名为“卤煮火烧”,迅速火遍京城。

  这卤煮火烧是菜饭一体,平民百姓吃饭不那么讲究,打上二两“二锅头”,卤煮里的肉、肠子、炸豆腐等就是极好的下酒菜,最后再把火烧和汤一吃,花钱不多,吃着肉了!解馋解饱全齐!

  不只是老百姓,那些戏园子里的名角也都爱这口,有的甚至不吃卤煮就上不了台。

  不过有讲究的主儿“两不吃”卤煮火烧。

  一是夏天不吃,这会儿没冰箱,夏天天儿热东西容易“馊”;

  二是冬天不吃,因为冬天洗肠子的水带着冰碴儿,透骨的凉,洗肠子的时候怕冻手,往往洗不干净,味道没有祛除干净,变了味儿的卤煮可不好吃。

  高斌先喝了口汤暖暖胃,夹起一块肠子,顿时乐了:

  “嘿?他家用的是大肠。”

  金海和铁林也都发现了。

  正好老板从旁边经过,听到高斌的话,笑着说道:

  “爷,我们虽然用的是大肠,但很讲究,是从大肠头向上一尺开始,只取四尺左右。”

  高斌点点头:

  “我知道,就是因为这段最贵,我才惊讶。”

  这部分肠壁略厚,吃起来有口感,将油大部分洗净,卤得肥而不腻,烂而不糟,浓厚香醇。

  再加上煮得透而不粘的火烧,吃起来很过瘾。

  老板竖起大拇指:

  “爷您是懂吃的。”

  老板没有继续打扰,捧了一句就会锅前忙活了,这一大锅卤煮咕噜噜冒着热气,谁看了都眼馋。

  一碗卤煮下肚,高斌揉了揉微微鼓胀的小腹,不禁发了愁:

  “最近这肚子见长啊。”

  铁林暧昧的笑了笑:

  “等你把柳爷泡上床,肚子要不了两天就得下去。”

  金海拍了他一巴掌:

  “少说这个,之前你送我监狱的那个红党是个麻烦,你小心着点。”

  高斌心思一动,出声问:

  “是个女的吧?”

  “你怎么知道?”铁林好奇。

  “听说了,你铁二爷带队大闹火车站。”

  铁林没听出高斌话里的揶揄,还沾沾自喜的吹呢:

  “我铁二爷出手,那还不马到功成?”

  “别瑟了,小心被人当了靶子。”金海提醒道。

  “不能够!”

  高斌先吃完,掏钱结账,然后先一步告辞离开,昨晚活动的有点大,得回去补补觉。

  他走以后,铁林却一改嬉皮的态度,压着嗓子问:

  “大哥,这个高斌靠谱吗?”

  金海斜眼瞥着他:

  “比你靠谱多了,行了,我先走,那个女红党是个麻烦,听我的,少沾。”

  ...

  回到院子里,看着三九天里还赤膊锻炼的徒弟们,高斌还是很欣慰的。

  虽然这批人里没有什么好苗子,可胜在人品都不错,不是那种惹是生非的人,倒是给他省了不少心。

  等什么时候收两三个内门弟子,这辈子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师父!”

  看到高斌进来,徒弟们都停下来恭恭敬敬的问好。

  “别耽误时间,继续练。”高斌摆摆手,径直进了后院。

  王启明迎上来:

  “少爷,新新大戏院今晚有义演,程先生的牌子,特意送来请帖。”

  “程先生?”

  “程艳秋。”

  “哦哦,我跟他素未谋面,怎么会...”

  随即拍了拍脑门,这种请帖估计是广撒网,反正京城有名号的府邸都会送上一份。

  既然是义演,那就是让他们这些人去送钱的,筹集到的善款越多越好。

  想了下,他说:

  “去帮我约一下柳小姐,就说今晚请她听戏。”

  “是,少爷。”

  程艳秋啊,四大名旦,高斌可是久闻大名了,前世没机会听现场,现在有机会感受一下,肯定不能错过。

  ...

  傍晚,高斌和柳爷在大戏院门前汇合。

  新新大戏院是民国二十五年由著名京剧老生马连良、华乐戏园经理万子和与肖振川等集资建筑的。

  它的造型完全仿照天津中国大戏院的式样,只是限于地势,比天津中国大戏院小得多,休息室、后台都很小,一进大门不到五米就是观众席。

  楼是两层,楼上前排也是包厢,后面是散座。

  楼下池座能容纳一千人,楼上能容纳四百人全是活屉椅子。

  戏院设有暗光灯、隔音设备,台前有黑绒大幕。

  最使人醒目的是台后大帐子,系马连良独创的黄缎子大幕上绣蓝色古典型车、马、人,在那个时候这里算是最新型的戏院了。

  戏院的开幕式是马连良、张君秋等的扶风社演唱的,哄动一时。

  以后又遍约北京各大名角每天日夜两场演唱,场场满座,在四九城所有戏院中算是最繁荣兴旺的了。

  不过随着马先生南下,戏院的生意一落千丈,股东换了好几拨,虽然还能勉强维持经营,但远远比不上当年盛世。

  今天要不是程先生在此开唱,恐怕也不会引来这么多贵客。

  戏院前面的小汽车络绎不绝,达官贵人们衣着鲜亮,锦衣华服,每个人都笑容可掬,谁又知道这笑容背后隐藏着什么阴谋呢。

  “今天还挺热闹。”柳如丝挽着高斌的胳膊款款而行。

  “是啊,程先生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其实我也收到请柬了,本来没打算来。”

  “那就是因为我咯?”

首节上一节211/9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