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第127节

  虽然还没调查,但李主任感觉那样的房子应该不在少数,街道办根本承担不起。

  要不,只能向上申请资金和物资。

  李主任的想法,是街道办出一部分,居民自己也出一部分。

  见李主任头疼,周益民出主意:“姨!要我看,干脆组建属于我们街道的施工队。一来,以后拆拆建建不需要找别人;二来,还能解决就业问题。”

  李主任听了,顿时一愣。

  组建属于他们街道的施工队?这主意,貌似不错呀!正如周益民所说,一来以后不用麻烦人家;二来,能解决就业问题。

  就仅仅是第二个好处,便足以让她心动。

  现在,需要工作的人太多了。就拿这个大杂院来说,待业青年不下20人吧?

  “不止是施工队,街道甚至可以开办属于自己的具体企业。技术含量高的,我们干不了,搞点不需要太多技术的产业。”周益民继续说。

  李主任越听,眼睛越亮。

  是呀!

  私人自然是办不了企业,现在都在搞私营转公营呢!但如果是街道来办,那就没问题了。

  唯一的难处,就是资金。

  “益民,你觉得办什么企业比较好?”她忍不住询问道。

  她清楚,周益民的脑子灵活。

  “主要就是考虑三四个方面。第一,资金问题,最好就是投资少的那种;第二,场地,也就是厂房。我们街道,最好就是搞那种小作坊;第三,产品问题,最好是生产点老百姓日常比较需要的产品。”周益民给她分析。

  李主任深以为然地点头。

  “场地不用考虑,我们街道不缺。”李主任跟周益民说道。

  周益民有些诧异。

  李主任告诉周益民,他们街道靠近桥的那边,就有一片废墟。战争时期,曾经被炸弹轰炸过,后来也没有重建,荒废到现在。

  如果需要建企业,街道将其利用起来。

  “至于资金,如果不多的话,我们跟区里申请一下。”

  李主任相信,区里应该也会支持。毕竟这可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没道理不支持,哪怕只是政策上的支持。

  周益民脑子转得飞快。

  生产什么产品好?

  首先,原材料要比较好解决,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周益民感觉自己脑子都干冒烟了。

  怎么样都绕不开原材料的问题。

  现在,除了空气、水、泥土比较好获取的,其他东西都不太好弄。

  随后,周益民又想到组装和包装的工作。如果能承接其他工厂的这些业务来做,倒也不错,最重要的是不用投入太多,而且比较好上手,技术要求不高。

  像“糊火柴盒”,不也是这一类吗?

  你以为人家火柴厂做不了这些活?

  但糊火柴盒这种工作,不用机器也能完成,还是分配到各条街道,让困难的家庭拿回去“组装”,火柴厂给一定的报酬。

  仅仅是这么一个业务,就帮助到很多贫困家庭。

  “姨,能不能这样?我们从钢铁厂,或者其他厂承接一些不用机器也能干的业务回来。就比如电饭煲的组装工作,给钢铁厂组装一个电饭煲,我们收取多少钱这样。

  我相信,钢铁厂也乐意。毕竟他们现在也忙不过来,将一部分无关要紧工作分摊出去,何乐而不为?

  我们其实就是开一家代加工的工厂,专门承接其他工厂的一些不需要机器也能干的业务。

  说白了,就是求其他工厂赏口饭吃而已。

  我们搞代工厂,也不为了盈利,只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而已。如此一来,应该不难办。”周益民说道。

  可以预见,电饭煲出口大卖后,钢铁厂一定会加快生产。

  那么,就只有两个办法。第一,继续扩建、扩招;第二,就是像周益民说的,把一些不太重要的工序转出去,交给其他单位去做。

  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谓的“代加工”。

  代加工在后世很常见,有些公司,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工厂。他们只是负责设计和销售产品,产品就是让其他工厂来代加工,最后他们贴上自己的品牌就行。

  这样的事,周益民认为现在也能做。

  李主任听后,惊喜不已。

  感觉这可以操作呀!

  钢铁厂跟他们街道的关系还是很深的,几乎所有四合院都有人在钢铁厂上班。这么一来,就有了合作的基础。

  “益民,还是你脑子灵活。这事,我回去找人问问看。”李主任笑道。

  一旦把施工队和代工厂都做起来,起码能解决他们街道一半以上的待业青年就业问题。

  说实话,这已经非常了不起。

  这要是宣传出去,他们街道甚至会得到上面的表彰。她作为街道办主任,自然也就是功劳最大的那位。

  施工队招点男青年,自己街道以后没有事做,可以到外面去找施工业务。

  而代工厂可以多招点女青年,组装和包装的工作,女人可能会做得更好,毕竟心灵手巧嘛!

