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91节

  剧组不知从哪弄来一辆偏三轮摩托车,这年头一般称为“挎子”,这是国内自主生产的一款长江750型摩托车,警用的就是这个款式。

  朱琳戴双白手套、黑墨镜,慢悠悠骑了一圈儿,又美又飒。

  “不错!”王好为很满意。

  “丰姿绰约,落落大方,江兄,好福气!”葛尤羡慕道。

  江弦拍拍他的肩膀,叮嘱道:“你自个儿知道就行,这事儿别到处乱说。”

  这年头,同一个单位,明面儿上一般是不让搞对象的。

  当然,仅限于明面上,真搞了,大家也没办法谴责你。

  就像王好为,她和剧组的摄像那就是两口子。

  所以是不主张,但也不禁止。

  江弦看了一会儿,就回招待所房间里接着赶稿子了,为了景山东胡同那院子,他现在充满了写稿的动力。

  写了没一会儿,门被敲响了,打开,门外面站着朱琳。

  “你上午去哪儿了?”她一抹身进来,江弦把门关上,顺手锁住。

  “去看了一院子。”

  朱琳站在写着东方红的镜子前,理理辫子,听到江弦的回答,吃了一惊。

  “你要买院子?杂院儿还是四合院?”

  “四合院。”

  “四合院可不便宜,在哪儿啊?”

  “景山旁边儿,离故宫没一公里,溜达过去可能都不到十分钟。”

  “这么好的地方!”朱琳吓一跳,“那得多少钱啊?”

  “不便宜,还商量着呢,我给他报了个一万的价儿。”

  咝!

  “多少钱?”朱琳杏眸眨巴眨巴,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一万块。”

  “这也太贵了!”朱琳真的被惊到了,她知道江弦收入多,也没想到他随随便便就能买一座一万块的院子下来。

  这件事她都觉得不可思议,要是被他爸妈知道了,那下巴恐怕都得惊掉。

  “你别这种表情。”

  江弦给她抓把炒瓜子。

  “我现在也拿不出一万块那么多,我这不是先跟他商量么,钱我慢慢筹。”

  “我那边儿也有点儿存款,你要是缺钱用,我先借给你。”

  “都是一家人你跟我分那么清?赶紧给我交账上,还留上私房钱了。”

  “???”

  陛下翻个白眼,“少来,要交也是你给我交。”

  “那你不反对咱俩一家人?”

  “Tui!”

  反应过话中含义,朱琳羞红着脸,轻啐一口:“无耻!”

  “哈哈哈哈。”

  “呀,呵我一脸蒜味儿。”

  江弦抽空去了趟人文社,递了他作的作者序。

  “景峰,什么时候给我把稿酬结了?”他问道。

  《芙蓉镇》的稿费,怎么也有个一千多块,能补上一块儿院子的窟窿。

  李景峰接过作者序,瞟了几眼,随后看向他。

  “干嘛这么急?”

  “我这单位也不给我分房子,我总得赶紧赚钱买房子去。”江弦倒起了苦水儿。

  李景峰皱了皱眉,似是犯愁。

  “很着急要么?”

  “怎么?人文社不至于财政出问题吧。”

  “那不是。”李景峰沉吟片刻,“我意思是,你如果再等等,可能拿到的钱会更多.”

第115章 新的稿子

  “什么意思?”江弦有些疑惑。

  李景峰快速的瞟了眼四周,附耳过去,小声道:

  “明年1月国家出版局会对稿费制度有所调整,基本稿酬会提高一些,还会恢复印数稿酬。”

  “印数稿酬?”江弦有些激动,“那就是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了?”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稿费制度,历经过几次变迁。

  最早是1950年-1958年,这个时期出版社采用苏联那边的制度,用定额稿酬支付稿费,例如,以印1000份为一个付酬定额,印数为1000以内,付给作者一个定额的稿酬,2000以内,付给作者两个定额的稿酬,以此类推。

  1958年以后又更替了一次,以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的方式取代了定额稿酬。

  再后来就那啥了,写作进入0稿酬时代,一直到1976年恢复一次性稿酬支付,即只有基础稿酬。

  那么这次1980年调整,恢复的正是1958年颁布的稿酬支付制度,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印数稿酬以万册计算。

  即除去基本稿酬,每印一万册,就按基本稿酬的1%支付印数稿酬,不足一万册的,按一万册计算,重印时只支付印数稿酬。

  “你要是不急着用钱,等这制度下来,我们人文社按新的标准,给你支付《芙蓉镇》的稿酬。”李景峰小声道。

  “行啊!”

