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78节

  其他作家呕心沥血花费数年时间,才能耕耘出一部堪称经典的长篇小说。

  江弦才这么年轻,就已经能掏好几篇出来了。

  “这小子是得奖热门啊!”

  茅奖还在评选阶段,便有不少作家笃定江弦一定能够获奖了,成为了作家们眼中的热门夺奖人选。

  与此同时,江弦也在想着茅奖的事情。

  对于获奖,他心里有把握也没把握。

  毕竟他这个蝴蝶已经扇动翅膀,谁知道历史会不会是原本的轨迹,而且中国文学在长篇小说领域的黑马真的太多!

  此外,茅奖还有两个规定:

  1,参选的未获奖作品下一届可继续参选。

  2,下一届评选尽量避开上一届获奖作家的作品,也就是说,不允许有一个作家连拿两届的情况出现。

  所以江弦琢磨着,反正他现在年轻,手里有那么多好作品,就算这届拿不到,迟早也会捧一个到手里。

  

  授奖仪式结束以后,江弦拿着第一名的奖状回到家里,把奖状交给朱琳。

  “呀,又拿了个第一名?”朱琳惊呼一声,一脸欣喜的帮他把奖状挂好。

  如今贴着江弦获奖奖状那面墙上,也算是硕果累累,优秀小说评选了四年,光是第一名江弦就拿了三个:第一届的《棋王》,第二届的《伏羲伏羲》,第四届的《高山下的花环》。

  夫妻俩一块儿站在这面墙前头,审视着这些荣誉。

  朱琳挽住江弦的胳膊,朝他笑笑,“得意吧?”

  江弦就像一头雄狮正在巡视他的领地,“可惜,差个第三届,全国优秀小说咱就平躺了。”

  “知足吧你就。”朱琳笑了起来。

  “对了,今年《大众电影》的百花奖应该已经开始评选了。”江弦说。

  “百花奖”一直由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大众电影》杂志社主办,属于群众性评奖,形式就是《大众电影》发放选票,读者购买《大众电影》以后从上面撕下选票,然后寄给编辑部,投票评奖,和全国优秀小说评选的流程大差不差,各项奖以得票最多者当选。

  “今年还有个金鸡奖。”朱琳提醒说。

  金鸡和百花后来是一回事,不过现在是分开来的两个奖项,金鸡奖是去年新弄的,由中影协会和中文联共同主办,大众电影百花奖则是《大众电影》杂志主办。

  “前段时间还和王导聊来着,她觉着《车水马龙》的获奖难度不大。”江弦鼓励说,“拷贝销售量摆在那里,金鸡、百花那么多奖项还不拿到手里一个?”

  “.”

  朱琳没有回答,杏眸之中带着一丝对将来的期待。

  《红高粱》的稿子,虽然张守仁百般推辞,但还是帮江弦进行了批改。

  江弦按照他的指点修改了几遍,又自己修改几遍,这才觉得这版初稿满意。

  《红高粱》是莫言《红高粱家族》里其中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在另一时空中,《红高粱》的名气和它的作者莫言等高,甚至还要更胜一筹,毕竟很多人哪怕不知道莫言,也肯定听过那一句魔性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这篇小说是带着魔幻主义色彩的写法,时间叙事很乱,所以和影视上呈现的故事不太相像。

  背景是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我”的父亲跟着“我”的爷爷余占鳌奋起抗战。

  他抗战,但他并非是个认识到抗战本质的人,他抗战,其实是一种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

  《红高粱》的世界里全都是一种土匪式英雄。

  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充满着既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

  江弦看过朱亚文演的那个电视剧,朱亚文演的余占鳌痴情坚毅,实际上小说里真正的余占鳌,最英雄也最王八蛋。

  他能劫掳走“我”的奶奶戴凤莲在高粱地里发生关系,能为了心爱的女人去杀人放火,也能因为为了留住任副官一致抗日,将犯下错误的亲叔叔余大牙大义灭亲

  这个人缺少教育、没有文化、英勇过人却短于智谋。

  对待感情也不似《水浒》里的好汉不近女色同时又不能忠贞于爱情。

  这样一个缺点遍身的土匪,身上又矛盾地显示出高大的一面,他不是只能欺小凌弱的孬种,他懂得民族大义,懂得放下矛盾一致对外,懂得保家卫国。

  另外,江弦也因为一些道听途说的蜚语流言厌憎过《红高粱》这篇小说。

  听到最多的说法,就是这篇小说有什么美化小日本。

  可等他真看过这篇小说,才发现这说法完全就是断章取义。

  不谈作者人品,就单说这篇小说,绝对展现出了小日本的凶残,写出了那些惹得天怨人怒的罪行。

  更何况,这篇小说还入选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每次的影视改编,都会被拿来当做抗日献礼,屁股绝对正确。

  江弦将稿子翻看一遍,准备把《红高粱》的手稿给《人民文学》编辑部那边送去。

  他刚准备出门,就撞上了导演谢晋。

  “这是准备出去?”谢晋跟他打个招呼。

  “出去一趟,你怎么来了?”

  江弦让开门,把谢晋请进家里。

  “这不是来找你喝上一杯‘气死茅台’么?”谢晋哈哈大笑着举起手里的习水大曲,“今天请你畅饮。”

  “气死茅台”这个外号如今在国内传的很开,几乎成了习水大曲的新名称。

  “你是为《高山下的花环》来的吧。”江弦直接点破。

  “哈哈。”谢晋有些尴尬,“看来这些天已经有人找过你了?”

