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02节

  江弦先是在这一期《上海文学》上,看到了茹志鹃的文学评论《从月亮到卖血“读许三观”》。

  她是结合着《琉璃月照铜钱街》来分析这篇文章的,这两部小说,一个写的是阳春白雪,一个写的是下里巴人,她觉得这两篇小说可以看做是同一系列。

  它们都表达了人性单纯愚昧而又无奈真实的一面,揭露了人性崇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洋溢人间的股股温情,也令人感受到彻骨的寒气,都是能够发人深思深省的作品。

  最后更是穿透作品,直接分析江弦本人的创作,赞扬他拥有文学创作的精神气度,也有自己在文学理解上的清醒坚持。

  她否定了江弦创作脱离群众的批评声,更是以这样一句话收尾:

  “木铎金钟,怀才抱器如江弦者,可谓凤毛麟角;睿智机巧、纵横激荡如江弦者,着实世所罕见。

  而创作一以贯之,为人民鼓与呼,江弦堪称社会良知,这实乃中国文学之幸!”

  茹志鹃同志这一篇评论看完,江弦都有点不大好意思了。

  虽然他帮忙提携了王安忆,不过完全能看出,茹志鹃同志的这篇评价相当客观、真实.唉,不管究竟是怎么样,被人捧臭脚的感觉确实是不错的。

  而且哪怕是带着点人情色彩,本质上也是江弦自己的文章足够优秀,才足以支撑有人这样吹捧。

  某些人通篇写的屎尿屁,那就是想捧,也根本扶不上墙啊。

  又看了几篇其他人的评论,比较让江弦印象深刻的是雷达老师的文学评论,他这篇评论颇具巧思,跟写小说似得,直接拿他去编了个故事:

  “话说,有人请中国作家江弦猜谜语,并说这个谜语30年来尚未有人破解。

  

  江弦声称自3岁以来尚未遇上猜不出的谜语。

  谜语是:把一只2500克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500克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把它拿出来。

  江弦立刻答道:你用什么工具装进去,我用什么工具取出来。”

  雷达通过这样一则虚构的故事,进而引出他想表达的观点:

  “30年来,江弦是全中国第一个猜出这个谜语的人!”

  “他巧用的工具,就是‘语言’!”

  读出其中的多重深意,江弦会心一笑。

  30年来无人破解3岁以来尚未遇上猜不出的谜语.

  前者是隐喻解放以后,中国作家对语言学知之甚少。

  后者则是隐喻江弦天赋惊人。

  其余就不再一一解析了。

  一个风趣的小故事,表达进了雷达读过《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小说后的全部感受。

  “文学评论居然还能这么写的?”江弦颇感奇异。

  他给钢笔吸饱墨水,握着笔,稍作构思,刷刷往下写去。

  北影厂的厂长王洋找到江弦,他那个拍摄“中国文学”纪录片的想法,在王洋的帮忙争取下,上面终于松口,批准拍摄,还给批了1000块的巨款。

  江弦勉强接受这样的结果,相比于这笔资金,这支拍摄许可的令箭反而更加重要。

  还是那句话,摄像机、打印机这都是受国家管控的。

  “中国文学”纪录片剧组正式成立,成员就他一个人。

  回到虎坊路15号,江弦去找了一趟蔺兴汉,托他帮忙,请了王扶林执导这个纪录片,摄像、灯光、录音也都先用《三岔巷劫案》的人。

  和这会儿所有的单位一样,央视也在改革,尤其是蔺兴汉这个电视剧部,穷的叮当响,为了活下去,今年试着搞起了承包法,倡议大家自己想办法出去接活,收入百分之三十交上来,百分之七十自己分。

  所以江弦这么一招呼,一帮人还挺兴奋,热情的答应下来。

  之所以请王扶林,是因为江弦要用进口彩色胶片拍摄,而不是黑白。

  这会儿国内电视剧都是黑白的,第一部彩色电视剧正是王扶林的《敌营十八年》,而且实景拍摄这方面他有经验。

  国内从来没有人拍摄过纪录片,第一部是吴文光拍摄的《流浪京城》,吴文光由此被称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

  一千块肯定不够,江弦自个儿又垫了一千进去,王扶林一算,紧着点用,够拍35分钟的了。

  “那咱就先拍一集。”

  草台班子匆匆搭建出来,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这次拍摄有王扶林这个团队帮忙,下一次呢?

  江弦这片子肯定是要长久的往后拍摄,也就一定要攒出自己的队伍,自己的人。

  夜里,他坐在桌前,把每项工作都列出清单,然后握着笔,把对应的人选填在后面。

  “写什么呢?”朱琳凑过来问,纤细的双臂的环在他脖颈上。

  “我这不是弄了个剧组嘛,差点儿自己的人。”

  朱琳瞥了一眼,“这好像是我们北电的吧?”

  江弦轻笑,“都你们北电了?你融入的还挺快。”

  他一琢磨,朱琳这学历可够恐怖的,本身就是医科院的研究生了。

  这上北电这么一进修,又进步了!

