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68节

  一小时后。

  江怀延把半杯酒一口倒进肚子,眼睛一下子就红了,眼泪也马上流下来。

  他粗红着脸,指着那些存在于文字中的人物,破口大骂。

  “小丫挺的。

  “我艹大爷。”

  “臭傍家儿。”

  “尝尝老子大耳帖子!”

  他拎着酒瓶子,去到北影厂的招待所。

  此刻,他只想请这部小说的作者喝一杯酒。

  敲开江弦的门,没想到他正伏案写着什么东西。

  他醉醺醺的,只听到好像是故事梗概,与“马车”“道路改革”有关。

  (故事梗概,即电影故事概要描述,电影厂物色剧本阶段,会以故事梗概作为评断和取舍依据。)

  “江作家,这杯酒你要喝。

  这篇《芙蓉镇》也一定要拍!”

  

  《芙蓉镇》第二部在第10期《人民文学》上发表以后,终于开始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注意。

  不到一个月,《人民文学》编辑部收到来信数百封,《当代》、《作品与争鸣》、《湖南日报》等报刊先后发了有关消息、专访以及评论。

  王扶给江弦送了趟读者来信,还想他再写一篇创作谈,刊登于今年第12期的《人民文学》上,与《芙蓉镇》的最后一部同时刊出。

  江弦应下,没急着动笔。

  因为他还有件“国之大事”要处理

  正所谓,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二十四节气里,霜降刚过,他得回家去屯冬储菜了。

  冬储菜绝对是京城的城市记忆。

  每年11月左右,霜降一过,屯冬储菜就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儿,组织、帮助群众储存过冬白菜,是政府的重大任务。

  但凡是有空场的地方,哪怕是路边空地,都要设上临时冬储菜销售站。

  这是老传统,从1959年起,京城就动员居民和机关工厂伙食单位,开展“社会性大白菜储存活动”。

  魏染胡同。

  天蒙蒙亮,江弦就被他妈喊起来,一层一层往身上套上大棉裤。

  “快去把板车推来。”饶月梅催促道。

  顺手把窗台上晾着的袜子给他怼脸上,都硬了,能固定住,也不知道是啥原理。

  “妈,咱吃早饭不?”

  “来不及了,你吃颗梨顶顶。”

  他妈塞给他一颗京白梨,江弦揣进兜里。

  屯冬储菜这活儿是全家出动,因为买菜按人头算,一人可以买几十斤,所以家里来的人越多,买的菜就越多。

  一家四口往菜站去,江弦和他爹推板车,他妈推个自行车,他妹江珂坐板车上,缩脖子揣手,迷迷瞪瞪,还没睡醒。

  今儿是寒流天,沿路都是类似的家庭,扶老携幼,倾巢出动,迎着冷风,哆哆嗦嗦,互相迁就成条长龙,跟特么逃荒似得。

  “多亏没吃饭吧,这么多人。”饶月梅一阵庆幸。

  江弦有些无语,他们家五点半起来,没吃早饭,没洗漱,尿盆儿都特么没倒!

  就这,都有那么多户排在前头。

  “只要有一个搅屎棍,其他人就都不得安生,这就叫内卷。”

  菜站更夸张,排了好几条长龙,那大白菜堆得和小山似得。

  “这啥时候能轮着啊。”江弦哆哆嗦嗦溜达几圈儿,又冷又饿。

  想起兜里还有颗梨,刚顿住脚步,脑海里闪出条提示。

  “灵感【水果】进度+1,目前进度(2/100)”

  他茫然的握着京白梨,琢磨半天。

  懂了。

  为啥老莫名其妙跳进度?

  因为进度是水果的运输距离!

