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324节

  这份细节不仅是小说上,就连评论文章、创作谈、报告文学,甚至丢给《故事会》的那些通俗文学小说,每一篇质量都非常高,都能看得出绝非敷衍之作,在特定的领域引起了对应读者的关注。

  之后几天里,江弦基本上隔绝了外界,潜心投入进《最后一个匈奴》的写作之中。

  朱琳也很体谅他,这段日子都是早早就睡觉,为他保留好用以创作的精力。

  就在这个时间点。

  中影公司正在举办热热闹闹的看片会。

  各个省份的电影公司的代表齐聚京城,任务就是过来看片,这个季度一共20部影片,这些代表要全都看一遍,最后凭借他们的感受和判断,给出他们决定购买的拷贝数量。

  这些公司代表买了拷贝,回去拿给自己下面的电影公司排期上映,虽然没有后世那么成熟,但肯定也有计划、有安排,要把好片子放到好日子上映。

  “.”

  此刻,放映厅里播出的,是一部相当罕见的动作武大片。

  正是《少林寺》。

  场内一共是29个省的电影公司代表。

  没错,29个,港澳还没回归,重庆这个时候归四川,海南这个时候归广东,广东这会就是GDP大省,国内稳稳排前三。

  这29个团体的成员,看完了内地和香港合拍的这一部《少林寺》。

  

  怎么说呢?

  香港那边的导演确实有点东西。

  看完在思想上也没学到什么,也没啥好批判反思的,但感觉就是有笑有泪,非常有意思。

  香港导演搞出来的表演风格和他们以前看的真是不一样。

  以前的片子,都有种舞台式的表演风格。

  比如,一个战士不小心踩到雷,都要在唱、念、做、打方面展现出沉稳大气的节奏。

  “同志们!我踩着地雷了!”

  “我现在开始排雷!”

  说这话的时候,气势要在,姿势要帅,眼神要坚定。

  一连串动作下来,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踩着雷了,反倒像挖着宝了。

  《少林寺》就不一样了,听说里面几个演员都有真功夫,打起来噼里啪啦,看完以后,忍不住张大嘴感叹这就是功夫啊。

  总的来说,观众们应该爱看。

  不过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各位代表们关心的。

  “这电影播出以后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这事情代表们不得不考虑一下。

  万一拷贝买回去,最后不让播,那他们岂不是亏大了?

  不过总的来说,这会儿的电影尺度还是非常大的,。

  北影厂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叫《银蛇谋杀案》。

  里面很多桥段,都堪称童年噩梦级别。

  这尺度放到今天别说播出了,网文作者写都不敢写。

  但是那会儿人家就播。

  当然了,电影界也批评。

  《大众电影》杂志曾举报了片子的18处镜头不雅,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银蛇谋杀案》被当做反面教材批判。

  但是不影响人家赚钱。

  《银蛇谋杀案》上映后非常卖座,创下当年最高拷贝记录。

  甚至后来,每到观影淡季,不少电影院都会重放此片招揽观众。

  有北影厂员工回忆说,《银蛇谋杀案》是北影厂最赚钱的电影之一。

  当然了,这时候的电影肯定也有严的地方,主抓意识形态。

  代表们互相合计。

  “导演是香港那边的,编剧是咱们自己的,熟悉内地情况,应该不能乱写吧。”

  “少林寺?这不是封建毒草么,这玩意儿真能播?”

