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348节

  “江弦,我累了,回去吧。”

  “喳,娘娘,小江子知道了。”

  江弦打个千,扶着自己媳妇儿往家里回。

  这时候有个寸头的年轻小伙凑上来,看了江弦和朱琳一眼,眼神腼腆中带有几分期待。

  “请问,您是江弦同志么?”

  江弦眯着眼微笑点头。

  “你好,我是江弦。”

  小伙激动起来,又看向朱琳,“那、那您一定是白无瑕.啊不,朱琳同志。”

  朱琳也冲他笑笑。

  “你好。”

  “哎呦,我太幸运了,出来玩这么一趟还碰着您二位了,我能要个签名么?”

  “可以。”

  江弦非常好说话,掏出一根钢笔。

  这年头,当作家的都要别根钢笔在身上,这是标配。

  他摘下笔帽,看小伙一眼。

  “你叫什么名字?”

  小伙眨了眨眼,“我叫王硕。”

  咔嚓。

  江弦在纸上划拉的笔迹一顿,抬起头又看王硕一眼。

  王硕嘴不停,还在那。

  “我以前当兵那会就爱看您的小说,后来退伍了在医药公司上班,不过现在也不干了,下海了,和发小一块儿开了家烤鸭店,您有空就上我那儿吃,我给您免单。”

  “那祝你生意兴隆。”

  江弦笑了笑,刷刷签下自己的名字,朱琳也在他名字后面跟着签上一个。

  王硕眉飞色舞的接过签名,“接您吉言吧,其实我啊,也不喜欢下海做生意,我也喜欢写东西。

  我看的小说多,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叫《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你说这写的啥啊?这我也能写啊,我身边的故事比他那有意思多了,我的生活比电影都牛逼,而且把身边的故事描述出来这事儿一点都不难。”

  江弦一回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作者铁宁。

  “那我期待你的大作。你那鸭子店在哪,回头我去照顾你生意。”

  “真的?!”

  王硕激动的一哆嗦,给江弦报一地址,“您去了就敞开吃,我买单,不要您钱。”

  “那多不合适,我没吃白食这习惯。”

  和王硕又寒暄几句,江弦拉着朱琳走了。

  朱琳还笑,“真有意思这人。”

  “那可不。”

  80、90年代半个娱乐圈的潇洒往事,都是这哥们贡献的,哪能没意思。

  “嘴皮子挺能说,都快赶上你了。”

  “我可没他能说。”江弦轻笑道。

  江湖传闻,王朔写《空中小姐》的时候,为了采风寻找灵感,凭借他那张能说会道且有点流氓的嘴,谈了六个女朋友。

  83年,没给丫枪毙了算便宜他了。

  “回头找个时间上他那儿吃烤鸭。”

  “行。”

  王硕这个货,江弦一定是要交上一交的。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这哥们现在一门心思要当“倒爷”,还没到穷的半死不活只能写小说的地步。

  不到火候,再炼炼吧。

  再有几天就过年了,京城里头四处都能看见卖年画、对联、点心匣子还有兜售关东糖的小贩。

  年味十足。

  江弦清晰的察觉到,这座城市比之过去又变化了一些。

  像是人群中的喇叭裤,蛤蟆镜,街道上的广告牌,还有“五讲四美”的宣扬标语。

  “五讲四美”都知道吧?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和朱琳并肩走过一条条街道、胡同,江弦忍不住感叹。

  “唉,真快,都1983了。”

  在历史的进程里,总有一些年份特别特殊,就像一块又大又沉的石头,“扑通”一声掉进平静的水面,溅起好多水花。

  1983年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年份。

  这和改开的进程也有关系。

  众所周知,改开是先农村,后城市,到了今年,重心已经偏向于城镇。

  今年京城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已经和商业局签了合同: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

  在江弦这个“旁观者”观察中,这着实是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年份。

  农民、小市民、工人、知识分子,乃至上层领导,都像一罐闷久了的苍蝇,好容易看见一丝光亮,既蠢蠢欲动又担惊受怕。

  比如王硕,放着铁饭碗不要非要凑去下海经商,可惜现在还不是那个年代,私企在80年代都比较苦逼,要到90年代才能开始发力并迅速发展。

  所以江弦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折腾啥啊?

  这年头国内政策一会松、一会紧、一会软、一会硬,浪花一阵接着一阵,毫无逼数。

  想暴富,就一个秘诀:倒。

  奈何江弦只想做个良民。

  兜里这点稿费,只要不闹腾着去创业,还怕不够荣华富贵?

  或者去国外碰碰机会也行。

  今年江弦一直有个心思,就是再去国外转转。

  但是朱琳这会又怀着孩子,江弦可不想这个时候从家里出去。

  年前,江弦又收到好几封信。

  他比较关注的是其中三封。

  一封来自云南,是谢晋寄来的,告诉他《高山下的花环》已顺利杀青。

  一封是来自西安,《延河》编辑部的,信里给他讲了《最后一个匈奴》现在在陕西有多火爆,读者们是如何如何喜欢这部小说,又是如何如何期待这部小说的下半卷问世。

  最后一封是国外寄来的。

  字写得古朴苍劲,全是繁体。

  “江弦先生:

  冒昧来信,请您见谅,首先容许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聂华苓,现在是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名驻校作家,你或许已经听王先生说起过我,说起过我和丈夫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

  我一直在挑选今年的“国际写作计划”国内计划人选,邀请中国作家二人,漂泊海外,对国内的情况了解不多,只好麻烦国内的一些老朋友为我举荐。

  

  非常有趣,他们很多人都向我推荐了你。

  老实讲,我对你的名字非常陌生。

  但是得知你的小说在国内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以后非常惊讶。

  如此年轻的一位作者,竟然在长篇小说领域得到文学界的认可,放眼全世界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在听说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认识一下你这名青年俊彦。

  在此,诚邀您来到爱荷华做客,加入“国际写作计划”。

  匆此,请代向您的家人致意,祝您全家安康快乐,并颂文祺!

  聂华苓。”

  毫无疑问,聂华苓的来信是让江弦最措手不及的一封。

  “国际写作计划”对任何一名国内的作家来说,都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这不仅是一个与世界文学交流的机会,更是一个出国的机会。

  作家也是人,有一个公费出去玩的机会,谁能不心动?

  偏偏这个机会给了江弦。

  他现在,完全不想离开家里。

  只想守着朱琳,等待他家的小小陛下呱呱落地。

  晚上和朱琳谈起这件事情,朱琳眼前一亮。

  “挺好的啊,这可是去美国的好机会,多难得啊,记得我上学那会,一个宿舍的那姑娘,费了好大力气才考去了美国来着,现在在那边可好了。”

  “得了,估摸着这会在那要么是刷盘子,要么是冲厕所,要么就是当保姆,最不济,有可能已经从事了色情服务行业。”

  “去你的,你不盼着人家好。”

  “事实罢了,在那边儿过得可没那么容易,你给人家说话,说不定人家现在看着你说法都成了:你们中国人。”

  “胡说啥呢。”

  朱琳并不相信江弦的这番说辞,“总之,我还是希望你去,不要错过这次机会。”

  “行了行了,这事儿我已经有主意了。”

  饭后,江弦坐到桌前,给聂华苓写好一封回信,第二天一早,出门给邮了出去。

  美国,爱荷华州。

  这里处于美国中北部,地理位置近似于中国的河南,农业大省,不过教育资源比河南顶,公共教育位居美国之首。

  这里冬天天气寒冷,聂华苓坐在家里的客厅,披着一条毛毯,捧着一册刚从国内邮寄来的文学期刊

  《延河》

首节上一节348/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