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武道开始逆命 第74节

  段正明心中一动,拱手问道:“敢问道长,这神意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领悟神意?”

  王易淡淡的瞥了他一眼,并没有吝啬解答。借阅人家的不传之秘,自然得给予相应的代价。微微沉吟,缓缓道:“何为神意?剑意、拳意、刀意也。以自身武道感悟为锚点,与天地自然交融后,所形成的一种武道意境,乃是武者与天地沟通的桥梁。”

  “神意是独一无二的,是武者内心天地与体外天地交融后的产物……”

  “至于如何领悟神意……观天地,观众生,至诚己心,神意自生。这是贫道走过的路……”

  话音落下,整个牟尼堂陷入了奇异的寂静。

  段正明、枯荣大师以及四僧皆陷入了深思,他们试图去理解这“神意”的玄妙,去想象那与天地自然交融的武道意境。

  王易扫了几人一眼,微微一笑,继续观阅手中剑谱。时间缓缓流逝,等将最后一卷剑谱放入锦盒时,六脉神剑的所有内容,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心灵深处。

  完整的六脉神剑的确非凡,这是一门天人境界的武学,演化到最后或可真正比肩剑仙手段。

  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不愧是能与逍遥子这等强者,争锋于一个时代的人物,竟将一阳指升华到这般地步,才情的确非凡俗之人可比。

  王易随手将锦盒递到枯荣大师面前,轻笑一声道:“明悟神意非一朝一夕之功,以大师的佛性,明悟不难……不必急于这一时。”

  枯荣大师接过锦盒,面露感激道:“道长这番话语犹如当头棒喝,让老僧一下子醒悟了过来。武学,武道,一字之差,就是天差地别。”

  说到这,面上浮现极为复杂之色:“道长已然是入了道,而老僧蹉跎一生,却连‘佛’是何物都未曾弄明白……”

  “阿弥陀佛……”本因、本观四人齐齐喧了一声佛号,他们心中震动到了极点。

  眼前道人的话语,让他们对武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与这道人相比,他们无知的犹如懵懂孩童,完全没有弄懂何为武学,更何论是……武道。

  段正明面上挤出一丝强笑,拱手恭维道:“道长真乃超凡脱俗的仙凡之流,这番话语实在让人振聋发聩,段某属实佩服的紧……”

  嘴上说着佩服,心中却忌惮的无以复加。

  刚刚道人的这番话语,足以看出其人不仅实力强绝,才情更是横溢,加上其一开始所施展的妖异手段,想不让人心生忌惮都不行。

  王易饶有深意的看了一眼段正明,拥有至诚灵觉的他,自然感受到了对方心中的忌惮。淡淡一笑,没有搭理对方的虚伪恭维,看向枯荣大师,一暨礼道:“贫道想在贵寺借居几日,不知方便与否?”

  “阿弥陀佛,道长言过了……”枯荣大师喧了一声佛号,转头看向本因吩咐道:“本因,带道长下去好好安置,让人备些精美斋饭。”

  本因压下心中震动,上前一步,伸手一引道:“道长,请随贫僧来。”

  王易点点头,跟随本因离开了牟尼堂。

  随着王易的离去,牟尼堂内再次陷入了沉默。

  许久之后。

  段正明神情严肃的看向枯荣大师问道:“大师,那道人的实力,到底达到了何等境界?”

  本观,本参闻言,纷纷好奇的望向枯荣大师,对此他们也十分的好奇。

  “不知……”枯荣大师微微摇头:“其人实力深不可测,宛如一方浩瀚汪洋,比之典籍中记载的先天至境,恐怖的太多太多……”

  “若非毫无取胜的希望,老僧也不会如此轻易的将剑谱送出……”

  枯荣大师说到这,严肃的看向段正明,肃声提醒道:“陛下,老僧知你心中所想,但老僧不得不提醒陛下一句,大理惹不起这道人!如非必要勿要生事!”

  他不得不慎重提醒,若是惹怒了对方,必将为大理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对于这点他心中极为坚信。

第124章 何为慧?何为根?

  天龙寺,禅院。

  翠绿竹林正中,一简约禅房坐落,淡淡檀香萦绕空气,闻之沁人肺腑。

  禅屋内,一盏淡黄灯光柔和洒落,窗户透进斑驳阳光,光影交错,宁静悠远。一道人静坐于蒲团之上,气息若有若无,似不存于此间天地。

  禅房外。

  段誉一袭白衫,容仪如玉,明净柔和。他蹑手蹑脚的摸到禅房门侧,探头探脑的朝着屋内打量,眼中盈满了惧怕和好奇。

  “镇南世子……这是找贫道有事?”