  一群人都比较忐忑,最后是广东那边儿的代表非常豪横的拍了板。

  “放心吧,肯定没有问题!之前《人民X报》都没看嘛,上面都写了这电影的编剧江弦。”

  “是啊。”

  辽宁代表也开口了,这会儿他们也有钱,堂堂GDP大省,说话非常豪横,“买就完了,合拍影片是上面同意拍摄的。”

  几个GDP小省的代表顾虑比较多,填拷贝数之前就跟买东西似得,要多打听打听,多衡量衡量。

  稍微一交流,各自心里都有了个数字。

  这里必须要提一嘴,都说当年《少林寺》1毛钱票价卖了1.6亿的票房,这其实是个假的说法。

  首先,1毛钱的票价,这怎么可能呢?太低了,这会儿最普通的小电影院都不止这个票价。

  海子里看电影都2毛钱起步呢。

  而且又说了,农村巡回放映这些根本就不卖票。

  农村放映电影大多是包场。

  一般是大队有啥活动或村里谁谁谁有啥喜庆事儿,给老少爷们包场看个电影,至于多少钱,商量着给。

  另外,1.6亿的票房这就更假了。

  因为80年代中国电影不统计票房。

  这会儿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都是由中影公司负责。

  而中影公司并不对外公布相关数据。

  中国电影的票房是一直到1994年引进了好莱坞分账大片之后,才算有比较权威的数据。

  所以票房在这会儿不重要,发行收入才是关键。

  而《少林寺》虽然经典,但发行收入在当年也不算是最高。

  从建国到90年代,发行收入最高的一部影片叫《妈妈再爱我一次》。

  这会儿呢,广东那边的代表,拿着一张纸,准备填写《少林寺》的拷贝数。

  上面有35mm拷贝,16mm拷贝,8.75mm拷贝三个选项。

  35mm是在大型影院放映的,也就是在城市影院里放映,后两种一般用在乡镇和农村。

  代表需要主要考虑的就是35mm。

  上一个电影,他只买了8个。

  至于《少林寺》.

  这片子确实不错。

  他想了想,给填了一个自觉非常大的数字。

  “34个。”

第330章 快去看县志!

  “一共多少?统计出来没有?”

  “山西4个,四川5个.广东34个,辽宁40个。”

  中影的工作人员一张张的统计,看到辽宁这儿,实在忍不住了,倒吸一口凉气。

  “特娘的,35个,他们辽宁放的完么?”

  这会儿放映周期长,一部电影,先在大城市里放,放完又在小城市放,这么一放差不多一年过去了,完事儿农村还要来来回回放,好片子一上映,至少五六年都不下线。

  辽宁能有几个市?

  一个市算下来,平均得有34个拷贝,太特么奢侈了。

  “咋就放不完。”

  一名中影的人满脸不屑,“人东北的工人,一下班没事儿就去听听相声、看看电影,小日子甭提有多美了,你当都跟你们那穷地方似得。”

  “别吵吵了。”

  统计的人拿着一张纸,快速计算,然后公布结果:

  “《少林寺》,35mm拷贝,299个。”

  结果一出,全都瞠目。

  “草,再加一部就破300了!”

  “这片子要火。”

  “要不谁再加一个拷贝,给凑个整?”

  辽宁的代表夹着皮包,非常豪爽,“我们再加一个。”

  周围同行顿时羡慕不已。

  没办法,人家发行收入高,说起话来腰杆自然够硬。

  沙滩北街2号。

  一间办公室里,一群中作协的同志,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一项评奖活动。

  这个奖,并不是往年由《人民文学》主办的全国优秀小说评选。

  而是遵循茅盾同志遗愿,为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建立的长篇小说奖项: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怎么评?怎么办?

  这是摆在中作协面前的大问题。

  此前,中作协已经有过全国优秀小说的评奖经验。

  那会儿采取的方式是专家和群众相结合。

  也就是群众投票,专家也来推荐。

  既欢迎各条战线上的读者积极参加推荐优秀作品,也恳切希望各地的文艺刊物、出版社、报纸文艺副刊协助介绍。

  后来又办中篇小说评选,这时候就更成熟了,专门成立一个读书会,聘请了大概18个文艺工作者,让这18个人进行了一个月时间的与外界隔绝的全封闭阅读,最后由他们讨论出评选的最终结果。

  基于这样严谨的评选制度,几次评奖,可以说都办的很成功。

首节上一节324/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