  累计1公里就报一次。

第84章 刷满100公里

  “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要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汪曾祺,《胡同文化》

  菜站,空气里都飘着大白菜味儿。

  冬储菜最常见的有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京城人民全靠这老三样熬过冬天。

  这会儿人脾气都挺好,寒风中排了几个小时,没见一个吵架的,也没人加塞,谁家往家搬菜,左邻右舍还会搭把手。

  江弦也帮衬着自家儿院里大妈送了几趟。

  回来,还是轮不着他家。

  菜站一卡车一卡车卸菜。

  菜蔬负责商按菜心的密实程度,把大白菜分为四个等级,不仅价钱不同,而且一二级菜凭证供应,三级和等外菜敞开供应。

  江弦揣颗梨,在菜站四处溜达刷步数,顺便听人家唠嗑。

  “那是哪产的白菜啊?”

  “不知道啊。”

  “天津的吧。”

  “屁,天津产的那是青口菜,上尖下粗,那个白叶白帮、头大脚小,一看就咱们京城,要不就是河北哪儿产的。”

  “指定京郊的,河北都是玉田的长棵细柳白菜,开锅就煮烂,吃着又爽口又甜,做菜做馅儿都好吃。”

  “记得去年从山东拉来的大白菜不?那个儿,嗬,一棵几十斤,完全齐鲁之风。”

  江弦听个新鲜,除了白菜,他记得萝卜也分好几种。

  长长的叫象牙白,红皮的叫卞萝卜,生吃拌凉菜的叫水萝卜,俗称心里美。

  外面青灰,心里面红,故得名心里美。

  那是小时候最常吃的“水果”,又脆又甜,不过吃多了打嗝巨难闻。

  故有谚语:“萝卜赛梨,打嗝赛屁”。

  遇上打嗝的尴尬,念叨一句了事。

  今儿怪倒霉,寒流天特遭罪,大家伙儿一边跺脚呵着手坚持排队,一边咒骂“这鬼天气!”

  江弦瞥了眼,【水果】的进度(6/100)。

  “这得走到啥时候去?”

  他刚从怀里掏出包烟,一帮戴着红袖章的街道干部搓着手来了。

  “都回去吧,大冷天的。”

  “别排队了,咱们今年改‘发号’,回家去拿自家副食本,上街道领‘号’去。”

  “一家一户凭副食本领一张‘号’,可别多领啊!”

  江弦一眼看到人群中的亲人,一个箭步上去,“吴叔!”

  吴建国瞅见是他,莫名感到不安。

  “这不江弦么?来给家里屯菜?”

  “是啊,我是我家最重要的壮劳力。”江弦递根烟过去,“还是咱街道好,领‘号’,不用排队,这个方便。”

  吴建国把烟点上,嘬一口。

  “这么冷的天,都一帮老头老太太的,你不知道,刚才琉璃厂那边的菜场,累趴下个老太太,都给送医院去了,咱们街道这紧急开了一会,我说还是多辛苦辛苦街道干部,为人民服务嘛。”

  “肃然起敬啊吴叔。”

  “成,不说了,我还忙呢,先回去了。”

  “那啥,吴叔。”江弦乐呵呵的凑过去,“侄儿还有一事相求。”

  “什么事?”吴建国心里暗暗发怵。

  这小子太晦气,每次被他缠上,准没好事儿。

  不过他也怪有能耐,听说都混北影厂里了,以后指不定谁求谁呢。

  “我想做志愿者,我想参与进冬储菜的运输队伍,给咱的师傅们帮帮忙。”江弦指指那边儿卸货的大卡车。

  “志愿者?”

  “对,也是为了采风。”

  这不是发疯?

  不过吴建国一想,他可能的真的有这种需求。

  作家嘛,不奇怪。

  年初一帮作家,枪林弹雨的还要申请上南边儿看看呢。

  “这次不整幺蛾子吧?”

  “我整过吗?”

  “你跟我过来。”

  吴建国领着他找到菜蔬公司的人,一通安排,人家答应下来,给他塞进辆挂斗大卡车,司机姓乔,年纪不算太大。

  “乔师傅,你好。”江弦热情的递过去手。

  乔师傅很是激动的摘下手套,把手在衣服上蹭蹭,才和他握住。

  “江作家,我特别喜欢的作品!”

  “哟,是么。”

  

首节上一节68/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