  段誉被这突兀的话语,吓了一激灵,身形一个踉跄,摔倒在门槛前,手忙脚乱的爬起身,垂首紧张道:

  “道……道……长,小……小生无……无意打扰,只是……只是……只是……”话语结巴,只是了半天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段誉缩着脑袋,左眼紧闭,右眼眯着一丝缝隙,小心翼翼的看向屋内道人。

  待看清道人的面容后,心中一阵的泛嘀咕:哎呀,好生俊俏的道人。哪有师叔伯他们说的那般凶恶?这般好看的模样,一看就是性格温和的得道真修。

  王易看着段誉这副小生怕怕的模样,不觉一阵好笑:“贫道自诩样貌还算得体,镇南世子怎地这般模样?”

  说着眸光奇异的打量段誉,天龙三大气运主角之一。其人身具佛性,不喜武学,一生却奇遇连连,情劫不断。

  人生经历完美诠释了……何为求而不得。

  段誉听闻道人这般言语,心头不由为之一松。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双手交叠一稽首道:“道长勿怪,小生只是……只是……对,只是好奇的前来看看。”

  “哦?是么?”王易不在意的笑了笑,起身询问道:“枯荣大师他们在做什么?”

  “啊?师叔伯他们正准备为明伯父剃度,道长要前去观礼么?”段誉神情呆呆的直起身。

  王易沉吟稍许,点头道:“有趣的人该到了……是该去看看……”说着迈步走出禅房,缓步朝着牟尼堂方向走去。

  鸠摩智身为吐蕃国师,于他而言有大用。若是能利用好此人,对于后续的诸多计划,有着不小助力。

  段誉连忙跟上,满脸好奇的询问道:“道长,什么有趣的人?”

  “一个陷入武学障和知见障的人,其人佛理讲得口灿莲花,却贪、嗔、痴皆犯……”

  “道长说的谁人?既通晓佛理,理应深谙贪嗔痴之害,怎会这般的背弃佛理?”段誉一脸困惑。

  “知是一回事,行是一回事。世间之人,能知行合一者,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就算是贫道……亦然不能将知行合一践行透彻。”

  “知行合一?道长这话好生深奥……”

  “非我言,此乃圣言……”

  二人一前一后,一问一答,很快便离开了禅院。

  ……

  “吐蕃国晚辈鸠摩智,参见前辈大师。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

  王易和段誉刚来到牟尼堂外,便听到这么一句充满佛理的话语。

  “咦?这四句佛语是什么意思?”段誉面上浮现思索之色。

  “明王远来,老衲未曾远迎,真是失敬……”

  “小僧钦慕天龙威名已久,今日得见庄严宝相,大是欢喜。”

  “明王请坐。”

  ……

  段誉看向门口九人,顿时被吓得脖子一缩。只见门口九人,面貌大都狰狞可畏,不似中土人士。九人身后地面放着一口木箱。木箱古朴暗沉,盖得严实。

  王易越过段誉以及门口九人,神情自若的缓步走入堂中。随着他的到来,枯荣大师、本因、本观等四僧,以及刚刚剃度出家的段正明,齐齐起身合十见礼道:“阿弥陀佛,道长福德。”

  鸠摩智见几人如此郑重,面上浮现惊诧之色,好奇的回头望去。只见一青衫道人缓步走来,其人面容灵秀,气质非凡,步履行进间,似有玄妙暗藏,若有若无的气机萦绕,见之让人不敢轻视。

  王易停下步伐,抬手一暨回礼道:“福生无量,诸位大师不必如此多礼。”放下手,面带淡笑的看向端坐于蒲团上的鸠摩智。

  其人身着黄色僧袍,不到五十年岁,布衣芒鞋,脸上神采飞扬,似宝光流动,面色柔和,给人亲近之感,倒是生得一副好卖相。

  鸠摩智敛去脸上神情,笑着起身合十道:“道长,贫僧鸠摩智有礼了。”

  能被天龙寺众僧如此以礼相待,此人的实力和来历定然不凡。想到这,眉头不由微蹙了一下,心中暗自提起了警惕。

  王易回以一礼:“贫道太易,忝为天龙寺之客,听闻大轮明王到访,好奇之下,特来一观。”

  枯荣大师面色一动,暗中对身旁五僧使了个眼色,上前一步,侧身相邀道:“道长,请坐。”

  段正明、本因本观等五人,见枯荣大师将自己的位置让出,一下子便明悟了过来。

  王易眸光微动,笑了笑,一步跨出,大大方方的坐到了枯荣大师身侧的蒲团上。借力免灾,很好的想法。对此他倒也不介意,鸠摩智本就是他看重之人,正好借此机会对其测试一番。

  枯荣大师再次合十一礼,缓步来到本因身旁,就地盘膝坐了下来。

  段正明见段誉在门口探头探脑的,蹙了蹙眉,沉声道:“誉儿,不要胡闹,先行下去好生休养。”

