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38节

  “沈老师,施老师。”

  江弦凑上来,举手手,“我也很喜欢《边城》,如果要改编《边城》,我这里有些想法。”

  有些想法?

  施文新马上意会,“你是想参与《边城》剧本创作?”

  江弦一副纯良模样,羞涩道:“写剧本我是外行,我试着写个剧本梗概,初稿还是请专业的编剧来完成。”

  “你要编剧?”

  施文新迟疑起来。

  创作剧本和写小说是两回事,她不怀疑江弦的文学创作水平,但编剧上总归是个外行,即便江弦说的这么客气,她也不可能拿《边城》给他练手。

  “江老师”

  “若是江弦同志操刀的话,倒是可以试试。”沈从文的态度倒是令施文新意外。

  江弦就很懂。

  此前在撰写给《故事会》的稿子时,他与沈从文混了个面熟,还把文章拿给沈老看过。

  他的《棋王》《动物凶猛》之中没什么歌功颂德,更脱离斗争矛盾,恐怕沈从文也是看中了他这点。

  “江老师,那尽快写一个梗概给我吧,要是写不出来,你也给我说一声,我好找别的编剧,我不是质疑你,主要写小说和写剧本这事儿差别确实挺大,你千万别误会。”

  江弦点点头。

  ‘千万别误会。’

  这话他好熟。

  娘的,我在1979年也被当备胎呗。

  回到招待所。

  江弦蜕下军大衣,只穿个毛衣毛裤。

  他这件儿军大衣是假的,纽扣灰不溜秋的,布料也薄,真货布料厚实,防风暖和,电木纽扣上还有五角星花纹,里边有个标签儿,写姓名、血型、番号.

  坐下来,沏一杯热茶,捧着从施文新那要来的那本《边城》看了会儿。

  那会儿流传一梗,《边城》是程序员必读著作。

  江弦不懂,问人家,人家就说沈从文是“中国的第一个程序员”。

  后来他才反应过来是一谐音梗。

  扣钱扣钱!

  盏茶入喉,梳理一遍《边城》剧情。

  人物关系很简单,主要角色就四个,翠翠、爷爷、大佬、二佬。

  大佬、二佬都喜欢翠翠,翠翠喜欢二佬,爷爷算个红娘。

  其实早在50年代,港城便翻拍过一次《边城》,是港城红极一时的大影后林黛的处女作,林黛也挺可惜的,早早便香消玉殒。

  可惜这一版沈从文实在不喜欢。

  中国有句古话: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江弦很清楚,沈从文想要看到什么样子的改编成果。

  忠于原著。

  这对江弦来说不难,他脑袋里就装着凌子风那版的《边城》呢,凭着印象,草蛇灰线写出来便是。

  关键得快点儿。

  

  万一被施文新找的其他编剧提前写出来,这可就真没他事儿了。

  “施老师!”

  “江老师!”

  三天后,北影厂大门口,施文新看着江弦的黑眼圈、大眼袋,有些担忧。

  “江老师,你这气色也太差了,没关系,你实在写不出来我就找别.”

  “施老师,这梗概你收着。”

  说话间,江弦便从包里掏出切糕似得一沓稿子,施文新说了一半的话重新咽回肚子里面儿。

  “你这么快就写出来了?!”

  “思路来挺快的,这几天就没咋合眼,你先看看吧。”

  施文新翻开剧本,简单扫了两眼。

  江弦确实是没写过剧本,毫无经验,行文有点幼稚,和他的小说功力差一大截。

  她啪一下合上。

  “江老师,上我办公室坐坐吧,恰巧沈老师也在,我们让他先看看剧本儿。”

  江弦相跟着进去,施文新办公室不大,这会儿里面坐了沈从文和俩老头。

  “江老师,介绍一下,这是王洋厂长,凌子风导演。”

  “这是作家江弦。”

