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扫一眼首行的小说名,“伏羲伏羲?怎么用了这么一个书名?”
“我觉得伏羲有着太多意象,他是人文始祖,是古代人皇,象征着一种旧有的权力,此外,传说中伏羲女娲结婚生子,有伦乱之意,这和我这篇小说的内容也恰巧照应的上。”
“原来如此。”王思索了下,“我没想到你这篇稿子这么快就能完稿,如果之后顺利,登上明年2月的《京城文艺》不是问题。”
“嗯,这件事儿不急。”江弦想着稿费的事情,倒也没什么所谓。
“怎么能不急呢?”王笑笑,“如果能在明年2月刊发,那这篇小说,还来得及参与今年的全国中篇小说评选!”
“您是说这件事啊。”江弦倒也有这样的想法。
他不介意出风头,合适的时候就应该展示自己,给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既然穿越到这个时代,自然想不愿默默当一名在文坛耕耘的苦行僧。
“王老师,如果这样的话,我还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你讲。”
江弦满脸纯良之色,“这稿费,您能不能等到一月后再给我结算?”
王先是一愣,很快想到什么,扶了扶眼镜,轻笑几声。
“你这是威胁我了?不给你算那一份的稿费,你就拖着不改稿子?”
“哪是,我最近打算买房子,手头太紧。”
“房子啊”
提起这个,王就没什么异议了,因为作协给他分了房子,面对这些还没分到房子的作家,他自然是要多多帮助。
“那就按你想的办吧,这个不是什么问题。”
“多谢王老师。”
江弦递过去手,和王握了握,耳边忽滴一声,熟悉的声音响起。
“【作家】+【情信】=短篇小说《???》”
(老有人提前猜出结果,你让我很没面子)
第116章 最灰暗的一作
“【作家】+【情信】=短篇小说《???》”
作家?情信?
江弦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是岩井俊二的那本《情书》,也就是后来拍摄的那部同名电影,但仔细一想,不太合理。
《情书》之中的几个人物,好像没有作家,江弦记忆比较模糊了,女主角职业他记不清楚,但是其余几个角色他记得,分别为图书馆管理员、琉璃工艺品制造师,以及一个去世的登山运动员。
琢磨一会儿,还是没什么头绪,于是没再继续纠结,转而关注序列本身。
第五条合成序列的出现,令他有些怀念起《棋王》的合成。
序列中的【作家】这一条,因为他身份满足的缘故,已然是收集完成的状态。
只有【情信】这条灵感,还显示着(0/10)的进度条。
所以是和《棋王》一样,只需对单个灵感进行收集的序列。
江弦几乎没怎么往别处想,脑海中马上有了此条灵感的收集方式,即:写10封情信。
他也想不到什么别的收集方式,是与情信有关联的。
总之,不管怎么想,都不是一条难以合成的序列。
“王老师,我就先告辞了。”
“我送送你。”
王站起身,坚持将江弦一路送至楼下大门,与他道别,随后匆忙的回到办公室里。
比较熟悉他的同事都有些诧异。
一向沉稳、慎重的王老师,今天怎么冒冒失失的样子。
“王老师,这篇稿子还不错,麻烦你审一下。”刚进门,责任编辑陈世崇便将一份稿子递到王这儿。
王喝一口水,“什么篇幅?”
陈世崇回答道:“一部短篇,写的是一个农村家庭,因为时代变化所发生的轶事,立意很好,内容很有意思,是个很不错的题材,不足之处是前半部分写得太拖了。”
“你先放这里吧。”
“好。”
陈世崇把稿子往桌面上一堆,眼睛一瞟,瞥见王手中攥着一份手稿。
联想到刚才江弦出现在编辑部,不难猜到,这篇稿子的作者应该就是江弦。
交接事毕,王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堆满书籍和稿件的书桌前,从这些书稿中“挖”出一块桌面,捧着《伏羲伏羲》,一行行的阅读。
大办公室里人来人往,每位编辑进行着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尽量小声的交流,以防影响正在审稿的编委和领导小组。
陈世崇和几位同事小声讨论。
“刚才在王副编那儿,看到江弦给他递了一篇稿子。”
“写的怎么样?”
“他还没看完。”
“江弦写的也太多了吧,今年他都了那么多篇作品了,不可能每一篇都好吧?”
