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98节

  赵振开慢吞吞的解释道:“文章多、房子多、朋友多。”

  “.”

  江弦面露窘色。

  什么雅号,这么难听,还不如三洗丈夫呢。

  我也过下节

第234章 发行了

  酒过三巡,江弦去楼下送赵振开。

  “复刊的事儿你怎么想的?”

  赵振开沉吟片刻,“估计没希望,我们打算改成举办内部讨论会,读者可以去现场听,最后印刷成稿,相当于资料整理。”

  江弦知道他们这个资料整理没弄几期也被查禁了,毕竟《今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非法刊物。

  这也是浩浩荡荡的反精神WR的前奏,要对刊物进行一系列的管制。

  “江弦,我听说你在准备搞一个文学馆。”

  赵振开抽了口烟,“京城有个人叫赵一凡,你听说过没?”

  “赵一凡?”

  “这人是个收藏家,他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自幼因病致残,嗡嗡嗡那会儿,他那里保存了大量的文学资料.”

  赵振开这么一说,江弦想起京城里面有这么一号妙人了。

  赵一凡三四岁就全身瘫痪,睡石膏床,卧床不能行动三四十年,到了嗡嗡嗡时期,就像是老天爷要赋予他什么使命,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行走了。

  当时流行地下文学沙龙,赵一凡这个人活跃于其中。

  赵振开说:“我那天和赵一凡聊天,他听说了文学馆的事情,愿意把手上全部资料都捐出来,那是很大数目的资料,我当时印诗集,当年很多被我丢掉的诗歌他那里居然都有。”

  “振开,可帮我联系一下这个人,我们太需要这些资料了。”江弦欣喜道。

  送走赵振开,他回到家里趁着酒意酣睡。

  过了几天清闲日子,江弦收到了巴老从上海亲自打包寄来的《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上写“赠江弦同志,巴金,1980.11.23”。

  随包裹的还有封巴金的亲笔信,“给江弦同志:‘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这是马克思借鉴了但丁《神曲》在地狱门上的两句诗,过去在牛朋的时候,我每天都要背诵但丁《神曲》的诗句,这是支持我这个老家伙度过那个黑暗岁月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认为,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有这样一种品格:‘坚韧不拔,不受舆论偏见的干扰’,我以为从事文学的人要怀有同样的品格,奉行王国维、陈寅恪的惟真是求,不趋时媚俗.”

  江弦知道,巴金这是希望他不要受到此前事件的干扰。

  他心中感动。

  按理说,应该回信一封,说明心中决心,不过想到再过不久,《许三观卖血记》就会发表。

  《人民文学》整篇刊发,巴金不可能关注不到,到时候直接拿文章给巴金看,可比江弦说什么都顶用。

  郑重的将巴老这本签名书和这封相当珍贵的亲笔信收好。

  翻了翻抽屉,才发现他这儿资料、书籍是越来越多了,不是在桌上堆着,就是在抽屉里散乱放着,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儿。

  干脆拉着朱琳去家具厂收拾家具。

  龙顺成家具厂,这是家京城的老字号了,1956年参加了公私合营,和大小三十五家并了厂子,厂名保留了龙顺成三个字,叫龙顺成桌椅铺。

  名义上虽然合营并厂了,不过生产和门市销售还是分散的。

  江弦和朱琳一块儿去的是永定门外大街路东的总厂。

  朱琳那儿握着外汇券,叮嘱道:“没剩多少了,可别乱花。”

  “嗯,放心。”江弦答应下来。

  一进去,立马收拾了四把明式黄花梨圆后背交椅,一件儿清紫檀描金花卉多宝阁,宽大概二尺六,高不到五尺,一六五厘米,跟朱琳差不多高。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以后肯定会升值的。”江弦安慰着朱琳,把手上剩的那点儿外汇券祸祸了个差不多。

  俩人跟着搬运师傅,一块儿小心翼翼把这些物件儿搬去景山东胡同,往用作书房的西耳房那么一摆。

  别人的多宝阁都是用来摆古董文玩,他这儿是拿来当作书柜,把茅老的字、巴金的信全都收纳其上,再摆上他四处收来的一些珍本。

  从门口往屋里一看,终于算是书香韵雅,墙上也不素净单调,挂了凌子风的画、赵振开妻子邵飞的国画,还有汪曾祺的墨宝。

  江弦溜达两圈儿,手又发痒,“啥时候收拾个串儿盘。”

  眨眼月末,江弦算是闲不上了,今年冬天不光得给自家屯冬储菜,还多了份任务,帮朱琳家里头搬冬储菜。

  刘医生看着江弦忙前忙后,忍不住抱怨起了朱教授,“你看看,都是握笔杆子的文化人,人家江弦多顶事儿。”

  “他多大,我多大?”朱教授撇了撇嘴,跟着把菜码放整齐,笑呵呵的拉着江弦下棋。

  

  江弦知道老头儿的水平稀松,棋品还差,落子全是人情世故。

  没招,谁让他还得喊他声爸。

  “好棋。”朱教授心情不错。

  他几天在学校里头那叫个扬眉吐气、八面威风,女婿上了《人民X报》,还是巴金同志在采访稿里替他说话。

  此前学校里那些个议论的声音,还有唏嘘“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家伙齐刷刷闭上了嘴。

