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77节

  原来评选的前两名都被他江弦一个人给包了圆儿!

  如往年一样,授奖仪式结束以后还有个座谈会。

  江弦作为今年的第一名,座位的位子都比前几年好了许多。

  见到冯沐坐在他不远处的位置,江弦赶紧起身和他打个招呼。

  冯沐一如既往的皱着眉头,看一眼江弦,颇有些恨铁不成钢。

  “小江啊,你要走正道啊!”

  “.”

  江弦当然明白,冯沐说的是最近他提出的“寻根”。

  在冯沐这些前辈眼里,“寻根”,这说法怎么听都有点离经叛道的味道。

  “革命现实主义”才是他们不可动摇的法典。

  “冯老师,我不觉得一个‘寻根’,一个要向传统学习的口号,就不是走在正道上了。”

  江弦一脸真挚的说,“我给您举个例子,就说法治,我们常说中国以前没有法,但是实际上,秦始皇时期就开始立法,法家在先秦时期就是名头很大的一个学派。

  我翻过一些《宋律》和《明律》,像是耳熟能详的‘刑不上大夫’,经常被理解为大人物可以免罪,其实《宋律》不是这么解释的,它只是说给大夫治罪要符合礼仪,比如我不杀你,要求你自杀,赐你一条白绫,自己上吊吧,这就叫‘刑不上大夫’。

  我们现在的法律,不也同样有这样的司法特点,要给犯人死亡的体面。

  还有孔子说的‘父子相隐’,儿子或父亲互相作伪证,情有可原。

  我们的司法里,对直系亲属作伪证的,也量刑从轻,或予免刑,这是不是也有一点法学‘寻根’的意味?”

  冯沐静静的听江弦从法学“寻根”的角度做了这么一番辩解。

  他眉头皱的更深了几分。

  张开嘴,想说些什么,最后还是没说出来。

  江弦见状,微笑着找了个借口躲开了,省的和冯沐两个人互相尴尬,闹到两看相厌。

  他还是不想和冯沐把关系闹掰的。

  毕竟他也明白,冯沐对他怀有更多的是一种关心和保护。

  “江弦同志!”

  刚躲出来,江弦就被大侄女王安忆给喊住了。

  “江弦同志,我看了你那篇理论文章,写的真是精彩!”王安忆两眼冒光。

  前些天读过那篇理论文章以后,看到“寻根”的口号,王安忆顿时有种醍醐灌顶、文学视野顿时开阔的感觉。

  至于王安忆欣赏寻根文学,江弦没太意外。

  他也知道,王安忆本身就是热衷于积极接受新写作思路的作家,而且她也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俩人聊了几句,李陀和王也凑了上来,谈论的话题同样离不开“寻根”二字。

  “你这个概念了不起。”

  李陀竖起了大拇指。

  他接触西方文学比较多,各种文学流派可以说令他眼花缭乱。

  江弦提出的这个“寻根”口号,这个新颖的文学立场,让他豁然开朗。

  “吸收西方小说创作的营养的同时,立足于现实的、本土的、审美的小说表达!”

  这边的讨论不断有作家加入进来,韩少功、张承志、郑万隆、李杭育、李庆西

  不一会儿已经围成个大圈。

  李陀扫了一眼这些面孔,有些激动:

  “同志们,同志们,听我说一句。”

  “今天既然这么热闹,怎们又是英雄所见略同。”

  “不如就此成立一个‘寻根派’!”

第295章 茅盾文学奖

  李陀这个人一向风趣大胆,这会儿忽然提出一个“寻根派”的东西,惹的其他作家全都十分愉悦的笑了起来。

  《十月》杂志副主编郑万隆打趣说:“李陀同志莫不是什么武侠小说看多了,别人是华山派、衡山派、嵩山派,到你这儿还要弄个寻根派了。”

  “哈哈哈哈。”

  李陀自己尴尬的笑笑,“诸位见笑了。”

  “你们真别说,我看李陀同志的提议就很有意思嘛。”

  王这个作家有着很强的浪漫主义气息,他这时候站了出来帮忙解释说,“我们既然都是‘寻根’口号的拥趸,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各位都是英雄好汉,搞个‘寻根派’出来,我看未尝不可。”

  王的地位摆在那里,他这么一说,几名原本便有些心动的年轻作家便都蠢蠢欲动。

  再者又说,只要作家们往“寻根”的方向耕耘,将来哪怕自己不承认自己是“寻根派”的作家,也会被自动归类于其中。

  就像卢新华和刘鑫武会被归入“伤痕派”,茹志鹃和高晓声会被归入“反思派”。

  蒋子龙这时候开口:“依我看,你们还是应该先问问‘寻根’这个创造者的意见。”

  “是啊,不知道江弦同志是怎么想的。”作家谌容这个时候也开了口。

  谌容就是梁左他妈,特喜欢抽烟,刚才开个会她抽了有八支烟。

  江弦正静静听着一帮作家们热议,经蒋子龙这么一说,所有作家的目光顿时集中到了他的身上,顷刻间成为所有人注目的焦点。

  王轻笑着问他,“江弦,对这个‘寻根派’你怎么想?”

