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51节

  孔罗荪回忆说,“他爱来赏紫藤,还留过一首七绝。”

  众人不知道还有这样一段往事,江弦更不知道,津津有味的听着。

  “罗荪同志,什么七绝,可还记得?”张僖颇有兴致的问道。

  孔罗荪稍作思索,吟道:“前两句是: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

  张僖笑了笑,“说的是晋阳饭店的特色猫耳朵,后两句呢。”

  “后两句叫: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说的是他推开花窗,看到了院里那架庭荫直泻而下的紫藤花。”

  孔罗荪先生和老舍交情匪浅,回忆着回忆着忍不住掩面。

  “我只能记得个大概,或许我也记错了几个字,我也没有几年了,你们说,若是没有一个文学馆,这首诗将来还有谁会记得?还有谁会知道?”

  张僖拍了拍孔罗荪劝慰道:“我们已经在做这个事了,吃饭、吃饭。”

  经此一幕,众人更加坚定了要建成文学馆的决心。

  服务员很快上菜,先上了一道晋阳饭店的名菜香酥鸭。

  色泽金黄,外皮酥脆。

  张僖是个老饕,夹着荷叶饼,把鸭子一蘸酱,填进去。

  边填边给大伙儿介绍,“这菜原本是山西名菜焖炉烧鸭,不过到了京城就有点水土不服,谁让咱京城处处都是烤鸭。

  逼得一帮大厨们天天研究,最后改成这道高温蒸炸的香酥鸭,果然别有风味。”

  江弦夹了一块儿尝尝,果然是外皮酥脆、肉烂鲜香,当时技痒,想回去自己做着试试。

  服务员又依次端上过油肉、肉丝温粉皮、太原焖羊肉

  都极具山西菜特色,味道咸鲜之间夹着一股陈醋的醋香。

  最后端上来一盆儿“猫耳朵”。

  其实就是面皮,因形如猫耳而得名,江弦盖上浇头,一尝,小巧玲珑、筋滑利口。

  这顿饭吃罢了,也没商讨出个新地方,大家还是觉得,应该再争取争取万寿寺这块儿地。

  事情告一段落,文学馆的事情也不太用江弦这个小辈操心。

  随后几天,他一个人窝在家里,全身心的投入进了新小说的誊抄当中。

  “.小金宝没有死在上海。她死在那个小孤岛上。

  她把那把刀子插到自己的肚子里去了。

  我就在门外,我被她关在门外,只过了一会儿血从门槛下面的缝隙里溢了出来。

  我用手捂住门槛,捂住血,对她大叫说:姐,你别流血了,姐,你别流血了。

  她不听我的话,她的血也不听我的话。

  她的血和她的年纪一样年轻,和她的性子一样任性,由了性子往外涌,灿烂烂地又鲜又红。

  血开始滚烫,有些灼手,在夏末汹涌着热气,后来越洇越大,越铺越黏,慢慢全冷掉了。

  我张着一双血手叫来了老爷。

  老爷一眼就明白了,他显得很不高兴,嘟囔说:我可以不让人活,就是没法不让人死”

  江弦搁下笔,揉了揉手腕。

  这正是他此前顺利合成的那篇小说。

  此刻,这篇小说的合成序列仍旧保存在他的脑海里:

  “【帮会】+【舞女】=中篇小说《上海往事》”

  “简介:民国时期社会风貌,动人的民国风情。

  乡下少年唐水生来到大上海,被安排在当红舞女小金宝身边服侍。

  小金宝是唐老爷的情妇,一次帮会仇杀过后,小金宝、水生和老爷共同躲到一座孤岛上,一场内弛外张的人性斗争静静上演。

  最终,小金宝出于对爱情和人性的双重绝望,选择自杀身亡。”

  《上海往事》出自毕飞宇笔下。

  毕飞宇是江弦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拿了茅奖的长篇小说《推拿》。

  他的代表作很多,尤以文笔细腻闻名,看他的文字简直是一种享受。

  此外,他又很擅长写女人,有中国的茨威格之称。

  这篇《上海往事》写的便是一名舞女小金宝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是张艺谋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就是巩俐主演,斩获戛纳的那一部。

  演完巩俐就和老谋子分手了。

  有一点要说明,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并不是改编自毕飞宇的这篇《上海往事》,而是改编自巴金之子李晓棠的《门规》。

  之所以小说和电影内容相同,是因为当时毕飞宇来担任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编剧,他又不熟悉写剧本,最后便用小说的方式把这部电影给写了出来,也就是《上海往事》。

  江弦合上稿件,翻了眼第一页第一行,整齐填写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个名字更受江弦青睐,《上海往事》这个名字就有点泯然众人。

  所以在小说的一开始,他便对小说名做了更改。

  至于小说的内容,是一种回忆的口吻,以老年水生回忆录的方式,讲述着那个血风腥雨的江湖,和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篇小说是回忆的形式,所以在故事一开头,作者便直接交代了每个人物的结局,在小说结构中是极少见的处理。

  这天,他正写着,孔罗荪居然找上门来。

  “孔罗荪同志?你怎么来了?”

