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通道:“把场景限制在裘庄,让斗争来的更激烈。”
“武田调查到负责发送指令的老鬼就潜伏在剿匪司令部内,于是将最有可能接触到电报的五个嫌疑人带到了封闭的裘庄。”
“伪军剿匪大队长吴志国、伪军剿匪总队司令侍从官白小年、伪军剿匪司令部译电组组长李宁玉、伪军剿匪司令部行政收发专员顾晓梦、伪军剿匪总队军机处处长金生火。”
“限制了时间,调查的期限只有五天,武田必须采取各种手段甚至残忍的酷刑才能找出老鬼。”
“被软禁的五个人为了保全自己,也在处心积虑的观察着周围其余四人,都希望尽快把老鬼揪出来以便自己能够安全地离开裘庄。”
“而潜伏者需要将情报送出去。”
沈三通延续了原版,算是谍战版“狼人杀”,限定地点,限制时间,激烈斗争。
背景是1940年春,原挂党副主席汪精卫与本子政府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刮民政府“。
汪精卫上任后展开三大政策,同时诱招失意蒋派军政要员入阁。
1942年10月10日,在汪伪政府举办庆祝刮民政府成立三十周年的盛大仪式上,一名汪伪政府的要员被枪杀。
这件事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高度重视。日军特务机关长武田怀疑这一系列暗杀行动是北平地区我党领导人老鬼策划的,希望通过清查彻底破获他的组织。
原著至始至终只怀疑金吴李顾四人,和原著相比,电影加了白小年,从四人扩充到五人。
一方面为了让嫌疑人更多,这样把水搅浑了,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另一方面苏又朋是陈果富的人,弯岛人,给他加戏。
原版电影英大演的金生火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下线紧跟苏又朋演的白小年。
小说中的金生火着墨不多,算是个安于现状的头头。
原版电影张涵宇演的吴志国,火爆性格,唱得一首好曲,跟顾晓梦一直不对付。
小说中的吴志国一直维护着李兵兵饰演李宁玉,直来直去的性格,一直想用这双手把李宁玉带出去。
原版电影中的李宁玉算是个比较低调之人,破译电文的功劳主要归她。
小说中的李宁玉,是老鬼,可谓相当牛逼,裘庄一人“单挑”三人,利用周迅饰演的顾晓梦送密码,天才中的天才。
周迅的顾晓梦最符合原作了,富家千金,大小姐的脾气,口无遮拦,而且她的父亲与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大的变动,是她在电影里成了老鬼。
原版电影中的白小年是个娘娘腔,让人感觉阴柔,握有张司令的黑历史,然后自杀下线。
小说中的白小年就一工具人,给金吴李顾四人当传声筒,没啥戏份。
原版《风声》结尾还是挺震撼的。
顾晓梦的旁白: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
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
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意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
我辈只能奋不顾身
挽救于万一
我的肉体即将殒灭
灵魂将与你们同在
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结尾的旁白确实震撼。
问题在于顾晓梦是老鬼,戏剧冲突大,但不可能。
她老爹和汪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倒不是说,这个身份她不可能是我党卧底。
而是这个身份她不用死。
抛开逻辑上的不合理。
顾晓梦和汪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千金大小姐,作为代表不怕牺牲的老鬼好吗?
是否混为一谈了呢?
把高光分了给顾晓梦所代表的群体。
再换个角度。
结尾的震撼是来自于顾晓梦这个身份牺牲的震撼,还是这种大无畏牺牲行为的震撼?
亦或者是无数这种牺牲,换来电影的震撼。
把这样的高光,给顾晓梦真的好吗?