  段誉缩了缩头,本想退去的他,想起了先前师叔伯他们言说的比剑之事。话语中多有对大轮明王的忌惮,而且伯父的关冲剑乃是新练,怕是敌不过堂中那僧人……

  想到这,也不言语,径直闷头走入堂中,来到木柱旁一杵,硬着头皮无视师叔伯等人投来的目光。

  “誉儿……”

  “阿弥陀佛……本尘,既然世子不愿,顺其自然即可。”

  段正明闻听本因之言,蹙了蹙眉,神情无奈的收回了目光。

  鸠摩智坐下后,双眸一眨不眨的盯着王易,眼底深处疑惑凝重交织,心思百转千回,猜测着眼前道人的身份来历。

  为何天龙寺众僧对其如此尊崇?身为天龙寺辈分最高,实力最强的枯荣大师更是为其让位?其人到底是何身份?竟能在这天龙寺得享如此尊荣待遇?

  “明王在思量贫道身份?若真如此的话,大可不必。贫道天地一散人,于这世俗界并无名声。”王易眸光平静的与鸠摩智对视。

  “哈哈哈……”鸠摩智爽朗一笑,声音轰隆震响牟尼堂内外,震动的房梁屋瓦嗡嗡颤鸣,显露了一身非凡的深厚内力。笑罢,合十一礼直奔主题道:

  “佛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小僧根器鲁钝,未能参透爱憎生死。生平有一知交,乃大宋姑苏人氏,复姓慕容,单名一个博字。其于天下武学,无所不窥,无所不精。”

  “昔年小僧与慕容先生邂逅相逢,讲武论剑,得其指点数日,心中困惑尽解。后又得慨赠上乘武学秘笈,此恩深厚,不敢忘怀。不意大英雄天不假年,西归极乐。小僧有一不情之请,还望众长老慈悲。”

  本因方丈手托脖颈佛珠,合十一礼道:“阿弥陀佛,缘起缘灭,何必强求?”

  “非是强求。”鸠摩智神情一肃:“小僧生性痴顽,殊乏慧根……”

  王易蓦地插言道:“敢问明王何为慧根?”

  此言一出,不仅鸠摩智为之一愣,枯荣大师等人同样为之一愣。他们没有料到,王易会突然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鸠摩智眉头微蹙,见天龙寺几僧没有出言阻止,心中的忌惮更加浓郁了几分。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

  “慧根,众生先天所具之智慧种子,非由外铄,乃由本具,能生诸善法。有赖于它,众生方能听闻佛法,开悟智慧,明悟何为佛性道果?”

  王易抬手一暨礼,再次问道:“何为慧?何为根?”

  鸠摩智面露惊诧,这道人是想和自己讨论佛法?沉吟少许,笑回道:“慧者,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可成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根者,树根也。二者相合,可生佛性道果。此乃众生智慧潜力,亦是众生修行潜力。”

  “不然……”王易微微摇头,缓缓说道:“佛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言慧根,非是众生先天固有,而是潜藏于众生心中的佛性道性。只要能放下执着,清净心灵,慧根便会自然显现,发出智慧之光。”

  鸠摩智眼底浮现诧异,对方所言非虚,与自己平日里所悟佛法不谋而合,这让他顿时来了兴趣:

  “若众生皆具慧根,为何众生依旧沉沦苦海,不得超脱?若众生皆具佛性,为何众生依旧被六欲所迷,不得解脱?道长有何教小僧的?”

  王易微微一笑,眸中智慧之光绽放,话语如琉璃滚珠,字字落入众人心中:

  “慧根者,道性佛性也。如同被尘埃覆盖的明珠,若不多加拂拭,其光难显。众生沉沦苦海,不得超脱,皆因心中杂念繁复,欲壑难填。六欲之迷,如同迷雾笼罩,让众生迷失方向,难见真性。”

  “至诚己心,得见心中灵山,便是拂去尘埃,显露明珠之光的过程。亦是洞察诸法空性,明悟生死真谛,超脱苦海的过程。这是在至诚己心,亦是在求诸天地,乃是求道!”

  王易说到最后,在‘求道’二字上加重了语气。

  枯荣大师、段正明、本因、本观等五人,皆被王易的话语所触动。

  没想到王易一身道法通玄不说,竟还对佛法有如此深厚的理解。同时心中暗自庆幸,今日能得此机缘,聆听这等高论。对他们日后的武道修行来说,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段誉听得如痴如醉,面上浮现孩童般的天真笑容,显得傻傻的。对于从小耽于佛法的他来说,二人的这次辩论,解开了他心中的诸多困惑,心中不由自主的涌现大欢喜。

  鸠摩智沉默良久,面色几经变化后,开口道:“道长所言,真是字字珠玑,令小僧茅塞顿开。小僧斗胆一问,若欲求得心中灵山,当如何行持?”

  王易微微一笑,回答道:“行持之道,因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阅己,越己,悦己,诚于己方能诚于心!天地一道场,红尘炼己心。净心、明志、持之以恒,直到至诚己心。”

首节上一节74/2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