  江弦把他请进家里,给他倒一杯茶。

  孔罗荪瞥了一眼他屋里的布置,江弦生怕他说出什么“大灾之年”的话,便主动找了个话题:

  “万寿寺的事情怎么样了?”

  “我正是为这个来的。”

  孔罗荪收回视线,喝一口水,给江弦讲了讲这些天和万寿寺那边总政歌舞团接洽的情况。

  筹建委员会这边嘴皮子都快说破了,孔罗荪的腿也快跑断了,虽然有配车,但他年纪大,身体也不好,每天都在为万寿寺的事情东奔西走。

  可是部队那边态度很强硬,坚决不让出驻扎的地方。

  无奈之下,冯文彬同志只好提议,先由市里拨一所房子作过渡。

  他们盯上了东交民巷的国际俱乐部,虽然小了点儿,起码算有个落脚之处。

  孔罗荪刚准备去跑手续,碰到上面某位同志,那位同志听了他的遭遇以后,操着陕西口音给他提了个主意。

  “你说当然不管用了,你让你们委员会里那个江弦委员去给他们说,这件事就妥了”

  江弦一愣,不是因为那位同志的提议,而是因为那位同志的名字。

  “您刚才说谁?”

  “就是x”

  “知道了!知道了!”

  江弦吓了一大跳。

  

  缓了缓心态,他又好奇问道:

  “为什么让我去?”

  “他也没和我说明白。”孔罗荪这会儿也不太摸不着头脑。

  在他看来,唯一的可能性是《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本名望很高的军旅小说,受到广大读者们的喜爱。

  孔罗荪揣测,部队可能会因为这篇小说给江弦一些面子。

  听他这样说,江弦只好答应下来。

  组织上给孔罗荪配有一辆小轿车,江弦坐上他的车子,和孔罗荪一块儿往万寿寺过去。

  确切的说是万寿寺西院,西院是行宫,地处海淀,在颐和园以南,以往是慈禧的驻跸之地,她老人家游颐和园累了,就在这里歇息歇息、喝喝茶。

  车子在司机的驾驶下很快抵达。

  放眼望去,是一片园林式的多重院落,房屋基本是砖木结构,院儿里还留有大火的痕迹,放眼望去,断壁残垣、枯树荒草,令人触目惊心。

  下车以后,孔罗荪领着江弦一块儿往一排平房过去,外面站岗的警卫员已经对他相当熟悉。

  “你怎么又来了?我们首长不想见你。”

  “小同志,麻烦你再帮我通报一下。”孔罗荪客客气气的说。

  警卫员抱怨归抱怨,还是进去通报了一声,不一会儿便出来招招手让他们进去。

  孔罗荪谢过以后,领着江弦进门。

  首长同志祁伯夷身形高大,身着齐整的军装,见到孔罗荪便道:“这位同志,我上次的话说的还不够清楚么?”

  “首长同志,你的话我是听进去了,不过我们筹建委员会别的同志还是有不同意见的。”孔罗荪笑着说。

  “别的同志?”

  祁伯夷看了眼一眼江弦,“你是.”

  “还没介绍。”

  孔罗荪笑呵呵的说,“这位就是《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江弦同志。”

  “首长同志好。”

  江弦递过去手。

  面前的祁伯夷愣了几秒,“你是江弦?”

  “.是。”

  “写出《高山下的花环》的那个江弦?”

  “是我。”

  “竟然是你!”祁伯夷脸上浮现出强烈的惊喜之色,厚重的双手用力握住江弦。

  “小张,来给这位同志泡杯茶,泡之前过节发的毛尖。”

  “谢谢首长。”

  江弦受宠若惊,悄悄瞥了一眼孔罗荪。

  孔罗荪也错愕住了。

  他之前是猜想过,部队的同志可能会因为《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小说,给小说作者作者江弦一些面子。

首节上一节251/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