  江弦顿了顿,反问一句:

  “就一定要分个派系、分个山头?”

  “.”

  他的话让王愣了一下。

  其他作家的目光也同时为之一顿。

  是啊。

  文学本就是包容的。

  就一定要分出个派系,将自己标榜为“寻根派”的作家?

  “寻根”原本是为了拓宽文学创作道路,若是将自己关进“寻根”的囚笼里,搞得自己束手束脚,那便是本末倒置了。

  “寻根或者文化寻根,只是我们讨论文学时的一个方面。”

  江弦紧接着说,“我为了写文章方便,暂时用了寻根文学这个词,但是决定文学的因素太多,究其一点,就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写作就像给人看病,不光需要听诊器,还需要X光,还需要CT和MR,需要多种视角和多种方法,看到人的其他剖面和其他层次,多方位地了解社会与人生。

  所以说‘寻根’,在本质上是要作者去寻文化的根,但若是反过来,由文化来寻作者的根,那就贻笑大方了。”

  他这一番话说完,很多作家已经面有愧色。

  这段日子里,他们不断地讨论“寻根”,各自都有些自信,觉得已经摸透了、摸懂了“寻根”。

  可这会儿听了江弦的这番见解,他们或多或少的感到了羞愧,觉得自己好似夏虫一般,无知且自大。

  王、蒋子龙这几名作家也微微的点头,认可了江弦的这番话,与此同时,看向他的目光之中又多了几分欣赏。

  这家伙是真懂文学!

  “好了、好了,我也是好为人师的毛病犯了。”江弦见气氛有些怪异,高情商的自嘲一句。

  如此声势浩大的搞个“寻根派”?

  开什么玩笑!

  江弦向来行事风格是:能狂的时候一定狂,但该苟的时候绝对会苟着。

  李陀刚才说要搞一个“寻根派”,他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寻根”对于当下来说本就带着离经叛道的意味,要是真跟李陀说的一样,弄这么一个“寻根派”,文坛免不了会爆发一场笔战,到时候他这个“寻根”口号的提出人不得被架在火上烤?

  哪怕今后,别人把他看作“寻根派”的作家,那也是别人的事,他又没承认过。

  这种风头,还是不出为好。

  座谈会开始以后,在场的作家们谈了很多,还谈到了茅公。

  茅盾同志在临终前寄给中作协的信中提到,为了激励文学创作,愿意将25万元稿费用来创办长篇小说奖项。

  如今这个事情终于被中作协定了下来。

  奖项名称将以茅盾的名字命名,是新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第一届评选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每3年评选一次(后来改成了4年一届),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作品字数要求在13万以上。

  “茅盾文学奖”形式如同诺奖,更是新中国的第一个长篇文学奖项,更何况获奖以后还有奖金,可以说每个作家此刻都对这项殊荣心驰神往。

  但最终花落谁家呢?

  在座的作家们东张西望着,觉得总是在这些个面孔当中诞生。

  毕竟,可以说当今文坛最优秀的那一撮作家此刻都云集于此了。

  “谌容能拿么?”

  “谌容同志?谌容同志长篇写的好像太少,参选作品要13万字呢。”

  “我觉着张洁有希望。”

  “.”

  作家们低声讨论着。

  不过他们口中的大部分作家,都缺少一部能够参选的长篇小说。

  情况也确实是这样,这些年中短篇小说作家在文学界大放异彩,选择长篇小说赛道的作家反倒是比较寂寂无名。

  “你们怎么不提江弦?”有人开口提醒。

  他这么一说,众人这才回想起来,或许是最近一篇《高山下的花环》为江弦带来了太多的亮光,以至于他们很多人都忘记了。

  在之前的几年里,江弦始终坚持在长篇小说领域进行创作。

  “许三观卖血记、米、琉璃月照铜钱.还有啥来着?”

  “草房子!”

  “这儿童文学也算?”

  “那能算儿童文学?”

  “你们别忘了芙蓉镇.”

  众人这么一盘点,这才发现江弦这小子的创作数量有多恐怖。

首节上一节277/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