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384节

  傅三明根本没有和兰馨道别!

  他把兰馨带去船上,藏进救生艇里.

  菲儿越发觉得自己的猜测正确。

  他记得小说中曾经提到过一个细节:傅三明夜晚碰到他的父亲给动物服用镇定剂,他的父亲解释说是为了防止动物晕船。

  可是傅三明为什么会在夜晚碰到他的父亲。

  是什么理由,让他夜里不睡觉,一个人独自离开客舱,来到存放动物的地方?

  菲尔很快又想到,老鼠在西方文化中,有偷渡者的含义。

  那么老鼠是谁,不言而喻。

  菲儿想起傅三明在海藻岛上还有一个细节,他把手上的红绳,解下来系在了植物根茎上。

  当时分手时女友兰馨亲自给他系在手腕上的红绳,已经被海水腐蚀成了白色。

  红色是喜。

  白色是丧。

  从红色到白色。

  这是否意味着两人的爱情结局惨烈和极致?

  我爱你,最终我吃掉了你。

  你真正成为我的手,化为我的肉我的骨.

  “咝。”

  菲儿忍不住打个寒颤,他强忍着心底的恐惧,忍不住叹服:

  “江,比起上帝,我想撒旦这个名讳会更适合你。”

  “菲儿,我还是那句话,作者只是把小说带到这个世界的人,如何理解,都是读者的权力。”

  又聊了几句,菲儿就告辞了,他的承受力没办法让他一下子接受太多的冲击,而今天这样的程度已经足够了。

  临走前,他问:

  “江,我们今天的交谈,我能写进文学评论里么?我是说在等你这篇小说发表以后。”

  “当然,这是评论家的自由。”

  “下午的讲座你会去吗?”菲儿又问。

  “什么讲座?”

  “在EPB大楼。”

  菲儿开口道:“听说是和未来主义小说有关,也就是美国佬经常说的科幻小说。”

  “科幻?”

  “没错。”

  菲儿开口道:“这是20年代开始他们美国杂志培育出来的一种文类,预测未来的科技和社会,总之我不太感兴趣。”

  “我可能会去听听,是谁来讲?”江弦和菲尔打听道。

  菲儿告诉他一个名字。

  江弦精神一振。

  “那我更要去听听了。”

  记了个时间,江弦在午饭后出门,坐上前往EPB大楼的校车。

  路途并不算近,有时候江弦会感觉,爱荷华市不像是个城市,反倒像是个超级大的大学。

  他在校车上百无聊赖,时而会有一些老外投来好奇的目光,毕竟在这儿他才是外国人。

  这时候,一段交谈吸引了他的注意。

  “弗雷克,你要去哪?”

  “图书馆,我有本借来书要还。”

  “什么书?”

  “S.T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哦,我以前就看过了,写的真的很棒,不是吗?多么动人的爱情。”

  “是的,我快要爱上这部小说的作者了,怎么会写出这么动人的文字。”

  “.”

  江弦听俩人吹了自己一路,到地方以后,有些不舍的瑟瑟下了校车。

  在EPB大楼的四层,找到爱德文,和他寒暄两句,问了下这场报告会的详细内容。

  这次爱荷华邀请来的作家名叫海因莱因。

  江弦不算是科幻迷,也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幻作家。

  海因莱因,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

  与《银河帝国》的作者阿西莫夫、《太空漫游》的作者克拉克齐名。

  众所周知,科幻小说常常预言未来。

  海因莱因的小说里,有二战的走向,有冷战的爆发,甚至有互联网、手机.

  写《冰与火之歌》的乔治RR马丁因为海因莱因而启蒙。

  《星际迷航》之父吉恩.罗登伯里请他为剧本执笔,还惨遭拒绝。

  后世有“从龙”之功的马斯克因为看了他的小说才有了对太空的野心。

  阿西莫夫这位科幻界最最孤傲狷狂的大神,满眼含酸地表示,自己始终被海因莱因狠狠踩在脚下。

  还有,“太空虫族”和“动力装甲”概念就是他创造的。

  于是才有了《星际争霸》《机动战士高达》《星际迷航》《星河舰队》《前目的地》《安德的游戏》.