沈三通这版老鬼和原著小说一样,是李宁玉。
电影版,一是顾晓梦自暴把刑讯重伤的吴志国保出去送出情报,二是顾晓梦求死用自己的身体做第二道保险。
仔细想想,这个设计还是有很多漏洞的。
不是饱和式救援所能解释。
时代不一样。
当下可以饱和式救援,那个时候,真没条件,就是为了拼那一点概率。
原著就合理多了。
李宁玉为将一份紧急情报送出裘庄,不得不牺牲自己。
最终她服毒自尽,留下一幅写有摩斯电码的图画,并且由顾晓梦举报,使得顾晓梦得以逃离而送出装情报的胃药塑料壳,真正地传出情报。
直到最后,敌人也没有得知她的真实身份。
通过老鳖把情报送出去的。
也就是电影中倪大宏饰演的清洁工,原著和电影中他都早早被牢盯上了,但没有实施抓捕,就是利用这个漏洞,抢在他被抓捕之前把情报送了出去。
而情报送出时,李宁玉已经死了,她用自己的死换了一次送出情报的机会。
原版电影《风声》放在当下,不能说不好。
但在很多地方存在撕裂。
有时候有理想,有时候没有。
在时候,一个人物知道牺牲为何物,又在一些时候不知。
在一些地方让人看了之后感觉很认同,但又在一些地方很别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割裂?
这就涉及原著作者麦加、高群属、陈果富等主创的不同想法。
沈三通让姜微来导,就是希望一以贯之。
姜微道:“这部戏你打算找谁来演?”
沈三通道:“武田不能太帅,也不能太丑,太帅,把一个鬼子拍成了偶像剧男主。也不能太丑,太丑没有真实的丑恶,最好让人自然讨厌。”
“吴志国的话,要是个硬汉形象。”
“这部戏卖点在于李宁玉和顾晓梦。”
“这部戏要成,李宁玉和顾晓梦要有感觉,相爱相杀,而且还要让顾晓梦这个大富商的千金小姐,为李宁玉的选择而震撼。”
姜微问:“你有了想法?”
沈三通点头。
三更!
急急急。
大家说一下风声两个女主谁来演,我觉得原版挺好。
就怕大家不同意,大家给个意见。
第491章 系列电影,沈三通的电影战略!
随着《途》剧组专场快本播出,沈三通投入到《人在途》宣发。
《风声》项目,交给已经成熟的团队推进。
前期工作完成大半,庄园建好,拍摄细节需要姜微打磨。
场景全部集中在一个庄园,如何让故事高潮迭起,就非常重要。
这版剧本和原版不同,也和原著不同,需要姜微投入自己的创作。
沈三通看重的是姜微状态正好,《潜伏》达到了职业高点,创作理念趋于成熟。
前世没有好机会,这一世,趁热打铁,手感还在,把《风声》拍出来,在悬疑、谍战类型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完全交给姜微也不合适。
拿到电影指导权,导演会变。
国内学习欧洲文艺电影一味拔高导演地位,强调作者电影理念泛滥,沈三通肯定要防着姜微陷进去。
至于选角,沈三通指定大方向,但不急于设置条条框框,让姜微在熟悉项目中去捕捉灵感。
沈三通全部重心投入《途》之中。
一些媒体报道唱衰《途》,也不看好他开辟春节档。
接连上映了《梅兰芳》《叶问》《非诚勿扰》大家该看的都看了,钱包也瘪了。
另外,春节,谁去电影院看电影啊?
沈三通不会因为和媒体不对付,就无视媒体所有报道,还是很重视,全力以赴。
和宣传、发行部门开会。
宣发总决战。
“途”系列,沈三通非常看重,坚定道:“《途》是打响三通娱乐院线的第一枪。”
“是春节档的第一枪,也是系列电影的第一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途”系列事关沈三通未来电影战略布局。
国内走公路片的路子,东大如此之大,有太多故事可以发掘。
国外走国别研究的路子。
奥运之后,东大对世界敞开怀抱,哪怕以后会失望,发现所谓国际社会、发达国家很狭隘,并不大方,但依然会对世界好奇。
与其说奥运会带动了这种好奇心,不如说近代史之后,憋的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