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83节

  “走走走,怎么还在外面儿溜达,忘了今天的事儿了。”

  “没事儿,成竹在胸。”

  “快去吧,好些人等着你呢。”朱琳推推他。

  跟着江怀延去到北影厂主楼,上到3层东,进到一间小办公室里。

  里面除了王洋,还站了好几个编辑,以及几位领导,一共十七个人,都是负责今天的《车水马龙》的剧本审查。

  剧本过不过,就看他们脸色。

  十六个审查人员有投票权,王洋作为厂长,有一票否决权。

  此刻,一屋子人正相互传阅着稿子,交头接耳。

  “江弦来了?”王洋一句话,屋里所有人目光齐刷刷朝他看去。

  “江老师,坐吧。”施乃新贴心的给他拎了把椅子过来,还给他倒了杯水。

  “相信你也准备好了,咱们今天在这儿,好好聊聊《车水马龙》这个剧本儿,讨论讨论。”王洋开口道:“先说说,你是怎么想出创作这个剧本儿的?”

  江弦喝一口水,稍作思索。

  “马车进京这个问题,很早之前我就注意到了,影响市容市貌,但又不好管理,这是我们社会生产生活中一个值得深挖的话题,且一直存在。

  当我聚焦于这个问题,我便发现这种现代城市化变革政策,必然会引发新旧更替的核心冲突,于是我就想,能不能再把这种冲突拓展,引伸到青年一代和上一辈人之间的矛盾,从而增添戏剧性的效果。

  像《李双双》那样,形成诙谐幽默的家庭剧,寓教于乐。

  我沿着这个思路,一点点往下创作,最后磕磕碰碰,写出了这么一个剧本儿。”

  他说完,王洋点了点头,“年轻人就是有想法。”

  “人作家的层次就是不一样,搞个剧本儿游刃有余。”

  “京郊的马车问题一直存在,没人能想到写个剧本儿,人家就想到了。”

  “这就是作家细微的观察力。”

  “.”

  江弦静静听着。

  实际上,这部反应京郊问题的电影,反倒是由上影厂拍摄而出。

  上影厂身在上海,却特喜欢拍四九城,《城南旧事》也由上影厂拍摄,在上海滩拍出了20年代老京城的风貌。

  不过这也和各大厂拍摄属性相关,上影厂爱拍城市片,长影厂拍工业片,八一厂自然是战斗片。

  

  至于这部《车水马龙》.

  这是一位京城编剧赵大年的作品,此人是京城农机局有名的笔杆子,《琴童》《车水马龙》《当代人》这些电影都出自他笔下,都在全国引起轰动,颇为经典。

  《车水马龙》的故事也不复杂。

  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明线:女主角艾京华,作为部门干部,来京郊要为公社装备一批汽车,代替马车进城送菜,遭到了马大车为首的老马车把式顽固反对。

  暗线:艾京华是马大车未过门的儿媳妇,马大车的儿子参军去了,整部电影没几个镜头,所以马大车根本不知道这重关系。

  这其实就有点后世网文的意思,观众们掌握着“信息差”,知道艾京华和马大车的底层关系,再看公公费尽心思耍鬼招对付自己的儿媳妇,就自带很强的爽感以及喜剧效果。

  很多时代造就的老电影后来都褪色了,但《车水马龙》依旧是能吸引人看进去的一部。

  聊了一会儿,王洋点评起来。

  “你这个剧本,内核是新旧冲突的改革电影,叠了未来公公和儿媳这一番,哪里藏哪里露,铺设好伏笔,再一一打开,层次多了起来,写的很有想法。

  就是这个结尾,这个公公观念的转变,仅仅是捅破了这层玻璃纸,就意识到了错误,立意一下就弱了,不过这个局限不是你能解决的问题,总体来说,这已经非常不错了。

  “谁还对这个剧本有什么意见么?”江怀延问。

  “我还有几个建议”

  有几位编辑给江弦提了出来,让他回去再对那些问题修改,随后表态同意过审。

  “我没什么意见了。”

  “我还要提个要修改的小毛病。”

  “我觉得不能过。”

  “.”

  一圈儿人轮番表态。

  十七个人,有十四人认为可以通过,两个人不同意。

  最后的决定权交给王洋。

  办公室里有些安静,落针可闻。

  他沉吟片刻,给出最终意见。

  “我认为是可以拍摄的。”

  江怀延与有荣焉,颇为兴奋。

  “那《车水马龙》就是.”

  “过堂了!”