第368章 【真人秀】【幸存者】

  第368章 【真人秀】+【幸存者】

  会场内人头攒动。

  江弦特地看了一下,都是外国人的面孔,中国人很罕见,就连一向热衷于参加各种文学报告的王安忆都没有出现。

  在国内,科幻小说现在还不算主流。

  后世大名鼎鼎的《科幻世界》,这部杂志在80年代初都活不下去,只能惨淡经营。

  毕竟科幻文学作品里的飞船、虫洞、外星人和时间旅行离如今百废待兴的中国太过遥远。

  想象力?这东西远不如更为现实的吃饱穿暖重要。

  但是在美国,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从七十年代开始,科幻小说的发展迎来了真正的高潮。

  据统计,1972年到1978年之间,精装本科幻小说从每年103种增加到412种,平装本从235种增加到777种,其中大约一半是新作,一半是重版。

  此外,仅1976年一年,美国就出版了1189种科幻小说。

  这意味着,在这一年中,每出版八至九本新书中,就有一本是科幻小说。

  江弦一琢磨都觉得很奇妙。

  他现在处于1983年,国内研究的是怎么拍《红楼梦》,但是谁敢想,在六年前,也就是1977年,美国已经上映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甚至可以说最伟大的电影《星球大战》。

  还是1977年,一位传奇大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完成了自己的科幻献礼作《第三类接触》。

  毫无疑问,美国的70年代,是科幻创作狂潮席卷的年代,是个人人为科幻癫狂的年代。

  “嘿,江!”

  东德的女作家达妮卡和江弦打声招呼,“没想到你也会来,你们中国人也会对科幻小说感兴趣吗?”

  “当然,我们那儿也有科幻小说,不过更多的是科普小说。”江弦说。

  国内现在最有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应该是叶永烈老爷子。

  叶永烈老爷子都知道吧?

  对70后80后来说堪称国民级读物的《十万个为什么》,他就是主要作者。

  叶永烈写《十万个为什么》写的不够过瘾,后来又写了一篇《小灵通漫游未来》。

  结果因为小说里描述的未来生活和现实不符,拖了十几年,一直到1978年才终于得以出版。

  不过也不能把叶永烈老爷子直接划分为科幻小说作家,毕竟他更多的写作在传记小说方面。

  “海因莱因不是我感兴趣的范畴。”

  达妮卡在江弦身旁坐下,“我读过几次他的小说,昂长又枯燥,我更感兴趣的是凡尔纳,你知道凡尔纳么?”

  “《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

  “没错,就是他。”

  “他的作品确实好看。”江弦说。

  这三篇小说在他小时候那简直是捧起来就放不下的读物。

  江弦和达妮卡来的算比较早,不一会,会场的座位就坐了个七七八八,一个白人小伙拎着包走到江弦身旁的座位,他戴眼镜,脸上很多雀斑。。

  “你好,请问这里有人吗?”

  “当然没有。”

  小伙子就在江弦和达妮卡的身旁坐下,看起来有点腼腆,像个i人,这倒是让江弦意外,看来美国人也不全都是社牛。

  江弦和达妮卡低声交谈,小伙子默默从包里取出一本《时间足够你爱》(罗伯特.海因莱因)。

  江弦瞥了一眼,主动和他搭话。

  “蟹不肉,你是爱荷华大学的学生?”

  小伙子点点头,“是的,我叫亚当。”

  “你好,亚当,我是江,这位是达妮卡。”江弦介绍了一下。

  “你好你们是留学生?”亚当很自然的问道。

  “我可不是。”江弦笑道。

  “那你们一定是海因莱因的忠实读者。”亚当说。

  “实际上,也不是。”

  江弦笑着摇摇头,“我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并没怎么读过他的作品,就是过来听听。”

  “原来如此。”

  亚当笑嘻嘻的挠挠头,“我读他的小说很多年了,罗伯特的小说我全都读过。”

首节上一节384/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