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我只想好好拍电影 第497节

  主要充当工具人作用,第二部戏才有发挥的余地。

  沈三通说起找姜微做导演的原因:“姜老师,有本书说国大革命成功之后,产生的原因反而消失了。”

  “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在我们影视圈。”

  “似乎解放之战,是成王败寇一样,似乎挂民党和我们,也是一样。”

  “可是能一样呢?”

  沈三通选定姜微就是因为《潜伏》,导演私货是藏不住的。

  剧本中有一段,左蓝牺牲,留下的遗物是《延安文集》。

  剧里余则成对左蓝的遗物一刻不能释手,回到家中,翠平在拾掇桌子准备吃饭。

  余则成坐在沙发上,手中翻开那本《延安文集》,仍在念念有声。

  这个时候余则成念念有声的完全不是原文了,而是“张冠李戴”、“改头换面”,忆“张思德”为“左蓝”。

  《为人民服务》是为纪念张思德同志的,文中有这句“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余则成念成了“左蓝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他续道:“左蓝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希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他念到“就比鸿毛还轻”,语音发颤了。

  续道“左蓝同志(台词重音),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她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再次重复,“左蓝同志(台词重音),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她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身侧的翠平蹲下身来,关切担心地看着他。

  余则成侧头道:“我没事。”

  这段从艺术上来说,是两个“重复”。

  一是整个这一段重复读《为人民服务》,是对上一场戏的重复。

  二是内部涉及到“左蓝同志”的两个句子,余则成都作了重复。

  这一大段的重复是余则成对革命信念的持续深化对爱人同志的念念难忘,这两句子的重复更是余则成单独拎出来着重表达对爱人同志的念念难忘。

  将“张思德同志”易为“左蓝同志”念出来更是神来妙笔!

  余则成这里的“重复”和“改易”,就他情态上看,就是哀恸不能自已,竟化而为“怔”了。

  从表演角度,文学作品里有一经典艺术手法叫做“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肇源于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

  沈三通为此叫绝的是,姜微避开了影视圈的一直以来一群人喜欢搞的恶心手法。

  就是玩“电车难题”,或者“落水了救妈妈还是救老婆”那一套。

  把信仰和私情分割开来,甚至喜欢把理想主义者刻画为小丑。

  何等的荒谬!

  这就颇为有些以己度人了。

  自己自私,没有能力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就把理想主义者,要么刻画成“冰冷机器”,要么刻画成“狂热分子”。

  其实,成功的理想主义者,日常生活都是很温和。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看透了人性的黑暗,依然选择付出。”

  焦书记非常多才多艺,上小学的时候,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参加了学校的西洋乐队,学习吹司军号,同时,他还练习鼓乐和二胡,最擅长的是二胡。

  姜微设计的剧情跳出了这个陷阱。

  让余则成的理想和个人感情融为一体,并且是以能读懂的方式个人的爱恋,自然的上升高度。

  既有血有肉,又把理想高度提了出来。

  这段戏最开始的剧本里是没有的,沈三通看剧本的时候,也没有加入。

  他想知道,这段戏到底如何来的。

  这段戏是孙洪雷和姜维共同创造的。

  姜微在访谈里,专门谈过为人民服务这段。

  孙洪雷跟他讨论剧本的时候,说左蓝死后应该安排一个什么小细节来升华一下这种感情,把感情升华成信仰有一个过程。

  孙洪雷作为演员,剧本的文学修养和素养挺高,嗅觉很明锐。

  左蓝死后爱情到信仰的转变加个节点,非常符合戏剧效果。

  最后两人商量的结果是读一段文字。

  但读什么文字还没有讨论出结果。

  这时候着急印剧本发给演员们,所以导演姜微就随便写了个愚公移山先印出去。

  但一开始就没打算用愚公移山。

  这段加戏是孙洪雷的建议,但最终决定文章的是导演。

  后来现场开拍的时候,姜微已经选好了文章,就是《为人民服务》。

  沈三通掏出《风声》的剧本,让姜微浏览。

  谈起对《风声》的要求:“我希望价值观或者想传达的东西,也做到了藏在电影之中。”

  “就如同《潜伏》的余则成一样。”

  “他首先是一位军统特务。出身特务处青浦训练班,一心想的是抗日、保家卫国,不是反公,他跟李涯不一样,李涯的信仰就是刮民党利益。”