  想到这,李主任彻底坐不住了。

  她跟周益民说了几句,就匆匆离开。

  周益民也不再逗留,返回自己的四合院,颇有点“深藏功与名,事了拂衣去”的意思。

  “益民,邮递员说你有点东西在邮局,让你去拿。”一大妈告诉周益民。

  有人给我寄东西?

  这是周益民的第一反应,心里捉摸着是谁。

  “好的!多谢一大妈提醒。”

184.第184章 姑奶奶的消息

  184.

  到了邮局,周益民才发现,并没有他的收件。

  这就奇了怪了,明明一大妈说有。

  “你是……56号院的人?叫什么名字?跟周旭华什么关系?”忽然,工作人员想到什么,询问道。

  周益民点头:“我是56号院的周益民,周旭华是我父亲。”

  “那对了,在那边。本来,东西是寄给你父亲的。但你们院的人告诉我们邮递员,说你父亲跟寡妇走了。所以,那东西你收也可以,但你得出示证明。”那工作人员跟周益民说道。

  周益民恍然,感情是寄给他老爹的。

  “得证明周旭华是我父亲对吧?”周益民问道。

  那人点头,否则随便一个人过来,说是某某某的儿子、兄弟之类,就冒领了物件,责任算谁的?

  周益民只好假装掏了掏。

  实际上,户口本早就让周益民放在商店背包中,“随身”携带。

  户口本是1958年就开始出现的,这时候叫户口簿。

  “同志,这是我家的户口簿。”周益民将户口簿递过去。

  工作人员看了一会,才将户口簿还给周益民,顺便让他将那些东西带走。

  周益民发现,东西一共有一箱加一袋,还有点重。看到寄件人,周益民大为吃惊,因为那是他远嫁南方的姑奶奶。

  收件后,周益民立即返回周家庄。

  他相信,爷爷收到姑奶奶这些东西,一定会很开心。

  这段时间,周益民也尝试过打听姑奶奶的下落,但没有消息。

  匆匆回到周家庄,周益民就碰到在村里闲逛的老爷子。

  他喊道:“爷爷,回家,姑奶奶有消息了。”

  正在村里闲逛的周老爷子,听到孙子的话,顿时愣在原地。足足过了几秒钟,他才回过神来,一双老寒腿跑得飞快。

  他激动呀!

  大姐这么多年没有消息,他都做好了最坏打算,觉得这辈子已经没有机会再见面了。没想到,终于有大姐消息了。

  “移民,你姑奶奶怎么样了?”老爷子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询问。

  周益民指着放地上的一个箱子,以及一大袋东西,说道:“这是姑奶奶寄回来的,爷爷你瞧瞧。”

  “没有信吗?”老爷子更希望看到信件,而不是一堆的物品。

  “可能在里面吧!”周益民猜测。

  老爷子二话不说,立即开箱、开袋。

  奶奶也凑过来。

  她对大姑子很有好感,嫁过来后,她就没见过大姑子,但逢年过节没少收到大姑子从南方寄过来的东西。

  “爷爷,这里有信。”周益民在箱子里翻出两封信。

  一封是写给爷爷的,另一封则是写给他爹周旭华的。

  老爷子一把夺过去,颤颤巍巍地打开信封,认认真真地阅读上面的内容,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看着、看着,老爷子的眼眶就湿了。

  “大姐还好吗?”老太太急声问道。

  老爷子擦了下眼睛,露出笑容:“还好,前些年她一家去了港岛,难怪没有联络我们。”

  此话一出,周益民等人恍然。

  那就难怪了。

  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谁能想到,姑奶奶一家去了港岛?

  大家将目光放在那些寄回来的物品上,有衣服,爷爷奶奶、周旭华,甚至周益民都有一套,而且还是牛仔服。

  牛仔服很早就发明了。

  据说,一百多年前,美洲出现淘金热,25岁的德国人李威斯达斯也到旧金山淘金。但当他看到那千千万万寻找金矿的人们以后,却改变了主意,开起商店来,专门销售日常用品,包括露营用的帐篷和用做马车篷的帆布。

  有一次,一个淘金工人对他说:“我看用你的帆布做短裤挺好。矿工们现在穿的短裤都是用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

  李威斯达斯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用帆布试缝了一批短裤出售,果然畅销。接着,李威斯达斯在旧金山开设了一家服装工厂。

首节上一节127/1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