  不光《人民X报》,25号,今年5月份发行,被誉为的“中华第一刊”、从属于新X社的《半月谈》,也刊发了篇关于江弦的采访稿,记者是新华社驻日记者王大军。

  这篇采访里,让朱教授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全稿子的最后两句话。

  “中方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没有人可以对中国人颐指气使。

  我们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但也绝不低姿态,我们崇尚的是平等互信、合作共赢。”

  朱教授看完以后那叫个精神抖擞,恨不得把这份《半月谈》和《人民X报》拍那天的几个家伙脸上去。

  从《人民X报》到新X社都在表扬他这位女婿,这样权威的媒体都认可了江弦,你们算个什么东西,在那里说长道短。

  刘医生弄了一桌白菜,朱教授乐乐呵呵收起棋盘。

  “江弦,今儿陪我喝上几口。”

  “好啊,爸。”

  一家人其乐融融。

  眨眼到了1980年的最后一个月份。

  12月3号,今年的第12期《人民文学》终于发行.

  (今天有点事情,来不及多更了,明天爆发起来)

第235章 老艺术家们的聚首

  十二月,张艺谋穿了件灰色外套,风尘仆仆的走去售报点。

  “同志,来份《中青报》。”

  他努力装作淡定。

  前不久,张艺谋把自己曾拍摄过的一张照片递给了《中青报》,没想到居然收到了《中青报》回信,表示报社将把这张照片发表。

  他欣喜若狂。

  《中青报》可是国家级的报纸,一个大学生拍的照片能在这样级别的报纸上发表,在全京城,乃至于全国,那都是个特例了。

  营业员取来一份给他,张艺谋哗啦啦一翻,马上找到那张他拍摄的照片

  《中国姑娘》

  “噫!真发了!”

  照片是个女人的背影,普通的白衬衣,过屁股的粗长辫子。

  嗯,老谋子的xp或许真是大辫子。

  这张照片有大面积的留白,高级感的黑白灰,整幅作品除了一条辫子和人头外,全身几乎看不到影像。

  这是张艺谋以前在国棉厂当工人的时候,托他表妹给他找的一姑娘,名儿都记不得了,心血来潮拍摄了这么一张照片。

  某种意义上讲,这人也算第一代谋女郎了,后来去向不明,江湖传言是当了空姐。

  吸引别人注意力是人的本性,通俗点说就是谁都爱装比。

  像大刘,《三体》获得雨果奖后,面对记者采访,那叫个冷静谨慎、虚怀若谷、主不在乎,当即宣称:“奖项含金量不足。”

  到了贴吧,一换小号,话风突变:“这是科幻文学的诺贝尔奖!在美国极受重视!绝对高大上!”

  这会儿见到自己的照片发表,张艺谋也和大刘是差不多心态。

  一通“咝咝”,恨不得把全京城的凉风都吸进肚子里,使劲儿咂舌,生怕别人听不着他这动静。

  “哟,这张照片拍的有点水平啊!”

  “构图、光影、人物都有创意!”

  “还是个大学生拍的,了不起、真了不起!”

  他这边儿闹得动静挺大,不过没多少人理他,本来有个男同志凑过来,张艺谋还挺高兴,“你看,是不是很大胆?”

  结果人家根本就不搭理他,直奔售报点。

  “同志,今年12月的《人民文学》还有么?”

  “有。”

  张艺谋见状,尴尬的搓了搓头,把报纸收好,听到营业员和那男同志的交谈。

  “这期《人民文学》是作家江弦的小说,就发了他那一篇小说,特有面儿!”

  “我知道,我昨儿晚上在图书馆看了一半儿,今儿一早起来再去借就借不着了。”

  “哟,那你可看吧,这小说好,读起来那味儿跟《四世同堂》一样,看的时候我全程心都揪着。”

  《四世同堂》名气很大,不过在国内是残本,今年人文社出版的《四世同堂》也仅有前面的八十七章,少了后面的十三章,在美国和日本反而能看到完整的英译本和日译本,主要是连载的时候原稿被毁了,还是后来从英文稿补全了这十三章。

  “作家江弦的新小说?”张艺谋听得好奇,从手绢里掏出几角,“同志,这期《人民文学》麻烦给我也来一份。”

  营业员嗑着瓜子,“可是让你买着了,这都最后一册了。”

  张艺谋接过册子,一看,封面上就印着小说标题

  《许三观卖血记》

  卖血?

  张艺谋来了兴趣。

  因为他也卖过。

  这事儿是老谋子亲口承认的。

  那大概是五六年以前的事了,他玩了几次表哥的相机,对摄影有了兴趣,卖了三个月的血,靠着那会儿在工厂里上班每个月四十块的工资,加上青年工人每次献血的二十块的补助,终于攒下一百八十多块,买了一台当时的海鸥4型相机。

  回到宿舍,张艺谋把鞋一脱,盘腿坐在床上,看起这篇小说。

首节上一节198/417下一节尾节目录