  “久仰、久仰。”江弦颤颤巍巍和俩老头握手。

  施文新心惊担颤,很怕江弦猝死在她这儿。

  “沈老师,江老师写了个梗概,您要不先看看?顺便儿也让江老师休息会儿,他连夜赶了好几天稿子。”

  众人也能看出江弦气色不好,连忙点头,江弦有些羞涩的在小床上躺下。

  这会儿北影厂条件不好,编辑们都是在办公室连办公带睡觉的。

  他一合眼,睡得倍儿香。

  过去不知多久,才迷迷糊糊被人叫醒。

  瞅见沈从文坐在床边儿,眼角挂着泪痕。

  “小江,你改得太好了。

  出乎我意料的好。

  看来你真的研究了我的作品。”

第45章 江弦跑了!

  王洋和凌子风才刚看至结尾。

  一场雷暴雨中,爷爷似有所感,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哄着怕雷声的翠翠。

  第二天早晨,天刚亮,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

  翠翠回头看了一眼爷爷,自言自语:爷爷还睡着呢。

  推开门出去,翠翠找不到渡船,无意中回头,惊讶地发现屋后的白塔不见了,大堆砖石凌乱地摊着。

  翠翠惊讶地跪在地上,继而头也不回地冲回屋中:爷爷!爷爷!

  爷爷没有回答,早已在雨夜死去了。

  翠翠拼命地晃着爷爷:爷爷!爷爷!你醒醒啊!

  她突然明白了爷爷已死,嚎啕大哭起来。

  这是真事情吗?爷爷当真死了吗?

  一年以后…

  溪边,小白塔已恢复了原状,在万绿从中挺起,显得风姿绰约。

  白塔下,爷爷的坟头上长满乱草。

  大青石上。

  翠翠孤独地望着那汤汤的流水东去,东去.她极目遥望,期待着

  “没有损失原文的美感,也没降低电影的视觉性,这个梗概写的太成熟了!”王洋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于这个梗概的内涵很是欣赏。

  至于外表,乱七八糟的看习惯专业剧本,看这种东西还真不适应。

  凌子风认可道:“这个梗概已经挺完善了,故事足够完整,顶多改个二稿,这剧本就能用了。”

  “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情节这么完善的梗概。”

  “把对话都写了。”

  “江作家是个全才啊!”

  王洋捧着剧本去到沈从文面前,“沈先生,我们.”

  “拍,就按这个剧本拍。”沈从文语气坚定。

  王洋兴奋的和凌子风对视一眼,颇有些心潮澎湃。

  “全北影厂就等着您这句话了!”

  凌子风一激动,差点吆喝出一声“过堂了”,这是北影厂的老传统,哪听见“谁谁谁今天过堂了”的叫喊,就是那位编剧的本子那天过审了。

  不过此事的促成,还要感谢床上躺着的这位江弦。

  凌子风道:“江作家,我有预感,你写的这个剧本,一定能成为一代经典!”

  “凌导您客气了,《边城》还是得靠凌导您。”

  “江作家,你先在北影厂的招待所住段时间吧,编剧过程中肯定还需要您。”

  住北影厂?

  江弦犹豫起来。

  老实说,天天搁《京城文艺》呆着,和他们暧昧不清,搞得他有稿子都不好意思不优先给他们。

  可他馋《人民文学》挺久了。

  《人民文学》,新中国的第一份文学期刊,有“皇家刊物”之称,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没有之一,首任主编茅盾,教员为创刊号题词,郭末若题写刊名。

  在后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作品,可直接加入中国作协。

  顺嘴一提,刘小庆也是中国作协成员呢。

  “那我就先在这儿住段时间吧。”

  江弦寻思着,拿北影厂当个暂时的落脚地儿,等第三本小说合成出来,找个其他下家再说。

  而且为了第三条序列的灵感,他正巧要跟着《边城》剧组以及沈从文厮混学习一段时间。

  《京城文艺》编辑部。

  距离第2期《京城文艺》发售已经过去了半个月,编辑部里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息。

首节上一节38/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