  过堂也就是说剧本没啥大问题,可以向上面申报立项筹拍了。

  拍电影是件大事情,拍一部电影要拉起一支队伍,也就是一个剧组的人。

  一年到头,北影厂就拍那么几部片子,一个萝卜一个坑,想参与进来人海了去了。

  这年头编剧地位又高。

  简而言之,江弦要在北影厂成为很多人的爹了。

第103章 卧龙凤雏

  “恭喜你啊,江弦。”

  “你这剧本儿怎么一点风声都没就过了,不够意思啊。”

  “回头缺人就吱声。”

  《车水马龙》过了的消息,传出去那速度比江弦走路都快。

  他也没想到,剧本这么顺利就过了。

  想来也是跟他直接抄电影原著有关系,《车水马龙》既然能在上影厂顺利过审,在北影厂自然也不会太难。

  至于对剧情一些修改的问题,到了拍摄途中再慢慢改吧。

  不管怎么样吧,先拍起来。

  拍摄途中再修改剧本儿,这不算什么大事儿。

  改剧本算啥啊?有些大导没剧本还能拍电影呢。

  “江主任,王厂长有没有透露《车水马龙》定给哪位导演拍?”江弦打听。

  “还没呢,这个还得再开会决定,一部电影筹备期很长。”

  “凌导呢?我和凌子风导演都已经合作过一次了,我们是老搭档。”

  “凌子风?恐怕不行,他还有个《李四光》要拍摄。”江怀延道,“行了,我先回去,我还得给你把剧本的稿酬结算下来呢。”

  “们给我结多少钱?”

  “这个我们文学部还要再讨论,各方面的因素都要考虑,不过你放心,我们一定给你最大程度上的优待。”江怀延打个哈哈走了。

  另一边,朱琳、陈红这些个演员也看完样片了,还讨论了半天,总之看自己演的电影那感觉特别震撼,甚至不敢相信银屏上那是自己能演出来的效果。

  “没想到我在镜头里是那样的。”

  陈红意犹未尽,高出她一大截的朱琳,浅浅一笑。

  “你演的挺好的,特有灵气。”

  俩人边聊边走,很快便瞅见江弦,朱琳快步朝他这里走了几步。

  “江小江同志,怎么样?”

  “唉。”江弦叹一口气。

  “没过?”朱琳眼皮子一跳,“没关系,再修改修改,我觉得是很好一剧本儿.”

  “不是没过。”江弦露出自信的笑容,“是太容易就过了,让我有些意外。”

  “德兴。”

  朱琳欢欢喜喜推他一把,“我就说没问题的,你写的那么好。”

  “.”陈红在旁边儿静静看着。

  他俩指定有点猫腻。

  “走吧,搓一顿。”江弦的消费思想比较高,不像这会儿大多数人一样小心节俭,有了喜事儿就想着请客。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再说说《芙蓉镇》的原作者古“夫子”,这货被圈内人公认为小气,他拿到茅奖那年,上京城领奖,向那些培养了他的编辑许诺请客,大家很高兴,都以为他要大餐回报,结果所谓的“请客”,是请一群人去看了场电影。

  又喊了些北影厂的熟人,张洁、葛尤他们,半道儿还碰见了陈小二,干脆一并拉上,这小子个性张扬,大大咧咧,也不拘束。

  找了家国营饭店坐进去,服务员没气没力的过来,瞅见陈小二,眼睛一亮。

  “胡嘉奇!我看过你演的那电影,哎呦,特好玩儿。”

  胡嘉奇是陈佩斯在《瞧这一家子》里的角色名字。

  这小子得意坏了,主动表示道:“服务员同志,我给你签个名儿。”

  他的声音很有特色,尖细中略显沙哑,语调抑扬顿挫有韵致,一听就知道是他。

  江弦乐乐呵呵坐他对面儿,看陈佩斯和葛尤俩人坐在一块儿。

  这感觉特乐。

  因为他俩一个是e人,一个是i人。

  陈佩斯大大咧咧,一个人坐那就能玩,葛尤比较腼腆,胆儿小,属于闷骚那类型。

  这对卧龙凤雏要是能同框,那得欢乐成啥样啊。

  文学部。

  几名编辑围在一块儿。

  “这个稿酬怎么样?”

  “我觉得可以,年轻人一般都给这个数,不高不低,还能起到鼓励作用。”

  “差不多吧。”

  施文新不满意的摇摇头,“你们把人家江弦当新人啊?

首节上一节83/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