“还是希望是篇好稿子的,毕竟江弦是咱们《京城文艺》的老朋友,对《京城文艺》做出过贡献。”
众人沉默,纷纷点头。
“就是,可别再闹出上次那样的事儿了,怪难堪的。”
前段时间,《京城文艺》收到一篇很一般的来稿,但作者又是编辑部的老作家朋友,发不发这篇稿子,搞得编辑很为难。
最后问到李清泉那里,李清泉明确表示:“对作者的报答,可以用其他方式,不能用发表稿件来交换。”
王静静在位子上坐了许久,有编辑来找他,喊他两声他都没有发觉,那编辑只好默默将手中的稿子放在他桌上堆着的稿件上,没再打扰他,待他看到以后,自然就会处理。
陈世崇吃过饭,午休了一小会儿,又回到自己工位,审了几篇稿子,质量都有些差劲。
毫无所获,回想起上午他递给王的那篇稿子,他起身打算过去看看王的意见。
没成想王仍保持着他离开时那个姿势,仿佛就固定着,没再动过一样。
“王老师,我的那篇稿子您审了么?”
王没回答,倒是一旁的另一位编委好心告诉他。
“没审呢,王老师从上午开始,就一直盯着他那篇稿子了,这还没看完呢,饭都没来得及吃。”
“是么?”陈世崇一惊。
看的这么专注,至少说明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吧,不然也不能吸引他看这么久,还看的这样认真。
两人说话间,王缓缓放下手中稿件的最后一页,回味了一阵,才抬起头来看向陈世崇。
“.世崇同志,怎么了?”
“我是来找您问二审的稿子结果,看您好像还没来得及看。”
“不好意思,我刚刚看完上篇稿子。”王露出一抹歉色,“我这就帮审。”
“不着急、不着急,王老师,您这篇稿子怎么样?我看您看的特别专心。”
陈世崇一番话,也惹来了其他编委的好奇,这篇让王看的这么专注的稿子,质量究竟怎么样?
王几乎没有犹豫,直接道:“文学性很强,故事性也很强。”
这话顿时让很多编辑们对这篇稿子来了兴趣。
以王的眼光,评判任何一部作品,恐怕都会比较苛刻和严格,能让他都说出文学性、故事性俱佳这种话,说明这篇稿子写的一定很有水平。
“不过,想发表的话有一定风险。”王紧接着补充,“是否发表,需要李清泉同志来定夺,当然,我个人是倾向于发表的。”
稿子的调性比较灰暗?
众编辑自然明白王的意思,这篇小说是一部需要经由领导班子讨论的作品。
《京城文艺》的工作四平八稳,每一部有风险的作品,都会在编辑部里先行讨论,每个人都要给出意见,最后由主要负责人李清泉拍板。
“这是江弦写的稿子吧?”有人问。
“是他。”
“江作家的创作热情也太高了,这个月《荔枝》才在《收获》上刚刚发表,这就又写了一篇。”
“王同志,和他以前的作品比,调性怎么样?”
王直截了当的回答:“比他此前的任何一部作品调性都灰暗。”
其他编辑倒吸一口凉气,同时也对这篇稿子感到更加的好奇。
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能让王给出这样的一句评价。
第117章 金保军的决定
晚些时分,京城又纷纷扬扬的落起大雪。
李清泉蹬着车子慢慢往单位回,刚结束的会议上,上级领导提出,要将他调入《人民文学》的想法,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给出答复。
雪花噼里啪啦砸在他的脸上,车轮子打滑,李清泉只好推着自行车,嘎吱嘎吱踩着积雪前行,身后白色的地面留下一道长长的车辙,又马上被浮雪积盖。
到了屋檐下,他抖落抖落身上的雪花,一推门进到办公室,冷热交替之间,眼镜的镜片霎时蒙上一层白雾。
“清泉同志!”
“你可算回来了。”
“这篇稿子你一定要看看!”
李清泉正用手套擦拭着镜片上的水汽,模模糊糊看到王朝他走过来,将份稿子拍在他的办公桌上。
“匆匆忙忙的,看来是一篇很好的稿子。”
“你先看看。”王笑呵呵的拎起暖壶,给李清泉倒上一杯热水,一缕白汽自杯口袅袅飘升,“来,暖暖身子。”
李清泉没着急凑过去看,生怕身上的雪花将稿件打湿。
“是谁的稿子?”
“我之前和江弦约的一篇。”
“是江弦的?”
李清泉迫不及待的戴上眼镜,搓着布满老茧的糙手,远远看到四字小说名。
《伏羲伏羲》。
“怎么起了这么个名字?像是个神话故事。”
“看了就知道了。”王故意卖个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