  江弦难以抑制的喜悦,“景峰,好兄弟,我不上你家吃饺子了,上我家吃饺子去,我给你包。”

  “你啊,和冯骥才那小子一样的鬼。”

  李景峰无奈道,“老太太那回给我总结,你和冯骥才一样,都是那种特机灵的作家。”

  江弦心里满是喜悦,李景峰这一透露,那他到时候多拿到手的,可不是一笔小钱。

  当然,这是《芙蓉镇》销量好的前提下。

  不过他自信《芙蓉镇》的销量不会太差,此前《人民文学》那边已经给他透露过,9,10,11,12四期《人民文学》加印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万这个数字。

  退一万步,哪怕最后的销量不佳,基础稿酬的提升,也能给他增加一笔颇为不菲的收益。

  所以这钱值得等待。

  从人文社出来,他骑着自行车,往《京城文艺》去。

  天有些冷,前些天刚下了雪,走过一些路段,轮子还打滑,路上好些人吃跌。

  骑自行车久了,手就冻得生疼,耳朵也疼,江弦寻思着得弄顶羊剪绒的帽子。

  熟悉的西长安街7号,熟悉的《京城文艺》编辑部涵牌。

  先去拜访了下熟悉的老战友。

  “德宁老师!”

  章德宁正伏在岸前写着什么,见到江弦,脸上露出惊喜之色。

  “你怎么来了?”

  她瞥一眼江弦厚厚的挎包,猜到什么,“你是来递稿子的?”

  江弦点点头,“这个.还真是。”

  “我就知道,我们是老朋友,你有新稿子,一定会先拿给我。”章德宁得意起来。

  江弦面露尴尬。

  “德宁老师,我这篇稿子虽然是递给《京城文艺》,不过是被王老师约去的。”

  “谁?”

  “王老师。”

  “.”

  章德宁沉默一会儿,郁闷的叹一口气,“好吧,你既然是拿给《京城文艺》,那给谁都是好的。”

  她这模样,看的江弦还挺歉疚,想到二人那么多个日夜的战友情,他拍拍胸脯。

  “好吧,德宁老师,我决定了。”

  “嗯?”

  “我们今天就定下来,我的下一篇稿子一定会拿给你的。”

  “真的么?”章德宁面露喜色,她本身年纪也就和江弦差不多大,“那我们可就说了,你的下一篇稿子,还给《京城文艺》。”

  “我这人一向说话算话。”

  “你下一篇稿子写什么的?”章德宁好奇的问,“有思路没?”

  “暂且还没有。”江弦尴尬的笑笑。

  他现在一条序列、一条灵感都没有了,只能静静的等待第五条序列出现。

  “散文你要么?”他试探着问。

  “散文那也太短了,你可别拿散文来打发我。”

  和章德宁告辞,进到另一间大办公室里,一眼便看到王。

  他穿一件干净的蓝制服,所有扣子都扣紧着,胸前别了一枚团徽。

  “王老师。”

  瞥见江弦,他很意外。

  “已经写好了?”

  “写好了。”

  江弦把一沓稿子给他递过去,王先给他拎把椅子,亲自倒上一杯热水,随后才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写了多少字?”

  “7万7千多。”

  王点了点头,认可道:“能保持这样旺盛的创作精力和速度,太难得了,你当得起‘才思敏捷’‘日产万言’这两个词。”

  “怎么会,我这叫‘平生无大望,日月有小酌’,其实只是一个写作速度缓慢、工作方法笨拙的人而已。”江弦满脸纯良之色的客套。

首节上一节91/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