  “所以,抗日战争走向胜利,果党迅速腐化,余则成的理想和目标消失了他需要一个信仰来支撑他走过后半生,原本以为和左蓝的爱情可以支撑得住,可是,左蓝消失了。”

  “此时,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追随戴笠,要么和左蓝一起为了她的理想奋斗。”

  “但是呢,果党上层的腐败,让前者没了意义,他只能选择后者。”

  沈三通明确说明了自己反对的东西:“我反对什么都是中国人,都一样的论调。”

  “刮民党也是国人,也会有国人的情义,立场不同,追求写实之类。”

  “什么挂民党里也有好人,也有重情义的,这部剧真的好。”

  “把挂民党人演得有血有肉,让故事更有看头。”

  “亦正亦邪,亦邪亦正,让人分不清楚,轻理想信念,重义气,什么都是热血青年,曾经为抗日立下汗马功劳,只因政见不同。”

  “这些在我看来,统统都是狗屁。”

  “挂民党能说的上‘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已经是人了。”

  “更多的是拟人生物,根本不一样!”

第490章 《风声》的撕裂感

  沈三通一直就是一个观点。

  “有良知,懂历史,喜欢刮刮民党,是不可能三角。”

  “有良知,懂历史,就不可能喜欢刮民党。”

  “懂历史,喜欢刮民党,就不可能有良知。”

  “回到192几年,想要救亡图存,做任何的推演,只有那一条路。”

  “觉得刮民党好的,所能做的也只是把刮民党党变成我们的样子。”

  “而现在有一股风气很恶劣,就是玩张冠李戴那一套。”

  “刮民党、伪军之流,很高学历,很开朗,很开明,追求皿煮、兹有。”

  “都是胡扯,恰恰是我们是开明的一方,有知识有水平的。”

  “窑洞里,我们的战士讨论航母,讨论战斗机,知道唐老鸭。”

  “刮民党、伪军才是文盲,尤其是412之后,有追求、有理想、有道德的基本被杀了,大量的流氓、地痞混了上来。”

  “好的坏的混成一谈,有道德没什么了不起,没道德也没什么,都解构了,一样了。”

  姜微大致翻看剧本。

  他挺理智的。

  主要他和沈三通合作过。

  知道对方只要求总的,具体需要他落实。

  沈三通可以说的激情四射,他要考虑难度。

  “电视剧拍的好看点,观众能接受,电影要花钱,观众能接受这个观点吗?”

  姜微还是很看重这次机会的。

  作为在这个圈子里混了很久的人,他明白这个机会可能也就是沈三通能给。

  除非他像沈三通说的。

  把两者混淆在一块,也许能有机会。

  沈三通道:“《潜伏》能够爆火,就说明了观众潜意识里不仅接受,还拥护。”

  “现在的风气太操蛋,观众希望回归,找回初心。”

  《潜伏》爆红,而且呈现出很强的气势,也是切中了眼下的风气。

  官媒,尤其是BJ的媒体轮番报道。

  总局召开《潜伏》学习会议,评价颇高。

  定调的官方没什么问题,一直吐槽的三流媒体,也是网络版出幺蛾子,印刷出版的风气很正。

  沈三通继续道:“姜老师,我告诉你,现在网上说爱国,确实要被人骂,但这些人有几个人是真人?”

  “我做过调查的,除了我们圈子里的人,在大街上走着,随便问一个人,对爱国有没有意见,几乎没人有意见。”

  “网上的声音,舆论的声音,太容易塑造。”

  “要是只看舆论的声音,我不可能成功。《集结号》也不可能,全大陆班底。《画皮》也不行,大陆演员土嘛。”

  “《梅兰芳》打不过《叶问》,《无极》要比吴语森的《赤壁》差,《无极》要赔掉裤子,可实际上呢?”

  “《集结号》《梅兰芳》《画皮》大卖,《无极》盈利没问题。”

  “反而是港岛导演,搞古装大片一部接着一部的扑街。”

  “舆论声音很多都是假的,网络容易放大极端声音,而一些媒体有意或无意的选择性的报道。”

  “问题在于能否讲一个好故事。”

  “《潜伏》故事通俗易懂,办公室政治的方式讲了天津站的人事斗争,就显得新鲜。”

  姜微既高兴又头疼,剧本翻了一遍,作为专业人士,他读剧本很快。

  看过原著的他,对大致剧情了然于心。

  “四人扩充到了五人,故事简化了,成了一个‘捉鬼’的故事,场景也缩小了。”

首节上一节497/5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