  “北影厂、长影厂、西影厂、峨影厂”江弦掰着手指头给谢晋点了一遍,“你们上影厂来的有点迟。”

  全国优秀小说评选,每年不仅是文化界关注的盛世,还颇受电影界关注。

  江弦获得过很多次“优秀小说”的奖项,但是获奖小说都不属于现实主义题材。

  前年他获得第一名以后,几部获奖作品都没有得到改编,各家电影厂从他的几部获奖作品里精挑细选,最后选中了最早获奖的《棋王》,觉得这是知青小说,勉强能够改编。

  今年他的一部《高山下的花环》再次斩获第一,《花环》在题材上完全符合现实主义,所以被电影厂盯上是板上钉钉。

第296章 那一定要积极配合

  这年头,拍什么不是由导演决定。

  哪个导演拍什么不拍什么,基本上还是制片厂的生产计划说了算,导演自己没有什么决定权。

  江弦斟了两杯“气死茅台”,和谢晋碰了一下,一口入肚。

  “你们上影厂的文学部呢?怎么谈《高山下的花环》,还得你这个大导演亲自上门找我。”

  从1980年到1983年连续三年,正是上影厂如日中天的阶段,上影拿金鸡百花就如探囊取物一般简单,以至于有一届百花颁奖典礼上,北影厂长王洋一巴掌拍到上影厂长徐桑楚肩上,大声埋怨说:

  “你别把所有奖都拿完了,多少给我们也留点啊!”

  上影厂之所以能创作出一部部堪称强劲的影片,究其原因,是在厂里装备了实力异常强大的文学部,光是文学编辑就多达50余人。

  其中不少都是创作一线的著名剧作家,《舞台姐妹》的编剧王林谷、《南昌起义》的编剧李洪辛、《小街》的编剧徐银华等等。

  此外,为了尽可能在全国组织稿源,上影文学部还将全国划成几个片区:华北区、华南区、部队区、上海区

  每个区,上影厂都有专人对著名作家定点联系。

  国内最有名的一批作家,梁信、叶楠、白桦、马拉沁夫、黄宗江、李准、鲁彦周、沙叶新、严歌苓都被上影厂招于麾下,不间断地为他们供应剧本。

  最红火的时候,上影厂的文学部每年可以组织100来个剧本。

  这100个剧本里,大概50部具备可拍摄条件,再从这50部中,挑选出20部实际投产开拍。

  100个剧本,实际投产的只有20部,淘汰率达到五比一。

  这就是拷贝销售数量第一上影厂的底气。

  对于江弦的问题,谢晋笑了笑,“咱俩毕竟合作过一次,上影厂要派人过来,最合适的就是我。”

  “厂里给你的任务?”

  “这是一方面吧。”

  谢晋喝了点酒,脸已经泛红,他轻笑道:“我和厂里面说了,《高山下的花环》要是能被我要过来,就得交给我拍,不能再给别人。”

  谢晋是相当喜爱《花环》这篇小说的,第一次读完以后,心绪跌宕的同时,心里便萌生出将其改编成电影的想法。

  他和上影厂反应了好几次自己这个诉求,不过上影厂都以各种理由压了下来,没有急着动手。

  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花环》这个题材太敏感,想过审不容易。

  第二,八一厂这位老大哥还没说要拍呢。哪有大哥还没动筷子,小弟就先动手的道理。

  综合各方面因素,这事儿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不过随着《花环》在“全国优秀小说评选”中获奖,这篇小说也成了文化部着重安排拍摄的小说。

  再加上八一厂那边犹豫不决,他们内部开了几次会,拍摄的决定一直都没通过,内部争议很大。

  争议的焦点在于,《花环》反应了一些军内不zheng之风,写了一些革命老区群众们的艰苦生活,拍出来有可能会涉嫌一些问题。

  上影厂这才敢出手。

  “我记得你今年不是接了一部《秋瑾》?”江弦问。

  谢晋是上影厂的王牌导演,结束《棋王》的拍摄以后,他又接了上影厂的任务,拍摄电影《秋瑾》。

  他拍电影几十年,有个雷打不动的惯例,那就是一年最多只拍一部电影。

  可今年已经拍了《秋瑾》,再拍《高山下的花环》就是打破惯例。

  “你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谢晋红着脸,喘着粗气,“你只要把《花环》交给我,这个规矩,破就破了吧。”

  “我还要多问一句。”

  江弦轻笑道:“我这部电影,连八一厂都顾虑重重,你敢拍?

  我就说一个问题,小说你也看过了,九连的连长梁三喜同志牺牲以后留下了巨额的欠账单,这个剧情,你敢不敢给我留下?”

  梁三喜是沂蒙山出身。

  沂蒙山、井冈山、大别山这都是革命老区,是dang成长的摇篮。

  老区人民为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儒帅满含热泪的说过:“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结果《花环》里,居然写老区还有一个叫梁三喜的同志欠着账单?

  这得让多少人碍眼。

  顿了顿,江弦又道:“另外,我这部《高山下的花环》已经改成了话剧,全国有十几个演出团体同时排演一出戏,非常轰动。

  这个时候,你要拍电影,能不能拍出名堂?”

首节上一节278/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