  他可得抓紧追赶。

  “明天我和你一块儿去北电。”

  一夜无话。

  清早起来,江弦骑着车子,和朱琳一块儿来到北电校园。

  他来这儿自然是挖人的,本可以让北影厂帮忙联系,不过学生这都快放寒假了,时间上恐怕来不及。

  很快找到陈皑鸽,念诗小王子见到江弦很是惊喜,“江兄,你怎么来了!”

  “我过来找几个人,不知道你能认识不?”

  “谁啊?”陈皑鸽特骚包的问。

  和很多人“阿瑟请坐”的刻板印象不同,陈皑鸽其实是个宁可人掉在海里,也不能让话掉在地上的主。

  他前妻洪晃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那张嘴:“丫是真能侃,再枯燥的事儿,到了丫那都能说成个花似的,你不服也得服。”

第239章 诸君入我怀

  “你找这孙子?”

  陈皑鸽听江弦讲了他要找那人的名字,乐了。

  张艺谋?

  他当然是认识他的。

  他还跟别人一块“霸零”过他呢!

  张艺谋年纪大,当过农民当过工人,又是大西北来的,家里成分又不好。北电是个啥地方?那是田壮壮、陈皑鸽、胡玫、李少红这些个根红苗正二代扎堆儿的地方。

  凑一块儿,自然都不太能看得起他,讥讽、嘲笑.害,那些个糟烂事儿上学经历过的都懂。

  江湖传闻,张艺谋上北电前没看过外国片,第一次在学校看了,回到宿舍迫不及待在宿舍里和同学谈论,后来陈皑鸽和田壮壮一从他面前路过就阴阳怪气一句“刘姥姥进大观园了”。

  这也就难怪人老谋子对这帮校友没啥感情,后来聚会都不乐得去。

  不去那都给你们面子了,就这还有啥好聚的?回忆回忆当初你们怎么欺负我?

  “这小子学习特用功。”陈皑鸽领着江弦往张艺谋宿舍去。

  为了相机能卖三个月血,有了机会学习那能不拼么?

  张艺谋在北电的日子那就俩字:奋斗。

  笔记做得最多最详细,买不起摄影书就生抄20万字,每次考试各项成绩都最好。

  陈凯歌说,他也是在摄影展上看到他的作品,觉得此人不是等闲之辈,心里这才生出几分敬意,觉得能和他交上一交。

  两人此后几十年,也始终是这样忽冷忽热的关系,亲的时候能睡一张炕上,恨的时候说起那人名字那都叫个咬牙切齿。

  说话间,到了宿舍门口,江弦往里扫了一眼,立马瞧着了小谋子。

  干净利落的寸头,一张格外老成的长脸,眼袋有些深,皱纹也有些深,略显腼腆,憨厚朴实的十分青涩,生了个眼袋大法令深刻的奇相,有这种苍劲特点的大多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

  “张艺谋,我哥们找你!”

  陈皑鸽咋咋呼呼喊了一声。

  江弦听得皱眉。

  你还跟我称兄道弟上了?

  没大没小,乱了辈分。

  你爹陈怀恺是曹禺的学生,我也是曹禺的学生。

  按理说,你应该喊我一声叔父,我应该喊你一声侄儿。

  张艺谋被陈皑鸽一喊,心里莫名其妙的,趿拉着拖鞋过来,听陈皑鸽介绍了一嘴江弦身份,双眼立刻放光。

  “江作家!”

  “别那么见外,喊我小江就好。”

  “小江同志好!”

  张艺谋不善言辞,两只大手紧张的抓了把裤子,和江弦握了握手。

  “我看过你的摄影作品,拍的挺不错,有没有兴趣跟着我拍点东西?”

  “啥玩意?”

  张艺谋一听立马激动,使劲握着江弦的手不放,掌心都是厚厚的老茧。

  “太有兴趣了!我们拍什么?”

  陈皑鸽一听不乐意了,“江兄,拍东西怎么能不叫我呢?你别看我是导演系的,从摄像到编剧我没一个不会啊!”

  他确实会编剧,而且是莫名自信那种,《荆轲刺亲王》就是他写的,一群神级演员硬生生演了部大烂片出来。

  拍《霸王别姬》之前,编剧芦苇看了一遍他拍的戏,当即得出结论:剧本一下都不能让这孙子碰。

  江弦轻轻扒拉开陈皑鸽的手,“你看,又急!”

  “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

  “我这边是打算拍一个纪录片,是经影协、作协等文化主管部门共同批准成立的剧组,目前缺少摄影、灯光、录音这些个技术人员.”

  江弦简单一讲,张艺谋就很有兴趣,正所谓“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他虽然喜欢摄影,但每一卷胶卷那都是不小的开支。

  为了节省胶卷,每一次取景都得精益求精,挎着照相机,四处构图,找角度、等光线,这才能战战兢兢的按下一次快门。

  如今有人来喊他去拍东西,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儿砸脑袋上了,他可太愿意了。

  张艺谋蠢蠢欲动,不过又有些为难:“校领导能批准么?”

  “这些问题我们会处理,你就说你答不答应吧?”

  “答应,这摄影您就交给我!”

首节上一节202/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